《大商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商演义-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面的资料告诉我们商灭亡的准确时间,既然夏家店下层文化存在到公元前一千四百年那么商的时间应该在这个时间以前。就是说,殷灭亡的时间应该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以前。

  赤峰与殷是怎样的关系呢?

  赤峰与殷的关系特殊,不是氏族关系,而是巫祠关系。在赤峰人看来,安阳是一个巫祠圣地,安阳便接受赤峰人的朝拜。两者的连接是巫祠的连接。不但安阳同赤峰的关系这样,而且安阳同古河道,同古城,同伊洛的关系也是这样。这便是大商社会,殷政权的结构。

  关于安阳与赤峰的关系,记载在山海经中有记载。山海经是巫祠档案的汇集。安阳与赤峰的关系只有巫祠才能知道,才能记录入档。

  山海经&;#8226;海内西经

  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大泽,指今天的渤海)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汉,似辽字误)

  山海经&;#8226;海内北经

  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

  朝鲜在列阳东,海北,山南,列阳属燕。

  山海经&;#8226;海内经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

  上面的记载,在今天属于“外交事物”。在殷时,由巫祠来做。到了周时,这些国外关系都消失了。周的巫祠整理文字时,便出现了较多的误差。

  安阳与赤峰语言不同,又存在着超出一般的沟通。长时间里人们感到迷惑不解,有人说商起源于赤峰,又有人说赤峰是商的方国。这二种认识都没有找到准确的依据。在戎狄人时代,太行方言与赤峰语言是相通的。在这个基础上,在后来的发展中安阳发育成为巫祠中心,便发生了朝鲜,燕,孤竹,貊等向安阳的朝拜。这些氏族中心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

  东来说

  东来说前文已经说到,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考古的误导。根据考古的报道,形成这样的认识,龙山文化产生(起源)于山东,在仰韶文化向东扩散的同时或稍后,龙山文化向西扩展。因为这个总趋势,认为殷政权为龙山人所建,夏政权为仰韶人所建。东来说十分诱人。这一说能够将北从渤海南到大江的大片土地上的远古人集合到山东,然后,通过商这一个环节,产生出中原的商文化(和商政权),这样就完满的解释了中原文化(古中华)的形成过程。这一说提出之后,没有找到多少证据,近年来逐渐消沉。

  关于商起源,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各说似乎有道理又似乎证据不足。

  本演义从考古,语言(文字),地理变迁几个方面提出了商的太行起源说。商的中心在安阳,安阳在太行山的南端。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太行人向南移徙。随着古河道的形成,太行人进入古河道。太行人向东,向南,向西,扩展了大片的领地。安阳中心起源于漳河,得到了古河道人工生产的支持。留在安阳的太行人建设了殷政权。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历史过程。本演义的太行起源说找到了确切的根据,下回分说。

吉普赛人 古书山海经
吉普赛人  

  有一支过着部落生活的民族,叫作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流浪游走的方式,分布在欧洲,美洲的许多地方,没有固定的住地。在俄国境内的吉普赛人又称作茨冈人。在很长时间里人们不知道这一支民族的起源来历,不知道这种流浪的生活方式怎么形成。于是,深入了解这支民族就成了一道历史之谜。吉普赛之谜终于解开了,是通过语言这把钥匙解开的。

  语言学家从对吉普赛的语言入手,通过分析,比较,终于确定:吉普赛语属于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的一支语言,这支语言起源于10世纪的印度西北部。再查一下历史,果然,有一支民族从印度迁徙出来。

  这是一个著名的寻找民族起源的事例。本演义从古书中找到了商起源。

  古书山海经

  依据考古资料探索了大商的起源人口是太行人。但是,这只是推测,就象起源诸说猜测商起源一样。考古的资料只是一些遗址,它可能显示始族人迁徙的方向,但是,遗址并不能准确告诉我们它的主人是谁。如果说起源诸说不能确定商起源,本演义的推测也不能确定商起源。怎么办呢?作者想到了可能从语言揭示出来商起源。

  语言这个东西具有极强的记录历史的能力。对于历史的记录,它甚至比考古更可靠,(请读者参照“远古中华第3集”)。

  本演义从一部古书找到了对商起源清楚的记载。从古书的记载知道了太行人确确实实是大商祖先。这部古书就是山海经。山海经是怎样一部书呢?

  原来,从磁山人时期就有了“巫宣讲”。磁山人时代还是始族时代,宣讲的巫叫作始族巫。始族巫的宣讲叫作史诗。始族巫宣讲史诗。始族史诗被一代一代的宣讲,宣讲了2千年,传到了巫祠时代。公元前4千年,始族时代结束,开始了始族时代向氏族时代的转变。这个时期,始族巫从始族中独立出来,巫祠普遍建立起来,成为了氏族时代的社会中心。巫祠收集和整理始族史诗的资料。在古河道地区,“古汉语氏族”形成起来。公元前3千年以后,古汉语氏族的巫祠开始了一项称得上“世界奇迹”的工程。这个工程就是对始族史诗的广泛收集和整理。这项工程的结果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古书山海经。

  关于大商祖先,记载在“北次三经”。山海经的北次三经是距今6千年的古人对(巫祠)遗址的记录。

  距今6千年,那是怎样的时代?大商祖先在人工生产以前的始族时代。每天,除了哺育的母亲,工匠和必要的看守住地的人员,始族人都走出住地,去捡拾可以吃的食物,然后,再带一些回来。这采回来的食物供给母亲们。始族人没有多少贮存的食物,就是冬天也要外出采食(或者冬眠),就是在这样的能力下,流传下来了这一部资料。公元前4千年,那是成千上万个始族林立的时代,那是成千上万的方言的时代。当成千上万的方言史诗汇合在一部书中,这部书就是一幅“方言分布图”。

  距今6千年的始族方言翻译成古汉语,今天看来仍然象外国话。唯有商祖先方言保留古汉语的发音,而且,在古书中保留在“唯一的”一块地区。这唯一的地区就是太行山:从漳河到卫河,这样,就找到了商祖先的地区。

  北次三经一共46山,也就是46个巫祠(或者叫作文化中心)的遗址。这46个巫祠分布在沁水地区,卫河地区,漳河地区,滹沱河地区,桑干河地区和西辽河地区。前文已经讲述,生存在沁水地区的是芮城人后代。北次,这是从古河道角度对地域的划分。从古河道(黄河)看,北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和山西。

  资料源自大商祖先的讲述,从起源史诗开始一代一代的口头流传。祖先的讲述在距今8千年有村落的时候就开始了。山海经分作山经,海经和荒经3个部分。山经部分在公元前4千年截止,晚不过公元前3500年。对资料的收集和汇总的过程在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的千年时间里完成。

  资料在汇总以后又经过了长时间的流传和多次的整理。山经资料以画和文字的形式在巫祠(的墙壁)保存,文字的书在公元前1000年以后出现。但是,那个时候的书只是供宣讲,帮助记忆的提纲,就象古书春秋,尚书那样,还不是今天的文字。今天的文字是周春秋时期的巫祠继续宣讲和整理,才渐渐的通俗和口语化。

  公元前4千年,专业的巫祠建立起来。专业的巫从事以下几项活动:

  对始族史诗的宣讲。这是从始族巫接续下来的活动。

  主持祭祀。祭祀仪式往往与宣讲配合进行。祭祀辞和宣讲词保留在山经里。

  组织*。这是始族人的文化娱乐生活。始族人的*有歌舞*和性*两类。在歌舞*上,由人扮演动物歌舞表演。这是始族对动物的崇拜。这方面的内容也记录在资料里。性*是始族人重要的婚配生活。性*的内容在诗经里能够看到。

  建房屋。在巫祠的房屋里有绘画和塑像。绘画和塑像取材于动物崇拜的歌舞形象。

  山经资料记录了上面的巫祠活动。

  公元前4千年以后,在黄河和渭河,巫祠普遍建立起来,巫祠的活动久盛不衰。山经的资料这样收集和流传。随着巫祠活动的扩大,出现了中心巫祠。以巫祠为中心,为纽带的新的关系,氏族关系出现了。氏族关系代替了始族关系。始族时代结束了,记录始族文化的山经资料在这个时间截止。在巫祠里,山经资料以绘画,塑像和巫宣讲的形式保存和流传。我们能够想象,巫文化越是发达的地区山经资料也就越丰富。象北次三经汇总起来46个巫祠的资料。

  北次三经是巫文化发达地区,在公元前3500年资料汇总已经开始。

  在今天当作资料的山经,是古人画在墙上的画和塑像。这些画象配合巫的宣讲供氏族人拜祭。在今天,有宗教的殿堂,有文化的展览,有历史的博物馆。在山经时代,巫祠就是这样的展厅,巫以绘画和塑像展示文化,展示生活,讲述历史。上面说到,古书山海经是方言时代祖先的讲述,在今天阅读困难需要翻译需要解读。在读原文以前先取1小段试读一下,希望读者感兴趣。下面以归山为例:

  (原文):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 )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马旁),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旁),是善惊,其名自叫。”

  (归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只象羊的四角动物,马尾,猪脚,正在叫:“军……”军一边叫一边将头扭向巫祠。有一只鸟白身子,红尾巴,一边叫:“奔……”一边起飞。)

  看,这是一幅画:巫祠在中心。巫祠的南面和北面画了玉和石。巫祠的旁边一只动物向巫祠看,一只鸟正在起飞。

  从这一篇资料能够想象到,当年资料的收集者收集到这一幅画,并且配着文字,记录在北次三经。是的,这是一幅画,用文字记录的画。现在,我们继续探索,问几个为什么。这幅画从哪里得到?是谁,什么时间画了这幅画?为什么画这幅画?经过这一番的探索就不难明白,这是用画对一个巫祠遗址的记录。这个遗址就是归(山)巫祠。不是这样吗?在巫祠的的两边各有一堆废墟,那是倒塌了的巫祠墙壁,被解说为金玉 碧玉。在巫祠里残存两座栩栩如生的塑像。一座塑像是一支四角的动物,被解说为象羊,善还。一座塑像是一只鸟,振翅欲飞,被解说为善惊。

  是的,被书作者排在其首的归山是一座巫祠的遗址。北次三经就这样记录了46座巫祠遗址。

  好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事情的经过吧:

  一座巫祠,巫祠里供奉着动物神。动物神有兽神也有鸟神。这是动物崇拜时期,公元前4千年。这是一座著名的巫祠,始族人在这里祭祀和*,不然的话就不会当作资料收集。大约千年的时间,(始族人迁徙),这座巫祠废弃了,倒塌了。又过了几百年(不会再长,不然的话,塑像也要消失),就是公元前2千几百年,收集资料的人(也许是中心巫祠)用画将这个遗址记录下来,画在了中心巫祠的墙壁上。中心巫祠将这幅画当作资料向信徒讲述。一千年以后,二千年以后,这幅画记录成文字,收集进书里,就是我们看到的文字。当年,巫祠将这幅画当作经一代一代的宣讲。在今天,我们从资料中看到了一支始族人的生活:在今天,崇拜神佛,展示科技,历史,艺术,在始族人是崇拜动物神。

  读者,对于归山的记录多么象一处“旅游景点”?是的。归山是一处巫祠圣地的遗址。让我们回到归山巫祠遗址上来:归山巫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文化中心。既然这样,它一定相伴一个密集的居民区。就是说,巫祠的遗址表达了这里曾经是氏族的中心:祖先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山海经就是这样一部(在今天当作古资料的)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

  “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

  北次三经是成书时对全书资料的排序编号。太行之山是资料的原名,是资料收集者对资料集的命名。46个巫祠汇总起来,总名太行。

  第一山 归山

  “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兽焉,其状如( )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军(马旁),善还,其名自叫。有鸟焉,其状如鹊,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旁),是善惊,其名自叫。”

  (归巫祠,上面有金玉,下面有碧玉,有一只象羊的四角动物,马尾,猪脚,正在叫:“军……”军一边叫一边将头扭向巫祠。有一只鸟白身子,红尾巴,一边叫:“奔……”一边起飞。)

  这是第一山。这一经的各山大致上从西向东排,第八山是王屋山,可知归山在王屋山以西的沁水地区。

  羊四角,鸟六足,是始族末期动物崇拜的特征。有金玉,有碧,没有铜:资料是在铜时代以前收集,不晚于公元前2500年。从语言看,“军”,“贲”都不是古汉语词汇,是沁水始族人的“方言”。

  第二山 龙侯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泱泱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帝(鱼旁)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这是叫作龙侯的巫祠遗址。无草木,多金玉:遗址的废墟在荒草丛中。东流注于河:是在山的东坡。这山不是太行山,而是中条山。河是沁水。河:这是古汉语。对于河流,古汉语称作河,古汉语以前的始族方言称作水。可知这是古汉语对始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人魚:象人的水中动物,似娃娃鱼。痴疾:智障,是说娃娃鱼医治精神病。读者,这样的文字多么象旅游景点的解说词?   

  第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