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luo水东流注于泽,”在山东济南有泺水。这是一支叫作泺的始族定居在那里,始族的名字成了今天的水名。山东济南在古书时代划分为“东山”。这里的泺是在滹沱河。
进入黄河水域:
“才(犬旁)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夸父是渭河传说,在这里出现。)
“又南三百里,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mian,”末涂和沔在渭河出现,是渭河上游河段的方言。簌朱人在黄河地区有始族汇合进来。
黄河没有主河道,沔是指黄河水域,簌朱人过了沔就是山东丘陵。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古汉语叫作河,非古汉语叫作江,从江字可以知道,簌朱人向南绕过了山东丘陵。这一篇资料最后一个名字是: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dui于江,”
山东丘陵是古中华的起源地区之一。簌朱人是山东大汶口人的起源之一。簌朱人到达山东丘陵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距今万年,樕朱人在桑干河时,海水在北京,周口店一带,樕朱人到达山东丘陵时海水已经退回渤海,与今天的地貌差不多。在四千多年的长途迁徙中,有后代在途中分支出去,也有渭河人汇合进来。
二经
(原文)
第1山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涮湣之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车令车令),其名自叫,见则天下大水。
(空桑山在桑干河边,沮吴是一块湿地。沙陵就是沙滩,洪水退后的地貌。空桑山是一块四面被水包围的山地,一支始族分支在这里生存。食水,在一经是“食水出焉”。兽,在一经是“其状如犁牛”。樕朱人和空桑人实际上起源在一个地区,是两支不同的分支后代,在时间上空桑人要晚。
第2山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穀而无水,多鸟,兽。
(穀,是树。多鸟,兽,这是一块干爽的土地。到了空桑人时期,地貌的条件比樕朱人时期好一些,樕朱人时,是沿着山脚迁徙,空桑人能够到达平地。)
第3山
又西南四百里曰()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垩。()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王行)。
第4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
第5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灃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鳖鱼其状如胏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在始族时代,始族名,地名,巫祠名往往是一个名字。这里的葛就是一支分支始族的名字。空桑人向南迁徙中分支的名字有:曹夕,峄皋。峄山,在山东。葛,余蟜,杜父,耿,卢其。这些名字,在今天看,不是古汉语,说明这个时期古汉语还没有形成。)
第6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余蟜之山,其上多梓(犬幼),其下东荆杓shao。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有兽焉,其状如菟tu而鸟喙,鸱chi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犬九犬余)其名自叫,见则螽蝗为败。
(再向南,进入海河水域,海河水域出现了洪水退后的地貌。)
第7山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无草木,多水。
第8山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无草木,多水碧,多大蛇。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犬需),其名自叫,见则其国有恐。
第9山
又南三百里,曰卢其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cen水,其中多()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名自叫,见则其国多士功。
第10山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第11山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
第12山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
第13山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无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第14山
又南五百里,曰缏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第15山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犬敝犬敝),见则天下大旱。
(樕朱人的记载有“姑儿”,空桑人的记载有“射姑”,“北射姑”,“南射姑”,“姑逢”,说明樕朱人和空桑人向南迁徙的路线很接近,樕朱人遗留的“地名”空桑人继续使用。再向南,进入黄河水域。)
第16山
又南五百里,曰鳧丽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zhen石,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龙虫)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第17山
又南五百里,曰(石西土)山,南临(石西土)水,东望湖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獋hao狗,名曰()()。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钩,见则其国多疫。
(狡客,狡字见“诗经,郑风”,狡童,是黄河边的方言。上面的动物不是实际的动物,而是由人扮演的歌舞形象,巫祠墙壁的图画和塑像。这个时期叫作动物崇拜时期,在时间上不早于公元前五千年。空桑人的记载到这里结束。空桑人到达的地方叫作(石西土)山,向南受到黄河的阻挡,向东是湖泽,空桑人在这里停下来。古书有“水薄空桑”的神话,空桑就是空桑人起源的地方。空桑人汇合进了大商,空桑人的神话也带进了古汉语。空桑人生存在黄河的下游河段,这个地区 三经
(原文)
第1山
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糜而鱼目,名曰()胡,其名自叫。
第2山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歧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第3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第4山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第5山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胡射,尸胡,空桑人有射姑,胡字在周以后大量出现。语言的演变能够帮助我们辨识始族关系。胡射这样的语言,我们能够想像尸胡人是燕,赵人的祖先。)
第6山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铜,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兽多糜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鱼亶鱼有)。
第7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大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鱼合鱼合)之鱼,其名自叫。
第8山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足每)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名自叫。
第9山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洠#麢啬荆薏菽荆喾纭J巧揭玻阍卑倮铩
(尸胡人的记载到这里结束。尸胡人的地区比空桑人更在东面,他们无法越过宽阔的黄河,停留在河北平原,古称燕赵地区。)
四经
(原文)
第1山
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犬曷)狙,是食人。有鸟焉,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鬼斤)雀,亦食人。
第2山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xiu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在大平原不能出现向西流的水,这里是西辽河地区,大兴安岭的西坡。)
第3山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东始之山,其上多苍玉。有木桑,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草已),可以服马。此(水旁)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贝,多(草此)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蘼芜,食之不(米费)。
第4山
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zheng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ge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鱼亶)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第5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钦山,多金玉而无石。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其中多(鱼旨)鱼,多文贝。有兽焉,其状有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名自叫,见则天下大(禾襄)。
第6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其中多(鱼有)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人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
第7山
又东北二百里,曰剡yan山,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穴瓜瓜),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
第8山
又东二百里,曰太山,上多金玉桢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首,一目而食尾,其名曰(非虫),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其中多(鱼旨)鱼。
(太山就是泰山。一共八山,最后一山是泰山(而且是“太”)。北号人记录了西辽河地区,但是,资料保存在泰山地区的巫祠里,从西辽河到泰山的记录丢失了。这是一支曾经到达了西辽河的昭明人的后代。)
结语
东山经除了泰山和桑干河以外,都不是今天熟知的名字,可知不是大商的起源始族。海河和黄河都没有主河道,漫漶在华北平原上,这是几千年前华北平原的地貌。这些山是祠的名字。祠是祭祀的地方,后来有了房子,在早期祠是在露天。记录的“怪物”是被崇拜的神,叫做动物崇拜,虽然被拜祭的动物逐渐的成了始族人的猎获物,动物崇拜却保留了下来。
在祭祀的日子里,始族村落结队来到这里,人们高举着磨制的石器,抬着各种动物的塑像(祖先)祭献上精美的供物,等等。祠开始有了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而一种文化一旦专业化,将一代一代传下去。保持很强的流传能力。早在文字以前,东山经已经被口传整理过。而且经过了四次大规模的整理。这四条经第一经的时间最早,四经最晚。
照四条经的说法,全部是水泽地。在水泽地人怎么能居住呢?文字对水泽地的记录是真实的,伪造是伪造不出来的。怎样来解释?原来,这里说的是初建祠时候的地貌,也就是初建村落时候的情况。迁徙的始族人找到了一块较干爽的地方,便居住了下来。因为地广人稀食物一定不缺少。始族发生了分支,新的分支又去寻找住地。这样看来,四经的水泽地貌等于是太行人迁徙和开发华北平原的记录。表达了时间的顺序,而不是地域的顺序。
既然时间是这样地早,那些山名和水名一定不是山水名,也不是祠名。那么早的时间哪来的山水名?那个时候巫还没有从始族的村落里独立出来,哪来的祠名?可是,名字是真实的,是一代一代口语的流传。只是后人弄错了,到了后人时代,山祠(考古叫做祭坛)已经普遍建立了起来。后人自然不能知道在千年前祖先的创业的经历。后人认为祖传下来的名字也是祠名,山水名。在后人看来,这些名字只能是山,祠的名字。
在今天看来,在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名字就一定是崇拜名。是始族的起源史诗。还有什么比始族起源更有生命力的词语?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千年的时间过去了,始族巫从始族中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祠。这些崇拜也便带进了祠。依春秋人的认识,巫独立出来的时间在距今五千年(黄帝时代),据考古以及东山经的记载可能在公元前四千年和公元前五千年之间。
所谓的山水名实际上是始族的崇拜,一个名字等于是一部史诗。说到这里,四条经为什么从北向南排的谜也解开了。这个排序记录了四支始族人从北向南迁徙的路线,表达了太行人的分支向南迁徙的趋势。
分支以后新的始族巫一定为新的始族制作一个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中华民族历史连续,文化悠久。因此,也一定有丰富的史诗。原来,中华人的史诗是这样的记录下来。在讲述伏羲的时候,说到了十五氏,认为是伏羲后代。分支始族的崇拜,文化背景不同,对崇拜的流传方式也不同。仰韶文化以始族巫的方式流传,仰韶人的始族崇拜被春秋人叫做“氏”。太行文化的始族崇拜被巫文化集合起来,成为氏崇拜的内容。祠,氏,祀都是同义词,发音又很相近,可知这其中的变化极复杂。
供祭的祠越来越多,几乎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祠,这无数的祠供祭着大体相同的名字。村落的联合,祠的统一,终于整理出四支始族或始族系统。
海水退后,有四支始族向南迁徙,到达黄河边的时间在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之间。
古河道 农始族 蚩尤人 炎人 禹氏族 昊人
古河道
上一回探索了大商的起源地区。起源地区生存着怎样一些人?这些人口怎样来到古河道?来到古河道的人口怎样汇合起来大商氏族?汇合起来大商氏族的人口叫作大商祖先。这一回来探索这些问题。
先从古河道说起。
从黄河边向南的一片土地叫作“古河道”。古河道地区曾经是一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