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法,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各个国家不同的农业文明成熟程度,往往决定着该文明的历法的类型。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最成熟的农业文明国家之一,所以,中国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丰富和最富有内涵的历法之一。
农历,是目前我国与公历(也叫格里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俗称阴历。严格说来,农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因为它并不是只用月亮周期做计时单位,是中国古代根据月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从天文学的意义上说,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因其设置是为了便于农事而得名。中华民族作为最早摆脱自然生态的民族之一,农业一直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月天象都对农业生产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农历已经沿用数千年,指导着中华民族的春种秋收、作息起居,蕴涵了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承载了延绵不绝的民族生息文化。
中国的传统历法,不仅仅是万物的生态教科书,历来也是中国养生学和医学的基本参考系,中国人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带有天地人合一的养生文化内涵和动植物生长周期科学内涵。如,冬至节前后45日,是最寒冷的季节,冬至节前有小雪、大雪,后有小寒、大寒。同时,冬至节又清楚告诉了人们天象的位置,所以,冬至节是万物萌生的开始,45日之后,万物就复苏了!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养生一词,又称摄生,老子释为:“摄,养也”,是护养身体,保养性命,达到长寿的意思。农历养生,顾名思义,则是顺应自然界阴阳变化,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进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饮食等调养,通过护养调摄,以求长寿之意。
农历养生,源于养生,又别于养生,在祖国养生学中占有重要之地,备受历代养生家的重视。农历养生源远流长,之所以在养生宝库中独树一帜,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其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其精要主要就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是养生调摄的基本原则。在整个宇宙环境中,人体也是一个小小的天地,而这个小小天地,反过来正由于生长生活在天体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不能脱离天地而独立存活,所以举凡天地自然间的一切变化,必然影响并反映到人体中来。
天地自然是一个按照一定规律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整体,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运动,既有四季时令之节律,也有日月昼夜之节律,这种按一定规律运动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四时气候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及日出日落、昼夜晨昏和月明月晦、潮起潮落。对于这个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及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天地大经,人们不但在农业生产上应顺其变化,并且还把这种变化引入到养生中来。四时之变,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之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些大自然的规律,顺之则安,逆之则损。
养生学是非常重视顺四时阴阳消长节律而进行养生的。节律,控制着机体的生理活动。顺应自然阴阳消长节律的养生方法,实际上也就是充实人体真元之气,增强调节生命节律的能力,来保持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取得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而达到防病和延缓衰老的目的。
农历养生是祖国传统养生学中一块瑰宝,数千年的文献积累和养生实践证明,它不仅仅是冬夏防病、冷暖添衣的健身术,而是一门涉及到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工程学、生物化学等诸学科交叉的科学——人体科学。农历养生方法的涉及面很广,从起居、饮食、劳逸、*,到形体锻炼、情志调摄,以及服饰、按摩等等。
本书以农历四季节气及月相时辰为主线,突出“应天顺时”这一养生保健中的核心问题。主要介绍不同季节、节气、月相、时辰的形养、术养、食养、药养及各季节常见病的中医防治与养生方法等,并融入现代科学最新成就。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说起,力求贴近生活,强调科学性,讲究可操作性。旨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养生文化,崇尚科学养生,提倡养生之道,用正确的科学、医学理论指导人们的衣食住行。
养生,不是年老体弱者的专利,养生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生命是一条单行线,容不得回头,容不得后悔。要使生命力旺盛,不受疾病危害,从生命的最初,就需要保养,少年时需要养生,壮年时需要养生,老年时更需要养生,总之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养生,若等到疾病爆发,再来关爱生命,养护身体,可就为时已晚了。如果你还没有真正去关爱自己,那我建议从现在就开始吧!
杜婕僡
20091225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农历的由来(1)
农历是中国古代根据月亮、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历法,因其设置便于农事而得名。中华农历已经沿用数千年,指导着华夏民族的春种秋收、作息起居,蕴涵了炎黄子孙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承载了延绵不绝的民族生息文化。随着近代西学东渐,公历逐渐成为社会通用历法,而农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习俗的表达和民俗的传承。但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丰富,健康的价值无可抗拒地在不断提升;健康胜过金钱的理念,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认同。当日升月落,功名利禄的浮躁和喧嚣暂时平静,把目光转向自己的身体和内心,问问自己都还好吗?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该如何打理自己这一天的身心?当新年来临的时候,我又该如何制定这一年的健康计划?了解一些祖先制定的农历智慧,会带给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养生启示。
生命能与日月同辉吗?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生命与日月同辉,更是一种理想化的神往。其实,从远祖开始,人类就把自己的生命同日月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日月的变化,用以指导生产和生活,比如民间气象谚语,生动地表现了天象与天气的关系: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月亮长毛,河水涨潮;太阳照黄光,明日风雨狂……人类用大脑的智慧与日、月对话,铭记天象与物候的对应关系,顺势而为,不断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命质量。当人类结束茹毛饮血的自然生态,开始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自然气候对生产的直接影响,使人们要探究天象规律,择取最佳农时。实践不断证明着:随着自然节律从事生产活动,能获取更好的收成;顺应日升月落安排作息,体能也更充沛。人们体验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好处,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也成为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
从历法产生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历法是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传说有个名叫万年的年轻人,上山打柴累了,坐在树阴下歇息,看到树影随着太阳的走动变化,就发明了日晷:用一根标杆立在地上来观察太阳运行与时间的关系,从太阳的影子可以判断什么时候该收工回家了。但是连续阴雨的话,时间还是不好确定。万年把这苦恼放在心上。有一次他砍柴渴了,去找山泉解渴,发现泉水滴答流淌不受太阳影响,于是又发明了可以计时的水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记录,万年对时间有了基本的认识,他把自己的发现禀告到朝廷,皇帝认为这有利于自己治理国家,就下令修筑日月坛供万年观察天象。经过多年的潜心观察记录和计算,万年终于搞清楚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规律,编制出历法。为了嘉许他的努力,皇帝赐名叫万年历。自从有了历法,人类的生命才有了计数的方法。人们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年。如果被问到高寿几何,等于说在你生命过程中,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多少周了。一日,在天文学上叫做平太阳日,这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说的一天。但生活中只有“日”是不够的。一个部落的人,打猎的去了树林,捕鱼的去了河边,种地的去了田里,大家什么时候会合呢?这就需要比“日”更小的时间单位。一个平太阳日被分成24等份,这就叫做“时”。可见我们的生活计时和生命计数,的确是与日、月相关。 txt小说上传分享
农历的由来(2)
阴历、阳历
阴历:月亮又叫太阴,阴历是用月亮运动周期作为计时单位的历法。以月亮绕地球1周的时间(2953059天)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一年,一年354天或355天,每隔27年和阳历相差1个月。月亮历比太阳历每年要少大约11天,因此阴历的新年与阳历新年并不对应,而且还每年提前,大约经过33年,阴历就会比阳历多出1年来。不过,为了保证新年的第一天恰好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也就是一个月的第一天,阴历采用了闰年的办法,以30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各年为闰年。闰年在12月底增加1日,共355日。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1周的时间(36524219天)为一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平月28天。平年365天,每隔4年出现一个闰年366天,多出来1天放在平月,闰年的平月为29天。经过这样的设置后,一年为36525天,比实际的太阳周期略长,因此,每隔100年会减少一个闰年。减少以后新的麻烦又出来了,年周期为36524天,比实际的太阳周期略短。于是,每隔400年需要加回来一个闰年。经过这样的反复修正,实际的太阳周期与阳历历法的误差就很小了,要积累3000来年才有1天的误差。
农历是中华民族的智慧
农历,是目前中国与公历(也叫格里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俗称阴历。这种历法最早使用是在夏朝,因此又叫夏历。严格说来,农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阴历,因为它并不是只用月亮周期作计时单位,还采用了闰月,使得年周期与公历相等,从天文学的意义上说,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中国作为最早摆脱自然生态的种族之一,农业一直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月天象都对农业生产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因此,中华民族的祖先采用了兼顾月相和日相的阴阳历,并找出了平衡二者差异的办法——设置闰月。闰月是农历的特色。比如公历2009年,农历闰五月,也就是说,过完了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后面还有一个闰五月初五。不过闰五月的这一天人们不过端午节了。因为闰月是为了修正阴历和阳历的差异设置的,或者说是为了保持阴历自身的天象规律性所采取的修正办法,所以闰月的日期并不具有节令的特点。
以农历为基础;把日子分为吉和凶,指出某个日子适合做什么和有哪些禁忌,这在人们俗称的老黄历上很常见。黄历还有个名称叫皇历,据说黄历最初是在皇家使用,后来才流传到民间,因为添加了每个日子的吉凶宜忌说明,可以说它是历书型的生活指导手册。也许由于黄历具有普适性,又被叫做通书,因为“书”字谐音“输”,再加上黄历是针对人们避祸求福的需求,故而黄历的别名“通书”被改成“通胜”。绕这么大个圈子,以后见到“通胜”二字,你就能想起它其实就是一本老黄历!
天 有 四 时
地球上的天然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从历法的角度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圈就是一年,从运行轨道看,地球与太阳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所接受的太阳热量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年时间里,夏有“三伏”,冬有“三九”,气温让我们体验到*两重天。大自然的各种生物,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随着一年四季的变换,或者开花结果,或者春醒冬眠,不同的时令,有不同的生态。了解一些时令的来由,对于顺应天时保养身体是很有益处的。
时令的冷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仔细体会一下一天时间里的温度变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四季产生的原因。清晨,朝阳明丽,晒在身上却很温和。到了正午,太阳还是那个太阳,地球依然走在相同的轨道上,与太阳的距离并没有变化,但骄阳似火,灼热难耐。傍晚,夕阳西下,阳光又变得温和起来。这是因为,早、晚阳光是斜射地球,正午是直射地球,相同的地球表面积里,直射的光线密度比斜射的要大,得到的热量自然也比斜射的要多,正午太阳直射就成了一天里最热的时间。地球与太阳之间有一个倾斜角度,正是这个斜角,使得阳光对地球有直射与斜射的区别,由此产生了冬天和夏天的温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会给生物不同的影响,保养身体要像有经验的老农那样,把握最好的时节,应时而动,才能获得最好的收成。
一年里有多少个“四季”?
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形成了地球上的温差,形成了四季不同的生态。一年有四季,春夏与秋冬,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一年还能有多少个四季呢?一年确实只有四季,但四季的划分却有几种不同的标准。就像历法有太阳标准的阳历、月亮标准的阴历,四季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不同。具体地说,天文四季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觉位置为依据,但不同的国家规定四季的起点会有所不同。西方以黄经0度(春分点)为春季的起点,每过90度为下一个季节的开始。这样的四季划分,使季节与气候对应,春暖、夏热、秋爽、冬寒的四季特点比较分明。我国则规定立春(黄经315度)为春季的起点,也是每过90度为下一个季节的开始。这种四季法,早春很寒冷,秋初气温还很高,“倒春寒”、“秋老虎”应运而生。但是,这种四季法非常适应农耕的需要,并且有物候印证季节的合理性。“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将早春的到来描写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一种气候四季法,以年平均气温为划分标准。这种方法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