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中暑的发生呢?
首先,防暑降温。露天作业要避免长时间在太阳下直晒。出门时要戴太阳镜、遮阳帽。合理安排劳动工作时间,避开最热时间。还须多饮水,“暑热伤津”,通过饮水一方面补充消耗之津液,另一方面,饮水补充了汗源,通过出汗有利于散热。从事户外活动时应随身携带防暑药如十滴水、人丹等。。 最好的txt下载网
去“火”宜食补与药补相结合(4)
其次,要睡好,吃好。睡好吃好才能养足津气,补充消耗。吃的方面可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量少的优质蛋白食品。还有豆腐、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多吃各种瓜类,多吃苦味菜,如苦瓜等,因苦能泻热,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此外,不要饮用烈性酒,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炎热的中午在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再者,中药调养。可以适当选用中药中益气养阴之品以防暑热。如太子参、麦冬、玉竹等。夏月里煎汤频服对身体大有裨益。
夏季腹泻
“上吐下泻”俗称“闹肚子”,是夏季常见病症,无论男女老幼均可罹患,西医称之为“急性胃肠炎”,而在祖国医学中则属于“泄泻”范畴。
所谓“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则泻出如水。何以夏时多见此症?当此之时,人体阳气发散于外,易出汗,对肠胃的照顾就显得较弱,则消化功能减退;脾胃按五行属土;主运化水湿,此时气候又潮湿多雨,湿盛于外,易内侵而损伤脾胃,致使运化失常,所谓“湿盛则濡泄”。且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多食瓜果凉物,重伤脾胃,尤其此时食物多易变质,稍有不慎则“病从口入”,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
我们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呢?其实预防本病的重点就是防止“病从口入”,只要大家日常生活中注意下列问题,就会减少腹泻的发病机会。
第一,切勿过度饮食生冷。夏日气温较高,人们大都喜欢饮食生冷,但如过多寒凉之品入胃,就会使寒湿凝滞脾胃,从而影响其运化功能。
第二,讲究食品卫生,谨防“电冰箱肠炎”。冰箱在生活中只是冷藏工具,它既不是保险箱,更不是消毒柜。因而,食物在冰箱中贮存时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在冰箱内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以热透为准。
第三,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的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看似简单却着实有道理。
第四,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与其共用餐饮用具。
但预防归预防,如果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上吐下泻”,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绝对禁食是不可取的。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拉肚子,就要再减轻些肠道负担,所以腹泻后采用饥饿疗法。研究表明此举并不科学。腹泻本身会导致身体营养损失,人体正气亏虚,抵抗力下降,如不及时补充营养,则会导致正气越来越弱,更加无力对抗外邪,人体又怎能恢复阴阳平衡?因此,腹泻病人可以适当进食一些清淡易消化、高营养之品,如鸡蛋羹、麦片粥、米粥、面条等。
其次,腹泻严重者要及时口服补液盐。也就是多饮淡盐水。这是为了及时补充人体损失的液体和电解质,防止脱水,而不至于危及生命。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这看似普通的淡盐水呀!
再者,不可滥用抗生素。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否则容易导致体内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疾病迁延难愈。
痢疾
在夏季发病最多的是细菌性痢疾,因为此时气温高,病菌繁殖很快。平时人的胃液里有胃酸,可以把吞进胃里的病菌杀死,但在热天出汗多,使体内的水和盐分大量损失,以致制造胃酸的原料减少,加上喝水比较多,胃酸又被冲淡,所以杀菌能力减弱,吃下去的病菌就容易到肠道里去。而夏天人们爱吃生冷蔬菜、瓜果,又不注意消毒,这就增加细菌入口的机会。 。 想看书来
去“火”宜食补与药补相结合(5)
在得痢疾后,要禁食12~24小时,然后可吃少渣流质食物,如牛奶、豆汁、藕粉、面汤、稀粥等,病情好转,可吃点面条、烤馍片,并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每天要喝足量的淡盐水或菜汤,一方面可以补充因痢疾损失的水分、盐分,另一方面,多喝点水,还可以冲淡血液里的毒素,帮助毒素排泄。
在肛门周围可涂点油,以免红烂;成人或较大的孩子,每天吃二三次生蒜,亦有治疗作用;或用鲜马齿苋一斤,洗净、煮烂取出,加上捣烂的大蒜适量,凉拌时,连汤吃;口服黄连素片,每次二片,每日三次;或用黄连15克,山楂30~60克,水煎服;或用地锦草一把,煎水加糖,当茶喝。
预防痢疾主要是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应洗手,接触病人后要把手洗干净。家里有痢疾病人者,要及时治疗。平时,要采用各种办法积极消灭苍蝇。
疰夏
暑天里,有些人会有胸闷不适、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委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较多等症状,人也日渐消瘦,如果上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什么器质性病变。到了秋季,天气凉爽以后,这些症状便会自然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疰夏。
疰夏,又叫苦夏,是夏季常发生的一种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人对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较低,不能很好地适应夏季炎热、潮湿的气候,这时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心肺的功能降低,胃肠道分泌的消化液减少,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造成营养缺乏。
对于此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芳香悦脾,辟秽化湿,减少食量,清淡饮食,少吃油腻,以使脾健胃和。体质虚弱、易患疰夏之人,在秋冬之季可服用一些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对于已患疰夏者,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丸”“六一散”“祛暑丸”等,上述诸药均有良效。此外,每天用鲜藿香、佩兰各10克,飞滑石、焦大麦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有一定效果。
汗斑
夏天,有些人身上会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片状脱色斑,上面常附有细小脱屑,可有痒感,出汗后更明显。人们常将此误认为出汗后的斑渍,俗称“汗沤的”,其实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的轻度慢*染,医学上叫做花斑癣。它的皮损特征为散在或融合的淡色或着*上有糠秕状脱屑,好发于胸、腹、上臂及背部,有时也可波及到面、颈及其他部位。因这种真菌喜欢在湿热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夏季更易患此病。有一定传染性而较难根除。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种病痛苦不大,所以常常被忽视而延误治疗。特别是,由于本病皮损的特点是脱色,有时会被误认为白癜风,而加重患者的精神负担,甚至导致误治,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有了类似皮损及症状,尽快到医院诊治。
怎样治疗汗斑呢?可用25%的硫代硫酸钠外涂后再涂以3%的稀盐酸,使产生新生态的硫以达到杀菌的目的。此外,1%的克霉唑霜或酊剂也有一定疗效。若用中药治疗效果也很好。药用:苦参30克,白藓皮30克,黄柏10克,枯矾10克,雄黄10克,地肤子20克,煎水,用纱布做湿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防本病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晒衣服、寝具等。
疖子
夏天是疖子的多发季节,许多孩子的头面部、脖子、腰背部都爱起疖子。这是因细菌侵入了人体皮肤的毛囊及其所属的皮脂腺引起的急性化脓*染。
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疖,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3~5天后结节中央变软出现波动,最后破溃,排出黏稠的脓液而愈。倘若脓疖发生在面部,上唇和鼻子周围的“危险三角区”,可因挤压搔抓致细菌逆行经静脉进入颅内,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因此,疖子的防治非常重要。若多个疖子同时或者反复发生在身体各处,则称为疖病。疖病断断续续可持续数月甚至半年之久,常令患者苦不堪言。对于小儿来说,还影响小孩的健康生长。少数患儿还可以并发急性肾炎,偶尔还引起败血症而死亡的。在幼儿园及托儿所,生了痱毒的患儿还会将病传染给身旁的孩子。
本病的预防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不致因出汗过多而生痱子。对于疖病患儿,一定要隔离治疗,用过的枕席要清洗晾晒消毒,并经常服用绿豆汤,或用金银花、野*煎汤代茶饮。
秋 季 养 生(1)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为公历八、九、十月,共3个月。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秋季为燥气主令
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司,轻则干咳少痰,痰黏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秋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秋季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容易生病,比如感冒、拉肚子等。另外,一些慢性病,在夏季因为天气炎热而暂时不发病,到了秋季天气转凉之后,反而会加重。秋季白天的时间也在慢慢缩短,这也会影响人体体内的生物功能发生变化,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调节。因此,在秋季养生方面,要注意这些天气变化带来的细微影响,要合理地调节人体的生活习惯,减少秋季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影响,发挥这个季节对身体有利的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增强人体体质的目的。
秋季对人的情绪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秋季也是百花凋谢、秋风萧瑟的季节,因此,这个时候会导致人触景生情,引起发愁、凄凉、苦闷等不良情绪。使人性格阴沉、情绪也比较低落,整日感觉身体非常疲劳,生活缺乏活力,创造力也相应下降。
此外,在低温条件下,人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处于受抑制状态,易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从而进一步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心慌心悸、失眠等症状。
为什么要“秋冬养阴”?
春夏二季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表;秋冬二季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秋冬二季自然气候寒冷,阴气转旺,人体阴气外盛而内虚,因此,秋冬之际宜养阴而不可伤精,以适应来年春季的生气宣发。也就是说秋冬二季阴气盛,素体阴虚或大病所致阴虚之人犹需滋阴养液。
一年四季都可养阴补虚,为何以秋冬最佳?这好比一株干渴的鲜花,春夏养阴犹如中午浇花,浇下去的水分会被蒸发掉一大半;秋冬养阴好比傍晚浇花,同样多的水分不但不会被蒸发,还可兼得晨露的滋养。所以,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巧妙地借用了天时之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些人宜在秋冬养阴?平素阴虚体质的中老年人最为适宜。所谓阴虚体质,是指*不足的体质,特点是形体消瘦,面色苍暗或潮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睡眠少,大便干燥,小便黄,不喜欢过春夏天,愿喝冷饮,舌质红,舌苔少。
秋 季 养 生(2)
中医学认为“久病伤阴”,因此,许多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高血压、慢性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以及各种癌症等一系列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阴虚表现,养阴补虚是这类慢性疾病病人调理的重要原则。
秋季防燥养阴法
秋季要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具体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饮食。秋冬寒凉,人体阳气不致衰泄,脾胃功能每多健旺,此时若采取相应的食疗,多能收到强身祛病的效果。素体阴亏之人尤宜趁此季节进食养阴之品,如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秋分”过后,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特点。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而早餐推荐喝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一般适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粥(明目养神),山药粥(健脾固肠)。
第二,调养情志。秋冬之时养阴,要求做到安然恬静,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损及*,甚则阳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