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爷爷熊庆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和爷爷熊庆来-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姨送我去学校考试时,向我介绍清华附中,说清华附中是北京一般水平的学校,没有高中。以后如果要考高中,应当去考北京101中学,101中学是北京的重点中学。阿姨还说清华附中主要的学生是北大、清华和科学院的子女。北大没有附中,科学院才从北京城里搬过来,也没有学校,因此北大和科学院的子女都到清华附中上学。
  我们的一个邻居吴新谋先生的几个子女也在清华附中、附小念书。吴新谋先生是爷爷的学生,也在数学所工作。等我在清华附中注上册了,他就让他的孩子和我每天一同去学校。
  阿姨把我带去学校,我就在清华附中的图书馆里进行考试,而她就等在一边,和监考的老师谈话。我先考数学,后考作文。题目并不难,我很快交了卷。
  回到了家,阿姨向爷爷和奶奶讲了考试经过,我没有完全听懂他们讲的内容,只见爷爷看了看我小小的个子,说:“有德还很小,如果不行,可以让她留一级。”我一听,就着急了,以前我在小学五年级时,他们大人说,我太小,十岁不能考中学,尽管我在全班是第一名,也硬逼我多念了一年。现在又要我留一级,凭什么要我留级?我急得哭起来。爷爷一看我着急的样子,就说:“先看看她的考试成绩再说,不行再决定留一年也来得及。”
  过了几天,考试成绩下来了,据说考得还不错。爷爷才说:“让她试试念一年。”就这样我进了清华附中。
  爷爷很高兴地对我说:“我以前是清华的,你的爸爸也是清华的,你还有一个五爷爷、我的弟弟也是清华的。现在你也是一个小清华,我们一家都是清华的。你要好好努力。”奶奶也说:“好好努力学习,以后和你爷爷一样成为数学家。”

报效祖国 献身教育(2)
后来带我去清华附中的那个阿姨带我去大钟寺的派出所转户口。当时的政策是:如果父母都在边疆野外工作,那么他们的子女可以落户在祖父母的城市,随祖父母生活。我的一个朋友,她的爸爸妈妈在边疆野外工作,她的爷爷奶奶在北京,所以她也迁来北京随祖父母上学。
  那时中关村很小,没有派出所,科学院所有人的户口都是归大钟寺派出所管理。科学院所有人的户口都登记在一本厚厚的册子里,我们当时住在26楼101号(后来改为13楼101号),管户口的人民警察把本子拿出来,翻到26楼那一页,上面有爷爷和奶奶的名字,每个人只有一列,从上到下,写着姓名、出生年月、本人成分、家庭出身。其他的就没有了,就那么简单。在他们后面,民警加上我的姓名、出生年月、本人成分、家庭出身,我就有了北京户口,也开始了在北京的学校生活。
  每天我和吴新谋先生的儿子吴文北去上学。我去他家叫他,然后一同去学校。那时吴文北念小学,在清华附小。到了学校,他去附小,我就去附中。文北的母亲是法国人,据说是法国共产党员。吴新谋先生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文北的母亲也跟随他来了中国,并且加入了中国籍。文北有众多的兄弟姐妹,分别叫文东、文南、文西、文上、文中、文前、文林。他们来中国不久,几个孩子都会说法文,其中文南讲得最好,她在法国念完小学才来中国。
  清华附中没有食堂,奶奶就让家里的阿姨帮我准备好一个铝制饭盒,下面是白米饭,上面再放上一层菜。到了学校,我就把它交给管锅炉的工人。中午他把我们的饭盒放在锅炉的热气管道上,替我们热好饭,还烧好一大锅开水给我们喝。吃完中饭,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午觉。大多数同学家都比我家近,中午他们回家吃饭。也有少数的人在附近的北大学生食堂吃饭。我的一个好朋友徐益兰就在北京大学的学生食堂吃饭。有几次她也会请我去那里吃饭。
  冬天,我们的教室没有暖气,教室里有一个很大的炉子,炉子是烧煤球的,有工人每天来为我们点燃炉子。课间操的时候,工人又来为我们加煤球,烧得更旺一些。这些对我都很新奇。爷爷住的地方是烧暖气的,但是奶奶觉得不够热,她又请人装了一个煤球炉,以便烧得暖一些。
  我在学校是少先队员,我们班上有一半人是少先队员,但是只有我的好朋友徐益兰一个人是共青团员。我很高兴有这个好朋友,常常带她去我的家里。爷爷也很喜欢她,认为她是一个很讲礼貌的女孩子。她从小失去了父母,是她的姐姐帮助她来到北京念书。她会做针线,生活能力很强。但她的学习不太好,因为家里没有人帮助她。我们常常一起做作业。爷爷说:“应当多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时,实际上也帮助了自己,帮助了国家。”爷爷也回忆起他在留学时,帮助别人补课,甚至于替同学代考大学的事。
  遗憾的是徐益兰没有能考上高中,她当上了成府小学的老师。不过爷爷对此并不满意,他认为应当让徐益兰受几年培训再当老师,否则只会一代不如一代。徐益兰也愿意受几年培训再当老师,这样她可以当一名好老师。不过当时谁也不能对此做什么,我们都习惯听从党的分配。
  在北京学校的学习和我在云南时大不一样,这里的老师喜欢让我们背公式。这是我最不喜欢的,我也没学过汉语拼音,却常常被迫做这些我“讨厌”的事。在云南时,往往一开学,我就把书后面一个学期的作业全部做完了。剩余的时间,老师也就不管我了。这里不行,一定要背公式、背定义。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报效祖国 献身教育(3)
所以到北京的第一年,我初中二年级时,我的成绩只是一般。到了初三,也习惯背公式、背定义了,于是成绩就直线上升。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的能力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爷爷教我怎样学习
  爷爷看我到了清华附中以后,常常闷闷不乐地背公式、背定义,就把我叫到他的书房,给我讲一些学数学的窍门。
  爷爷告诉我:“你不要去看书,而是要想书、写书。就像你们学习几何一样,你首先要知道几何是研究什么的。几何是研究点、线、面的。那么在点、线、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总要比较直线的长短,这里有相等线段、相似线段,直线之间有交叉和平行。如果你要写一本书,你要讲些什么?”
  我回答:“老师讲了,对于直线,有相交直线和不相交的直线。我们讨论的是两条平行线和一条斜线相交时产生的角,哪些角相等,哪些角互余。”
  “你说得很对。那么除了直线,还有曲线:重要的曲线是圆。另外直线在平行运动中,构成了平面。平面中有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爷爷先画了两个三角形,让我比较两个三角形。我告诉他这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他说:“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用数学的话来说,就是两个三角形全等。”他又进一步问我:“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三个角一样大,三个边也一样长。”
  爷爷又启发我:“是不是三个边都一样长,就够了?”“是的,只要三个边一样长,三个角就一定一样大。”他让我继续写完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写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就这样,在爷爷的启发下,我自己边想边写,只用了一小时就学完了半学期的几何课。
  讲完了以后,爷爷想为我找一本几何书,但是因为他才从国外回来,没有多少书,尤其是中学的数学书。后来他找到一本朱德祥先生写的《几何学》,这是为昆明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写的教材。他让我参考一下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几个公式。
  爷爷的讲述就像一个向导把我从迷宫里领出来。以后在学习中,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是一个数学家,要来讨论这一个问题,我要注意几个方面。当我写不下去时再看书,这样印象就深了。就这样,我在初中就学完了朱德祥先生写的《几何学》,而且竟然终生不忘。不久前我的一个侄女问起我几何题,我回答了她,才发现尽管五十年过去了,当年和爷爷一起学的东西依然是那么清楚。
  当我们清华附中的老师讲到“三角”课时,开始时我也不懂,不明白老师讲的多角变换是什么,我就用爷爷的方法来自己总结。
  一天,奶奶让我去五道口的商场买东西。我从科学院后面的小路走过去,一路上我只想着“三角”,就用爷爷的方法去想三角中的多角变换,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大十字——坐标系,一个杆子绕十字中心转,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角,那么我怎么来求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想着想着,我终于明白了多角变换,原来是那么简单。
  高兴之余,我才想起我去五道口的商场是买东西,但是我忘了奶奶让我去买什么东西,只好回家问奶奶。回到家,自然少不了被奶奶教训一顿,她又重新向我交代了一遍。
  我又返回去,到五道口的商场买东西。为了不忘记,我把奶奶要买的东西记在纸上。从家里顺便拿了一本我们才拿到的“三角”课本,边走边看。果然不出所料,书上写的和我想的一样。于是忘了奶奶的教训,我高高兴兴地去五道口的商场买东西,心想爷爷的学习方法还真灵。

报效祖国 献身教育(4)
我这才明白爷爷是怎么教学生的,尤其是那些才从私塾出来的大学生,他们怎么在短短的一两年里补完了中学的代数、几何,并上完了大学的微积分,甚至偏微分方程,他的学生为什么“聪明能干”。钱伟长先生对我讲过在清华大学时爷爷怎么讲数学,他说,那时我们都是从私塾出来的学生,学的是“之乎者也”,考清华时也是考的古文,哪里学过数学,更不要说高等数学。你爷爷编了一本教材,用精辟的语言从初等数学一直讲到微分方程,甚至变分法。
  多年以后,为了考研究生,我看过爷爷这本书,的确讲得很精辟。只不过爷爷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的人不容易懂。当年爷爷就用这本书教出了不少学生,这些学生都成为世界有名的科学家。这本书也成了当时大学数学重要的教科书。
  爷爷还告诉我:“数学和其他的科学一样,需要做许多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必须做许多的练习。没有练习,你学到的东西不巩固,理解不深。”爷爷要我去找各种不同的书来做练习。
  根据爷爷的方法,每次新课本发下来,我就进行预习。由于预先把书上的公式看懂了,所以就有时间看其他的功课,很快就赶上了同班同学。到了初三,我能够达到班上的上等水平,期末得到了优秀奖章,并被保送北京101中学。
  对于文学,我就没有听爷爷的话,至今仍然常常自责。在初中,我们开始学习古文,爷爷对于古文也有很深厚的根底。对于古文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一定要背,常常向我重复说: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我一定要背。可惜我没有听他的话,不爱背诗,所以我的古文不好。
  爷爷还跟我说,古文很简练,不像有些现代文啰啰唆唆。读古文就要背,有名的文章一定要背下来。可是我吃亏就在于我不喜欢背。他说他的文章简练,是从小受古文训练的结果。我上初中时,爷爷有时间就帮我改改作文。他也和我讲起律诗的规律,常用的有五律诗、七律诗,还有九个字一句的……他讲了许多诗的规律,可惜我不喜欢,没有认真学,都忘了。爷爷还说:“你二叔的文章写得好,是因为他从小受到古文训练。”他要我练习写诗,我也没有练习。后来看见毛主席的诗词,很有气概,很喜欢,也背了几首。有时心里有什么感受时,也想拿起笔来写几首,但一动手就发现,爷爷讲的那些“平平仄仄仄平平”,都忘得干干净净,什么字是押什么韵,也忘了。写了几句以后,连自己也不满意,只好放下。
  爸爸去世时,我想到爸爸“踏遍青山人未老”,“开发矿业献终生”,他和许许多多的爱国知识分子一样,不计报酬,不畏艰险,为了国家的强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在“*”中,单位的群众都没有人去“斗争”他,大家想法保护他。他去世了,没有人不哭的,单位还为他开追悼会。我想写几句诗纪念爸爸,写出了前面两句,但是怎么修改才符合“韵律”,就不会了。早知道这样,我就应该听爷爷的话,学写古诗。
  周总理去世时,天安门广场上有那么多悼念周总理的诗篇,那些动人的诗句写得真好。我想到周总理为了人民奋斗终生,到死却遭到小人的陷害,毛主席还有力气来斗“四人帮”吗,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时,我也想写,但是写不出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这时我多么想念爷爷,如果当时听爷爷的话,我就可以和大家一样用诗歌来歌颂周总理,反对“四人帮”。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报效祖国 献身教育(5)
这些都是后来的一些后悔的话。在爷爷的关心下,我结束了在清华附中的学习生活。以后爷爷带了几个学生,再没有时间来教我数学,而且他自己也要进行他的研究工作。不过他仍然关心着我的成长。
  进入大学以后,学的专业课多了,每一门课的规律也不同。同时,我也没有时间像以前学几何那样,仔细寻找规律,并以“写书”的方法来“读书”。进入大学后不久,有一天我回家,爷爷问起我的学习情况:“你学习忙吗?上了哪些课程?”我给他讲了学的课程,并说:“我觉得这些功课很乱,东讲一点,西讲一点,摸不着规律。”
  爷爷问我:“你是否认真读了每一门功课的教科书的前言?”
  我回答他:“没有。”
  他又问我:“你是否认真读了教科书的目录,并研究了这个目录?”
  我说:“没有。”
  爷爷严肃地对我说:“你没有好好看看前言,又没有研究一下书的目录,你在学习时,当然会觉得很乱。”
  从家里回学校后,复习功课时,我仔细地把每一门功课的教科书的前言都看了,发现爷爷说得很有道理。每一本书的作者都会在前言里或者在第一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