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舞飞扬·时光磁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绚舞飞扬·时光磁场-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甚至可以互相问候,出现了“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文明得发凉的词语。
  也许她真的只有七秒的记忆。
  AK也在这个凉凉的秋天消失。据说她被一家音乐公司看中,要到大城市发展了。大家在宿舍骚动不已感慨不断。大卡甚至公开后悔当初没追她。小奇小凡则表示要向AK同学学习,多去酒吧和KTV发展。书过抽口烟就口百事再吼上几句歌,让人搞不懂他是大喜过望还是大失所望。
  大家心里都明白,书过对AK是有意思的。傻子才会跑那么远吃早饭。那么难吃的早饭。
  还有一次书过午睡说梦话,听得大家心惊胆战也一头雾水。
  “你唱歌时别的男人会对你起邪念的。你是我一个人的。我不要谁碰你。”
  书过的鱼缸被闲置了很久。终有一天大卡在里面养了只王八,并极力安慰书过王八也是鱼。书过只是眼神迷茫,嘴里念叨,甲鱼,甲鱼。在一旁读《红楼梦》的小奇骂道,丫的真把自己当贾宝玉啊。
  秋天红着眼圈哭了几天,惹得叶儿,草儿们面容惨淡。冷风里一个女孩冷冷地哭着。大颗大颗的泪滴混迹于那稚气而倔强的脸上,肩膀随着鼻子的抽泣一抖一抖,分明是一只断翅的蜻蜓在抽搐。
  书过伸出拇指轻轻拭去那冰凉,很小心很紧地攥住没温度的手,试探地牵引那并不沉重的哀伤。那无神的红肿的眼没有拒绝,也许是无力拒绝。略微灰色的眼睫眨了眨,受伤的年华瞬间弥漫无边。
  河畔还有香得莫名的花草。书过牵着她沿着河堤一直走。女孩不发一言,却暗暗攥紧书过,攥紧这未知的短暂的不可靠的温暖。
  他们坐在铁路桥看脚下穿梭的鱼群。
  铁路是远方么?鱼是自由么?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水比鱼更自由。
  夕阳拖着长尾巴在云里躲躲闪闪,像泥里的泥鳅。终于,淡定的红光散落在不远处白色的野花上,时光定格在这无尽的繁华上,朴素得发白。
  女生宿舍楼下,女孩很突然地搂住了书过的脖子,一句谢谢不小心捎带出几颗眼泪。书过的冠状动脉猛烈地收缩着,耳畔响起小凡的话。
  “男人对待艳遇总是像对待初恋一样有激情。”
  秋日的图书馆安静得只有斑驳的树影晃来晃去。
  书过在纸上写着。自己忽然笑起来。“树影虽然晃来晃去却也是安静的呀。”
  年轻是这样,爱情也是。晃来晃去,安静。
  书过打开小维的信,一张“7”型卡片掉在桌上,还有一封笨拙地画着绿色的鱼和蓝色鸟的信笺。
  卡片上写着:
  还是在这个座位上,在这片曾经沾染过你的阳光中,在你心里客串却在我心里做主角的空气里,我翻找你凉凉的笑容,却打翻了思念的泪滴。我们都无辜地犯了错,为了那七秒的记忆。其实遗忘或想起,都是青春的慰藉。
  书过,我已经听到车窗外呼呼的风了。记得你说过要陪我看香山红叶的,这次我要自己去了。爸爸给我安排了份不错的工作,我想去试试,反正我也不在乎有没有那薄薄的毕业证。
  为什么你不敢承认呢?现在的AK就是过去的何鱼,何鱼就是AK。她们是同一个人,是你心里一直爱着的人。仅仅是因为你伤害过她,怕她不肯接受么?
  高中时时常可以看见你从四楼扔下纸飞机,眼睛望着让人看不清的远方。确实是看不清,因为你站那么高。可我每次都在空空的楼前跟保洁的阿姨争抢你的诗。
  还记得那个夏天,你伏在那睡着了。我无意中看见了你,忍不住背起了你曾经的句子:
  鱼的记忆只有七秒
  七秒的记忆
  承载不了想你的瞬间
  七秒的忘却
  遗失不了你给的温存
  我想我是鱼
  一条忘不了你的鱼
  很意外你和何鱼都在这个学校。我知道何鱼很喜欢音乐的,可她为什么不上音乐学院而要上一个普通的工科学校?我想是为了你。也许吧,她还爱着你。所以她发疯地练歌,泡酒吧。
  我想让你和何鱼消除误会再续前缘,可我却一步步陷入爱你的牢狱。当我知道何鱼为了自己的理想有出卖自己肉体的嫌疑时,我自私地决定留你在我身旁。
  大街上我抽了她一耳光,我多么希望她狠狠地还我一下。让我也可以在你面前放肆地哭一场,让你明白其实我的眼泪也很瘦弱,我的伤心也很明朗。可她只是吻了吻你,无视我存在地抚摸你的伤口。
  在这里我真的呆不下去,这里有个黑洞在一点一点吞噬我的心。你不会知道我看见你在宿舍楼下抱着另外一个女孩的心情。那是一种冰凉,是知道自己再也不能温习你怀抱温暖的冰凉。
  我知道自己该离去。祝你幸福。
  “那我就是阿飞的那只没有脚的鸟。”
  “我奶奶说被月亮和星星晒黑了就再也不能变白了。”
  “可不可以为我做一些改变。比如忘掉一些人或者承认一些事。”
  “叫七吧。因为我们是为了那七秒的记忆才认识的。”
   。。

故乡旧居四章(1)
文/徐衎
  外出求学,颠簸的火车宿命般地穿过岩洞、引桥,颓靡的意识中也呼啸地填满往昔的缕缕回忆相思,从小学到大学,与我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小村庄,一别竟十余载……
  路
  故乡是一个奇小的村庄,仅有一条水泥大道与东西毗邻的县城沟通。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泥公路还只是一条铺得平整的泥巴小路,一遇雨天,泥泞不堪。小小的“棚车”(一种驾驶室极小,只有中等容量车厢,车厢内两边各一排长条凳的小型交通用车)发挥着公共汽车的作用,把村里村外连通。这条干道捎去了村人无数的憧憬和期盼,又带回或好或坏,有关外面世界的讯息。一条泥巴路,招摇地承载了多少个年代。
  比起那贯穿村子的干道,村子里的大多小路,还只是鹅卵石、青石板铺就而成的。石缝里,墨绿的苔藓黄了又绿,一枯一荣,诉说着小道的沧桑,道着小村的历史。明明灭灭之间,又是数载。踩着这路的孩童,转瞬即成稳重的当家;蹒跚于这路上的老者,看尽人世浮华,成了明日的一钵黄土,添尽了哀思悼念。
  我从这路走来,走了几年,别了又几年,恍惚梦见故乡那几条小路,愈显得狭窄了。四通八达的国道湮灭了曾经的那些旧路,模糊了我的愁思,记忆宛如泡进了苦咖啡,印象中的小路呵,已经显露出咖啡奢靡的质地,有种人造历史的虚妄和矫情,那些细碎的苔藓洗染上金铜色,多了世故和功利……
  屋
  小村的人家不多,上个世纪留下的土屋挺过无数风风雨雨,屹然地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班驳的外墙,坑坑洼洼,朴实的土墙露出并不光滑的内里。抚手触之,历史的厚重甸得我生疼。不像现如今那些喧嚣都市里的摩天大厦,那些被指“光污染”的玻璃外墙,那些被洗涤剂每日冲洗的现代化建筑,滑溜得哪里盛放得下一点零星的历史片段?记得小时候,最爱在外婆土屋前撒娇玩耍。外墙连着一根蓝色的广播线,每到中午,和着外婆厨灶散发出的蒸汽,播着“小喇叭广播节目”和一些我并不甚懂的吴侬软语,所以中午总是在一阵童真童趣的咿呀中,吃完既定的午饭。记忆中的那条广播线,平添了深深的温馨,以至于如今回味起当时,依然有根有据、有内有容。
  南方的屋子都是坐北朝南,房屋的空间虽不大,但是从中隔出一个小阁楼,却是那个年代房屋的基本格局。于是,木梯总是架在阁楼的天顶上,光滑的木梯经历了祖祖辈辈的攀缘摩擦,传到了外婆的手里,带着上个世纪的温度。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爬上了那阁楼。木梯没有想象中的摇晃惊险。或许是经过了好几代的攀爬,那姿势也就成了亘古,温顺地习惯负重,不哼一声……天顶那一方寸开口便是阁楼的出入必经之径,长年投下屋顶上亮亮的光。阁楼距房顶很低,当我渐渐从自如上下阁楼到终于得下意识猫着腰活动,天顶下望,外婆容光不再红润,那隆起的脊背,在光线的反射下,白晃晃的,晃得我几乎睁不开眼……
  土屋一共有四间,算上阁楼有两层。舅舅总是戏称其为典型的三室一厅两层“小别墅”。外婆睡东厢房,舅舅一家在西厢。剩下两间,一间做厨房用,另一间则是吃饭兼会客的门厅,也是这类房子中最体面的,零散地放着一些常用的木制农具。一张八仙桌加上几张陈旧却干净的红木方凳,构成了门厅中的主要家什布局。原先还有一个木橱柜,此后被外婆的三轮车取代。勤俭持家是上一辈留下的家训。因而屋子里外,总是被外婆操持得清洁舒服。屋内最奢侈的家当就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大吊扇,据说是当年全村都轰动了。 。 想看书来

故乡旧居四章(2)
小的时候,常常端坐在门口的门槛上,眼巴巴地看着墙隅一角的狗尾巴草,遥想未来,世界充满了惊喜和新鲜。如今,已知越来越多,未来的成分急剧被稀释——我也到了快成家的年纪。舅舅一家早几年搬进了新盖的真正两层别墅,惟独外婆伴着炊烟鸡鸣,秉承着“勤俭持家”的遗训,打点着屋里屋外,佝偻的身影被风霜打得愈见萧条。老屋子,有时承载了几代人的生命质量,事过境迁,却成了羁绊,一个不能算累赘的小小心结,一如孙犁笔下,故乡旧居的房顶上突兀地冒出的杂树,虽不茁壮,却真实地在扎根、繁衍。
  春节
  乡下过年和城里总是两样的。这是我搬离故乡,蜗居在城市单元格中,每每观望着天边节庆的烟火所感所想的。待在故乡小村的短短几年里,逢年过节总是一段快活的日子。年前家家置办年货,外婆杀鸡宰猪,厨房终日热气腾腾。小姨坐在灶前忙着添柴火,毕毕剥剥的,预示着新年的新气象。五岁以前的记忆,在我胸中已经残存不多了。但是有一幕记忆犹新:大年夜的晚上,父亲搂着幼小的我,穿过外婆家的厨房。烟雾缭绕,我欣喜地听见一家人喜悦的忙碌声,至今作为一段背景乐,在这段并不清晰的记忆里衬成了隽永。春节里,迎龙灯、演社戏……这些独到节目的魅力,丝毫不亚于美国钻进烟囱的圣诞老人。我放着“大地开花”(一种烟花的名字),吃着冰糖葫芦,穿着崭新的衣裳,挤在戏台下的人群里。满眼都是五彩的戏服、夸张的高脚、精致的脸谱,满耳充斥着圆润又犀利的唱调……依偎在家人用军大衣围成的襁褓中,甜滋滋地挥霍着幸福。那段岁月,烦恼固然存在:糖葫芦怎么这么粘牙?兜里的小爆竹快没有了,外婆今晚会做什么好吃的啊……
  今天看来,轻描淡写得如同掠过耳畔的一句唱词,我听不懂它,它也无暇顾及我,只是似懂非懂地图一阵子热闹。拜年、鞭炮、海吃、一群年纪相仿的小伙伴,而今重温那些在特定的年岁,在故乡旧居里度过的春节,无意识状态下联系起的字眼。如今,春节照过,只是有些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年岁来支撑的,年华不再,远离故乡,这个支柱也如同灌满了碳的生铁,弹指易碎。除了奋笔疾书,在文字中找些慰藉,我还能做什么呢?那大段大段的美好,分明在我眼前轰然倒塌,分飞的碎屑迷离了双眼,继而开始流泪。
  活动
  没上小学之前的年少日子,总有一群小伙伴和我,在那片盛满了我满腔深情的土地,跑啊、闹啊。都是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没事窜到人家的地里,掀起几个胡萝卜,在小溪边淘洗一番,便脆生生地咬开了;桑葚成熟的日子,采撷一筐,吃到舌头发黑,笑哈哈地互相取笑“哈,你中毒了。”又跑散开去。类似的例如在夜里捉迷藏、在纺织厂的小池子里游泳、去田间找野果鸟蛋,如此乐事,不胜枚举,与鲁迅在三味书屋的日子一样,各种童趣如覆盆子,独特哪。
  村子附近有个鱼塘,鱼塘附近就是大山。翻过大山到达另一头,那是婶婶的娘家,一个盛产栗子和菱角的小镇。调皮的我们,摸鱼、偷板栗,“无恶不作”。谈笑间,挥别了旧居,挥别了栗子的味道……硬生生地扎入了“现实”之中。
  趁着假期,回了趟故乡,那片天没变,那片天底下还仅存着些许我熟知的乡音,找回了一部分习惯,兜兜转转,自己毕竟不是一个陌生人,所以就心安。一幢老屋的外墙,在“建设新农村”的号召下,刷成了清一色的雪白,整齐划一。那些凹陷坑洼,也被现代涂料砌满。棱角磨平,那一大段的“历史”和回忆拌着涂料,藏匿在白色的虚掩中。村里活跃了好多外来的打工仔,青石小路上,迎面走过的多是生面孔,带着生活的艰辛和充实,冷漠地擦肩而过。趴在小路一边的古井上,仍是那熟悉的澄明得倒映出人影的井水和水滴千尺的空旷回响,可惜影中人不再,不在了。
  外婆一个人硬是不肯搬进舅舅家的别墅,孤零零地住在原先容纳一大家子的老土屋,维系着彼此的生死,兴许是在守望,守望着一座叫作“怀旧”的城池,守望着一份单纯不变的乡情。
  '后记'
  如果传说中的灵魂确有21克的重量,那么今天我结结实实地掂到了乡愁的重量,她焕发着种种令我怀想的美,念及的好。让我用一颗脆弱的心去负重,沉甸甸的,却真实。告别旧居时,窗外纷扰的漫天黄叶,落成一个个新坟,埋葬了往昔。怀念故乡的老屋,怀念屋中的外婆,和那一段与之匹配的年少心事……
  

声声潋
文/磨蔚
  'Sound  A'殊途同归的宁静
  站在地铁站,眼所及的是墨绿地铁票。远方呼啸而来的是地铁喧嚣。
  等候时,有黑衣的清秀女子,对着手机:“我这一生都相信你。”随后低下头,用手指遮住流泪的眼睛。
  很久没见到这么令人心动的女子。
  这句话让我感觉温暖而怆然,明亮的,轻柔的,亦是淡泊的。类似一贯的懒洋洋,丝毫不费力,却可以轻易地就渗入心里去。
  地铁上异常拥挤。饱满着各种皮肤的气味,令人窒息。然而安静。右边有一个背厚重旅行包,手捧圣经的外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