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造了出来,陈胜心里总惦记着乘车。可是车夫一时难以定夺,心里就像长了草,十几天过后,他急不可耐,把都尉吴广找来商议。
“吴都尉,我送到你部下的庄贾,表现如何,你给个评价?”
“将军,庄贾来路不明,不知何人所荐?”
“庄贾是孔非带来的,曾是楚王负刍驾前车夫,因楚亡而逃生,曾在陈县衙门当差。此人从外表上看,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言谈举止也不一般。说句良心话,让他当个车夫,实在是大树砍镰把——大材小用。”
“为将军驾车,虽然非等闲之辈,但首要条件是忠厚老实,安分守己。我看庄贾言过其实,胸怀异志,其心难测,不能用之车夫。依我之见,还是从咱生死弟兄中选一个。”
“吴都尉,我何尝没有这种想法。可用人之道,唯才是举,岂能任人唯亲。我们生死弟兄,论忠心,两肋扎刀不眨眼,论打仗,个个都是英雄好汉。要说赶车棒牛,也能凑合。如果找一个驾驭战车的人,那可是强赶鸭子上架呀。”
“将军,咱们这些兄弟,哪个没赶过车?尽管将军的战车驾起来难度大,赶过车的人没有三天力巴。我愿在十天之内,为将军训练出一位出色的车夫,将军切不可用一个来历不明的人驾车,我实在放心不下呀。”
“都尉不必多虑。孔非推荐,不会良莠不分,忠奸不明吧,经过我观察,庄贾不但会驾车,而且还具备武士风度。”
“常言道,画虎画毛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将军不要忘记,武士之才怎么会屈驾车夫。据我打探,庄贾确实是楚王负刍御驾车夫,但不是楚亡逃生此地,而是不知何故被楚王负刍放逐宫外,其中定有蹊跷。”
“都尉,疑人勿用,用人勿疑。如今我把他安排在你那儿,就是让你观察考验嘛。”
“观察一个人岂在朝夕,没有三年两载,经过几次大事,何以辨其忠心赤胆,不像咱们的生死兄弟,都是刎颈之交,勿须置疑。”
“都尉切莫疑神疑鬼。眼下义军正是用人之际,必须广揽人才,共辅大业。如今连一个车夫都不敢用,何以高谈招贤纳士?我正准备想利用一个车夫自荐,打开广纳天下英雄的大门。”
“将军英明。义军要夺天下,必须招揽天下奇士,周文王纳姜子牙,灭商兴周;秦始皇纳李斯谏逐客令,各国贤士云集秦国,才有秦始皇尽扫六合,一统天下;原来将军是借一车夫之荐,广开纳贤之路,真是高瞻远瞩。”
“贤士不论贵贱,百里奚,五张羊皮换来的宰相;伊尹曾做过厨子;姜太公也不过一钓翁耳。因此,车夫虽贱,将来也可能是一位冲锋陷阵的将军啊!”
“既然将军看中庄贾,那就调过来吧。”吴广虽然颇有异议,必定没有理由说服,只好听之任之,这件事到也作罢,陈胜舍张采青娶孔玉珠的事,使他有口难言,又不得不言,此事在心里琢磨了好几天,不知如何开口,必定是个机会。
“吴都尉是不是还有什么事呀?”
“采青姑娘的事,将军真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吗?终生大事怎么能如此轻率呢?”
“强扭的瓜不甜,道不同不能强求。”
“采青姑娘能做到贫贱不弃,富贵不贪,难能可贵啊!”
“可惜无缘。”
“将军,这事真的可惜吗?”
“天意如此。”
吴广无话可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二章〓陈胜称王〖HT〗
陈胜在陈县扎下大本营,立国封王的欲望越来越强,尤其葛婴的举动,令他不在犹豫,甚至不顾禁令和失信,暗下决心。因此,借笼络人心,礼贤下士的幌子,在陈县郡府,大摆酒宴,把城里有名望的三老、豪杰、名士请来,会聚一堂,为了却心愿大造舆论。
陈胜一身便装,在众将军的簇拥下,和诸位见面。大家肃然起立,陈胜抱拳致礼,然后发表简短致词:“各位三老豪杰、富甲绅士,张楚大军自进入陈县,就得到诸位和百姓的拥护和支持,陈胜无比感激。今天把诸位请来,一是表示感谢,二是借此机会和诸位共商张楚灭秦大计。诸位都知道,秦始皇尽扫六合,四海为一,百姓本来希望安家乐业,享受太平,可是事以愿违,天下人苦秦*久矣。修长城,建阿房,造皇陵,有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民无饱暖,户无壮丁,就是我们这些农耕的庄户人家也被迫戍边。更有甚者,焚书坑儒,惨无人道。始皇驾崩,当立太子扶苏,可是,少子胡亥篡位,宦官赵高专权,二世*猛于虎,比起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张楚大军大泽起义,为的是替天行道,诛伐篡逆,匡扶社稷,均田地,废徭役,让天下太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张楚大军乃正义之师,在短短月余,就攻克了六县一郡,说明张楚众望所归,大秦朝不堪一击。诸位试想,以这个速度,张楚大军乘胜西进,攻克咸阳,推翻二世,是否指日可待?我和众将士可是信心百倍,要在咸阳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大年,到时候,也请诸位一起庆祝张楚的胜利,不知诸位肯赏光否?今天,我略备薄宴,聊表心意,请诸位不必拘泥于礼,尽情畅饮,畅所欲言,若有兴盛张楚的奇谋良策,必当重重有赏。”陈胜发话,三老豪杰争先恐后阿谀奉承。
“将军执坚披锐,诛代无道,大军所到之处势若破竹,英名威震天下,此乃王者气概。”
“举项燕之旗,扶扶苏之名,以匡扶社稷为己任,将军之举,深得民心。”
“将军之功,盖世无双,何必扶扶苏,臣事于秦。应该自立国号而称王,号令天下而诛灭暴秦,自古以来,都是强者为王。”
“三老过誉了。陈胜举事,志在替天行道,诛伐暴秦,决无非份之想。”
“天降大任于将军,民心所向于将军,陈县雄居中原,将军据此称王,正应天命。记得将军举兵时,曾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谁拥有功德、疆土、臣民,谁就可以称王称霸。将军之举,乃为国家之大计,决非私心也。”
“将军自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纷纷响应,足以证明将军义举深得民心。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将军称王此乃天经地义。”
“将军称王,威名远播,以号令天下诸侯,并非为了一人之名望,而是为了兴楚灭秦。这是楚地百姓的愿望,更是义军将领的拥戴,将军固执推辞,会冷了大家的心呀。”
“以义军的兵势,将军的威名,即使是取秦而代之也是指日可待。何必为一王者之名而顾虑重重呢,请将军速作决断。”
“我十分感谢各位三老豪杰的诚意和信任,只因义军刚攻下陈县,称王之事还须从长计议。眼下当务之急是派兵西进,攻取咸阳,推翻二世,不知各位有何良策,请不惜赐教。”
陈县贤人周文站起来献策:“将军,自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后,自恃天下永久太平,从此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各郡县也荒于战备,秦国大部主力军队都放在边防,十有*驻守在长城关塞,以防匈奴南犯,各郡县驻军微乎其微,只靠郡县捕役维持社会治安,因此,将军举事,所向无敌。现在将军攻下了秦六县一郡,秦朝无动于衷,足以证明二世昏庸,朝臣麻木,此乃天赐良机。当务之急应乘胜进军,直逼咸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获大胜。如果只为攻城略地,稳中求进,等待张楚壮大再攻取咸阳,恐怕贻误天机了。就说将军以攻城略地为要,扩大了地盘,壮大了力量,将军能有六国连横之力吗?何况六国贵族不服于秦,将军也未必征服。当六国贵族、天下英雄豪杰,纷争天下,将军未破秦而成了众矢之的,恐怕浴血奋战所得来的一切,却为别人做了嫁衣。现在上天赐给将军千载难逢的机会,怎么能拱手让给别人呢?周文愚钝,言语幼稚,还望将军指点。”周文曾在楚国大将项燕军中和春申君黄歇手下做过事,经多识广,颇有战略眼光。
“将军,周文言之有理。据听说,如今秦朝是国将不国。二世昏庸,只顾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赵高专权,整天费尽心机,排除异己,并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蛊惑二世享乐,把持朝纲;李斯因贪功近利,落入赵高的圈套,不能自拔,虽有治国谋略,却无回天之力;当朝上下臣僚,贤能之士,被赵高残害杀戳,所剩无几,幸存下来的,为保命而禁若寒蝉。因此,二世被闭塞在皇宫中,满脑子是天下太平,整个朝野如同蒙在鼓中,燕舞莺歌。最为有利的是,秦朝大军都集聚在边防关塞,咸阳城防空虚,不堪一击。只要将军派一支精锐部队,火速西进,攻克函谷关,直逼咸阳,天下可得矣。如果等二世清醒过来,秦朝大军回师护驾,将军几万人马,怎抵百万虎狼之师,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将军还有什么犹豫的呢?”上蔡人房君也不甘寂寞,趁机献策:“在楚国境内早就流行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将军举张楚大旗而伐秦,正中此谒语。陈县距咸阳,驿道宽敞,易于大军行动,但有荥阳挡道。荥阳乃秦三川郡治所,守将是丞相李斯长子李由,足见其战略位置重要,攻取咸阳,必先取荥阳。将军可选精兵强将,分兵两路,一路攻取荥阳,清除西进障碍,一路夺关斩将,直逼咸阳,秦朝必亡矣。”
“先生所言,和周先生异曲同工,都是擒贼先擒王的妙策啊!好!好!”
“将军,且不可轻敌冒进。将军从大泽乡到陈县,所向披靡,势不可挡,威震四方。但是,将军必须明智的看到,秦朝拥有三十六郡,上百万军队,将军虽有战无不胜之威名,但无六国之厚基,仅仅占领不足十县,便冒然西进,攻取咸阳,恐怕将军心有余而力不足。依老朽愚见,将军应立足陈县,四面攻城略地,扩大势力,才能总揽全局,成就霸业。”曾做过秦朝的博士孔鲋,提出截然不同的策略。
“夫子之言差矣。目前义军气势正盛,所经各地,势若破竹,且不可贪地盘而丧失破秦良机。只要大军趁虚而入咸阳,据皇都而辐射全国,以天子威仪号令天下诸侯,则大业必成。若只想和各路诸侯争夺地盘,壮大力量,必然给秦二世喘息机会。如果边关几十万大军挥师勤王,我等何以拒之?切不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周文竭力主张大军西进,攻取咸阳。
“周先生力主西进,孔夫子谏议攻城略地,二者并非矛盾,皆为我所用。西进攻取咸阳,宜速不宜迟,攻城略地,宜快不宜慢,我们可分兵谋取。孔夫子说的对,秦朝有三十六郡,我们才占了几个,秦国有上百万军队,我们兵力屈指可数,秦国有征战沙场的名将,指挥着装备精良的虎狼之师,而我们的将领都是老白丁,我们的兵卒,都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庄稼汉,如果二世调守边几十万大军征讨,我们必败无疑。因此,我们只有趁蒙恬、蒙毅蒙冤被害,咸阳无将可用,无兵丁上阵,速率大军,夺取函谷关,直取咸阳城,咸阳城破,二世被诛,秦朝无主,必人心涣散,各行其是。而我们则居高临下,号令诸侯,统揽全局,天下可定矣!”
“将军英明决断,秦必亡矣。”房君盛赞陈胜谋略。
各三老、豪杰也纷纷称是,陈胜谦虚一番,内心也颇为得意,趁此极佳心情,吩咐大排酒宴,款待来宾。
陈胜礼遇三老豪杰,魏人张耳陈余也在此列。他俩根本瞧不起这些只会顺情说好话的迂腐,更不愿在这些人面前献计献策。因此,在*上一言未发,二人决定单独求见。
张耳年少时是魏国公子无忌的门客,曾任外黄县令,贤名远扬。陈余博通儒家学术,与张耳结成刎颈之交。秦灭魏后,张耳、陈余逃离故乡,隐姓埋名,伺机而动。当他们听到义军的消息,立刻前来投奔。
陈胜现在是求贤若渴,张耳、陈余求见,陈胜喜不胜喜。双方寒暄过后,陈胜不解的问道:“二位先生在*上一言不发,非要单独见我,定有高论赐教。”
“赐教不敢当,倘有管中窥豹之见,面陈将军,略表知遇之恩。将军,三老豪杰们纷纷劝说将军陈县称王,我们二人恰恰相反,想给将军泼点冷水,若通着那么多人的面,我二人岂不成为众矢之的,落个人人痛骂我二人不识时务的东西。现在单独和将军见面,提出我二人的想法,将军胸阔似海,必不介意,我二人也有个退路。”
“二位先生尽管直言,我洗耳恭听。”
“将军,六国亡,四海一,天下归心,无可厚非。但始皇*,残绝人寰,实属无道,修长城,建阿房,造皇陵,耗尽劳力,掠尽财产,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残暴至极的焚书坑儒,令天下读书人发指。二世胡亥继位以来,其残酷统治与其父皇相比,正如将军所言,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百姓苦秦久矣,且敢怒不敢言,惟将军大泽乡揭竿而起,利剑直指暴秦,实为天下人除害,必大得天下人心。但是,将军若轻信三老豪杰们的胡言乱语,刚起兵就称王,让天下百姓失望,也为下天英雄耻笑。将军莫若派人复立六国,树敌于秦,交友于己。树敌多,则秦兵分散,交友多,则可扩大自己的威望。将军只管速带大军西进,必事半功倍。若将军率先攻取咸阳,诛灭二世,居皇都而令天下诸侯,六国诸侯为秦所灭,而因将军复立为王,必沐浴恩泽而图报,将军的盟主地位无人能够替代。如果将军居小功而成王,恐怕天下人同将军离心离德,最重要的是羽翼未丰之时便傲视群雄,必将成为众矢之的,还望将军三思而行。”张耳慷慨陈词。
“陈先生,有何高见,也不妨赐教。”
“将军,天下人仰目将军除暴安民之功,将军称王天经地义,只是为时尚早。将军刚攻下十几个县,只动暴秦几根毫毛,这时称王未免显得将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将军可细想,以将军目前的辖地,军队实力,与当年六国诸侯比,还不能相提并论。不为强者而自立为王,只不过徒有虚名而已,同时也显示了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