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揭竿而起-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徒有虚名而已,同时也显示了私心,有损将军的威望。若依张先生所言,复立六国的后代,树敌于秦,而将军只顾全力攻秦,咸阳若归将军,岂是诸侯之名,而是帝王于天下了。”

  “依二位先生所言,复立六国后代,统一的秦国又被六国瓜分,形成战国时期争霸的乱世局面,老百姓更得遭殃。百姓宁可苦于秦之*,而不愿置身于战火硝烟之中,弄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复立六国,旨在借六国之力灭秦,秦亡则将军恩泽四海,六国定会感恩不尽。因天下苦秦者六国也,灭国之仇,民族之恨积压在胸,一旦爆发出来,必是一股巨大的无可估量的力量,将军借此力必克秦矣。”

  “六国诸侯的后代恨秦入骨,势不两立。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都会暴发压抑在胸的怒火。他们的目的就在复国为王,一旦有了地盘,就会不服天朝管,又怎么会听命于我这个布衣将军发号施令呢?”

  “即使将军称王,六国诸侯之后代也未必臣服于将军,甚至将军在外地攻城略地的部将也会效仿。各路英雄都纷纷自封为王,群龙无首,那只有群雄争霸,破坏诛秦大计。”

  “二位先生言之有理,你们的赐教,我一定铭记在心。”

  陈胜虽然嘴上盛赞有加,可内心里却是很反感。这两个不识时务的迂腐,阻止称王倒不说,竟然搬出六国贵族来,让本将军扶植于他们,这不是笑话吗?陈胜反而坚定了决心。

  三老豪杰们的吹捧,着实点燃了陈胜强者为王的*,张耳、陈余的谏言,犹如一瓢冷水浇在心头,使他迫不及待的心情罩上一层阴影。这些天,义军弟兄们都纷纷上书劝他速速立国建都。都尉吴广态度坦然,既没有过高的热情,也看不出冷漠,张楚这么大的事,在他眼里却平淡如水。陈胜在这左右为难的时候,当然想到把吴广请来,看看他的态度。

  “吴都尉,三老豪杰们劝我建都陈县而称王,以正名望军威,而张耳、陈余却力劝我缓称王,复立六国,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你怎么想?”

  “将军,三老豪杰所言,未必是诚心诚意的表白,我看大都是顺情说好话。而张耳、陈余敢说真话,却有偏六国之见。陈县有头有脸的人都进言劝将军称王,义军弟兄们更是呼声如潮,民心难违。这些天我始终在考虑称王之利弊,张贺劝谏无不道理,可想到葛婴拥楚王于东城,张楚无王立威,成何体统。将军若不称王,威事天下,不但不能约束部下令出多门,而且不能号召天下英雄豪杰。如果将军称王,天下英雄必纷纷效仿,谁占了地盘都想为王,恐怕天下又要回到战国纷争的时代,真是羊钻篱笆——进退两难。可仔细想一下,即使将军不称王,也不能控制别人称王,尤其那些为秦所灭的六国诸侯的后代,必然借此机会,复国立王。既然这样,将军不如先天下而王,羽檄讨秦。”

  “可张耳、陈余所言不无道理,出头的椽子先烂啊!”

  “张耳、陈余纯属书生之见。我们是第一个挑起诛秦大旗的人,必然成为秦二世的心腹大患,根本没有避实就虚的可能。至于复立六国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我们和六国诸侯,根本不是一个道上跑的车,如果借六国之力诛灭暴秦,尚可考虑,但决不能复立六国后代为王。”

  “这恐怕不是我们控制的了。六国诸侯的后代,岂能忘记亡国之恨,灭族之仇,只不过惧怕始皇淫威,而待机窥变。我们揭竿而起,他们必然望风而动。如果我们迅速攻取咸阳,推翻二世,趁六国尚未形成气候,号令天下,足可威服六国。如果我们和秦国相持不下,六国诸侯趁此壮大,一旦形成割据势力,即使我们攻下咸阳,也未必威服六国,恐怕天下真的群雄纷争了。”

  “将军说的对呀,我们没必要思前瞻后,犹豫不决,尽快称王,诏示天下,然后速派精兵良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西进攻取咸阳。只有占据皇都,才可威服四海。”

  “西进攻取咸阳,事不宜迟。可由谁领军?荥阳谁来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咱九百壮士中,惟你是我最信服的将才,几万大军给别人我真的不放心啊。”

  “将军不必忧虑,依我观察,房君、周文、张耳、陈余都是有名的贤人。从他们言谈举止中也看得出,颇有谋略,将军可以委以重任。倘若将军对新来的人不放心,军中可设监军,以防生变。”

  “即便是生死弟兄,其心难测。葛婴是我们的生死弟兄,刚攻取东城,便自作主张立楚人襄强为楚王,别人又当如何?这些所谓的贤人名士,一旦大权再握,就不把你我放在眼里,我真担心派出去的将领像葛婴一样拥兵自重,不服号令,义军可就是一盘散沙了。咳——都是该死的葛婴,出了这么个头,坏了我的大事。”

  “将军不必把葛婴放在心上,这笔帐早早晚晚跟他算就是了。”

  “葛婴的事,暂时装装糊涂吧,他会回来的。现在我最忧心的是,西进攻取咸阳,无将可用,房君有谋无勇;张耳、陈余新来乍到,不知底细;只有周文,为人正直,精通兵法战策,倘可拜将,率军西进,攻打荥阳,就有劳都尉了。”

  “遵命。”

  陈胜看见吴广也改变了主意,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到肚里,尤其分派在外的各路将领攻城略地,不时传来好消息。魏人周市占领了汝阳;邓宗占了九江重镇;葛婴更是战果辉煌;义军的士气如日中天。还有三老豪杰进言力谏,义军纷纷上书,异口同声劝陈胜立国称王,陈胜铁心已定,故谦多日,堂而皇之接受。

  陈胜决定称王大典的消息传出,义军的弟兄们欢呼雀跃,陈县的百姓也奔走相告,惟有住在驿馆的张耳、陈余感到十分尴尬。刚刚出山献计,却含羞碰壁,这是志士的耻辱。张耳自愧,长吁短叹:“贤侄啊,我们有眼无珠,投错了地方。陈胜志高而目光短浅,鲁勇而少权谋,不足与其共谋大业。”

  “先生,陈胜自大泽乡起义,其势锐不可挡,不足半月,九百壮士赤膊上阵,却连克六县一郡,故不可说有勇无谋之举,应该称承认其胆略过人。据传说,曾有鱼传尺素,狐鸣天机之异兆,此乃上应天命。何况大泽揭竿,举事不乱,树楚国项燕大旗,拥立扶苏之名,号召天下诛伐暴秦,下合百姓心愿,颇有谋略。听他言谈语吐,看他礼贤下士,也有英雄豪杰的气概,非鲁莽之辈,只是他身边缺少先生这样谋士罢了。我们既然闻其声威而来,必谋其事而观其变。想走什么时候都可以走,可走了就再难回来。先生不要冲动,我们出山是为择良木而栖,寻明主而辅,未弄清楚是非曲直便弃之不顾,因失策之小失而溜之乎也,自毁前程不说,恐怕让人耻笑。既然我们辛辛苦苦来了,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我们马上拂袖而去,会引起陈胜疑心,弄不好无立足之地,恐怕还有性命之忧。”

  “贤侄,你把陈胜想得太高了。陈胜举事,非谋略也,实则迫不得已。其威势所得,无外乎置之生死于度外,也可以说是瞎猫碰上个死耗子,恰逢二世胡亥昏庸,宦官赵高专权,朝野麻木不仁,朝中无贤者辅政,无忠者直谏,为陈胜提供了可乘之机。陈胜凭一时气盛,攻下秦几座县城,不足挂齿,破秦之功,也非陈胜所及。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秦朝如日中天,并非日薄西山,陈胜所率乌合之众,岂能动摇强秦,天下破秦者,必六国连横。可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戍卒,刚刚得志,便目空一切,天下英雄未必仰目。记住我的话,据小势而称王,必败无疑。”

  “先生,陈胜自大泽举事,一路夺关斩将,所向披靡,又不费吹灰之力拿下陈县,其势正盛,非人力而天意也。陈胜之举,天下英雄豪杰必纷纷响应,六国诸侯的后代首当其冲,秦朝所惧的是六国,对陈胜未必放在眼里,陈胜可乘此机会,攻取咸阳,擒二世而定天下。”

  “这正是我们的献策啊,可陈胜弃之不用,迫不及待称王于陈县。为王者,是秦朝的大忌,必全力诛灭,陈胜非得引火烧身,哪有不败之理,他称王,我们必须离开,否则我们都得和他一块死无葬身之地。”

  “先生,就是我们想离开,也得找一个两全之策呀。”

  “我正思谋脱身之计。”

  “先生,既然我们投靠陈胜而来,决不能徒劳而去,何不以谋取赵地为由,向陈胜借兵,为我们打下一块立足之地,然后静观风云变幻。陈胜若应天命,我们也有开辟疆土之功,陈胜兵败,我们可自立为王,谋取天下,这样进退自如,何乐而不为。”

  “妙!此乃两全之策。且等陈胜调兵遣将之时,乘机献攻取燕赵之谋,为张楚扫清西进障碍,开辟疆土,陈胜求之不得,自当应允。”

  “不能等发兵的时候,军令如山倒,哪有我们进言的机会,应速见陈胜。”

  张耳、陈余不敢怠慢,立刻进见。

  陈胜看见这一老一少两个迂腐来了,心里不太乐意,但表面上也得装出礼贤下士的样子,对二位客套一番。张耳、陈余曾为原来劝陈胜缓称王的想法后悔,这次进见,专拣迎合陈胜的心思话出口。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张耳、陈余拱揖向前。

  “二位先生是不是说早了点,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们可是不赞成的。”

  “敝人孤陋寡闻,不识时务,还望大王海涵。”

  “其实,二位先生的逆耳忠言,甚合我意,只是身不由己,不能遵循先生的意愿,心里感到很愧疚。二位先生,不要以为你们的谏议未被采纳,受到冷落,我从内心里佩服,借六国之力破秦的谋略,我期待先生多多赐教。”

  “大王,我们正有一策献给大王,以报大王知遇之恩。”

  “快快请讲。”

  “大王举兵西进,攻取咸阳,顾不上派兵收取黄河以北赵燕之地。臣曾游学于赵国,和那里的英雄豪杰都有交往,对那里的地理形势也略知一二,愿大王拔给少许人马,攻取赵燕,来扩大王土。”

  “二位先生贤名远扬,胸怀雄才大略,我怎么舍得你们离开呢!我想让你们留在军中,赐教于朝夕。”

  “大王举事以来,招贤纳士,身边人才济济,吾二人自愧不如,更何况燕赵之地,也需要派人收取。”

  “我深信二位先生,只是此事重大,须经议定。”

  “大王……”站在一旁边一言不发的陈余惟恐夜长梦多,急需陈胜应允,刚想用激将法逼陈胜首肯,张耳唯恐陈余言语过激,引起陈胜猜忌和反感,暗地下扯了一下陈余的衣袖,抢过话头:“大王明断。”

  “燕赵之地,与故秦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谋取燕赵之地,就是打开西进攻取咸阳的大门,也为西进提供了可靠保障,我会考虑先生的良谋奇策。”

  “大王,草民只不过对燕赵之地熟悉一些,若派人攻取,我们二人愿孝犬马之劳。”

  “我会认真考虑二位先生的建议。”

  “那草民告退。”

  张耳、陈余刚走,孔非进来,虽然攀亲未果,但骄傲已经写在脸上,说话都感到腰杆挺拔。

  “大王……”他刚一张嘴就被陈胜打住。

  “什么大王大王的,说话没个分寸,成何体统?以后你得十分注意。”

  “是,大将军。”

  “你来是不是告诉我战车备好了?”

  “将军真是神机妙算。战车整装待发,只等将军驾临。”

  “走,看看去。”陈胜从来没有这么喜形于色。

第十三章〓葛婴朝贺
陈胜即将封为张楚王,立张楚国于陈县。并诏告天下,派使传召各路将领来陈县参加庆典。

  葛婴接到飞马来报,大吃一惊。楚王襄强刚立于东城,不足半月,陈胜即立张楚国,称王于陈县,如何是好?葛婴真是两手捧个刺猬猬,捧着扎手,扔又扔不下。张楚国大旗一树,宣告新的诸侯国的诞生,做为张楚国的将军,岂可另拥二主,曾为立楚王而忐忑不安的葛婴,又陷入矛盾苦恼之中。废楚王,必失楚地人心,也有损自己的威信,不废楚王,就是张楚叛逆,必遭天下人耻笑,也为张楚王所不容。葛婴苦思无策,急忙把黄善请来,帮他拿个主意。

  “先生,陈将军已通告天下,在陈县立国称王,我们如何是好?”

  “马上派使朝贺。”

  “各路将领都奉命回朝,我怎么能派使前去呢?自来陈将军怀疑我素有异志,如果不奉命参加大典,岂不是不打自招吗?”

  “将军前去,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借口攻城正急,只好派使朝贺。”

  “先生,这不是自欺欺人的下策吗?不管我找什么借口,都会引起陈将军生疑,并且成为众矢之的。无论如何,我必去朝见张楚王,明知是龙潭虎穴也得闯,只有这样,才能证明我的清白,也让袒臂盟誓的弟兄们明白我的苦心。否则,必遭众叛亲离。”

  “将军的意思是废楚王襄强,以表将军拥戴张楚王的决心。”

  “废之麻烦,不如杀之利索。”

  “将军,楚王新立不足月余,将军仁德恩惠,楚地百姓有口皆碑。因此,各地英雄豪杰纷纷投靠,楚国故地指日可待,眼见霸业成就,将军且为义气而葬送,岂不为天下英雄所耻笑。杀襄强,失信于楚国百姓,也必然冷了这些投奔将军的仁人志土,不管是谁,怎么会拥护一个朝三暮四的人呢?”

  “不杀襄强,必与陈将军分道扬镳,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在天下能立的住脚吗?”

  “楚国是将军立根之本,宁可负张楚王,甚至一刀两断,也决不能失去楚国这块肥沃的土地和忠于你的百姓,天下最失不得是人心啊!”

  “先生,我知道楚地百姓对我的重要,但是,我不能违背歃血盟约,凭天由命吧。只于楚王襄强,就让他暴病而亡,也许百姓怨他没有那么大福份,担不起沉重,即使猜疑议论,那也管不得了,我想先生更有办法让楚国的百姓信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