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鹰一样的眼睛,那敏锐的目光,多年来一直集中在胡亥这个猎物上,也只有他的存在,是改变自己当奴才命运的唯一希望。如果服从始皇遗愿,拥护扶苏即位,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永远在宦官的圈子里低声下气,失去做人的尊严。因为扶苏很有主见,且仁慈宽厚,百姓口碑胜过始皇,由蒙恬辅佐,那可是天下归心,皇权牢不可破。如果把胡亥扶到皇帝的位子,自己无疑是辅佐之功臣,必然得到胡亥的知恩图报。再者说,胡亥年少无主见,易于控制,就像棋盘上受困的老将,是自己任意摆弄的的一粒棋子。如果遂愿,就可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甚至成为大秦的无冕之王。
赵高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鼓动胡亥篡权夺位,除了自以为精心策划,稳操胜券之外,更多的是想拼死一搏,从奴才摇身一变,成为开国元勋,不再看人家的白眼,而让那些不可一世的王公贵族,耀武扬威的大臣,像狗一样跪伏在自己的脚下,让自己饱受凌辱的心灵,得到最大的抚慰和满足。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利用胡亥的幼稚,把持朝政,做一个不是皇帝的皇帝。因此,赵高不惜一切,铤而走险。
赵高的第一步计划是勾结胡亥,拉大旗作虎皮。这个他心中有数,一个万民敬仰的九五之尊,对任何人都是极大的诱惑,更不用说对于有条件的皇子,胡亥做梦都在想,甚至无时不捕捉机会。赵高正是洞悉胡亥的心理,利用这个先天的条件,达到自己的卑鄙目的。胡亥也同样,有人替自己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求之不得,必然喜出望外,恨不得给赵高磕八个响头。
第二步计划,赵高要把最惧怕的蒙毅将军撵走。这对于他来说,并非难事,一个太监的能量,无非是借助钟馗打鬼,一道假圣旨就把蒙毅支到泰山,为皇上招安祈福,驱病消灾,赵高曾为此十分得意。
第三步计划,赵高必须说服李斯。他太了解这位拥有“老鼠哲学”的丞相了。一个楚国上蔡小吏,曾跟随战国末期名儒荀子学习驭人之术,学业尚未大成,便离开老师前往秦国谋取功名。李斯是个聪明人,他从不同环境的老鼠行为,悟出了一个深刻道理:市井流窜的老鼠,可怜巴巴,整天为觅食提心吊胆,而且果不饱腹,可官仓里的老鼠,一个个毛色油亮,肥食无忧,并依着官府的保护伞,横行无束,李斯由此联想到人生哲学。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凭借靠山,背倚大树,即所谓的择高枝而栖。因此,李斯决定弃学,外觅高就,经过深思熟虑,他选中了势力强大的秦国。
李斯到了秦国,起初也是郁郁不得志,还差点被驱逐。正是他为了生存写下的《谏逐客令》,深受秦王赢政的赏识,从此如鱼得水,大有用武之地,很快拜相封侯。俗话说的好,穷人乍富,心里无主。一门心思只想荣华富贵的人,最容易见利忘义,也容易授人以柄,赵高正是利用李斯私心太重和贪念地位名利的弱点,缜密的想好策略,准备说服李斯和自己联手,扶胡亥篡位。赵高虽然对李斯了如指掌,但做到万无一失,也没有十分把握,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豁出去。成功与否,生死之间,在此一举。赵高俘虏了胡亥,撵走了蒙毅,伪造好诏书之后,才派人去请丞相李斯前来见驾。
李斯诚慌诚恐走进皇上的寝宫,跪伏于御驾前,口呼万岁。赵高假心假意上前扶起李斯,告诉他一个天大的不幸消息,李斯目瞠口呆。即刻,不顾一切的扑到幔帐里面,看见秦始皇已经驾崩,一时抑制不住悲痛,却被赵高制止了:“丞相,切不可以一人之悲,乱天下大事尔。皇上升天,谁不悲痛?丞相应以大秦安危为重。皇上驾崩在外,天下黔首得知,必引起慌乱,六国贵族得知,必挑起祸端。尤其那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倘若图谋不轨,如何是好?因此,微臣建议秘不发丧,等到了咸阳,再告之天下,此乃稳定大局的关键啊!请丞相三思。”
“这如何瞒得了?从沙丘到咸阳,就是日夜兼程,也得走半个月,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每天朝臣见驾,如何应付?朝臣不见皇上起居问候,必起疑心。再说现在天气炎热,皇上的御体如何保存?随车那些冰块,无疑杯水车薪。如果保护不好陛下,我们可都是罪该万死。”
“丞相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即使诏诰天下,皇上就能安然无恙了吗?如果因皇上驾崩引起天下大乱,危及国家,孰轻孰重?丞相难道不掂量掂量吗?”
“是啊!只能如此。但此地不宜久留,应速速起驾,日夜兼程,赶回咸阳,并立刻派使前往上郡,召公子扶苏咸阳会丧。”李斯同意赵高秘不发丧的建议后,同时也没有忘记继位大事。
“丞相,陛下英明盖世,什么事都想到了,丞相只管稳定随行大臣的心,千万不能引起随行官员的慌乱。”
“还是中车府令想的周到。请赵大人尽快安排起驾,安抚大臣们的事由我来做。”于是,李斯开始顺着赵高指引的道走下去。
李斯宣布皇上偶感风寒,需要静养,暂时不用朝见的口喻,大臣们听了,虽有疑惑,尚不敢妄猜。
一切安排就绪后,御驾准备明日起程,赵高必须利用这段有限的歇息时间,说服李斯扶胡亥登位。但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稳做钓鱼台,只等鱼儿上钩。因为他知道李斯比谁都着急,所以不用上赶门儿,他会迫不及待来问个明白。果然不出赵高所料,李斯安顿好疑惑重重的大臣们,便急匆匆来见赵高。
“中车府令,情况危机,皇上临终时可留有遗诏?”
“丞相,赵王宫是什么地方?皇上迫不得已住进来,是自知病重,无力回天,能不想到后事吗?皇上早已拟好遗诏,只是准备御驾回宫,才诏告天下,可皇上万没想到沙丘驾崩,没来的及宣诏而已。不过,皇上曾多次向微臣透露,要立胡亥为太子,这次南巡,把胡亥带在身边,足以证明皇上良苦用心。”
“立胡亥为太子?皇上是不是无意所言。自古继嗣,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皇上虽然一气之下,放逐公子扶苏到边关,其实皇上真正用意是磨练打造,让他更多的掌握军事韬略,决无废弃之意。”
“丞相在皇上身边这么多年,真得没有摸透皇上的脾气?皇上向来是唯吾独尊,从来不沿袭什么祖制,皇上想立谁,那就是一句话,我们做臣子的怎么能怀疑呢?”
“继嗣大统是皇上的决断,做臣子的不敢妄加猜疑,但皇上驾崩,做臣子的有责任履行陛下的遗诏。听中车府令一番话,好象皇上把遗诏交给了你?”
“皇上的遗诏本该给丞相的,可惜皇上没来得及,只好给了微臣。”
“既然皇上有遗诏,中车府令还卖什么关子?”
“因为接诏只有微臣和十八王在场,惟恐有口舌之嫌,所以敬请丞相定夺。”
“看来皇上真的传位于公子胡亥了?”
“诏书在此,丞相不信吗?”
“中车府令,作为大秦丞相,誓死效忠皇上,为臣之天职,只怕天下人都不敢相信皇上的遗愿。你想过没有,皇上传位给十八王,与理不通,与制不合,反其道而行之,必会引起天下大乱。公子扶苏身为上郡监军,掌控蒙恬三十万大军,岂能心甘情愿,俯首称臣?他必定是长子,理所当然名正言顺,一旦挥师南下,十八王手无寸铁,岂不是以卵击石,倾刻覆灭,臣子倒霉算不得什么,可天下大乱,危及国家社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李斯何许人也,他根本不须看皇上的遗诏,因为是真是假难以分辨,多余的事不必考虑,弄不清楚的事更不想去争个明白,但是,对江山社稷的大事,断然不能听之任之。
“丞相跟随皇上十几年,皇上待你不薄,相当年丞相乃一介布衣,客卿于秦,唯皇上慧眼识珠,丞相才得以高官厚禄,忠君之事还用微臣说教吗?皇上遗诏,忠臣是没有任何理由不遵的。如果公子扶苏无视圣旨,那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肖,此行天理不容,人人共讨之。难道一向自诩忠于皇上的大秦丞相,面对大风大浪,也想见风使舵吗?难道面对叛逆,也想心存二意,助纣为孽吗?”赵高连续发问,不给李斯考虑的余地。
“做为臣子,惟圣命是从,岂有三心二意。我只是担心公子扶苏,以违背祖制、假传圣旨为由,拥兵自重,争权夺位,大秦朝可就面临危险啦!更可怕的是内哄引起的战乱,导致六国死灰复燃,大秦朝的灾难不堪设想,做臣子的能不忧心吗?能不三思吗?”
“丞相三思无错,但不必忧心。皇上深谋远虑,早已料到公子扶苏拥兵自重,不肯臣服,故做了周密安排。皇上还有一道秘旨,太子扶苏接到后,必然俯首称臣。扶苏无争,天下还有谁不服呢?”
李斯默默无语。
“丞相,其实你没有仔细考虑,十八王继位,丞相是辅宰有功,必受到十八王的器重。可是,如果扶苏继位,丞相的位置还能保住吗?蒙恬必将取而代之。到那时候,丞相失去的不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惟恐性命不保。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扶苏即位,蒙恬受命,能让一个政敌活在世上吗?丞相权衡利弊,当然会极力维护皇上的遗诏了。”
“中车府令,你跟我说实话,皇上为什么做出出乎人们意料的决定?”
“丞相是不是怀疑皇上遗诏是假的?微臣接诏时就已经考虑到丞相的多疑,因而请丞相定夺,以免微臣背上篡诏之罪。”
“你没回答我的问题?”
“因为我无法回答。皇上想什么,决策天下,是微臣随便问的吗?”
“那么依中车府令的看法呢?”
“皇上高瞻远瞩,臣子岂敢妄加评说。如果丞相断然不相信十八王继承皇位,并有意想篡改皇上遗诏,微臣也无法阻止,惟有挺身而出,以死效忠皇上。”
“我是担心长子扶苏。”
“这么说,丞相根本不担心公子胡亥诛灭叛逆吗?都什么时候啦,丞相还有闲心胡乱猜疑。现在该是派使到边关,传达谕旨,并护驾回到咸阳,然后诏诰天下,宣布陛下驾崩,十八王继位,则天下无忧矣。”
“皇上英明啊!臣子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李斯发出了无奈的长叹。
赵高终于说服了李斯,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秦始皇的御驾起程。为了掩人耳目,赵高特吩咐御膳官员,购来鲍鱼供皇上享用,企图以鱼腥味遮盖人体腐烂发出的臭味。尽管如此,大臣们心里也画魂,大热的天,御膳官员买来这么多鲍鱼,臭味弥漫,令人作呕,可是无人敢说半句不恭之言。他们嘴上不说,可在心里琢磨,莫非皇上晏驾了不成?为什么皇上突然不见朝臣?为什么随行多了几车臭鱼,且无人过问?这些疑团是瞒不住随行大臣们的,只是敢想不敢言而已。
赵高说服李斯后,完成了第三步阴谋计划,但是扶苏、蒙恬不除,阴谋难以得逞。因此,他必须孤注一掷,立刻派谴心腹,手持假遗诏,前往上郡。
特使到了三军大营,早有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跪地接旨。特使高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公子扶苏犯颜作上,被贬边关,非但闭门思过,反而怨天尤人。更不能容忍者,因不能立为太子而出言诋毁圣明,实有篡逆之心。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罪不可赦。朕敕:废公子扶苏为庶民,赐剑令其自裁。蒙恬有监督失察之过,纵容包庇之罪,暂押大牢,朕即派御史查办,大将军之职由王离接替。钦此。
扶苏接过圣旨,痛哭流涕:“父皇,冤枉啊!扶苏之心,天日可鉴。不知何人谗言,让父王如此绝情。天啊!”
“公子,微臣总觉得此事蹊跷。即使皇上有意废公子,也不会置公子于死地。更何况皇上圣聪,必先派御史前来查明情况,再做圣裁。可是,皇上突然不问青红皂白,废杀公子,太出乎常理。因此,公子何不随使者回去负荆请罪。即使皇上真有此意,也许看见公子,会回心转意。”
“既然父皇绝情于我,我有何面目回见父皇。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为父皇而尽忠尽孝,也是死的其所。只是含冤负罪,死不瞑目啊!苍天可以做证,我身为长子,怎么有叛逆之心呢?自从我到将军营中,处处小心,事事谨慎,却不知为哪个小人谗言,看来,我只有以死告知父皇我的清白。”
“公子,死不足惜。可是无谓的死,不但说不清楚自己的清白,而且正中小人的下怀。公子如果不想回去面见皇上,何不上书申冤,微臣甘愿以死揭露小人的阴谋,为公子辩护,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啊!”
“不管采取什么办法苟延残喘,都是抗旨不尊。我被人诬告为叛逆,自有天下人评说,老天爷会长眼的。可是抗旨,就是对父皇大不恭敬,那可是盖棺定论,永世不得澄清了。”
“公子……”
“将军不必再劝了,我意已决。”扶苏二话没说,接过赐剑,抚摸良久,然后长叹一声,自刎于来使面前。
蒙恬将军抱着公子扶苏的尸体嚎啕大哭:“公子,仁慈的公子,天下之大,苍生之广,竟然容不得一个好人吗?”
蒙恬厚葬了太子扶苏,交出大将军印,身陷狱中。可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蒙恬,所报着的一线希望,正中赵高的缓兵之计,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他哪知道,自己以为受奸臣蒙蔽的秦始皇已经归天,一切希望都将成为泡影,等待他的命运,也将是悲惨的。
赵高经过精心策划,设谋协迫李斯,假传遗诏,逼死远在边塞监军的公子扶苏,囚禁蒙恬,顺利拥立十八王胡亥继位,终于如愿以偿。
秦始皇亡灵御驾回到咸阳,讣告天下,全国举哀。大丧即日,皇陵尚未竣工,胡亥实在等不及早已经准备的加冕大典,匆忙厚葬父皇,入土为安。
秦始皇会丧刚过,二世胡亥就迫不及待的举行了皇帝加冕仪式。这一天,丽日高照,碧空晴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