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博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的博弈-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彩苋嗣睢5魍H舜砀髯怨业睦妫币灿懈鋈讼埠茫庠谝酥洹绕涫瞧刖郯屠璧目死酌纤蟆⒗秃稀で侵魏屯分浼渲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伍德罗·威尔逊欧洲之行(1)
1918年12月4日,乔治·华盛顿号轮船载着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平会议的美国代表团驶离纽约港。码头上,人头攒动,人们欢呼雀跃,鸣枪致礼;水上,拖船气笛齐鸣;空中,军用飞机和飞艇低低地盘旋。在信鸽带给亲属的信中,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深切地表达了对战后持久和平的渴望。乔治·华盛顿号曾是德国客轮,此时它缓缓驶过自由女神像,开往亚特兰大,那里,一队由驱逐舰和战舰组成的护航舰队将护送满载人们希望的它驶往欧洲。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就在乔治·华盛顿号上,随行的还有从美国各大学和政府筛选出的最好的专家、法国和意大利驻美大使,并携带了成箱的参考材料和专门的研究资料。在此之前,美国尚未有在任总统访问欧洲的先例。对于威尔逊此行,他的反对者们指责他违背了宪法,甚至连他的支持者也认为此番或非明智之举。他是否会因为涉足这种无休止的谈判纷争而丧失其威信呢?对此,威尔逊的态度十分明确。在他看来,赢得和平和打赢战争同等重要,也是他对渴望美好世界的欧洲人民和美国军人的义务,“这是我的责任,”在临走之前他曾对忧心忡忡的国会议员们说,“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弥补并实现他们试图用鲜血争取的东西。”然而一位愤世嫉俗的英国外交官的评论比较刻薄,在他看来,威尔逊前往巴黎就像一个初入社交圈的女生为第一次舞会而着迷一样。
  在给身在欧洲的好友爱德华·豪斯的信中,威尔逊表示,希望能在制订好议和方案的轮廓之后就启程回国。由此看来,他似乎不大可能留下来参与正式的议和会议。然而事情的变化却出乎他的预料。没有人会料到,这次的预会竟会成为最终的和会,而威尔逊也在1919年的1月到6月这至关紧要的6个月中几乎从头到尾都留了下来。至于他前往巴黎出席和会是否明智,这个曾让威尔逊时代的美国人大伤脑筋的问题如今看来已不重要了。从参加雅尔塔会议的罗斯福,到戴维营谈判的卡特再到促成怀伊协议的克林顿,历届美国总统已惯于坐下来谈判,划分边界,并敲定和平协议。既然威尔逊已经设定了这次世界大战的停战条件,为什么他不应该促成最终的和平呢?
  虽然1912年威尔逊还不是一位外交型总统,但时势以及他本人进步的政治主张迫使他转向对外。和许多美国同胞一样,他也把大战看作以英法为代表的民主国家(尽管它们也算不上完美的民主政府),和以德国法西斯及奥匈帝国为代表的反动军阀政府之间的斗争。德国对比利时的侵略,无限制的潜水艇战,以及企图怂恿墨西哥向美国开战的无耻行径,促使威尔逊和美国民众向盟军靠拢。1917年2月,俄国发生了民主革命,盟军最后一个独裁政府不复存在。虽然曾在1916年主张保持美国中立,威尔逊还是在1917年把美国卷入了战争。他坚信他的选择是对的。这一点对身为长老会牧师的儿子的他来说十分重要,虽然他不一定具有父亲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但却有着同样虔诚的宗教信仰。
  威尔逊于1856年美国内战前夕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虽然在某些方面他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比如他对荣誉的执着以及对妇女和黑人慈父般的关怀,但他却接受了内战中南方战败的现实。亚伯拉罕·林肯是他崇拜的英雄之一,除此之外。埃德蒙·伯克和威廉·格莱斯顿也是他的偶像。年轻时的威尔逊不但非常信奉理想主义而且胸怀大志。在普林斯顿大学度过了非常快乐的四年之后,他做过一阵律师,但这段时光却并不快乐。此后,他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开始了教书及写作生涯。1890年,他重新回到普林斯顿,成为教师队伍中的明星。1902年,在校董事会及全体师生一致赞成的情况下,他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
  在以后的八年中,威尔逊把普林斯顿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男子学院发展为一所著名的大学。他重新设置课程,筹集巨额资金从全国各地引进顶尖人才来学校任教。到1910年,他已经是个全国性人物了,由保守派支持的新泽西州民主党邀请他竞选州长,威尔逊同意了,但坚持以控制大型企业及扩大民主为竞选纲领,并一举获胜。1911年,“威尔逊竞选总统”俱乐部纷纷成立。他的主张表达了被剥夺了财产权利、政治权利,以及所有跟不上19世纪后期飞速发展的经济步伐的人们的愿望。1912年,在一次漫长而竞争激烈的会议上,威尔逊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同年11月,由于共和党人对泰迪·罗斯福以激进派的身份参与竞选的决定意见分歧,威尔逊当选总统。1916年,他以更高的民众支持率成功获得连任。
  他的仕途一路顺畅。但他在生活和政务上也有不尽如意的时候,有时也会经历一段意志消沉的苦闷时期,或是突然为疾病所困。另外,他还结下了不少私怨,其中很多人曾经是他的朋友。一位民主党领导人曾在新泽西一次祝酒词中,说他是“一个不知回报的骗子”。威尔逊从不原谅那些与他意见不合的人。他的新闻官员兼忠实的仰慕者,雷·斯坦纳德·贝克曾评价他说:“他很善于记恨人。”他还非常地固执。曾有议员不无景仰地说道:“任何问题一经提出,他都会保持绝对开明的态度,并且欢迎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但他只有在衡量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的过程中才会接纳这些建议。一旦他已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就是最终的,并且绝对不允许再有任何提议。这之后他就是绝对无法动摇的了。”然而为有些人所景仰的个性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危险的自尊自大。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就曾坦言,他所认识的威尔逊“如果生在几个世纪之前的话,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暴君,因为他似乎从来都不认为自己会有错的时候”。
   。。

伍德罗·威尔逊欧洲之行(2)
威尔逊性格的这一面从他挑选参加和会的人选上就暴露无遗。他本人是其一,豪斯是其二,他常被威尔逊戏称为“另一个我”。另外,他还不大情愿地选择了国务卿兰辛,因为不让他参加不合常理。当初,威尔逊非常欣赏兰辛的博学、一丝不苟以及谦逊,但到1919年这种喜爱已经转变为愤怒和鄙视。事实证明,兰辛很有头脑,但想法经常与总统相抵触。威尔逊向豪斯抱怨:“兰辛没有想像力,缺乏建设性,基本上没有任何能力。”豪斯记录这句话时非常高兴。第四位是塔斯克·布利斯将军,作为最高战争委员会的美军代表,他已经在法国了。他足智多谋,喜欢拿瓶酒躺在床上读希腊文原版《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前400?,希腊历史学家——译注)。许多美国代表团的一般成员都认为他不再年富力强了。不过,和会期间威尔逊只在五个场合和他谈过话,所以似乎并无大碍。总统选择的最后一位代表是迷人、和蔼,已经退休的外交官亨利·怀特。他事业的鼎盛时期是在战前,威尔逊夫人不久将会发现,他的出席在礼仪方面很有帮助。
  当时,威尔逊的选择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并从而引起争议。“一群财迷,”前共和党总统威廉·塔夫脱说道,“我敢肯定他们将一事无成。”虽然许多共和党人曾积极支持战争,也认可国联,但威尔逊故意冷落共和党人。甚至连民主党最忠实的拥护者,都督促他选择诸如塔夫脱或任职于外交关系委员会的高级共和党参议员亨利· 卡伯特· 洛奇等共和党人,但威尔逊却以各种不能令人信服的理由拒绝了。真正的原因是他不喜欢、不信任共和党人。这一举措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降低了他在巴黎的地位,也破坏了他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的美梦。
  与其在巴黎的亲密同僚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不同,威尔逊始终有点令人费解。他究竟是位什么样的领导呢?一方面引用《圣经》中最高贵的语言,但同时却对异己冷酷无情;一方面热爱民主,但却鄙视大多数同行;一方面力求服务于人,却朋友寥寥。他真是如泰迪·罗斯福所认为的那种“前所未有的虚伪冷血的总统”吗?或者他是贝克所认为的那种如加尔文或克伦威尔之类少见的理想主义者吗?
  威尔逊渴望权力,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他那种善于使自己的决定既必不可少又名正言顺的能力或者说是自欺,把他性格中的这两面结合了起来。正如大战初期美国保持中立有利于美国及全人类,美国最终参战就成了反对贪婪与愚蠢,反对德国,争取公正、和平与文明的正义行动。如果没有这一信念,威尔逊在巴黎绝不会有如此表现,而它也使威尔逊不容分歧,无视其他人的合法要求。在他眼里,反对他的人不只犯了错,而且是邪恶的。
  和德国人一样,决定参战对威尔逊来说是痛苦的选择。他曾试图在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达成某种协议以求和平,甚至在双方拒绝其调停、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罗斯福等反对者攻击他胆小怯懦以及他的内阁一致赞成参战时,威尔逊还在等待。他最终决定参战是因为德国已经让他别无选择了。1917年4月,在请求国会宣战时,他说:“把热爱和平的美国人民卷入战争,而且是有史以来最残忍、最具灾难性的战争是可怕的,这场战争将以文明为代价。”在威尔逊看来,德国,至少其领导人罪恶深重。德国人或许可以救赎,但同时必须接受惩罚。
  从摄于1919年的照片看来,威尔逊面若死灰,就像殡仪馆工作人员。但现实中的威尔逊英俊潇洒,轮廓分明,体格瘦削,颇有布道师和教授的气质。他注重理性与事实,认为在5月13日抵达欧洲是吉利的,因为13是他的幸运数字。他非常感情用事,不相信别人的感情。如果这样能带领人们向最好的方向不断前进,当然再好不过了,但如果像国家主义那样使人们失去自制就非常危险了。劳合·乔治从未摸清他的性格,他给一位朋友列举了威尔逊的几个好品质,如:善良、真诚、坦率,然后又补充了几点不好的:易得罪人、倔强、虚荣。
  在公众场合,威尔逊一向严肃拘谨、态度生硬、非常正式,但和朋友在一起时却非常可爱甚至调皮,尤其善于和女人打交道。他一向很有风度,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和会期间却经常发脾气(也许他在巴黎中过风)。他喜欢用双关语或五行幽默诗,并爱用简单的小故事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还喜欢模仿各地口音:苏格兰或其祖先爱尔兰人的口音,或在华盛顿为他工作的那些南方黑人的口音。他饮食有度,最多有时晚上喝一小杯威士忌。他喜欢小机械器具,爱看最新电影,在前往欧洲的轮船上,晚饭后,他一般都去看电影。其中一天晚上看的是情节剧《第二任妻子》,这让许多人惊讶不已。
  威尔逊与女人的关系经常引起非议。他在婚后一直与几个女人过从甚密甚至有点暧昧。他深爱的妻子于1914年去世。1915年底,他与一位富裕的、小他17岁的华盛顿寡妇再婚。因此引发的谣言不但令他困惑也使他大为恼火。一位英国外交官就此讲了一个笑话,并很快传遍华盛顿:“新夫人在总统向她求婚时干什么呢?”“她惊讶地掉下了床。”为此威尔逊永远无法原谅这位外交官。不过威尔逊的家人和朋友都很理解他。他的一个女儿说:“看到父亲如此高兴,不是很好吗?”豪斯曾在日记中写道,“威尔逊孤独得令人同情,现在看到有人能分担他的重担真让人放心。”不过这位昔日的好友后来成了威尔逊的仇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伍德罗·威尔逊欧洲之行(3)
新夫人伊迪丝·伯林陪同威尔逊总统前往欧洲,这是总统夫人的特权。热情、活泼、爱笑的她喜欢高尔夫球、购物、兰花,并热衷于各种聚会。她的眼睛非常漂亮,不过有人认为她略过丰满,嘴巴太大而且衣服稍显太紧,领口太低,裙子太短。但威尔逊觉得她很漂亮。和他一样,她也来自南方。她对另一个美国人说,她不想带女仆去伦敦以免把她惯坏,因为英国人对黑人太好了。虽然她具有南方女人善于调情、风情万种的特性,但同时也是个精明的商业女性。前夫去世后,家族的珠宝店由她一手经营。再婚后,威尔逊明确表示,希望她协助他的工作,她欣然接受。虽然谈不上聪明,但她反应敏捷,信心十足,而且对新丈夫异常忠诚,因此威尔逊对她爱慕有加。
  在乔治·华盛顿号上,威尔逊夫妇基本在他们的特等客舱用餐,手挽手在甲板上散步,和其他人保持距离。美国专家们则在讨论地图及方案,忧虑不安地互相询问对国家政策的预测。威尔逊就基本原则讲了很多,但很少涉及具体细节。一位名叫威廉·布利特的青年大胆地告诉他,他的沉默让他们非常不解。威尔逊很吃惊,但愉快地答应会见一批主要专家。事后有人说:“这是总统先生第一次让人知道他的想法和他的政策。”后来又有少数几次类似的场合。会后,专家们倍受鼓舞,深为威尔逊折服。他态度随和友好,讲了他们面临的重大任务,期望专家们给他提供最好的信息并随时和他沟通。“你们告诉我应该做什么,我会全力以赴。”他还为谈论自己的想法向大家道歉:“这些想法并不是很好,但比我听过的要好些。”
  至于和谈,威尔逊说美国将坚持仲裁者的身份,并严守公正、宽容的伟大传统。毕竟,他们是“和会中惟一没有利害关系的人”。他还警告说:“我们要对付的人不代表他们的人民。”威尔逊坚信这一点,但他自己的国会却由反对派主宰。整个和会期间,他坚信他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如果能够接触到他们,无论法国人、意大利人甚至俄国人,肯定都会赞同他的观点。
  他还谈到另一个热门话题:美国参战绝对不是出于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