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备多力少之忌,此其所以不胜也。”主张在中国近海设北洋、中洋、南洋三师:“无事则出洋梭巡,以习劳苦,以娴港汊,以捕海盗;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如常山蛇首尾交至,则藩篱之事成……”丁日昌、李鸿章设“三洋”水师的意见,未被清廷重视,直到1874年日本以“铁甲船”兵据台湾,清政府才重议此事。
1874年12月10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上《筹议海防折》,奏道:“自奉天至广东,沿海袤延万里,口岸林立,若必处处宿以重兵,所费浩繁,力既不给,势必大溃。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无甚碍。”
在李鸿章等人的呼吁下,清政府终于决定委李鸿章筹办北洋海防,筹建北洋水师。李鸿章奉命后立即向英、法购买炮船、快船、铁甲舰等,设立各级海军学校培养人才,聘请洋员教练官兵,筹建海军基地。为了加快中国海军建设,李鸿章建议清政府成立海军部统筹海军建设,“鄙见外患如此其亟,必须变通,应请径设海部,由钧署(总理衙门)兼辖,暂可不必另建衙门,凡有兴革损益,筹饷用人,诸事悉听尊处主持。”此建议反映了李鸿章建立近代海军的急切心理。中法战争以后,清政府建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李鸿章充当会办大臣。此后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排除干扰,大力开展北洋海军建设,终于在1888年建成,有战船、守船、练船、运船队,共计军舰25艘,至此,清政府终有了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李鸿章用洋炮洋舰洋教练造就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功不可没,海军衙门的成立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军制变革主张。
4。 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他提出两种途径:一是派大员出洋学习,或入院校,或入工厂和部队受训深造;二是国内办学发展近代军事教育,并以此作为新型军队人才的主要来源。
李鸿章深知清朝军事制设和教育远远落后于西方,要开展近代化的军事改革,必须从人才的培养入手。他提出要培养和选拔具有近代军事知识和作战能力之人来充实清军军官队伍。他曾明确指出,腐败怯懦的绿营将官不能胜任近代军事,他要求打破清朝的祖制成规,用新的标准来衡量选拔军事人才。他认为新型军事人才的最理想标准是“道贯中西”,既懂中国礼法,又掌握西方军事技术、操法和战法。然而传统的八股取士无法招纳此种人才。1880年他“参酌西国成规”,创办了天津水师学堂,培养炮船、快船和铁甲舰“管驾、大副、二副、管理轮机、炮位人员”。李鸿章创设天津水师学堂,“开北方风气之先,立中国兵船之本”,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做出了贡献。1882年他又分设管轮学堂,专门培养轮机人员。1889年李鸿章又奏请添设威海水师学堂。中法战争以后,李鸿章在加紧海防建设过程中,为提高淮军素质,于1885年创办天津武备学堂,由淮军及北洋各军中选调百余名及文员愿意习武者,入堂学习“西洋行军新法”,聘请德国军官李宝、崔发禄等充当教习,肄业一年期满,“于西洋后膛各种枪炮、土本营垒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各法,必能通晓”。李鸿章还计划建立“武备书院”,培养将才,“可备国家干城御侮之用”。由于经费不足,武备书院未能建立,可天津武备学堂却培养出一批通晓西方“行军制胜之方”的军事干部,为20世纪初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提供了一批人才,北洋新军将校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怀芝、李纯、田中玉、雷震春等都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9)
5。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更新清军装备,推进淮军近代化,首先需要解决新式装备的来源。李鸿章主张两条腿走路,购买与自制相结合。他认为,在中国军事工业还未建立起来,或规模不大,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军火市场,以加快更新速度,并借以刺激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时他又提出,购买不足以自主,“购器甚难,得其用而昧其体,终属挟持工具”,只有自造才能使“官弁匠役相互学习,久而愈精”,并真正达到“师其所能,夺其所恃”的目的。为此,李鸿章先后创办了隶属淮军系统的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局等各种近代军事工业。这些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轮船、枪炮、弹药,不仅为淮军不断近代化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为清朝编练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提供了装备。
此外,李鸿章还注意到了交通、通信工具与军事的关系,大力发展了近代交通、通信事业,为中国军事近代化服务。李鸿章懂得发展军事工业、铁路和通信事业与建立近代海军,新式陆军的关系,为军事近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总之,李鸿章的军事改革活动,在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李鸿章倡导改良装备和教育训练,给19世纪60年代中国军事所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装备,训练的变化也不可能有甲午战争后新的军事制度和思想的出现,然而他没能往前一步,使中国的军事改革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上,一定程度上延误了近代化的良好时机。
(五) 李二儿原来不二儿呀——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
在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是最有争议的人物。在大清国摇摇欲坠之际,李鸿章如同一个裱糊匠,竭尽全力东补西糊,虽一时弄个里烂而外光,但是一旦遇上暴风骤雨,也是束手无策。后人,也恰恰从这个角度,或认为李鸿章是个大卖国贼,每逢中国与外国战败,都是由他主持和局,赔款割地道歉;有人说李鸿章是一个无奈的爱国者,面对晚清帝国落日的加速沉没,他眼睁睁地看着它坍塌却无能为力。
不管后人如何评价李鸿章,有一点却是哪一派观点都不得不承认的。这就是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
今天,我就讲讲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
李鸿章家乡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祠堂郢村。父亲名叫李文安,用现在的话来说,李文安是一个非常重视子女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父亲。李文安有儿子6个,这6个儿子做官的,都是总督一级的大官;经商的,都是富甲天下可以上福布斯排行榜的人。
李鸿章排行老二,15岁就让他父亲领着到北京,拜曾国藩为老师,1847年,年仅24岁的李鸿章就考中进士。
1853年,他和老师曾国藩一样,也在家乡安徽办团练,准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2年元宵节刚过,李鸿章率领他的淮军4个营到安庆见老师曾国藩,当即让急需兵力的曾国藩乐得合不上嘴。曾国藩决定再从自己的湘军中拨一批人马,并入李鸿章的淮军,让李鸿章独自带领这支部队作战。
这一年,李鸿章虚岁40岁。
这一年,李鸿章终于自己起航,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晚清政治生活的中心,也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晚清政治漩涡的中心。
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第一大建树是:把海防提到战略位置,建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对于海洋国土的意识远远落后于海洋国家。1840年,从海上来的英国人的“船坚炮利”击醒了中国人大陆防的睡梦,开始关注海洋防务问题。从鸦片战争结束后,林则徐、魏源等爱国政治家和学者呼吁要重视海防问题。
李鸿章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就关注了海防问题。他虽然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关注和提出海防思想的人,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比陆防重要,应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以加强海防。
在中国近代,李鸿章之前的前辈提出的海防思想,重点在改善水师与岸炮的质量上,从李鸿章起,海防思想的重点是将海防提升到战略位置,并且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上面。
李鸿章提出的海防思想即便到今天,也很有启示意义: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10)
一是他针对有人提出的要么岸防为主,要么水防为主的观点,认为中国海疆上万里,不可能处处设防,要分轻重缓急,集中兵力,重点设防;
二是支持江苏布政使丁日昌的观点,立即将建立海军的问题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中。他说:“谁有优势的海军,就能控制国际局势。”他设想未来的中国海军要有三支舰队:北洋舰队驻烟台与旅顺;东洋舰队驻长江口外,南洋舰队驻厦门和虎门;
三是认为海防建设需要专门的人才,未来海军将领必须通过专门学堂培养,主张国家建立一种制度,让学有优长的海军技术人才与科举出身的人一样,有平等的晋升机会。
四是要求把国家军费的重点放在海防上。在这个问题上,李鸿章有的观点是错误的。比如,他认为海防要比塞防重要,在军费有限的情况下,兼顾海防与塞防十分困难,不如放弃收复新疆的军事活动,全力加强海防建设。如果听了李鸿章的话,可能新疆早就被沙俄给占领了。
但是,李鸿章提出的开源节流办海军的思想,却是有积极意义的。比如,为了筹措到办海军的银子,他针对宫廷费用开支过大的情况,曾经上折子给慈禧太后,希望“停宫府不急之需,减地方浮滥之费,以裨军实。”
在慈禧身上节约银子,要等于在老虎脸上拔毛一样,够胆大的。但李鸿章为国家社稷考虑,竟然做了,也是他为官的本来操守,值得肯定。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通常,衡量一个军队的优劣,主要看其战斗力的强弱,而构成军队战斗力的基本因素有二:一是武器装备;二是掌握武器装备的人。
这一点,李鸿章从出道那天起,就看得门儿清!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抵达上海不久,正遇上那里有外国人组成的武装-洋枪队和外国军舰。他总觉得同样是军队,为什么外国军队的战斗力那样强呢?
他要解开这个迷。找来许多书来看,看完后,还觉得不过瘾。于是想出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中国官员最为常用的了解下情的办法-微服私访。不过,李鸿章这次可不是要到下面体察民情,而是要到外国人的军舰上去走一遭。当时,外国军舰允许中国平民上舰参观。但是,中国官员不经允许不得上舰。李鸿章要到舰上参观,也不是不行,直接送上份公文,外国军舰巴不得向一个中国大官炫耀武力呢。可是,李鸿章想那样太麻烦,动静也大,莫不如打扮成一个老百姓的样子,悄不声地上去看看。
主意打定,李鸿章就真的就化装成一个小老百姓的样子,溜上了停泊在长江口的一艘外国军舰。
在此之前,李鸿章只是耳闻,没有亲见。这次,可是真正亲眼发现了泱泱华夏之大国,为什么屡屡败在西洋小国手下的原因了。洋人的武器装备与军纪,让李鸿章感到震惊。
于是,他决定从他手中这支部队做起,引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改革落后的兵制。
当时,李鸿章淮军的武器装备除刀、矛、弓、矢等冷兵器外,就是传统的鸟枪、抬枪和劈山炮。李鸿章认为,军队这样哪行呀,别说是和太平军作战,即便是和打家劫舍的土匪作战都不行。于是,他先是通过他的亲哥哥李瀚章向洋人加急订购3000支洋枪,到货后,于1862年7月首先将其亲兵营改为洋枪队。
这支洋枪队真给李鸿章做脸,8月就在七宝街和北新泾之战中大败太平军。李鸿章像久病者扎了一针吗啡一样兴奋,更坚定了更新装备提高战斗力的决心,同年9月,李鸿章着手开始营制的改编,将各营之鸟枪队改为洋枪队,改编后的淮军装备为:每营共有洋枪328支,洋枪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
1863年初,李鸿章又开始在淮军中建立炮队。原来,中国军队的炮兵是步兵的一部分,从来没有独立执行过作战任务。这次,李鸿章专设洋炮队,独立于步兵,成为中国最早的独立炮兵。
是年3月,李鸿章向曾国藩报告:“西洋炸炮,重者数万数千斤,轻者数百数十斤,战守工具,天下无敌。鸿章现雇洋人数名,分给各营教习”。到6月间,淮军每营都有劈山炮40尊,炮兵占全营战兵总数的。这一改革使淮军的战斗力大为增强。到1877年,淮军炮营,已成为可以独立执行作战任务的炮兵部队。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儒魂?军魂?…晚清军事制度改革(11)
李鸿章不仅注意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而且还认为,如果不强化训练,建立近代化的军队,也是一句空话。
冷兵器的战术基本以“阵”形为主,什么长蛇阵、鱼鳞阵、九宫八卦阵、四斗五方阵,这种中国军队原有刀枪剑戟叉加之少量鸟枪土炮装备所需战法,远不能适应西方新式武器装备之要求。因为,射击武器需要的浅纵深、宽正面的线式战斗队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战法。于是,李鸿章说:“洋枪实为利器,各营虽有此物,而未操练队伍,故不中用。”于是,从1863年3月,李鸿章就在部队装备新式武器同时,用西式战法训练军队。
李鸿章用新式战法训练军队通过两个途径完成:
一是雇用外国军官担任教练顾问。具体做法是,各装备新式武器部队聘请外国军官,专门负责战法与战术训练。
二是拨军队由外国军官训练。具体做法是,抽调部分官兵交由外国军官在指定训练场训练。负责训练的外国军官授予清军职衔,如副将、参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