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16岁即位,23岁逝世。7年之间,正是青春壮士,生儿子的可能性远超过不生儿子。史书上只说皇后张嫣无子,并没有说刘盈无子,他的小老婆群照样可以生子。史书上强调刘恭(三任)、刘弘(四任)是“他人子”,只是指小老婆的儿子,交给张嫣抚养。站在张嫣立场,固然是“他人子”,站在刘盈立场,仍是刘家血统。正因为如此,吕雉才把孩子的娘亲杀掉。如果是抱自别家,难道独放过老爹,而不灭口?吕雉当然有可能把姓吕的孩子抱来充数,但屠灭吕家班罪状中,没有此条。如果有这种行为,反吕阵线难道不抖出来?而且,抱养一个就足够了,却抱养了七个,数目越多,泄露机密的机会越多。吕雉不傻。
我们肯定地认为,刘弘兄弟八人,全是刘盈亲生之子。他们的罪状在于他们身上所流的四分之一的吕姓血液。高官们对他们长大成人后的恐惧之情,溢于言表。###下常使事实真相淹没,反吕阵线的史学家,自然希望后人相信这项诬陷。不过,至少有一点可以证实,政变时口口声声保护皇帝安全,不过一个骗局。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乱世悲喜剧
纪元前179年,西汉王朝五任帝(文帝)刘恒,封太子刘启的娘亲窦女士(名不详)当皇后。窦皇后,是清河郡(河北省清河县)观津县(河北省武邑县)人。弟弟窦广国,广国小时候,被人掠夺贩卖,共转卖了十余家,听说姐姐当了皇后,上书描述自己的身世。窦皇后召见,盘问出实情,于是,厚厚地赏赐给他田宅金钱,跟老哥窦长君,定居长安。右宰相周勃、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太尉)灌婴等人说:“我们的性命,握在这二人之手。二人出身微贱,必须妥善地给他们遴选师傅和宾客。否则,如果再步吕姓家族后尘,可是关系国家的大事。”于是物色品德高尚有节操的人,跟他们同住。窦长君、窦少君遂成为谦恭之士,不敢用他们的尊贵身价傲慢别人。
窦皇后跟窦广国,是观津人,拥有使人唏嘘的凄凉身世和传奇性的姐弟相会。他们的遭遇如果写成报告文学,一定会被人认为虚构,但史实俱在,悲惨世界中,偶尔出现一幕喜剧,也足以鼓舞人生。
窦皇后自幼家贫,被吕雉女士强迫征入皇宫。有一次,吕雉赏赐每个亲王五名宫女,窦女士在名册之中。她因家距赵国首府邯郸较近,哀求主持这件事的宦官,务必把她分发到赵国。宦官满口答应,但立刻也就忘记,他不会把一个穷苦的小宫女的话,放在心里。于是当动身时,窦女士才发现她被送到代国(首府晋阳【山西省太原市】),伤心哭泣,不肯上道,但皇宫岂允许一个小宫女反抗?想不到到了代国之后,受到代王刘恒宠爱,生一女刘嫖,再生一子刘启。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刘启又被封皇太子,她竟被尊为皇后,阴差阳错,使她走上巅峰。当初如果如愿以偿地分发到赵国,不过仍是一粒微尘。
弟弟窦广国四五岁时,被人掳去卖掉,一连转卖了十余家,最后卖到宜阳(河南省宜阳县),替主人到深山伐木烧炭,山忽然崩塌,压死一百余人,只窦广国死里逃生,跟随主人前往长安。听说皇后新立,姓窦,又是观津人。窦广国虽然四五岁时就离开家乡,但仍依稀记得县名姓氏跟姐姐的模样,还记得有次跟姐姐爬到树上采桑叶,失足掉下来。就用这件往事,上书给皇后,请求相认。
这件只有姐弟二人才知道的往事,使窦皇后震撼,随即召见窦广国,询问一遍,又问:“还记不记得其他儿时事情?”作为验证。窦广国说:“姐姐被强夺进宫时,跟我在旅社诀别,讨了一盆水给我洗头,洗过头,又喂我吃饭,饭罢姐姐才走。”陈述未了,窦皇后把弟弟抱到怀里,泣不成声。侍奉在左右的随从和官员,都匍匐在地,陪着哭泣。
这项传奇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的命运,即令在所谓“汉唐盛世”的西汉王朝,男孩被掠为奴,女孩被迫入宫,人民都诉告无门。上帝特别用窦家姐弟二人的舞台式喜剧,显示人间悲剧的无穷。
。 想看书来
张释之的利口
南阳(河南省南阳市)人张释之,当骑兵禁卫官(骑郎),十年没有升迁,准备辞职回家。袁盎知道他的贤能,向刘恒推荐,擢升当皇家礼宾执行官(谒者仆射)。有一天,刘恒游逛御花园(上林苑),张释之随从,参观虎圈。刘恒向御花园管理官(上林尉)询问禽兽数目和其他饲养情事,提出十余个问题,管理官结结巴巴,回答不出。虎圈管理员(虎圈啬夫)在旁代替应对。刘恒询问得十分详尽,打算考查他的能力,管理员随问随答,十分敏捷,无有穷尽。刘恒说:“一个负责的官员,难道不应该这样?管理官不过是个混饭吃的家伙罢了。”吩咐张释之:擢升虎圈管理员当御花园总管(上林令)。停了一段时间之后,张释之问刘恒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这人怎么样?”刘恒说:“忠厚长者。”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这人怎么样?”刘恒说:“忠厚长者。”张释之说:“周勃、张相如都是忠厚长者。他二人谈话时,口舌迟钝,有话说不出口,岂有管理员那张利嘴多言善辩?秦王朝一向重用条理分明的人,认为挑剔细微,明察秋毫,才是高手。发展到最后,都成了表面文章,而没有实质。在上位的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政府遂逐渐瓦解而终于崩溃。而今,陛下因为管理员能言善道,就给予不次升迁。我恐怕天下起而效法,竞相在言语上下功夫,而不注意本身工作。下级受上级的影响,比影子来得都快,擢升或贬谪,不可以不谨慎。”刘恒说:“好极!”遂停止擢升管理员。
史实俱在,御花园管理官可是一个典型的脓包。而虎圈管理员事先并不知道皇帝会向他百般盘查,而竟能对答如流,显示他的专业精神,和对自己的工作全心投入。张释之竟攻击他“利口”,还举出周勃、张相如木讷寡言作为例证,看样子开国功臣陈平、陆贾、郦食其,都成了坏胚。就职责上的事务,作出条理分明的简报,怎么能叫“利口”?依张释之的诠释,一问三不知才是好官,这真是官场混混的福音。就在下文,刘恒询问他有关秦王朝所以衰亡的原因,张释之口若悬河,一一回答,如按他的标准,正是在逞“利口”。为什么不结结巴巴,回答不出?焦点应在于他回答得有无错误,如果没有错误,为什么怕天下效法?恰恰相反,正要天下效法。
张释之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向刘恒说出这番似是而非的道理,似乎有其内情。御花园是皇帝皇后常去的地方,总管必然来自皇亲国戚的推荐,管理员的后台,当然要弱得多,张释之不得不接受强者的请托,或者乘机伸手一摸强者的马屁。依官场的运转规律,这位管理员即令当上总管,他也干不了多久。现在,既然当不上总管,他的管理员位置,也可能不保。管理官那个脓包绝不允许一个几乎夺走自己职位的干才,仍在身边。
只有刘邦才能用度外之人,刘恒没有这种能力。西汉王朝政府建立还不到40年,政治活力便已僵化,以后就更难突破。
偷窃祭庙玉环
有人偷了刘邦祭庙(高庙)门上的玉环,被捕。刘恒震怒,交司法部(廷尉)审理,张释之按照“偷盗皇帝祭庙律”论罪,应当法场斩首。刘恒大发脾气,说:“这家伙胆大包天,竟然敢偷先帝(刘邦)祭庙的东西,我交给司法部,就是要诛杀他的家族,你却拿法律顶我,不是我敬祖的本意。”张释之脱下官帽,叩头请罪,说:“法律这样规定,我就这样判决。对于犯罪,应该看轻重大小,作为惩罚的根据。如果因为偷祭庙的一个玉环就诛杀他的全族。万一没有知识的愚民,挖了长陵(刘邦坟墓)上一抷土,陛下将用什么更重的刑罚惩处?”刘恒报告薄太后,批准原判决。
中国帝王是世界上礼仪最多、日常生活花样最复杂的一种动物。非洲有些君主,可能比中国帝王更残忍,但是却没有中国帝王那么多禁忌,使人民动辄得咎。这种制度由嬴政先生创立,以后层面日益升高,到了明王朝,遂累积成为一项毒瘤,使中国人民受到致命的伤害。刘恒先生在帝王群中,算得上是一个明白人,可是在用别人的血来展示他的尊严和孝思时,却跟其他帝王一样的心狠手辣。祭庙上一个玉环算屁,甚至刘邦的坟墓又算屁,动了一下竟企图杀人全族。
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只有君权。后来帝王灭绝,而文化延伸,就成了只有官权。我们迄今面对的,仍是这种困局。
大儒和奴才
刘恒召见河东郡(山西省夏县)郡长(守)季布,打算任命他当最高监察长(御史大夫)。有人打小报告,说他虽然有担当,却喜爱饮酒,难以接近。刘恒犹豫不决,季布留在宾馆一个月,刘恒竟打消原意。季布向刘恒抗议说:“我本没有功劳,幸蒙宠爱,使我当河东郡长。陛下无缘无故,把我叫到京师(首都长安),一定有人言过其实地向陛下推荐我。我既然应命前来,陛下没有什么吩咐,又打发我回去,一定有人在陛下面前说了谗言。陛下因一个人的称誉召唤我,又因一个人的诋毁而改变主意。恐怕天下有见解的人,会看出陛下的见识深浅。”刘恒沉默不语,内心惭愧,停了好一会,才说:“河东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郡所以特别要你来了解郡情。”
王夫之曰:“由于一个人的称誉而征召季布,由于另一个人的诋毁而遣返季布,天下人自然看出刘恒的深浅。不过,那有什么关系?领袖权威在握,岂在乎天下不知道深浅,才能维持?季布愤怒于他的被遣返,而向上质问领袖,以逞一时之快,他之没有能力担任最高监察长,至为明显。使他喜好饮酒而难以接近的缺点,完全暴露。刘恒的过失,在于轻率地征召季布,不在于轻率地遣返季布。对高级官员谨慎任命,而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听到报告,延迟了一个月,终于查明对季布的指控并不是诬陷,沉默很久之后,才说:‘河东是我重要的一郡,所以特别要你来了解郡情。’正是培养部属的羞耻之心,并不是内心惭愧。如果是惭愧的话,应该是惭愧轻率地征召季布,自恨没有知人之明。”
王夫之认为,季布愤怒于他的被遣返,而向上质问领袖,以逞一时之快,他之没有能力担任最高监察长,至为明显。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季布愤怒于被遣返,而向上质问领袖,他之有足够的能力担任最高监察长,至为明显。所谓“逞一时之快”,是王夫之千年后的判断,不知有什么根据?“领袖”是何等的厉害角色,胆敢顶撞,轻者丢官,重者丧命。而季布却无畏地提出抗议,这种胆量,足以把奴才活活吓死,正是最高监察长应具有的高贵素质。依王夫之之意,大概要季布像狗一样驯服。主人吆喝一声即来,再吆喝一声即去。委屈不敢申诉,困惑不敢请求解释。任凭有权大爷摆布,除了叩头外,不出一声,才算合格。在“大儒”这种践踏自己人格的教育下,官场中到处都是软体动物。类似季布有个性的质问,遂成为绝响。
周勃之狱
绛侯周勃失宠,回到他的封国(绛县【山西省侯马市东】),每逢河东郡(山西省夏县)郡长(守)、民兵司令(尉)下乡巡视各县,抵达绛县时,他都惊慌失措,恐怕负有特别使命,对他行刑,所以经常身披盔甲,在家人全副武装保护下,才敢出来接见。不久,有人检举周勃谋反,刘恒下诏交司法部(廷尉)调查。司法部立即逮捕周勃,审讯逼供。周勃紧张恐惧,对被指控的各项罪行,张口结舌,不知道如何分辩答对。审讯官员开始对这位失势的宰相诟骂凌辱。周勃家人向审讯官员贿赂黄金2万两,审讯官员才答应指示生路。审讯时,在记录口供用的木简的背后,书写:“由公主作证”(请公主出面证明冤枉)。昌平公主(名不详)是刘恒的女儿,嫁给周勃的嫡长子周胜之。薄太后也认为周勃不可能谋反,刘恒朝见时,薄太后用头巾摔刘恒说:“周勃除掉吕家班,身怀皇帝玉玺印信,控制北军(野战军)重兵,不在那时候谋反。而今住在一个小小县城,却去谋反,天下岂有这种怪事?”正好,刘恒看到司法部呈上来的周勃的口供,抱歉说:“我没有肯定他谋反呀,已经调查清楚,就要释放。”于是派人“持节”,赦免周勃,恢复他的爵位跟采邑。周勃出狱后,对人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怎知道狱吏有那么大的权威?”
周勃跟韩信、彭越有同一的遭遇,属于“有人检举型”。这个“有人”,是隐藏在高位的杀手,韩信的“有人”是刘邦,彭越的“有人”是吕雉,周勃的“有人”当然是刘恒。唯一不同的是,刘恒目的不在杀他,而只在灭一下他这个“忠厚长者”的威风,叫人瞧瞧谁是老大。然而,周勃如果没有黄金2万两,如果儿子娶的不是公主,几场苦刑拷打下来,他就无法避免“攻破心防”、“坦承不讳”、“自动招认”了(贯高先生那种铁石人物,是人间异数,我们敬他、爱他,为他垂泪,但不能希望每个人都是他)。铁证如山的供词,摆在公案之上,刘恒包管跟嬴胡亥对李斯的醒悟一样:“他妈的,原来是真的呀。”即令薄太后扔砖头,也救不了他的命。周勃死里逃生,是一个特殊的个案。这种个案在历史上寥若晨星。
周勃以盖世奇功——没有他的拥护,刘恒仍在他的代国喝米汤。但到了最后,却被吓得几乎神经失常。全身披甲,家人武装,能挡住什么?只要一纸逮捕令,还不是俯首帖耳,乖乖上道。但周勃惊恐失措,身不由主,可看出事情发生前,山雨欲来风满楼,已使他感觉到大祸将至。把一个元勋逼成这个样子,刘恒固然苛刻,但也是专制政治使然。一个人的安全,不系于自己的无罪,而系于所谓“领袖”的高兴或不高兴。
周勃最后叹息:“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怎知道狱吏有这么大的威风?”人,一旦陷入狱吏之手,犹如老鼠陷入响尾蛇的毒牙,除非“二万两黄金”,就难逃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