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一本书改变命运
为什么不称职的官员制造了更多的官员?
为什么优秀的人在一起却变成了乌合之众?
为什么人们总是由胜任的职位爬到不胜任的职位?
为什么“贫者越贫,富者越富”?
为什么走错了,想回头总是很难?
为什么总是越怕犯错却偏偏犯错?
为什么世界上充满了矛盾和神秘的不平衡?
……
约瑟夫?福特说过:“上帝和整个宇宙玩骰子,但这些骰子是被动了手脚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了解它是怎样被动的手脚,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手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能打开本书,是你的幸运。
想一想,世界上有多少人在黑暗中苦苦挣扎,他们翻阅了无数成功学的书籍,寻遍了各种引导成功的道路,却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们由激情变得盲目,由盲目变得迷失,又由迷失变得消沉……
你会重蹈他们的覆辙吗?
不!因为你已经打开了本书,仔细品读它,你将不用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方向,你将不会继续在无聊麻木中迷失自己,你将拥有智者的眼光和深度,你将了解支配世界和人生的黄金法则,你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
本书选取的18条金科玉律,涵盖了个人成功与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定律就像人类智慧的一扇窗户,通过它,你可以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的真相,如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手表定律、多米诺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路径依赖、木桶定律、80/20法则、马太效应、光环效应、蝴蝶效应等。
它也像人类的一面镜子,通过它,你可以了解人类的种种“陋习”,如华盛顿合作定律、破窗效应、墨菲定律、羊群效应等。
它还像人类掌握的一种利器,通过它,你知道该如何去管理复杂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如蘑菇定律、奥卡姆剃刀法则等。
因此,这是一本浓缩了人类智慧精华的书。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这个信息严重污染的时代,你读什么样的书,就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
可是书海茫茫,你肯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好像每一本铅字码成的书都记载了人类宝贵的知识。其实,在这个喧嚣浮华的年代,真正对你有价值的是这样一些知识:它们经过时间的历练、经过无数人的实践而成为万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无数事实证明,只要你能掌握并运用本书中的这些金科玉律,你就——
可以轻易地完成工作,获得晋升;
可以成为领袖人物,使朋友喜悦,使敌人惊愕;
可以享受简单生活,让婚姻生活更丰富,充满活力;
可以避免惨痛的错误;
可以赢得更多的利润;
可以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可以让自己的团队和谐高效地运转;
……
本书所选的金科玉律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而今,它又呈现在你的面前,如果你认真阅读,并详加思考和应用,它一样能使你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帕金森定律(1)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毛泽东推荐的案头书
毛泽东曾向中国大众推荐过一本小册子——《官场病——帕金森定律》,这本书虽然只有几十页,却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伦敦《金融时报》评价说:“一本可恶的书,不能让它落入下属的手里。〃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价则是:“一本极端情趣横溢和诙谐的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其作者又是谁?
帕金森,英国历史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1957年,他在马来西亚一个海滨度假时,悟出了一个定律,后来他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发表在伦敦的《经济学家》期刊上,一举成名。
历史学界一向有史学、史才、史识之说,但作为历史学家的帕金森先生,与自己的同行相比,更具有面对真实的勇气和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感。
帕金森教授是典型的英国人,富有幽默感而又孤高自傲,《帕金森定律》一书出名以后,他的演讲更是座无虚席。
《帕金森定律》一书出版以后,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美国更是长踞畅销书排行榜榜首。
直到今天,现代公私机构仍然没有完全解决人员膨胀、效率低下的问题。帕金森教授对机构病症的独到观察与尖锐批评,仍然值得任何机构的高级人员进行参考与反省。
此外,帕金森还发现了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定律(通常称为第二定律):“增加开支以配合收入〃。第二定律成功地解释了人何以贪婪无厌——越有钱的人越想得到更多的钱——的问题,同样引起了思想界的关注,奠定了其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学家的理论基础。
不称职官员的三条出路
在《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帕金森教授对于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作了非常精彩的阐述: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
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
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
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了。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减轻了他的负担。由于助手的平庸,不会对他的权利构成威胁,所以这名官员从此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只能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这部分阐述是《帕金森定律》一书中的精华,也是帕金森定律的主要内容,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人数与工作量的关系
要打发时间就得多找事情干,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所以俗语说“真正忙的人是匀得出时间的〃。
一位闲来无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的工夫:找明信片要一个钟头,寻眼镜又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做文章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然后,考虑去邻街的邮筒投递明信片要不要带把雨伞,又花掉了二十分钟……就这样,一个忙人总共三分钟就可以办完的事,老太太却要犹豫、焦虑和操劳整整一天。 txt小说上传分享
1帕金森定律(2)
假如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有如此之大的弹性,那就可以说明工作量和做这份工作的人数之间关联性很小,甚至可能是毫无关系。不认真办事不一定显得悠闲,无所事事也不一定能从懒散上看得出来。
大家可能都认为,事情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应该和办这件事情花去的时间成正比。政治家和纳税人可能相信(偶尔也怀疑),公职人员多了,工作量肯定就增长了。但有的人不信这一套,他们认为职工人数成倍上升,必定会有某些人闲下来无事可干,要不就是大家的工作时间一律缩短。
对这个问题,相信和怀疑都不正确。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职工人数和工作量毫不相关,职工人数的增长是服从帕金森定律的。
不论工作量有多少,甚至完全没有工作量,职工人数的变化总逃脱不了帕金森定律。这条定律的真实可靠性可以从统计材料得到证实。
然而,一般读者可能更愿意知道,帕金森定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为什么机构的膨胀是必然发生的?机构膨胀有什么内在的决定因素呢?机构膨胀的动力又是什么?
就我们上面将要探讨的问题来看,有两个无需解释就十分明白的事实可以代表机构膨胀的两种动力:其一,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其二,当官的人彼此之间是会制造出工作来的。
官员制造更多的官员
为了弄明白当官的人需要补充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我们假设有个当官儿的A君,他觉得自己劳累过度,究竟是他的工作真的太多,还是仅仅他自己感觉这样,这倒无关紧要。需要顺便提一下,A君的感觉(或许是幻觉)很可能是由于他的体力渐衰而引起的,这本是中年人常见的正常现象嘛!
不论工作繁重是真是假,反正他现在只有三种选择:第一,提出辞职;第二,让同事B君来分担自己的工作;第三,要求增加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
按照一贯的做法,A君恐怕毫无例外地要选择第三种办法了。因为如果辞职,他就失去了领取养老金的权利;请来级别和自己相当的B君,等到日后上一级的W君退休,岂不是在自己晋升的道路上树立了对手?
因此,A君宁可找C先生和D先生来当助手,何况C、D二位的到来等于提高了他的地位。他可以把工作分成两份,分别交给C先生和D先生,而自己成了惟一掌握全局的人。
说到这儿,有必要强调一下,C先生和D先生二位是缺一不可的。单单补充一个C先生可不行。
为什么呢?
因为只让C先生分担A君的工作,C先生几乎就充当了原本就不想要的B君的角色:C先生成了惟一可以顶替A君的人。所以,要找助手,非找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可,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相互制约,牵制对方的提升。
有朝一日,C先生也开始抱怨疲劳过度(毫无疑问他是会走到这一步的),A君会跟他商量,给他也配上两名助手。鉴于D先生和C先生的地位相当,为了避免矛盾,A君只得也给D先生增配两名助手。
于是,在补充了E、F、G、H四位先生之后,A君自己的晋升就十拿九稳了。
如今,七个人在做A君过去一个人做的工作。也许你会想,这七个人太轻松了,几乎每天都可以躺在办公室睡大觉。但你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连A君也比过去辛苦。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是他们彼此之间会制造出许多工作来。
1帕金森定律(3)
比如A君嘱咐要起草一个文件,E兄认为该文件是F兄管辖范围内的事,于是F兄就起草一个初稿。初稿送到C先生那儿,C先生大加修改后送D先生会签。D先生本想把文稿交给G兄去办,不巧G兄请假不在,文稿转到H兄手里。H兄写上自己的意见,经D先生同意送还给C先生。C先生采纳了意见,修改了草稿,然后把修改稿送呈A君审阅。
A君怎么办呢?
本来他可以不加审查,签发了事,可是他的脑袋里装了许多其他问题。
他盘算到明年自己该接W君的班了,所以必须在C先生和D先生之间物色一位来接替自己;严格来说,G兄够不上休假条件,可是D君又批准他走了,H兄的健康状况不佳,脸色苍白,部分原因是闹家庭纠纷,也许本来该让H兄休假才对;此外,A君要考虑F兄参加会议期间增发工资的事,还有E兄申请调往养老金部去工作的问题;A君还听说D先生爱上了一个女打字员,那可是个有夫之妇;G兄和F兄闹翻了,已经到了互不理睬的地步——谁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因此,当C先生把修改的文件送来的时候,A君本想签个字发了完事。同事们相互制造了矛盾,也给他制造了矛盾,重重矛盾扰得他心烦意乱,而起因无非就是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的存在。
可A君呢,又是一个办事极为认真的人,他决不敷衍塞责。于是,他仔细阅读文稿,删去C先生和H兄加上的*!嗦话,把稿子恢复到精明能干的F兄最初起草的样子,改了改文字——这些年轻人简直全不注意语法——最后定了稿。
这份定稿,假如说这一系列的官儿们根本就没有出现的话,A君同样也是可以弄出来的。人多了,办同样的事花费的时间反而比过去更多了,谁也没闲着,人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
等到A君离开办公室回家时,天色已晚,暮色沉沉中,办公楼最后一盏灯熄灭了。他两肩下垂,脸上泛起一丝苦笑,思忖着:长时间的工作和白头发一样,是为争取功名而受到的一份惩罚。
三流上司,四流下属
当你看了A君制造六个下属的过程,你对这样的(行政、商业或学术)机构就见怪不怪了:高级人员感到无聊乏味,中级人员忙于勾心斗角,低级人员则觉得灰心丧气,工作没有意义。他们都懒得主动办事,因此整个机构毫无业绩。
但一个机构究竟是如何变得这么死气沉沉的呢?
在大多数垂死的机构里,它们最后的瘫痪麻木都是长期蓄意诱导和纵容的结果。
一开始,假如某个机构里有一个高度无能与妒忌的官员,他在原来的部门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却经常想着如何干涉其他部门的事务,以便控制“中央行政〃。
于是,他会千方百计地排斥所有比自己能干的人,也会设法阻止任何比他能干的人获得提升。他不敢说甲君太能干,所以他说:“甲吗?也许聪明,不过他稳重吗?我比较赞成提升乙。〃他不敢说甲君使他觉得自己很渺小,所以他说:“我觉得丙君有较好的判断力。〃
于是,丙获得提升,而甲则调往它处。
最后,整个“中央行政〃逐渐填满了比主席、董事或经理更愚蠢的职员。如果机构的主席是个二流货色,他会确保他的下属是三流货色,以此类推,较低的职员就是四流的货色。
不久将出现愚蠢自负者之间的真正竞争,人们争先装得自己比谁都更无能,整个机构从上到下,全无智慧之光。
1帕金森定律(4)
到这个阶段时,这个机构实际上已经死亡。它可能处在这种麻木状态达20年之久,也可能静悄悄地解体,最后甚至可能复苏(但复苏的例子很少)。
经过这个阶段后,机构里的每个人都以愚蠢的幽默掩盖自己的无能。奉命去进行“排除有能力者〃的人,很可能因为看不出某人的真正能力而失败。
有趣的是,“排除有能力者〃一旦失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