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教导总队在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一带占领阵地,拒击京杭公路来犯之敌。
(四)以87师守备光华门、红毛山及通济门营房一带。
(五)以88师守备雨花台、中华门一带。
(六)其余部队为总预备队,位置于城内,担任治安和防空任务。
日军11月9日攻占上海后,以四个师团约10万人,向南京迫近。11月25日占领无锡后,即分兵三路进攻南京的计划。东路沿沪宁路进袭镇江后即向南京进犯;中路沿宜兴、溧阳、句容,直犯南京;西路则趋广德经宣城攻芜湖,截断我南京守军的退路。东路之敌陷镇江后以一部沿铁路西进,于12月7日与我栖霞山守军第48师接触。东路敌军主力沿沪宁公路西犯句容,于12月4日攻陷;至6日,句容之敌北犯汤山(即汤水镇),与我第66军发生激战。中路之敌自陷宜兴后,即沿京杭国道继续北犯,先后进陷溧阳、溧水,于12月6日进抵淳化镇与我第51师发生激战。西路之敌自陷广德后,即继续前进,向郎溪进犯,在七里店、陆家铺、长乐铺等处,利用水道,以小汽艇前进,占领郎溪;于12月6日渡丹阳湖南岸,威胁我芜湖后方。同时,一部敌军,由十里冈越漪湖之西陈村、双塘店进犯宣城,七日,敌军用战车冲入城内,遂陷宣城,旋犯湾 止镇。8日,敌军之第18师团及伪满军于芷山旋猛犯芜湖,国民党守军及行政专员、县长等均弃城逃去;敌军进城后,屠杀我市民二千余人于江边。至11日,南京与芜湖之当涂,亦被敌军占领。至12月8日我66军、83军部队在汤水镇东西之线遭受敌军重大压力,放弃该地,转移至城郊紫金山东北地区;同日,我74军退出淳化镇大胜关一带,并在大胜关东北地区继续与敌激战。
12月9日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布命令,(一)敌军已迫近南京,我军目下占领的复廓阵地,为固守南京最后战线。各部队官兵应抱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尽力固守,不许轻弃寸土,动摇全军。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后移者,从严惩办。(二)各部队所有船只,一律交本部运输司令部负责保管,不准擅自扣留,严禁部队官兵私自乘船渡江,违者即行拘捕严办。
围攻南京之敌为第9、第12、第6师团及第5师团之第9旅团。12日敌军对南京城的攻击最为猛烈。敌重炮猛轰中华门,敌步兵在其炮火掩护下蜂拥而上。守军88师抵挡不住,撤离中华门。至此,南京城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自12日下午2时敌军攻占中华门,中山门外的战斗亦异常激烈。敌军猛攻乌龙山要塞,情况十分紧张。敌海军舰队正在乌龙山附近江面清扫鱼雷,排除航行障碍物;同时得知侵陷当涂之敌,已在该处渡过长江,向浦镇前进中。卫戍司令长官部认为情况异常严重,战局难以挽救,遂于下午5时召集师长以上将领开会。先由唐生智简要地说明战况,并提出分路突围的计划,征求各主官意见,大家均无异议。于是长官部印好了的命令发给每人一份,会议只历时20分钟散会了。命令规定占领挹江门至幕府山一线的36师,负责掩护长官公署及直属部队渡江后得继续渡江,其余部队一概不许渡江,按照长官部指定的方向——广德、宣城、芜湖地区——突围。但除83军间隙突围成功外,其余多拥向下关,企图觅船过江。这就成了12日晚间在挹江门下关一带的极度混乱,也造成了战史上的极大悲剧。
下关浦口间原有两艘大渡轮,但开往汉口去了。留存在下关江边的,只是几艘小火轮和300只民船,这样多人要过江去,而船只却这样少,因而就发生了许多悲惨事件。长官部召###议散了后,唐生智等立即开始渡江,但各部队均不遵令突围。教导总队、87师、88师、74军、66军及南京警察等,均沿中山路拥向下关,争先抢过挹江门,互不相让,并曾一度与守挹门之36师部队发生冲突。守城门的军官要设法把自己的队伍先撤,禁止其他部队通过,因此互相开枪射击,造成死伤者不少。一部份官兵拆取店户门板,制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驶,造成伤亡者千以百计。哀号呼救之声,南北两岸闻之者,莫不叹伤感泣,真可谓人世之惨。
12月13日敌军入城后,纵兵放火,奸淫屠杀。将我无辜民众及失去抵抗力之徒手士兵,用绳索捆绑,每一百人或数百人连结一团,用机关枪扫射,或用汽油焚烧。据后来远东国际法庭对战犯谷寿夫判决书调查证明:我军民被敌抢杀火焚活埋者十九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的尸体经收埋者十五万余具,总计惨死同胞三十多万人。
九国公约会议,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蒋介石依赖九国公约会议制裁日本的希望全部落空了。日本侵略者声明不参加会议,接着日本同伙,法西斯德国也宣布不参加会议;另一个日本同伙意大利,在会上充当日本代言人的角色,主张中日两国直接交涉。蒋介石希望最大的是英美两国,这时所采取的竟是“中立”和“不介入战争”的政策,不拿出强硬的态度。
11月24日是九国公约的最后一次会议,中国代表顾维钧对于会议没有给日本侵略者任何制裁,只提出抗议。各国代表对中国代表的抗议以“沉默对待”,只有法国代表站起来喃喃地说:“我们实在无能为力”。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犯波兰。
9月8日,英、法对德宣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1941年6月22日拂晓,希德勤法西斯德国撕毁互不侵犯条约,不宣而战,向苏联进攻。德国的同盟——意大利、罗马尼亚、芬兰和匈牙利一起参与了对苏的战争。
1941年12月7日,日本未经宣战,以海空军突然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空军事基地珍珠港。
12月8日,美国对日本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全面爆发。
12月8日下午,蒋介石分别接见了美、英、苏三国驻华大使,中国政府已决定向日、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宣战,并将中国提议中、美、英、苏、澳、荷、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成立军事同盟的建议,当面交给三位大使。美国总统罗斯福很快给蒋介石回电,建议美、中、英、苏、荷五国在亚洲采取联合行动,蒋介石在重庆召集五国联合会议。斯大林给蒋介石的回电,苏联对德战事紧迫,无暇东顾,拒绝参加会议,荷兰也如此拒绝参加这个联盟。1941年2月23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在重庆蒋介石官邸举行,美国代表是勃兰特和马格鲁德两位将军,英国代表是在英国殖民地印度担任全军总司令的韦维尔爵士。
蒋介石主持会议,中方参加会议的还有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何应钦和宋美龄(宋美龄是半官方和在场担任翻译参加会议)。这次会议,蒋介石提出同意派八万军队入缅甸作战。
罗斯福的主张,国民党中国将站在我们这一边,那么,现在就应该将中国以大国来对待,让蒋介石具有体面的正式地位。
1942年元旦,联合起来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宣言,声明一致对抗德、意、日,决不与敌单独讲和。
1月3日,罗斯福决定盟国单独开辟出中国战场,成立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由蒋介石出任统帅,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为参谋长。同时,罗斯福表示,“欢迎中国列为四强国之一。”二十六国宣言发表后,中、美、英、苏四国已成为反侵略中心。
由此,中国进入“四强”国之列,并成为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偕宋美龄自重庆乘飞机,21日上午7时抵达开罗,参加“四巨头”会议;会场设在可以眺望金字塔的总统饭店里举行。(苏联1941年4月与日本签订中立条约)故斯大林不参加这次会议。第一次大会罗斯福、邱吉尔、蒋介石以及三国的高级幕僚均出席,开罗会议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间官员聚会。
1943年年末的开罗最高首脑会议,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政治生涯的顶峰。但有人认为,这也是蒋家王朝走向末日的开端。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的反法西斯战争结束。1945年3月,美军在太平洋上攻占了距离日本东京只有440海里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琉璜岛。6月21日,美军又全部占领了琉球群岛。至此,日本本土的外围防线全部被摧毁。美军加紧了对日本本土的空袭。
中国战场上,日寇作垂死挣扎,于1945年5月上旬,在湘西芷江地区对国民党发动了最后一次进犯。在日寇败局已定,士气低落,而中国军队却自信心极强的情况下,与日寇在雪峰山展开了会战。经一个月的激战,将日寇包围,歼灭敌寇近二万人,取得了反攻胜利,并开始转入反攻。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同时出动军队174万人,战斗机5170架,坦克5250辆,大炮3万门,对日本关东军的致命打击。
1945年8月6日,美国“B一29”轰炸机两架飞向日本广岛上空,在8时15分投下一枚原子弹;8月9日,又在日本长崎投下最后一枚原子弹。广岛、长崎这两座城市由于原子弹的爆炸,共计死伤50余万人。
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邱吉尔在德国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二战期间第三次三国首脑和外长会议。会议期间就结束对日作战条件和对日战后处置的决议。这份公告于7月29日9时20分在波茨坦向全世界广播公布。公告全称《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公告》。
1945年8月10日上午7时(华盛顿时间)美国政府收听了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广播;日本政府同意投降。
8月15日中午,天皇《终战诏书》形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签字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向中、美、英、苏等国代表无条件投降签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日本代表团无条件投降签字日起,结束战争。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九、南京政权的垮台
九、南京政权的垮台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从重庆陪都迁回南京。蒋介石反动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悍然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当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上暂时居于优势,他们拥有兵力430万人;占有3亿以上人口的地区,控制全国所有大城市及大部分铁路交通线;接收了日本侵华日军100万人的全部装备;特别是获得了美帝国主义供给的大量武器装备和经济援助。在人民解放军方面,当时兵力共计约120万人,并且被分割在十几块根据地里,武器装备很差,又没有外援,解放区的人口只有亿多万,而且解放区内部,土地改革运动尚未开始,后方还不巩固,使国民党反动派敢于向解放区进攻。
蒋介石于1946年7月发动全面内战。在7月12日,国民党50万军队在安徽来安至江苏南通八百里战线上向苏皖解放区大举进攻。
1946年底到1947年初达到了顶点。国民党军在东北,在全面内战发动以前,已由沈阳一直打到松花江南岸;在南线的东翼,在全面内战发动以后,由长江北岸一直打到鲁中,侵占了临沂;在西翼,侵陷延安;在华北,则侵占了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它们暂时的表面上的胜利而兴高采烈,在1946年11月悍然召开了伪国大,通过伪宪法。
1947年7月开始的第二个年度,发生了一个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和北线都由防御转入进攻,同时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国民党兵力由战争开始时430万人,减少到370万人;其正规军由200万人,减少到150万人。与国民党军相反,解放军用大批解放过来和起义的官兵补充自己,大批的翻身农民参加了解放军。解放军的兵已由120万人,增加近200万人,其中正规军则由50万增中到100万人。
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7月至12月的半年内,总共歼敌75万人,迫使蒋介石采取分区防御的方针。
进入1948年;战争形势对蒋介石来说更为不利。为了在人民心目中改变这种败局,给他的政权打强心针,蒋介石在3月29日,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史称“行宪国大”。
会前,发生了“代表资格”问题的斗争。原来规定,国大代表由国民党和民社党、青年党两党分别提名,然后经“民选”产生。但各地一选举,把民青两党的名额几乎全被挤掉,结果闹得不可开交。
29日,国民大会开张,蒋介石作了《开幕致词》。他吹嘘这次会议“是我们中国有史以来划时代的一件大事”,说什么“国家整个责任,已由国民政府交还国民大会代表诸君”。接着他就把###的任务全盘托出。他说:“我认为今天国家和人民,戡乱与行宪应该同等重视”。
4月19日,国民大会举行第十三次大会,选举总统,蒋介石以2430票(出席代表2734人)当选为###总统。居正作为陪选人,也得269票。废票35张。
蒋介石再次下台。1948年11月初,蒋介石把张治中叫到南京谈话。张治中当时主张仗绝对不能再打下去了,要由蒋介石来倡导和平。蒋认为:“我现在不能讲和平,要和,我就得下野,但是现在不是我下野的时候。”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接近尾声,京、沪震动,人心惶惶,阴沉气氛弥满全国。国内外许多民意机关和国民党一些高级将领,都希望蒋介石在“犹有可为之时”,与###恢复和平谈判。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出了求和文告,说什么:“三年以来,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国同胞对政府的片面的希望所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