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
对于赵武来说,不管是戏剧版中那个可怜巴巴的婴儿,还是仅仅作为赵氏基业的一环,反正他上没见过爷爷赵盾,下没见过孙子赵鞅,但正是他伟大的爷爷和孙子,他才不得不成为叙述赵国历史时一个必要的人物。《赵世家》,记录的正是在战国时代风云叱咤二百年的赵国的历史,或许,司马迁在写书的时候就是把赵氏当成了客户,在面临二选一的取材的时候,他放弃了真实,选择的美化。是啊,堂堂赵国的祖先,居然婚外恋加窝里斗,这叫什么事嘛! 。。
《赵氏孤儿》人物志(7)
反正也不是凭空瞎编,真假参半,犹如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司马迁偶尔玩了这么一把。事实证明,司马迁的做法很有人气,除了极少数一本正经的书呆子,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戏剧版的孤儿事件是真实的。赵武先生跟着沾光,婴儿时期就历尽磨难,成了一个光辉形象。
庄姬:迷蒙的女人
先秦那个时代,男人的名字就够乱的,女人的名字更乱,光是赵姬,赵盾他们家至少有两个。
前面提到过政治婚姻,晋文公重耳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赵衰,晋文公是姬姓,他女儿自然就可以称作“姬”,这个“姬”嫁给了赵氏的赵衰,就被称为赵姬。那时代的女人名字,大多就是这么来的,后一个字往往是她的姓,前一个字或者是氏,或者是谥,或者是字。究其实质,大致相当于现代人说李家三闺女、老王媳妇或张记火锅老板娘之类,都属于准确度很差的符号。
女人的称呼不重要,她们的身份地位自然也无所谓,人与人的关系只管男性线索,除了母子、父女要紧,其他跟女人没关系。
既然赵姬是赵衰的老婆、重耳的女儿,那重耳就是赵衰的岳父了。可是,早先流亡到翟国的时候,翟君抓到了两个美女,姐姐叫叔隗,妹妹叫季隗。然后,把叔隗嫁给了赵衰,把季隗嫁给了重耳,原来他们俩还是连襟!要是把女人多少当回事,一夜之间连襟变翁婿,那是会别扭死的。所以,结论就是,那个年代的贵族彻底没把女人当回事。
这还没算完。叔隗正是赵盾的母亲,而赵姬后来又给赵衰生了三个儿子: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活宝)、赵婴齐。那时候贵族是世袭的,世袭不光是领一份津贴有饭吃的意思,跟后来的皇帝差不多,皇帝可以有n个儿子,不出意外都有特殊津贴,但能做下一任皇帝的却只有一个。贵族也是如此,虽不至于只能有一个出来做官,但总要有个当家的。而赵姬嫁给赵衰之后,尽管也生了三个儿子,却发扬风格,要赵衰把大儿子赵盾接回来接班,这才成就了后来晋国的政治明星。那么,赵姬对赵盾来说,不是亲生的也是娘。
到了赵盾的儿子赵朔,又娶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成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儿子,于是,按照命名惯例,又来了一个赵姬。为了避免造成混乱,一般把这个小赵姬做些变动,因为赵朔谥庄,所以这个小赵姬一般称为赵庄姬,或干脆叫庄姬。
名字的混乱,改一两个字就解决了,关系的混乱可就没办法了。赵盾该管赵姬叫声娘,那就该管晋成公叫舅舅,庄姬就算他的表妹,而表妹又成了儿媳妇……还是那句话,千万别照后人的习惯以女人为线索算辈分!
相比之下,称谓和辈分都是小问题,逻辑上有点乱,但事实还是清楚的。在孤儿事件中,庄姬正是孤儿的母亲,是这个事件的轴心人物。而她究竟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却成了一件悬案,历史事实和民间故事的不兼容在这一点上迸发。
这个事件年代比较久远,我们在生活中说东道西尚且要依靠道听途说,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实在没有太多的信息源。一般来说,先秦的事情,《史记》通常被看作是比较可靠的史料,因为司马迁给人比较专业的印象。但问题在于,司马迁概念中的“专业”是不是就一定是实话实说呢?
要抓司马迁说事不是无端找一个冤大头,而是这孤儿事件本来就是司马迁创造出来的,而且他自己就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过程。没有司马迁,后人根本就不知道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名字。但晋国为什么会对风光的赵氏家族痛下杀手,在《史记》的《晋世家》和《赵世家》、《韩世家》中是有着不同说法的,关键就在于赵庄姬这个人。
《赵氏孤儿》人物志(8)
现有各种史料的综合信息表明,在赵盾死后,赵氏肯定遭到过灭族之灾。也就是说,孤儿事件的基本事实是存在的,但起因经过究竟如何就众说纷纭了。在性质上,跟鉏麑行刺是差不多的,反正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赵盾家门口死着一个貌似刺客的家伙,至于他怎么来的、来干什么、怎么死的,那就猜吧。孤儿事件不过是时间更长、牵涉的人和事更多,但终究也是一个根据结果倒推过程的事件。由《赵世家》、《韩世家》的记录发展而来的戏剧版中,庄姬只是一个在灾难面前尽力保护幼子的母亲,在整个事件中几乎没有什么主动作为。在《左传》中,庄姬却另有一段花边新闻,说赵氏灭族之灾的降临正是她触发的。
赵盾死后,他的三个兄弟、赵姬的三个儿子就成了赵氏家族的实力人物,虽然他把正卿的位置交给了另一个叫郤缺的人,但这并不妨碍赵氏兄弟掌有朝中的权力,而家族内部的宗主也由赵括担当。至于他的儿子赵朔,谁也没说他什么时候死的,只是从种种迹象推断,可能死得比较早,也就是说庄姬老早就寡居了。于是,庄姬就和最小的叔叔赵婴齐好上了——这样的事在先秦的贵族中并不少见,虽然不光彩,但肯定不至于被装进猪笼,赵婴齐得到的惩罚也就是被两个哥哥撵到齐国住旅馆去了,但庄姬没有受到什么处理。老公没了,儿子太小,情人又被放逐,于是,她向当时的晋景公(晋成公的儿子,她的兄弟)告状,说赵同、赵括要谋反。这一来可好,当时晋国政坛的斗争正如火如荼,有这么个机会,赵氏的对手自然不会放过,赵同、赵括的灭顶之灾就到了。当然,如果把事实认定成这个样子,赵氏之祸的罪魁自然不是什么屠岸贾了,而庄姬和赵武也肯定不会是受害者,那只是赵同、赵括两支族的灾难。
一个女人,在两个版本的故事中完全不同,导致了这个历史事件在时间、情节乃至相关人物上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更为古怪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居然对同一事件的两个版本兼容并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赵世家》为赵家立传,主人家的丑事需要规避,庄姬还是做一个平凡而不幸的母亲吧。
因为这个女人的迷蒙,整个事件到底怎么回事也变得云里雾里。
屠岸贾:锅可以黑成这样
要说屠岸贾,就不是倒霉的问题了,简直是无妄之灾。如果戏剧版的孤儿事件查无实据,那么,屠岸贾一定是一个顶缸的。这在民间故事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套路。
民间故事是作者和读者都来自民间,说得冷酷一点,他们有感情,却缺乏理性,常常会说到政治高层的是是非非,却实在对政治的理解不足,犹如小孩子看电影,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坏蛋。不过,也不要小看民间的草根文化,他们虽然对政治理解略欠一筹,对文学作品的氛围营造却十分在行。没办法,能生存下来、有读者群的作品当然得符合阅读心理学的定理ABC。
凡涉及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的故事,必然先要立出正方和反方,一般大众喜爱的正方都是有才能、有个性、有气节的,能打仗的如杨家将、岳飞,有文才的如唐伯虎、纪晓岚,还有一些百姓的私心,凡是能为民请命、替百姓做主的,也是毫无疑问的好人,比如包拯、海瑞。
要知道,《三侠五义》里的庞太师,其实是借了历史上的名臣庞籍,按真实的历史来说,庞籍对北宋当时的作用比包拯只大不小,但算他倒霉,一般老百姓只知道包青天是好人,庞太师是坏蛋。相类似的,还有唐伯虎故事中的华太师,其实,现实中那不过是给事中华?,一个七品小官,唐伯虎在科考的时候涉嫌舞弊,被他行使职责告了一状。这都是编故事的原则,没有强劲的坏蛋,怎能体现好人的伟大?
《赵氏孤儿》人物志(9)
如果你不是熟读《史记》,那么,问一句,屠岸贾是谁?顺便说一下,屠岸,那是个复姓。
不光是屠岸贾,包括这个姓,你所知的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在晋国当时,头面人物都是贵族出身,赵氏是显赫一时的大族,其他如狐、栾、先、郤也都是实力不凡的,几曾听见过一个屠岸氏?无论什么时代,人总是现实的,你黑白两道都不沾边,前没有祖先荫庇,后不见子孙发达,凭什么一个屠岸贾能给赵氏毁灭性打击?如果无法想象先秦时候的状况,就想想现代人,纵横江湖几世的黑手党家族,能那么容易地死于一个毫无来头的小人物?哪怕是借刀杀人都不可能!
按照史实版的说法,庄姬出于自己的目的告状,被赵氏的敌对势力(主要是郤氏和栾氏)利用,才造就了赵同、赵括的族灭,最后庄姬是不是后悔把事情搞大了另当别论,至少是赵氏在被实力相当的对手抓住机会的时候才显得难于自保。凭赵氏的家族实力,在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迸发出的自卫能力,就是晋国的国君都没法应对,何况一个不知哪儿冒出来的屠岸贾?
于是,所谓的屠岸贾一手造就了孤儿事件的传闻,只能说是瞎编,历史上即便有这么一个人,就凭他,也没能力消灭一个大族世家,更何况所谓赵武在襁褓中九死一生的经历也都是十分可疑的假说。
但是,谣言变为故事,故事变成经典,这样的事实在不少,究其原因,还在人们的愿意相信。很多事,你愿意相信它,它就成了真实。
你恐怕不止一次地听没文化的大叔说过:要是老子做了皇帝,一定把那谁谁宰了!
哪儿那么容易!就算你是皇帝,你以为想宰谁就能宰得了?就凭这话,皇帝谁当也轮不到你。不过这个道理不是谁都相信,更多的人还是大叔们的立场,有了立场就能捧场,有了捧场就有了久传不衰的民间故事。倒霉的就是屠岸贾们,不知道招谁惹谁了,无端背一个千古骂名。好在后世姓屠岸的人不说绝对没有,至少是稀有的,这样一来,愿意从情感上死斗司马迁、替屠岸贾翻案的人并没有出现,所以,历史学家能推演孤儿事件的真相,而戏剧版的故事仍然家喻户晓,万口相传。
鉏麑:理想中的游侠
赵盾把晋灵公送上了国君的宝座,但很快,赵盾和自己扶起的这个老板结下了梁子。晋灵公夷皋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重耳的女儿又是赵衰的老婆,这么算起来这俩好歹也是亲戚,赵盾又比夷皋年长很多,不免让人想起后来臣强主弱的事。要知道,扶植一个年幼无知的国君,然后亲自操纵权力,甚至最终取而代之,这样的事太多太多。
对人来说,权力可以算是一种无形的毒品,一旦掌握,往往会终身上瘾,说什么为国为民,很多时候是为堂而皇之吸毒而喊的口号。先秦与后世的一大区别在于,你的出身决定了吸毒的权力,只要是贵族,你可以尽情地选择从政,除非实在干不了或者不想干。正因为如此,先秦政治格局才与后世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的政治建设,在心理上是服务于宗庙社稷的,换句话说,老祖宗给我留下了参政的特权,我就得看好老祖宗的饭碗,定期供上香烛和猪头。而到了后世,具备这种心理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因为其他人的老祖宗很难留什么特权给子孙,偶尔有些世袭罔替、丹书铁券那也要皇帝特批,少之又少。这样,政治就成了只对少数人开放的赌局,诸侯和卿大夫相比也没多少优势,贵族们集体对平民实施垄断而已。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赵氏孤儿》人物志(10)
现在再来看赵盾的行为,他一度反对让夷皋出任国君,改立新君的理由居然是这样四条:人好(好善)、辈分高(长)、生母受晋文公喜欢(先君爱之)、和强大的秦国关系好(近于秦)。从后人的眼光看,这里“私理”和“公理”对半开,两个出于家族和谐考虑,两个出于政治利益考虑。即便如此,赵盾这番话也足以让后世的政治家频频点头了,毕竟他是为晋国考虑。那可是春秋时代,贵族们就是吃粮食拉粮食过一辈子,所属的诸侯国强盛也罢,弱小也罢,满眼看去,子子孙孙总有饭吃、有官做。在这样的氛围中,赵盾不得不说是个有理想的人,而这一点恰好很符合后人的口味,因为后来在再没有少数诸侯和卿大夫联手掌握政治的时候,干得不好,随时下岗。
于是,赵盾肯定是要被后人首肯为忠臣的。有忠臣就得有昏君,要不然找谁撒气呢?很不幸,最终上台的夷皋就是一个倒霉孩子。如果做一番纵向比较,你会发现夷皋和后世很多不适合做皇帝的皇帝差不多,他的毛病就是年少贪玩,而且有暴力倾向。主要罪状如下:
◆ 爱玩弹弓,打不着鸟就找闹市专门打人。
◆ 养了一条藏獒似的恶狗专门咬人。
◆ 随便杀人,其中一个典型是厨师因烤熊掌出了故障而被分尸。
注:以上所说的“人”在那个年代不怎么算人,平民、奴隶,大致都是贱民。
最后,夷皋把自己送上绝路的错误就出在没分清人和人的区别,误把妨碍他疯癫的赵盾也当成了不算人的人,他想干掉赵盾!
夷皋兄弟真的是搞错了,杀一个贵族不是闹着玩的,何况是一个身为最高执政官的贵族。可他就这么干了,第一次是买了一个杀手,就是鉏麑。
爱看武侠的人都知道,有个神奇的世界叫江湖,很难说出它在东经多少度、北纬多少度,里面有不少规矩凛然不可犯,比如劫富济贫、除暴安良、一言九鼎、仗义疏财。即使我们自己手无缚鸡之力,但对于江湖侠客的言行却能很顺畅地接受。这不是奇迹,而是自然。因为这是自古相传的一种传统理念,文绉绉的说法叫做游侠精神,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