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美国)李政道
  

2.善于向孩子学习
“好学”是难得的品质,而能够向别人学习更是难能可贵。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向别人学习正好可以取长补短。人和人之间如果能互相学习,会促进彼此的尊重,激发各自努力向上的精神。同样,如果父母懂得向孩子学习,说明父母是谦虚的人,有不耻下问的良好品质,这本身就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经典事例』
  风和日丽的一天,一对父子俩约好了去种树。到了商店,父亲给店员说想要一棵模样高大威武的树种。儿子就问:“为什么要高大的?”父亲说:“你栽的树比别的树都高,人家一看就羡慕。”儿子却说:“我栽树是希望树好好地活,别人羡慕不羡慕,我不管。”
  于是,父子俩挑选了最适合当地气候的马尾松幼株向山坡进发了。到了坡脚,父亲指着前方说:“看,儿子,我们把它栽在最高的地方,以后你们同学来,一眼就能看见。”儿子却说:“栽在顶上当然好,可我觉得树太孤单了。我希望树栽在山脚上面一点,这样雨水流下来,可以给树浇水,而且,以后有人走累了,还能坐在树阴下,多好!”
  这位父亲后来回忆说:“当时,儿子虽然身形瘦小,可我感觉到他已经长大了。更重要的是,此番出来,我也有不错的收获,我从儿子那里意识到自己的迂腐和迟钝。如果不想让思想受到俗常的束缚,何不向孩子们多学学呢?”
  『教育感悟』
  每一个成年人都遭受社会、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看似明白一些生活的经验和待人接物的道理,可是其中不乏世俗、伪装和掩饰。而成年人通常会认为孩子太幼稚,实际上,是成年人头脑中太多公式性的思维,阻碍了感受孩子的能力,也阻碍了弥补缺失的机会。
  等到孩子渐渐长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逐步反应出来。他们拥有的知识和信息将远远超过父母,随着人类互动的增加,孩子的见识也不断深广。很多父母认为凭老经验可以教育好孩子,但在今天这个时代,老经验是不够的,因为孩子接受了太多新信息、新技术。
  所以,在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地和孩子一同成长。
  『身体力行』
  任何一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可以学习的地方。
  1。 尊重孩子是基础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要按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导孩子才是对的。父母对孩子有居高临下的心态,剥夺了孩子自由发挥的权利。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不因孩子的错误而恶语相向。亲子在平等尊重中,孩子很多超出父母的德能和才能才会展现出来。
  2。 当孩子提醒时,正是学习处
  孩子在成长时期所受的学校教育基本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老师会在学校提醒孩子,孩子也会不自觉地提醒父母。比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等等,当孩子提醒父母的时候,请父母和孩子一起照办。
  3。 对于高科技,孩子总在我们前面
  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达,很多高科技产品的使用方面,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今天,很多父母都是“菜鸟”(在网络上表现笨拙),而孩子却是“老鸟”。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可能比父母多,此时,“菜鸟”教育“老鸟”就会显得异常困难。
  日常生活中看似很普遍的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等,它们本身在不断升级,加上其中的功能纷繁多样,总是使人头晕目眩。而父母完全可以向孩子讨教,凭他们对高科技的敏感度和经常的摆弄,肯定能成为父母的好老师。
  4。 父母的请教一定要发自内心
  很多事物,也许孩子也不是很明白,但是,父母如果向孩子请教,孩子就会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定要把问题弄清楚告诉父母。这个过程,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探索精神,更促进了亲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当然,这种向孩子请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而不是为给孩子做榜样,为激发孩子而假装请教。那样的话,孩子是会心知肚明的,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教子参考』
  父母在向孩子学习的同时,请注意一下几点。
  1.肯定孩子的美好品质
  当孩子对人的真诚和平等打动父母的时候,向孩子学习的同时,别忘了给予及时的肯定,肯定就是对孩子美好品质的保护,受到鼓舞的孩子会更加完善自己的高尚品德。
  2.注意防止孩子傲慢
  当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的时候,尽管父母的讨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是一个能干的人,但是,父母千万注意这个过程也很容易滋长孩子的傲慢心,要及时地引导孩子“对尊长,勿现能”。
  3。 引导孩子耐心讲解
  当孩子对很多东西很熟悉的时候,不太容易感知父母对此事的迷茫。于是,孩子给父母当老师的普遍现象就是讲解很快,而且耐心不足。他们不太能体会父母受年龄影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所以,即使孩子正在当老师,父母也要提醒孩子耐心点、慢一点。
  『教育名言』
  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
  ——(中国)孙云晓
  如果你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那你是放弃了被孩子影响的权利。
  ——(中国)于丹
  

3.允许孩子指出您的错误
儒家启蒙经典《孝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意思是如果一位父亲有一个可以指正他错误的儿子,就不至于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中。我们身边如果有一个可以直言指出我们错误的人,说明我们的胸襟受得起劝谏,同时我们人生的路也不会走得太离谱。所以,如果我们是错的,请允许孩子帮我们指出来。
  『经典事例』
  很多小学都邀请交警对小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父母普遍反映,受教育后的孩子不但自己能遵守交通规则,当父母违法通行时常常会得到孩子的指正。
  一位杨先生讲,有一次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他拉着女儿过马路,路口虽然没车,但是红灯。他拉女儿,女儿却站在原地不动,并说:“爸爸,不能闯红灯。”此时,周围的几个人都看着他,他觉得当众被指正很没面子,但也没有说什么。不过,原准备闯红灯过马路的几个人听到小女孩这么说,也立即停止了脚步。
  这位父亲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觉得没面子,后来一想,生命比面子宝贵,还是感谢女儿。”
  『教育感悟』
  《弟子规》上有一句话:“善相劝,德皆见,过不归,道两亏。”意思是如果大家能在善行上互相劝导,双方德行都会随之提升,如果有一方明明有过错,另一方却不给他提出来,那两个人的德行都有缺失。当然,成年人之间很少会直言相劝彼此的过失,根本原因是成年人已经听不进去“忠言”,而且还会在心中升起埋怨。
  俗语说“福在受谏”,真正有雅量接受别人劝谏的人,是真正有德行、有福气的人。就像人走在一条路上,前面是森林,森林里有猛虎,但这个人并不知道,而如果有一个知情的人告诉他:“你走错路了,前面有危险,请改走别的路。”如果他接受了,就逃过一劫,否则生死难保。那么,这个知情人无论是七旬老者,还是三岁儿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指出我们的错误。
  『身体力行』
  当孩子指正我们的错误时,我们应该这样做:
  1.绝不能大声责骂孩子
  父母都是成年人,已经远离了被长辈纠正错误的年龄。生活中,当有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时,通常都会比较排斥。所以,当孩子指正父母的时候,父母当时接受不了是很正常的,但千万不要大声责骂孩子,比如:“你才多大点,就敢教训我!”当然,孩子的态度很关键,父母要分清孩子是在教训,还是在劝谏。
  2.如果孩子说的是对的,请不要狡辩
  当孩子指正的是对的,父母千万不要因自己的面子而狡辩。如果孩子自己很确定自己说的没错,父母的狡辩只会引起孩子的不尊敬,如果孩子不确定自己的正确性,父母的狡辩会误导孩子的判断力。所以,父母即使面子上不好受,保持沉默总比狡辩要好很多。
  3.当时不能接受,也可以保留余地
  当父母想留住所谓的自尊时,不用立刻作出接受或排斥的反应,其实沉默也是接受的暗示,如果连这个都很难做到的话,没关系,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也许你说的是对的,但也许是不对的,我要好好思考一下。”暂时的搁浅也比立刻反抗值得孩子尊敬。
  4。  虚心接受是高尚道德的体现
  如果孩子确实说的没错,父母当时就能接受,并说:“嗯,谢谢你,我以后注意。”看似父母失去了面子,但是赢得的是最大的尊严和孩子无限的敬佩。只有能这样做到的父母,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意味。
  『教子参考』
  尽管父母有了接受孩子指正的雅量,也一定要注意引导孩子。
  1。 引导孩子注意态度
  《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亲人有过失的时候,要劝说令其改正,但更要语气柔软、态度温和。所以,孩子指正父母的错误时,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先端正自己的讲话态度。
  2.告诉孩子“劝谏”也要看时机
  《弟子规》也说到:“谏不入,悦复谏。”意思是亲人不接受,证明劝说的时机没有把握好,不接受没关系,等到父母心情不错的时候再来劝说。所以,父母要告诉孩子:指正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信任”或“威信”,而这个前提是自己先做好,而且彼此关系到位,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对方改过。
  3。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孩子有能力劝父母、劝别人是好事,但是父母要引导孩子,即使对方没有接受也不要有怨言,而是更加努力地做好自己,因为榜样的力量永远大于言语。
  『教育名言』
  能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能虚心去请教他人,才能集思广益。
  ——(日本)松下幸之助
  一个成功者以最谦虚的态度来接受一个最忠诚的指导,这并不影响他的独立人格。
  ——(美国)麦尔顿
  

4.父母不互相“拆台”
任何一种成功都离不开支持,包括教育子女。父母要想教育好下一代,彼此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支持也许是一声赞同,也许是困难时的帮助,也许是迷惑时的探讨……其实,最基本的支持就是不互相“拆台”。“拆台”对于家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好处,家庭成员间的信任是一点一点铸就的,请父母不要亲手毁掉。
  『经典事例』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他之所以成为天才完全是他父亲老威特的教育有方。在他不到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想吃一块点心,父亲没有给他,因为父亲考虑到过多的饮食对健康无益。此时,小小的威特就发起脾气,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威特的母亲不忍心,就连忙拿了一块点心给了威特,威特的哭闹取得了胜利。
  当时,老威特并没有说什么。事情过后,他对妻子说:“威特今天的哭闹是对父母权利的挑战,显然,他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我认为,威特的行为是不能迁就的,他这么小就用哭闹换取了他想要的,等他长大了,他会以更加无礼的方式来要求其他人满足他的愿望。”妻子同意了丈夫的说法,此后,无论小威特怎么哭闹,妻子也不会顺从了。渐渐地,这种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教育感悟』
  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50%是靠自己的言行建立的,另外50%是靠另一半的支持建立的。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没有哪个父母是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而夫妻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加上默契地配合才会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一方即使教育心境和方法都比较科学,但另一方有意无意的“扯后腿”,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好处,更会影响夫妻双方在孩子面前威信的建立。父母的威信一旦建立不起来,教育和引导孩子就是一句空话了。
  就像老威特虽然知道妻子最初的行为助长了孩子的无礼,但他并没有当面制止,而是事后在与妻子沟通。老威特不着急立刻给妻子纠错,就是为了在儿子那里保护妻子的尊严。
  『身体力行』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达成默契。
  1。 夫妻双方互相尊重是前提
  在所有关系里面,夫妻应该是最亲密的,也是最容易忽略礼貌的。夫妻由于过于亲密,高兴的话容易说出口,难听的话也很难遮掩。如果以这样的前提,夫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能达成共识还好,如果有不同的意见,那互相“拆台”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夫妻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角色,两个人就是生活的合作者、伙伴、朋友,稍微有一分客气,也就多一分尊重。
  2.别做让孩子为难的事
  家庭中,夫妻双方经常会出现一个要让孩子休息,一个要让孩子学习,一方说要劳逸结合,一方说要巩固学习。两人各持己见,孩子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弄得家庭气氛也很紧张。其实,其中任何一方暂时放弃自己的想法,就不会让孩子为难了。夫妻事后再沟通完全来得及。
  3.夫妻双方要加强沟通
  夫妻双方不是遇到孩子的问题才坐下来商量,而平时就要多交流,各自谈谈自己的想法,互相听取意见。孩子每天都会给父母出不同的难题,夫妻就更要较强交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而且,夫妻的沟通也会避免孩子钻空子,比如,孩子问爸爸要完零花钱,很可能又去问妈妈要,但夫妻双方都不知道,及时的沟通可以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改正。
  4.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
  每个小孩子看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