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孩子眼中有本领的父母-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教育感悟』
  每个父母原本都是孩子的第一偶像,随着孩子的长大,认知能力的提升,父母的偶像地位很有可能被别人代替,这意味着孩子开始想从别人身上吸取养分。而毕加索认为“男人就意味着父亲”,说明他对父亲有深深的崇拜和依恋。
  如果孩子对父母有强烈的崇拜,说明父母身上有一处或多处闪光点,能不断地照耀孩子的生命。孩子对父母的敬佩就像一股无形而强大的力量牵引着孩子的方向。正如,儿童作家冰心非常崇拜父亲,从小立志要做像父亲一样的人。如果孩子都想做同父母一样的人,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轻而易举了。
  『身体力行』
  父母在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孩子的偶像。
  1.有崇高的品德
  父母若想成为被人尊敬和崇拜的人,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贫穷富贵,无论年轻年长,一定要具备的就是高尚的品德。比如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为人处事不偏不倚、大方得体,有坚强的意志等等。当然,这些品质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但只要有信心,用行动去落实,父母一定可以做孩子的偶像。
  2.及时提供帮助
  偶像绝不是被人膜拜,而是真真切切可以为人的生活提供帮助。正如有人说过:“盐的最大职责是咸味。”没有实际用处的偶像是虚幻的,对他的崇拜也是盲目的。所以,父母所具备的良好品质、学到的丰富知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都是要用来帮助自己和别人的。所以,请父母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及时地提供帮助给他人。当父母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别人的时候,在孩子眼中,父母一定是异常高大的。
  3.亲切但不失庄重
  人通常愿意把离自己生活很远的人树立成偶像,很大成分上是因为距离产生的美,或者因不了解而产生的幻想。实际上,不是偶像离我们太远,而是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近到没有度,彼此失掉了礼让和庄重。所以,我们要学做亲切而不失庄重的人。只有守住“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自然就把握住了礼貌,做孩子的偶像也就有了基础。
  『教子参考』
  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中,依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关心孩子是基础
  父母要想做孩子的偶像,最基本的就是在生活中多关心孩子。这不仅是做偶像的基础,更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没有生活上的关心,即使对孩子人生之路有再理智的规划,孩子也很难认为这是我的好爸爸或好妈妈,孩子没有这样的喜爱,又怎会认为他是偶像?
  2.引导孩子成长的路
  孩子每到一个人生的转折点时,父母要有能力去引导孩子。比如,孩子遇到重大考验或挫折,面临找工作、选择伴侣等问题时,父母准确地指导不但会让孩子受益不穷,更是在不经意中提升了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那么,父母靠什么给孩子准确的引导?恐怕不仅仅要靠自己的人生经验,更要靠正确的认知和敏锐的判断力。所以,父母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有能力引导孩子人生的路。
  3.为孩子做“好学”的榜样
  一个一问三不知的父母,应该不会成为孩子的偶像,当然,也不是说父母要有多渊博的知识才能做孩子的偶像。父母虽然很多知识不了解,但被孩子问到之后,父母只要愿意主动去寻找答案,并和孩子一同学习,相信孩子会更加尊重父母。所以,只要父母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意识和举动,自然就拥有了永远发光的宝珠,照亮孩子的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孩子对父母的恭敬和崇拜更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名言』
  父母要做好榜样,做孩子心中的偶像,帮助孩子出类拔萃。只有你自己做好了,你才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偶像!
  ——(中国)章晨
  父亲在孩子的眼里,不仅代表着权威,更是孩子心中的偶像。
  ——(中国)唐乾
   电子书 分享网站

8.重身教但也不丢言教
“教育”就是上一辈人把正确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辈人,而传达的方式有很多种,用行动去影响叫“身教”,用语言去启发和引导是“言教”。作为父母,能说出一句适当适度的言语,就像给溺水的孩子穿上了救生衣。所以,请父母在重身教的同时不要丢言教。
  『经典事例』
  唐太宗李世民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请了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给孩子们当老师,并嘱咐子女们要尊敬老师。有一次,他得知儿子对老师不尊敬,就批评儿子说:“以后你们每次见到老师,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无礼。”此后,儿子们见到老师都是恭恭敬敬,上课也认真起来。
  唐太宗和儿子们相处时,时时不忘启发他们。一次父子们一起吃饭,唐太宗问孩子们知不知道饭的来历,孩子都说不知道,唐太宗说:“这是农民辛勤劳动种植出来的,只有不误农时,让老百姓高高兴兴种好地,你们才会永远有饭吃。”一起骑马时,他告诉孩子们:“马是代人出力的牲口,不要让马太累,才会永远有马骑。”一起划船时,他又告诉孩子们:“船好比国君,水好比百姓,水能载船,也能覆船,你们以后当国君,要牢记这个道理。”
  『教育感悟』
  “言传身教”是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条件,父母在重视身教的同时也不要疏于对孩子言语的启发和引导。一句古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明正确而有启发性的言语,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重点在父母有没有能力用一句话就让孩子茅塞顿开。
  如果父母所说的话可以长扬孩子的善行,并挽救孩子的过失,那么,这样的语言就是最好的教育。当然,语言强大力量的发挥主要还是以身教为前提的,没有以身作则的形象,只有侃侃而谈的道理,孩子很难信服,语言也就没法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了。所以,父母的言传和身教一样都少不了。
  『身体力行』
  父母要在平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语言能力。
  1.善于思考
  俗话说:“真感情,好文章。”意思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感受,表达出来一定打动别人。所以,说出来的话不一定辞藻华丽,而朴实和真诚是最重要的。而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总会从自己的人生体验中挖掘出一些道理,而这些道理又融汇成自己的感受,这样表达出来的言语才是发自内心的。
  2。 要多读好书
  一个人要想把自己的感受或者人生的道理表达出来是需要借助语言这个工具的。虽说不用辞藻华丽,至少也要表达准确,用词恰当,这样才会使别人听得懂。有的人,想表达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说,找不到想用的词,说明词语储备比较匮乏。父母平日里尽量多读一些好书,不用刻意去记词汇,只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不知不觉就知道该说什么了。
  3.言教重在讲道理
  言语的教育重在启发和引导,就像唐太宗对儿子们一样,通过生活中的吃饭、骑马和划船,来引发孩子们对人生的理解。父母给孩子讲的话,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道理,这个前提是父母自己得明理。如果父母借着说话胡搅蛮缠,或者发泄情绪,埋怨或唠叨,这些话不如不说,这些语言也称不上是教育。
  4.把握情绪很重要
  当我们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难免讲着讲着很激动,声音越来越大,语速越来越快,实际上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失控了。我们如果情绪没有把握好,很容易把言教变成争执,变成训导,这就违背了最初开导和引导孩子的初衷了。所以,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把握情绪很重要。
  『教子参考』
  父母对孩子的言教要注意一下几点:
  1.言教要看时机
  平日里,父母在和孩子的交谈中,可以用比喻把人生的道理渗透给孩子,借助故事来启发孩子也很好。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的言语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反思时,父母就不要急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其实,父母只需等待孩子自己在生活中碰壁时,意识到错误了,那才是父母言教的最佳时机。
  2.言教要适度
  父母在言教的时候要注意体察孩子的接受程度,孩子已经领会了,父母就见好就收,喋喋不休容易引起反感。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的言教用词不能太过激,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教育孩子,过激的用词只能起反作用。
  3.了解孩子的敏感神经
  有一个孩子是由奶奶带大的,他也很体谅奶奶的辛劳。他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只要提到他奶奶的辛苦,这孩子就会特别自责,下决心下次一定改正。“奶奶”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敏感神经。其实,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敏感区域,可能是听到某一句话,可能是看到某一个动作。无论是什么父母一定都要有所了解,这样教育孩子的时候才会避免不愉快。
  4.切记要就事论事
  每个孩子在听父母教导的时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揭以前的伤疤,总是旧事重提。如果是这样,无论父母讲得多有道理,孩子也不爱听。所以,请父母就事论事,不要节外生枝。
  5.动口不动心
  当父母在教导孩子的时候,可能需要很严肃,甚至表现出生气,声音可能都会变大。当然,父母自己的心里是有数的,这是在震慑孩子,不是在气自己。一旦,父母是在气自己,孩子紧接着也会气你。所以,父母为了避免伤身伤心,就要练习动口不动心的教育方式。
  『教育名言』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中国)《荀子》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中国)《礼记》
  

9.有时无声教育更有效
有的时候,无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音量,可能是最动听的音乐,可能是最深刻的启发……只要我们有敏锐的体察能力,有一颗尊重对方的心,有真诚帮助对方的心愿,我们就能在适当的时候让无声胜过有声。父母和孩子的相处之道也是如此。
  『经典事例』
  天津的一名理科高考状元在回忆起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讲,他在上初三的时候,还是一个普通中学的普通学生。当年寒假,母亲带他去一位阿姨家做客,这位阿姨有一位上高一的儿子。大家闲聊的时候,母亲就问那个男孩:“你在哪上学?”男孩说:“我在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是天津的重点中学,母亲接着说:“你学习怎么样呢?”男孩轻松地说:“阿姨,我这次考了全班第一。”此时,母亲回过头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接下来的午餐中,母亲只字未提关于学习的事,他感觉到母亲在保护他的自尊心。
  回家的路上,他很难受,觉得自己好歹也是个男子汉,母亲对他期望很高,却在外人面前这么维护他小小的自尊,他下定决心就为了母亲看他的那一眼,一定争口气。从此,他调整心态,努力进取,半年后,以倒数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南开中学。他继续努力,三年后,以天津理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
  『教育感悟』
  有的时候无声的力量更强大,那位母亲只是看了儿子一眼,就激发了儿子学习的斗志,如果母亲当时说了些什么,不管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言语,可能都没有那一眼的力量大。正如这位男孩后来说:“我一生的改变,就是从我妈看我那一眼开始的。”当然,这位母亲绝不是预计好了“看一眼”就要起到什么作用,而是源自于内心对儿子的期望与尊重。
  我们每一个孩子的改变,都是因父母的改变而改变。父母如果能从内心发出一种声音,相信孩子一定能“听”得到。
  『身体力行』
  教育就是一种感应,请父母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灵敏度。
  1.有敏锐的体察能力
  一个人如果有敏锐地体察能力,就能及时而准确知道对方的动机和需求。当有了这种判断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用哪种方式回应是最好的,才会最大程度上利己利人。而一个人的敏锐度的主要是在为人服务中得以提升的。如果用家庭环境做比喻,父母要想提高自己的关照度,就可以试试多做家务。小小的家务可以提升我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规划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个善于做家务的人体察能力一般都很强。父母有了明锐的体察度,才有能力把握“无声”教育的时机。
  2。 了解“无声”的意义
  一位大学老师上完课后,一个学生走到老师面前,准备询问问题。学生说:“老师,您讲得真好,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好的课。”当时,老师不说话,学生看老师没有反应,就提出了自己想问的问题,老师就帮他解答。其实,老师对于学生的赞美不予反应,一是不想滋长学生恭维他人的习惯,二是不使自己因此而傲慢。看来,“不反应”很多时候是对双方德行的保护。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了解这一点。
  3.有时无声强过争辩
  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懂得使用正确的言语,也许,这种人就是我们的亲人或朋友。当大家聚会时,如果我们听到有人在不合适的场合说不合适的话。此时,如果我们直接否定了他,不但会使对方很没面子,也会破坏整个气氛。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无声。此时的无声是一种修养,父母如果懂得这样做,就不会当众批评或打骂孩子。因为,此时的无声是对所有人的爱护。
  4.无声也要有度
  无声的目的是以不强调的方式引起对方注意,当对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就可以出声了。因为过度的无声,也会适得其反。一再的沉默下去可能会使气氛过于僵硬,反倒起不到启发和暗示的目的。父母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也要注意这类问题。
  『教子参考』
  父母和孩子相处同样该无声时就无声。
  1.善用表情
  有一个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在台上他比较紧张,但并没有出什么差错。当他表演的过程中突然看到台下的父母,当四目相对的时候,父母不断地点头,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