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行为,是妇女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应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如此向旧礼教、向男权挑战、张扬,无怪那些守旧的史家们要下决心否定她、涂抹她、侮辱她、伤害她、打倒她。
由于大批女性要出席封禅大典,跪拜祭尊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所以,在同一天她让高宗下诏,封禅坛所设的上帝、后土位,要改用茵褥等铺垫。当天还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阴森的乐曲,要改为“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别小看乐章的改变,这是武则天要把那传统的祭神祭鬼音乐,改成喜庆的和勇武的乐章,这正代表了武则天的非凡神彩。
《资治通鉴》写到驾车远行泰山的阵容时,是生动而有情感的。尤其是描写的结束语用当时粮食的价格便宜、差一点的粮食品种市场上见不到,说明那时的丰稔、富足,可见史作者为武则天的举动所感染,是较为自然思想的流露。由于文字不多,抄写于下: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鸟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如此浩大的阵容,仅队伍自身即数百里长,行程数月之久,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不是一个气魄无比宏伟的指挥者,是很难会有这种想法和举动的。
当年的十二月,封禅队伍达泰山之下。有关部门做好了迎驾和封禅准备,只等封禅队伍休息准备好,即行封禅大典。
所谓封禅,要在泰山和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两个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梁父山上辟地为墠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封禅对帝王的重要。如果不去封禅,在礼制上上天还没有承认你是合法的受命天子;如果天下太平了,你不去报告天地,那是对天地的最大不尊重。
古代帝王百官,都十分重视这一礼制,只是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而已。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台谈,被武帝留在洛阳没能去,气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诉:“如今皇帝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的盛典,而我缺不得同行,这就是命啊”可见,百官对封禅大典是多么的重视。
武则天的封禅准备,大约仿照汉武帝。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12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方坛”。
一切准备好后,封禅典礼开始。麟德三年正月三十日,高宗在泰山南的祭坛上祭祀了昊天上帝。祭毕登山,第二天在山顶的“登封坛”上再度祭天,把给上帝写的信(写在玉上,称玉牒,内容保密),放在玉匣里,缠上金绳、封上金泥、印上玉玺,藏在坛下。
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按照先前的规定,由高宗先祭,执事人等全部退下。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率领内外命妇登坛亚献,越国太妃燕氏(越王李贞的母亲、太宗的后妃)为终献。帷幕以锦乡做成,五彩缤纷,真是中国古代祭祀史上的一大奇观。
第四天,高宗、武后登上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贺毕,降诏立登封、降禅、朝勤碑。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丰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以纪念这次封禅盛事。
封禅毕,车驾回京师。途经曲阜,赠孔子太师衔,以卿大夫礼致祭。途经毫州(今河南鹿邑),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先返回东都洛阳,稍停再还京师。其间又八百余里,直到四月还京,将封祥事告谒太庙。
古来皇帝巡幸,包括封禅,史家多有不同的评论。除掉一些纯属游山玩水者,皆应一分为二。封禅是政治目的的大型活动,抛去迷信方面,可向海内外昭示声威。作为一个旷古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打破传统,显示妇女地位,皆应特别认识。自然,如此大型活动,连唐太宗也未轻易举行,其消耗也是巨大的。如后世的康熙六次南巡,《红楼梦》中的侧面描述,重视的是消耗,但曹雪芹却不知,康熙六巡对治理黄河水患发挥了莫大作用,是康熙一朝的政绩之一。而乾隆也六次南巡,却重在游幸,连他自己都认为“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上元二年(675年)春天,高宗的病情加重,头晕目眩,浑身疼痛,连形式上的临朝也撑不住了,决定把政务彻底让给皇后掌管,所以便有了朝中大臣关于皇后摄政的议论。敢于说话的几个大臣不同意高宗的想法,要让太子弘摄政。正在议论期间,太子却突然死亡。两事的巧合发生,宫内外议论纷纷,疑太子为皇后暗害。成为徐敬业等要推翻她、史家们否定她的罪状之一。武则天杀女、杀姐、杀子、所以是“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上元元年(674年)秋,李治自封天星,尊武则天为天后。同时把其先祖一律追封,把太祖李虎的祖父李熙(后魏时任过金门镇将,谥宣简公)追封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追封李虎之父李天赐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氏为文德圣皇后。因为已追封了太宗和长孙皇后为“圣”了,为避其称号,才把先前的“二圣”改尊为“天皇”和“天后”的。
自尊封号也没用,李治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看来他们的家族寿命都不长,他的爷爷李渊身体最好,才活58岁。祖母49岁病死;父亲李世民只活到50岁,母亲才36岁就死去。自封“天皇”这年李治46岁,离身强力壮的父亲逝世的岁数没几年了。所以,李治的意志很消沉。这些年自己的身体一直很坏,能活到46岁,还亏得妻子武后的关爱。实际上武后已视朝决政20年了,朝臣大小政务都是武后处理,他只是摆摆样子,免得亲自操劳。后营的改革,也使高宗不被女色侵害,自立武后高宗只同皇后生过五个孩子,和以前的子妇加起来共八子三女。高祖是22个皇子,19位公主。太宗是14个皇子,21位公主。武则天进宫后,他几乎过着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对他的身体大有益处。
然而,他生来虚弱的体质,加上少年的伤害,使他勉强生存和上朝应景。至自封“天皇”之时,他已再难上朝应景了,才考虑再三,提出让“天后”摄政的。
然而,当高宗把自己的想法交众臣讨论时,却遭到或明或暗的反对。而朝中拥护武则天的重臣许敬宗已于咸亨三年(672年)逝世,他死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曾提出为他谥“缪”号,这个谥号显然是对许敬宗的极大侮辱,《谥传》上确记有这个号,但那是对一些极不称职官员的盖棺论定,是一种惩罚性的论定。而许敬宗半生替武则天争斗,是武后忠心不二的大臣,死后竟如此谥号,可见得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再度抬头了,他们打击死去的许敬宗,实际指向是武则天。谥号问题也弄起波澜,许敬宗在朝的孙子几乎气疯,向皇帝诉讼袁思古,高宗下诏让五品以上的官都参加议论,最后才改“缪”为“恭”。“恭”号也几乎是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也曰恭”。实际上朝臣中所以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忠于武则天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咸亨三年八月。'。
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十分顽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则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则天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则天的坏话,但在这重大问题上,也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反对武则天摄政的代表是中书侍郎兼任宰相的郝处俊。他向高宗说:“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郝处俊的话刚说完,中书侍郎李义琰又抢着说:“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资治通鉴》,卷202,上元二年三月。'
郝处俊改于直接道破就里,反对皇后临朝,反对让武后摄政,他的胆子也太大了。在封建社会,他堪称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了。他的“诤言”也异常明白:女人是不能执政的,哪怕皇帝再小,也是男人,绝不能让皇后临朝。皇后临朝就不是原姓的天下了,就会出现西汉吕后专权那样的“祸乱”来。如今的天下是李氏的天下,一定要传给李氏的子孙,而不能交给武氏“天后”。
当时议论不是在背后征求意见,而是“朝议”,“天后”武则天就在高宗的身后,只隔一道帘幕。所以说赦处俊胆大,似乎嚣张,他同时也是说给“天后”听的。完全可以想象武则天是多么气愤和委屈。政权只能交由李家的子孙,那如今自己的丈夫病得上不得朝,李家之子是自已的亲生儿子,亲生儿子比丈夫还要弱。那她做妻、做母就不能伸头撑一下,让这个朝纲无人作主丢下去。20年来不正是她苦力支撑、辅佐高宗才出现如今的大唐形势吗?如今夫病子弱,拥护她的大臣死去了,没人敢说公道话,让这些腐儒又跑出来指手画脚,满口子曰。她如何不委屈、不愤慨。这么多年来,从长孙无忌开始,就一直瞧不起女人,女人只能作男人的附属物,弄不好就是红颜祸水。这些年她干出了那么多让男人做不到的事,让唐太宗那样的男人都做不到的事,仍被男人瞧不起。所以,她一定感到委屈、愤慨。
廷议武则天摄政事过不久,太子弘突然死亡。死的日期是同年四月已亥日,地点是合璧宫,死时高宗和武后都在他身边。
因李弘死在廷议武则天摄政期间,所以“时人以为天后酖之也”。
然而,说武则天“酖”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即使是最有想象能力的小说家也设计不出武后杀子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具体“酖”杀的作案过程。因为李弘是一国储君,具备了准皇帝的一切条件,身边文臣、武将、太监、侍卫一大批,东宫等于一个小朝廷,太子的行动已不能自主、自由。其起居、餐饮都有完备的专伺,每饭、每食、每饮都有严格的程序。武则天真要“酖”杀他,也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大家只能怀疑,一直怀疑到如今,使武则天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嫌犯,我看今天该为她解除了。
李弘,是武则天生的第一孩子,有了这个孩子,她才得以在唐宫立住脚。是她在唐朝后宫和前堂发展的奠基和。武则天很爱他,以他为骄傲。
李弘酷似高宗,性格忠厚仁儒,身体虚弱,多病多灾。他幼年时学习《春秋》,师傅读到“楚世子商臣弑其君”,他听不下去,以为太血腥、太残酷,要求换别的书读。于是师傅们改教《礼》。平定高丽后,“二圣”下令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知道后大为不忍,上表劝说取消罪涉妻子儿女这一条,表里有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资治通鉴》,卷201,总章元年九月。'。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幸东都,留太子弘在京师监国。当时正遇灾荒,太子发现兵士的食物中有树皮和草籽,心中悯然,便命人把东宫里的粮米送给他们吃。
一天,李弘偶而得知淑妃生的两个异母姐姐义阳、宣城二公主,三十岁了还没有嫁人(公主未有皇帝或母后命,不得出嫁),心里很难过,急忙上奏请求为二位公主办理嫁事。高宗准奏,但这件事却让武后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二公主配给了两个翊位小军官。她认为太子是将来的一国之君,要处理军国大政,驾驭群臣,这么婆婆妈妈,哪能成其大事。但是高宗却喜欢李弘,认为太子能宾礼大臣,处事心仁,正是他所希望的。原来高宗所说的宾礼大臣,有他的根据。例如:太子躲在东宫读书,不愿接纳宫臣,不接宫臣,用膳自然就少。典膳丞邢文伟劝太子多接触臣属,以便发解朝政,就以减少供膳进谏。太子就诚恳地给他回信答书,强调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太多的精力接触大臣,还说一定尽量做到多见宫臣和宾客。还有一次,太子设宴,宴席间命宫臣做“掷倒”的游戏以助兴。挨到左奉裕率(太子侍卫官)王及善,王拒绝听命,说:“做掷倒这把戏,自有伶官。如果臣奉命做了,那我就不配做殿下的侍卫了”太子听了赶忙称谢。这两事为高宗知道后,分别奖赏了他们二人,并升了他们的官职,还向大臣们讲述了这些小事,表扬了自己的儿子'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咸亨三年十二月。'。
大臣们当然更喜欢太子,他谦恭、仁慈,将来做了皇帝,才能让臣子们可以随意劝谏,立言立德、青史留名。如果让武则天当了女皇帝,别的先不说,先是说话就不能太随便,她聪明睿智、是非分明、性刚专断,在诸臣眼里有些乖张、暴棙,做她的臣子不怎么舒服。至于国家由谁治理更好,那就不去管它了;至于太子的身体条件太坏,能否挑得起治国的重担,他们也一概不管,那毕竟是后话。
但是,太子弘却突然死了,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所以,伤心而恼火,就认为是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杀了她自己的儿子,搬掉她摄政的绊脚石头。
高宗和武后对儿子的去世当然比诸臣要伤心痛苦多了。但在诸臣眼里,武后是猫哭老鼠,怎么看都是假的。但是,太子的身体状况,高宗是清楚的,太子死后高宗制诏曰:“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