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微有实状,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太后悦曰:“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于yin刑之主。闻卿所言,深合朕心。”遂赐无崇钱千缗。'《资治通鉴》,卷o6,神功元年九月。'
酷吏们被除,政局宽松了。很多人提到魏元忠也是冤枉的,武则天马上召回任为御史丞。魏元忠曾三次被流放,一次遭贬,都大难不死。更险者,是女皇从刀口上救出他来。一天,武则天宴请群臣,武则天问他:“卿往者数负谤,何也?”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羹,臣要所避之”武则天听了,一句话也未说。她怎么想呢?这么好的大臣像鹿一样被酷吏数度捉去欲做羹吃,而捉鹿者却是她使用的工具,哪么其罪应由谁来承担呢?武则天想来想去,心里难过极了,有什么可说的呢?
监察御史魏靖请求为那些受冤者平反昭雪,武则天当即批准。在调查复审工作,许多人被解除罪名,许多冤死者得到昭雪。此后,朝再无大狱,君臣关系融洽,出现了共同治理天下的和平局面。
然而,归根结底,其症结又在哪里?武则天够得上一位明君。但她的非正统地位和女性身份即云贵终是大臣们心的疙瘩,这个疙瘩武则天本人怎么才能完全解开呢?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七十五岁。这一年她突然感到思想的懈怠,从来没有过的懈怠。几十年敢作敢为的豪气没了,也缺少了那时的敏感,似乎对人对事有点无所谓,甚至有点麻木。在大臣眼睛里,女皇帝这两年变得慈祥、有趣,虽然威严犹在,但没有了以前那种逼人的锋芒。
由于思想懈怠,身体也似乎跟着软弱。女皇很热爱祭祀活动,以前泰山、嵩山封禅的祭祀、洛水授图的祭祀,女皇的兴奋、昂扬,登上则天门的宣赦,犹如一座天神、一个从天而降的女神。然而,如今的祭祀活动,大臣们只能看到女皇的虔诚、一个老年妇人的虔诚,动作迟滞、脚步踉跄。
看到女皇的老态,朝大臣都在想着一个问题,女皇身后接替人的问题。但是,女皇不说,大家都不开口。大家再也不想逼她,都由争斗变成了同情,为女皇的难于决择感到同情。在继嗣问题上能说得上话的大臣,也都是老人了,他们的争斗心似乎也不存在了,变成了怜悯和同情。因此,大家都在等待着。
但是,有些人却着急,这就女皇的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看姑母一天天老下去,与大臣们的关系一天天融洽。枢大臣由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杜景俭、王方庆、姚元崇、魏元忠等人把持。这些人都稳重、忠直,全是忠于李唐王朝的能臣、治仕。姑母偶尔也让他们任宰相,但总不让他们掌枢,姑母到底是要把位子再让给李唐,还是让武周延嗣,做个开皇帝?他们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了。
没有数就得问出数来。于是,圣历元年二月里,就有几起人前来说女皇,他们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于是,数年不提的老话题又搬出来。对二武的心思和行动,朝大臣消息灵通,一清二楚。一天,女皇宴请众宰相。席间有人提起二武为皇嗣的事,狄仁杰说:“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儿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此时说这些话,女皇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但她平静了这么多年,一听就厌烦,就对狄仁杰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一听有点着急,赶紧拿女皇《臣轨》的观点劝说女皇,意思是君臣股肱,乃为一体,分不出国事和家事来。接着,王方庆、王及善也缓缓插言,劝说女皇。并劝女皇召还庐陵王,使母子相见。武则天听了,不仅毫无当年的锋芒,眼睛里满是泪水,侍从赶紧替女皇擦拭。武则天叹口气说:“朕老矣,不用矣”
他日,女皇忽召狄仁杰说:“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析,何也?”狄仁杰闻问一定在想女皇的意思,然后回答:“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二月。'
年迈的武则天至此更加清楚,大臣们仍然是李唐的大臣,他们认可屈从了她这个皇帝,却没有认可武姓皇族。认可她,也只是认可她是唐室的第四代皇帝,而不是武周的开国皇帝。她深信自己可以做一个开国皇帝,但是她就得再次跨上征鞍,扬起利剑,杀死这些忠于唐室的大臣,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与自己的孙子们。因为,他们会誓死保卫李唐宗脉,狄仁杰们一定做得出来。然而,她已经做不到斗争的事了,她更不能向自己的子孙动刀。因为她一天天在向长安的李唐皇陵走近,那儿有她崇敬的名君李世民,有同她厮守几十年的丈夫李治。他们正向她招手,到了那里她将是李治的妻子、太宗的儿媳。那时见到了他们她将如何交待?难道能说“我把你们的子孙全杀光了,现在已是姓武的天下了”吗?席间的泪水是真诚的。那是母亲想念亲生儿子的泪水,儿子昏瞆,做出了荒唐事,但是这些年对他的惩罚还不够吗?已经十几年不见她的显儿了,她想念。母子的亲情使她的好强之心融化了,她开始止住奔腾的脚步,退到亲情的房檐下。
一个月后,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召庐陵王及其妃和诸子,入都疗疾。七月,庐陵王到神都,潜居宫。狄仁杰等大臣知庐陵王被召回,就进宫求见。武则天见宰相前来,满面春风地说:“朕知爱卿所来何事,庐陵王已还宫矣”狄仁杰却故作不知地说:“真是喜事,臣何不知?”武则天即使人挽起帘幕,庐陵王从帘后走出,拜伏于地。武则天扶起庐陵王,牵着儿子的手到狄仁杰面前,说:“朕还卿庐陵王”又对儿子说:“今全我母子团聚者,国老也儿当拜国老”狄仁杰免冠顿,哽咽泪涌,跪地答拜。左右扶起狄仁杰,狄公继奏:“陛下母子团聚,家国之大幸事,庐陵王留过在房州,天下所悉知。今日在内,臣亦不知。宫外难免议论,其如明迎之,使朝内外尽知也。”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的奏请,乃令庐陵王去石像驿安置,由皇帝“具法驾,陈百僚,就迎之。”于是,满朝武皆知皇上将嗣位于庐陵王'《资治通鉴》,卷o6,圣历元年三月。'。
九月,皇嗣李旦坚请逊太子位于庐陵王,得到皇帝允准,于是改立庐陵王为太子,复名李显,李旦册为相王。太子太保魏王武承嗣见继嗣落空,郁郁成病,一命呜呼。武三思为人乖巧,见形势急变,乃向庐陵门靠拢。
在立嗣期间,与突厥的关系仍时有起伏。突厥领默啜许诺其女嫁于唐,建立姻亲,这年六月,命武承嗣子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武延秀,淮阴郡王也。命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侍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以二人为使,携金万两、帛万匹为聘礼,送武延秀前往。凤阁舍人张柬之劝谏:“自古未有国王娶夷狄女者。”武则天不听,乃外调张柬之为合州(今四川合川)刺史。
武延秀一行至突厥黑沙南庭,见默啜。默啜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也此岂天子之子乎我突厥也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乃拘延秀于别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说是留着做唐朝在突厥之地的百姓之王。把阎知微、杜延秀、杨齐庄、裴怀古扣留。把其他人放回,让他们持着自己写的遣责信回洛阳,还故意封他们官职,加官服。突厥兵进攻靖难、平狄、清夷等唐军。
放回的人至神都,呈上默啜之书。武则天看到书列举唐朝五大罪状,全是胡说八道,什么给他们的种子是薰熟的,金子是假的,丝帛是粗劣的。尤其强调可汗贵女,武氏小姓,以此冒充婚姻,侮辱了她们。因此起兵,欲取河北。武则天一见大怒,乃兵三十万征讨之。又以庐陵王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而招兵,人闻太子为帅,几天内招兵百万。又以狄仁杰为行军副元帅,帮助太子征讨。
大军行前,狄仁杰、薛仁贵子薛纳等将领,都再三向亲自送行的女皇说,立嗣问题态度还应坚决明朗,要让新太子在百官面前听政和谒见皇上,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安了。
武则天一一答应了将领们的请求。
武则天确立庐陵王为太子,确立了她身后的皇位继承关系,但她仍然是大周皇帝,并没有让位给太子的想法,由于几十年斗争的习惯,使她仍牢牢朝廷局势。同时把都的屯兵,令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把禁兵仅,控制在自己手。
对默啜的打击,她虽派兵及时进行。但她早已认为默啜的犯境,很快会遭失败,并不怎么在意。而朝的大势,她却不放手。她对自己罢黜贬走十几年的庐陵王和他的近戚并不放心。而朝廷大势,重在枢宰相,她对自己的宰相们,尤为看重。武则天晚年的宰相是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姚元崇、苏味道、李峤、6元芳、魏元忠、吉顼,也有武家族人武三思、武攸宁,其狄仁杰是辅,尤为女皇倚重。
………【第四百七十一章。wukan】………
第四百七十一章。ukn
武则天确立庐陵王为太子,确立了她身后的皇位继承关系,但她仍然是大周皇帝,并没有让位给太子的想法,由于几十年斗争的习惯,使她仍牢牢朝廷局势。同时把都的屯兵,令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统领,把禁兵仅,控制在自己手。
对默啜的打击,她虽派兵及时进行。但她早已认为默啜的犯境,很快会遭失败,并不怎么在意。而朝的大势,她却不放手。她对自己罢黜贬走十几年的庐陵王和他的近戚并不放心。而朝廷大势,重在枢宰相,她对自己的宰相们,尤为看重。武则天晚年的宰相是狄仁杰、娄师德、王及善、姚元崇、苏味道、李峤、陆元芳、魏元忠、吉顼,也有武家族人武三思、武攸宁,其狄仁杰是辅,尤为女皇倚重。
武则天的宰相班子阵容强大,人数之多为历朝所仅见。她就是用众多的宰相组成枢,使权力不能过分集,让他们互相制约。有了问题,她罢免几个宰相不影响大局,而且马上可以从同平章事的准宰相提拔,让现有宰相有点压力。在她执政的长时间,曾换过几拨宰相,一拨被清除,一拨又组成,使朝政始终正常运转。
晚年的宰相班子相对稳定,由于大规模的斗争相对停止,这些宰相经过了许多政治风浪,都受过一定考验,已轻易不会生重大变故。女皇对自己的宰相非常了解,使用起来也能得心应手。其,狄仁杰经过反复上下,成为朝廷的支柱,她对狄公也最为敬重,其他宰相也皆以狄公为马。狄仁杰见识卓著,无人能过,而且公正无私,直率坦诚,又不失于智慧、持重和权谋。狄公出将入相,定夺大事,稳若盤石。从而得到朝野的重望,也得到女皇的尊重。武则天后来口口声声叫他“国老”,在武则天的大臣,连刘仁轨包括在内,没有获得过这个称谓。
第二位受她尊重的娄师德,他为人稳如泰山,有丰富的行政、军事和屯田经验。委他以陇石诸军大使,哪怕边地有多大的风险,也动不了娄师德一步。娄师德自上元年入为御史,至圣历二年去世,在武则天驾下历仕三十年。由于他的器量人,虽大狱屡兴,政治风浪翻滚,却从未动过他一丝一毫。他智慧群,大智若愚,无论朝内和军,他都游刃有余,一直保全功名和身份地位。武则天年代所以有辉煌的成就,和狄仁杰、娄师德这两位出将入相的人物有极大的关系。娄师德七十岁了,女皇仍付之朝和军事重任,娄公也从不推辞,默默承担。但终于圣历二年去世,对娄师德的不幸去世,女皇如失肱股,十分伤心。
姚元崇头脑清晰,办事周密,是难得的和平宰相;苏味道办事不大讲原则,温顺老实,有“苏模棱”之称,但他很有处理朝政的经验。武则天对这二位知之周详,但是尤其在斗争激烈之时,这样的宰相不能缺,是缓冲激浪的砝码和铁锚。
女皇不断把武氏侄儿纳入宰相群体,这一是可以及时得到朝信息,牵制其他宰相。但又不使之控制朝政,让他们妄为。
吉顼是她的心腹,对她绝对忠诚,又不失才干和谋略。出入内宫,对大小官员起监督作用,犹如女皇的私养鹰犬。
王及善也是个忠诚正直的宰相,但他很愿劝谏,也有点犟脾气。当武则天宠张易之兄弟时,王及善在内宴上看不慢,屡上奏疏。武则天就说:“卿既年高,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可也”。王及善听了不高兴,请假一月不上朝,等着女皇召他,武则天知道他的脾气上来了,也不理他。王及善火了,叹曰:“岂有书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见乎”乃上书告归。女皇允许他退休,反而让他担任昌左相'《资治通鉴》,卷o6,圣历二年八月。',实职提高了,王及善供此职直至他去世。
魏元忠也是一位武兼长的宰相,但他在政坛历经艰险。当圣历初年讨伐突厥默啜时,狄仁杰从河北副帅任上被调入京师,女皇把宰相魏元忠派为萧关道大总管,代替狄仁杰之位。默咄无论怎么强硬奸滑,却始终未能在他手讨到半点便宜。于是挫其气焰,不得不再度遣使求婚,遣回武延秀,说明女皇对魏元忠的认别正确,善于用人。
陆元方为人清肃而严谨,武则天曾以不相干的事向他求问主意,陆元方直接回答:“臣备位宰相,有大事不敢不以闻;人间细事,不足烦圣听。”但女皇深知他的品质,“每有迁除,多访之,元方密封以进,采尝漏露”。'《资治通鉴》,卷o6,久视元年腊月。'武则天深知每个宰相的为人,即使忤旨也不为忤。
久视元年(7oo年)四月,女皇在三阳宫避暑,有外国僧人请她去看埋葬舍利。女皇允准,命驾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