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着宁远防卫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也在不断扩张。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三朝野记》说,“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万历末年的辽事大坏,变成了天启年间的辽事大好!
  天启帝有福,终其一朝几乎不闻边警,就因用对了一个人!
  魏忠贤当然知道孙阁老既有才,又有背景,所以颇为敬畏,曾数次想把孙大帅收归自己名下,但孙承宗为人既正直,又在天启帝心目中极有分量,所以根本不睬魏公公的那一套。
  孙承宗是个文武两手都很硬的人,于“文斗”方面的谋略,也在很多东林党人之上。天启帝对他,唯有崇拜的份儿,几乎言听计从。若不是他常年督师在外,魏忠贤怕也翻不起这么大的浪来。
  由于他常年在辽东,所以两派都将他视为化外之人。在内阁争权时,谁都没把他算一个。
  可是孙阁老却没有忽略朝中的斗争。眼看正直之士一个个被清除,大明的天已经塌了大半,他坐不住了,决心以自己的威望,全力一击,把这个混蛋魏忠贤打下去。
  孙承宗的这一想法,有很大的可行性。可惜动这个念头动得太晚了,此时朝中已无一个正直之臣能在高位上予以应援了。
  他如果提前半年下这个决心,情况可能会大不相同!
  如今,东林党人的喉咙全被扼住,能够跃起一搏并且可能有效的,只有他自己了。
  他早看清楚,东林党人的攻击手法太陈腐,只知道上疏弹劾魏忠贤,难道他们就不知道:所有的奏疏在第一时间都会落到阉党手里!结局如何!完全是任人宰割。
  所以他考虑:根本不能露一丝痕迹,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面见皇上。他相信以自己的威望和谋略,肯定能说动皇上,起码是疏远这个乱了朝纲的大太监。
  但要做到这点,现在也很不容易了。天启帝已被阉党铁桶般围住,像自己这样一个与阉党不合流的人,如何能够毫无阻碍地靠近皇上?
  这个机会,他想,就在十一月中旬皇上的生日。假如以贺寿为名,面陈朝政,那是最好不过的。
  并且这个图谋,决不能让阉党察觉一丝一毫!
  于是,他在十一月初巡防来到蓟镇,这地方离京师只有几十里。他含含糊糊地写了一份奏疏,派人送进宫,只说是:三年未睹天颜,如今巡防到此,离京仅有数十里,很想在皇上万寿之日,跟大家一起看看您!
  他还报请了日程计划,即十二日入都门,十三日早朝面君,十四日随内阁大臣贺寿,然后另择日向皇上面奏军机,之后再和有关衙门会商一下军事。
  他怕阉党起疑,还特别在奏疏里说:如今朝中事体纷纭,他本不该冒昧入京,但边防有未决之事需要请示,陛见之后,当速出国门,以免猜疑(见《明熹宗实录》)。
  话说得滴水不漏。
  但可能正是这“不漏”,引起了魏忠贤的怀疑。魏忠贤此时的韬略,已不是三四年前那个不要命胡来的水平了。他在想:这孙阁老,是有什么企图吧?
  他的爪牙因为没有权力幻觉,也就看得更明白:哪能放孙阁老进京?魏公公别是糊涂了。公公固然霸道,但那脑袋瓜还斗不过孙阁老吧?
  可是这话不能明说,于是大家会意,就到处放谣言,说孙阁老此次来,肯定有异动!
  魏广微就是造谣者之一。他说,孙阁老和兵部侍郎李邦华早就串通好,此次拥兵入京,将有大举(什么大举?要您的脑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京城盛传孙阁老已提兵逼近(5)
魏忠贤一听说“清君侧”,有如遭受电击,一下就明白了:孙承宗来,毫无疑问就是干这事的!
  这可怎么办?
  在这个世界上,他老魏可以说谁都不怕,唯独就怕这个孙大帅。
  ——天启帝再糊涂,到此时也没把军权交给阉党一系的人。这说明,这个半傻的皇帝,还具备起码的君主素质:即便对最亲近的人,也留了一手。
  魏忠贤知道大祸要临头了,要是过不去这道坎,前面的什么都等于白干了。他思前想后,觉得只有一招可行——
  只有激怒皇帝,孙阁老才进不来。
  他顾不得夜已深,急忙赶去奏报皇上。天启帝已经归寝,魏忠贤硬把天启帝叫醒,汇报时还不忘把谣言修正了一下,使之更具有可信度:“孙承宗率甲兵五千,离山海关向京师进发,内外合谋,欲清君侧!”
  “唔?”天启帝一听,吃了一惊:孙阁老能干这事?
  清君侧?如何清?难道要拥兵把我废掉?
  天启帝心里升起一股寒意,从龙床上蹦下来,绕着床踱步。越想,越怕,心慌意乱之下,竟倒退着走起来。
  魏忠贤见天启帝不仅没激怒,看样子好像被吓傻了。他顿时崩溃,也跟着皇帝绕着御床走,捶胸大哭:“万岁爷若放孙阁老进来,老奴活不成了!”
  天启帝脑筋转了几个弯儿,以他对孙承宗的了解,兵变绝无可能。大帅想回来一趟,也不过就是回来,倒是魏公公给吓成这样,实在太可怜。
  天启帝一念不忍,就发了话:拟旨,让孙阁老不要来了。
  天启帝根本不信孙承宗能造反,所以他相信一纸上谕,就能把孙阁老给挡住。
  那边顾秉谦早有准备,一道严旨已经拟好,命孙承宗“马首速转向东,急还山海,待犁庭扫穴、失土尽复之日,再回京。”
  天启帝听了内容,点了头。阉党诸人犹如热锅上蚂蚁,一刻也等不得,半夜三更打开大明门,宣兵部尚书入内,令他速发三彪飞骑,携旨分路拦截孙承宗。
  魏忠贤此时也有了底气,亲赴齐化门,矫诏命令守门宦官:“孙阁老敢入齐化门,便缚来杀了!”
  北京城里,诸阉夜不能寐。尽管谣言是他们自己造的,但孙承宗近在咫尺这是真的,他们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只等天明后的情况反馈。
  孙承宗这天才走到通州,一彪飞骑迎头拦住,兵部的官员就地宣旨。
  孙承宗听完旨站起,仰天长叹:这一回又没斗过这魏大珰!
  他本来就无兵谏之意,知道此时一举一动都很关键,不能给魏阉留下任何有异谋的把柄。于是二话不说,拨马便回,直赴山海关而去。
  走到半途,北京方面又有消息传来,说魏阉正在设计要杀掉他。
  孙承宗心里更是不安,只有加急赶路,先回去再说。
  可巧东厂有一个特务混到孙承宗身边做随侍,负有监视之责。他为人较正直,对孙承宗相当佩服,于是就写了密信传回京中,说他亲见孙承宗只带了一个属员,其余未带一兵一卒。
  魏忠贤得报,才略略放下心。
  这一场虚惊,使魏忠贤得了一个教训,那就是:军权不可不抓。此后,他就加紧抓了太监监军的事。另一方面,他心里也基本有了底:正人君子,技止此耳!
  这个孙承宗,对明末历史影响甚深,但不知为什么名气却不显。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梃击案”之时,张问达曾向孙承宗请教如何处理此案,孙承宗建议“不可不问,不可深问”,张问达按这个思路去办,既打击了郑贵妃的气焰,又给万历帝留了面子,没有使事态全面恶化,较为妥善地处理了此案,可说是一条万全之策。在万历皇帝死后,孙承宗又负责起草了“神宗遗诏”,彻底否定了万历期间的种种弊政,为泰昌和天启初年的新政造足了舆论,也是功不可没的一件事。
  孙承宗这次劝谏虽然只是个意图,但魏忠贤仍没有放过他,后来又诬告他回京是图谋异动,好在天启帝还是没有理睬。
  

京城盛传孙阁老已提兵逼近(6)
后来在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十月,魏忠贤终于找了个机会,借故将孙承宗免职,换了高第担任辽东经略。高第是一个纯粹文臣,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努尔哈赤听说孙承宗去职,即率八旗大军来攻。高第畏敌如虎,命令撤掉宁锦防线,关外官兵全部撤回山海关,大军在撤退中又演变为大溃逃,一片狼藉。
  孙阁老的数年心血毁于一旦。
  只有驻守在宁远的袁崇焕抗命不撤,与总兵满桂等坚守宁远,一炮把努尔哈赤轰成了重伤,撤到沈阳后身亡。
  这件事,也应有孙大帅的一份功劳。
  孙承宗回到家乡高阳后,专心著述,有《督师全书》、《古今中官志》、《高阳集》等著作传世。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秋,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进入明朝境内,京师告急。孙承宗临危受命,原官起用,负责护卫京师。受命次日,不顾城外遍地敌军,率28骑冲出东便门,入通州御敌。
  但皇帝也是俗人,对能臣的使用也免不了过河拆桥。到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孙承宗69岁时,再次被排挤回乡。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清兵由大安口入关。多尔衮率兵绕过京城,向京畿以南的河北、山东一带攻掠,兵锋直指高阳。高阳县令雷觉民怕死,溜出城外,跑到北京避难去了。
  紧急中,好友劝说孙承宗到保定或者南方避难,孙承宗婉言拒绝。
  兵临城下时,76岁高龄的孙承宗奋身而起,毅然带领全家40余人抗敌,并动员全城百姓登城防守。城内民众为其所感,纷纷拆毁房屋,用檩条木柱做滚木,石础阶条做雷石,并以盆罐壶瓶装火药,与围城的数万清兵作殊死搏斗。
  攻防战一直打了3天3夜,终因寡不敌众,高阳城破。孙承宗子侄及孙17人、全家共40余口,全部壮烈殉国。孙承宗本人被俘,多尔衮曾亲自劝降,许以军师之位,被孙承宗断然拒绝。多尔衮又派孔有德说降,被孙承宗骂退。
  殉国之日,孙承宗端坐于椅子上,令两个清兵用白绫将自己勒死。其浩然正气,令多尔衮大为敬服。
  据传,满清入主中原后,对孙承宗依然钦敬,在高阳为孙承宗建立了“孙家祠堂”,并立牌坊,镌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字样,以示尊崇。
  另一个传说就更有意思,是说孙承宗和袁崇焕殉国,民间感其忠义,因此有谶语广为流传:“灭清者必为其子孙”。
  不过,这大概是清亡以后人们的附会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惨绝人寰的大清洗开始了(1)
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冬,周天寒彻。东林党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他们只能在一片寂静中等待命运裁决。
  杨涟等人被驱逐之后,魏忠贤顾盼得意,心情放松了不少。但是他的狐群狗党知道事情不那么简单。东林党大臣被逐,只是暂时离开了庙堂,焉知什么时候天心回转,还会卷土重来。这样的事情,以前不是没发生过。
  恶人的喽啰,往往比恶人还要恶,这是他们的固宠之道。这时便有人提醒魏忠贤:“不杀杨涟,公公之祸不日将再起!”
  这话说得对,但只对了一半——即使杀了杨涟,公公之祸也一样逃不了!
  然而魏忠贤品味此话,却觉得甚有道理,当下颇感不安,忙与“领导班子”诸人商议,如何能想个万全的法子来消除隐患。
  讨论的结果,是定出了两项决策:一是将东林党官员尽可能地逐出,空出的位子由本党人士补上,让朝中没有东林党复燃的余地;其二就是兴起大狱,斩草除根!
  自“三大案”以来,廷臣们对各次政治事件都有很不同看法,即便是一党之内,也不尽一致。因此东林不东林的,有时不易分辨。
  天启帝对东林党已经厌恶之极,一度有逐尽东林党的想法,但他深知甄别不易,就作罢了。在宣判东林党的特谕里曾经提到:“本当根株尽拔,彻底澄清,念玉石猝未能辨,雷霆万钧讵可骤施?”
  他高高在上,当然不知道详情,就连魏忠贤也说不清楚。
  但是“小的们”却行。同僚之间交往,不须深谈,一颦一笑,便知是不是同类。顾秉谦、魏广微就是在这时上的《缙绅便览》和所谓“正人名单”,供魏忠贤逐斥东林党和提拔阉党作依据。
  此后,大小喽啰们又有黑名单陆续呈上,崔呈秀献《天鉴录》、《东林同志录》,王绍徽献《东林点将录》,沈演献《雷平录》,温体仁献《蝇蚋录》,阮大铖献《蝗蝻录》、沈演(或杨维垣)献《杂稗录》。这些黑名单,统称“七录”,供魏忠贤备用。
  其中《东林点将录》(作者是谁,其说不一,以王绍徽可能性最大)最有特色,全部参照《水浒传》108将的绰号、排序而写成。首列“天罡星”36人,有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玉麒麟赵南星、浪子钱谦益、圣手书生文震孟等;次列“地煞星”72人,有神机军师顾大章、旱地忽律游士任等。
  这些黑名单的原件,都由魏忠贤的男宠李朝钦保管。“领导班子”王体乾等人分别命手下人将名录抄在摺子上,藏于袖中,每天看奏折时拿出来参照。
  初时,阉党使用这些黑名单时还颇为保密。人们惊异于“圣旨”对东林党人的辨认竟然如此之准,冥冥中似有天助。
  大家开始还以为是东厂搞的勾当,后来阉党越来越猖獗,也就不保密了,经常说:某人在某录上有名,故予以处分。人们这才明白真相。
  一次魏忠贤在得意之中,将《东林点将录》进呈给天启帝过目。但天启帝从小接受的是正规教育,没看过《水浒传》,劈头看到“托塔天王”四字,竟大为不解。
  魏忠贤赶忙给他讲了“晁盖隔溪移塔”的故事,并说:“古有能移塔之人,本朝李三才善于蛊惑人心,能使人人归附,正与移塔相似。”
  天启帝本是个好武之人,听了移塔故事觉得回味无穷,忍不住鼓掌大叫:“勇哉!”
  魏忠贤一听,知道弄拧了,忙把名录收起。后又叮嘱众喽啰,不能再让皇上看到名录,只能偷着用(见《明宫词》)。
  关于兴大狱的问题,阉党“领导班子”费了不少脑筋。他们想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高攀龙、缪昌期这几个死硬派东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