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左手价值右手利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成本压力下的企业抉择:左手价值右手利润-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企业要生存,员工也要生存。企业一遇到外部困难或业绩不佳便打起员工的主意,甚至把员工赖以生计的那一点点应得的“奶酪”作为“节流”优先对象,这是舍本逐末,愚蠢经营。要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员工不能存,企业又何能独存?
  遇到市场不好,一些公司不仅打出促销降价来吸引消费,也在纷纷想办法减薪,员工的收入遭遇大幅度的缩水,都在艰难地生活着。有这样一家民营企业,因为减薪(注意:不止一次减),而且员工加了班也不给加班费,弄得民怨沸腾,说企业是“黑厂”。与其得不到补偿,还不如尽早把企业搞死搞残搞关门算了,员工集合在一块儿,与企业公开对抗,三天两头组织罢工,不补发工资就停产。企业无奈,只好将工资补齐。结果员工拿到钱后,感觉待在这样的企业太没意思了,希望早些跳出火坑,不但没及时复工,而且纷纷一走了之,企业至今仍无法组织生产。笔者以为,像这样对待员工的减薪态度,对企业来说真是得不偿失,钱花了,精力花了,结果戏不好看,人财两空,名声也搞臭了,今后谁还愿意到这样的企业来?真是愚蠢至极!

裁员减薪 推平小成本耸起大成本(3)
上下一心,抱团降成本
  上下一心,其力断金。软实力集拢人心,可形成强大的成本控制力量。
  ——软实力“成”语
  企业之“企”字,道出了管理的精髓——以人为本。离开了人,企业就会停止,就不能走远。具体来说,企业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组合,人比较多,用一个“众”字来表达,更加形象生动。笔者一直认为,企业是个大写的“人”,一撇一捺,分别代表员工和顾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大写“人”。再看“众”字,三“人”组合,上面的“人”凸显企业人格,下面的两“人”,可以说是员工和顾客,也可以说是企业内部一个协同的整体团队,就是“从”。企业由“人”而“从”至“众”,就是用企业的软实力聚合共同生长的力量。
  应对危机,企业最需要软实力。胡锦涛主席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坚定信心、携手努力,我们才能共同渡过难关。应该说,这场危机彰显的企业软实力,其主题词就是信心、携手、克难。
  金融危机中众多企业与员工共克时艰的几个缩影,共同的特点是员工对企业充满感情,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主人翁责任感,工作上满怀激情,有干劲、有闯劲,顶住困难与企业一道“爬坡过坎”。应该说,经济危机情势下员工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任何企业所希望的,也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的。
  2009年3月29日,当国家电网公司“节约一分钱、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寸导线”活动启动时,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辽宁公司”)不失时机地召开了加快推进精益化管理、深入开展“三节约”活动经验交流会。2009年以来,辽宁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和挑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辽宁公司售电量急剧下降。同时,不确定性因素还有很多,及时疏导电价困难重重,经营亏损压力不容低估。要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突出实践特色,找出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精益管理,最终以最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优的产出。
  辽宁公司首先抓住提高广大员工对“三节约”活动的认识。同时,辽宁公司党政负责、工会牵头、全员参与,成立“三节约”活动各级领导小组与办公室,作出相应的具体部署。辽宁公司组织了4个形势报告团,深入基层单位,大力宣讲“三节约”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展开立体式宣传。
  “今天,你节约了吗?”这是大连供电公司的一家分公司挂在电梯间的小条幅。温馨提示,意味深长。沈阳供电公司的一家分公司通过发动员工制定《节约公约》,让节约理念走进每一位员工的心里。鞍山供电公司高新区分公司组织员工开展“降本增效、厉行节约”签名活动,营造了“三节约”活动的浓厚氛围。这场大教育、大宣传、大讨论,带来了各个层级思想观念的大转变。
  正确的决策是最大的节约——辽宁公司各级管理者一致认为:决策者的每一次拍板,都是对企业人财物的一次调配。要建设节约型企业,必须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从正确决策开始。这是对国有企业保值增值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员工负责。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辽宁公司各级决策层更加注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更加注重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更加注重培养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以一项项正确的决策,推动辽宁公司可持续发展。。 最好的txt下载网

裁员减薪 推平小成本耸起大成本(4)
一次性把事情做好是最大的节约——辽宁公司各级管理层员工深刻认识到:管理层担负对上参谋、对下指导、对外协调的重要职责,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工作质量直接决定辽宁公司运营成本和经营成果。因此,必须以最优化的方案和经受起历史检验的标准,创造性地履行管理职责,避免由于管理原因带来工作的反复,这是降本增效、建设节约型企业的最大潜力。
  养成节约习惯是最大的节约——辽宁公司广大员工在积极参与“三节约”活动中,深深体会了节约习惯的重要。广大员工处于操作层,经常与一分钱、一张纸、一寸导线打交道,手中掌控着企业成本。有了节约的习惯,形成了节约的工作方式,员工就会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每一个岗位的节约小溪,汇成企业降本增效的奔腾河流,让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成为节约型企业的重要基础。
  正是这种颇具针对性、操作性、务实性、通俗性和普遍性的节约理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以最合理的投入,取得最优的产出”这道命题,作出生动的诠释。
  辽宁公司有的员工说,规范化、标准化就是最大的节约。有的员工说,安全生产是最大的节约。有的员工说,人力资源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辽宁公司以“大节约”的宏伟气势,吹响了降本增效的冲锋号。
  辽宁公司把“三节约”活动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实行了“三查‘短板’”:一查体制“短板”,解决影响降本增效的体制问题;二查资金管理“短板”,实现对重大项目投资的大额资金使用的全面管控;三查业务管理“短板”,建章立制,堵塞管理漏洞。辽宁公司在“三查‘短板’”的基础上,又把“三节约”活动的重点,放在电网建设、生产运行、经营管理这三个主要方面。
  辽宁公司按照“三节约”实施方案,分解责任,落实考核目标。在电网建设方面,辽宁公司开展电网规划、工程前期多方案技术经济论证和综合成本分析,优化项目建设时序,提升电网投资效益,当年投产项目造价同比下降2%以上。在生产运行方面,加强技改、大修和运维管理,单项投资平均下降1%~3%;严格无功电压管理,合理安排电网运行方式,有效降低网损;强化备品备件管理,确保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置规范。在经营管理方面,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行供电公司财务集中核算,撤销县区级供电分公司的银行支出账户;拓展跨区跨省电力交易,有效控制购电成本;加强营销基础管理,推进台区承包,使全年低压线损率下降不低于2%;规范各项管理费支出,可控费用总额同比下降5%。
  国内有家织造企业,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给这个多年来出口大于内销的外贸型企业带来较大影响,订单越来越少,产量也随之减少,产品价格逐渐回落,公司效益也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少纺织企业纷纷裁人减薪保运行,而该公司却提出“不裁一名一线工人,不降一分一线工资”,立足于以人为本谋发展,大大增强了员工面对危机、与企业共克时艰的信心。
  这家公司通过内部挖潜与组合,分别新成立两家子公司,一家子公司,主要负责针织布生产、销售及毛巾类产品的生产后序工作,破格起用一名有威望、有才能的车间主任担任经理;另一家子公司是主要负责针织服装类的生产与销售,起用了监事会一名有多年搏击市场经验的老员工任“一把手”。两家子公司成立后,都十分注重以人为本谋发展,允许组合进来的部分员工注入资金,积极吸纳员工资本进入企业,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调动员工“抱成团”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合作苛刻 给紧张的产业链埋下隐患(1)
企业能与相关利益者长期共赢地合作,凭的是软实力,“合”是源于彼此信任的良好口碑,“作”的动机是价值创造和利益共享,也就是合作共赢。如果光有合作没有共赢,或者企业强借某种“势”而独赢,这样的合作是不会长久的。
  “买得贱”与道德成本
  从供应商那里“贱买”,却损害了供应商的相关利益者,这是软实力的折损。
  ——软实力“成”语
  产业链是联结企业的纽带,整合资源的磁棒。它表明资源朝价值转换的方向,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产业链上分布的企业,体现了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紧密协同的社会化大生产合作。产业链不光是资源链、企业链,更是信息链、价值链、创新链。不同的产业链交织在一起,就形成立体的产业网。
  产业链按照对资源利用加工的顺序和程度,分为上游产业链、中游产业链和下游产业链。这是一条纵向分布的产业轴。上游产业链主要负责整个产业链的原材料生产和供应,中游产业链负责对来自上游的原材料进行第一次加工,形成产品或者半成品,供给下游产业链。下游产业链负责对来自中游的半成品进行第二次也是深度加工,形成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产业链是联结企业的纽带,整合资源的磁棒。在产业链中,上游企业属于资源型企业,资源价值处于原始状态,有待研究开发,但是资源利润较高;中游企业属于微加工企业,使资源产生一定的利用价值,属于半资源半经营型企业,企业利润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较低位置;下游企业属于深度加工企业,也称为精细型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因而获得的利润回报在整个产业链中是最高的。产业链内部各企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交换的关系。
  从企业自身经营特色和核心业务能力来看,企业不可能包打天下,把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全部承揽下来,否则,既不经济也无精力,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代价。从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看,企业必然要依赖来自上游的产业链——供应链,为自己分身解负,将一部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或者非核心的业务环节委托给供应商来完成。
  企业与供应商打交道,必须深入分析上游的原材料市场、加工费用的变化、市场的走势、竞争后的利润水平和客户能够接受的价格,然后分担彼此应该分担的工作,尽可能降低成本,挤出报价中的水分,扩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空间。
  沃尔玛与供应商打交道,向来以苛刻著称,这与其长期的低成本战略思想分不开。沃尔玛从供应商那里“买得贱”,虽然成就了自己的低成本优势,但是,这种所谓极端的压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供应商不得不进行成本转嫁,比如增加员工工作时间,从而也使沃尔玛背上了“专横合作”的恶名。
  身在美国的中国劳工观察组织 (以下简称CLW)早已将视线指向沃尔玛在中国的供应商。从2009年7月份开始,CLW便开始与沃尔玛方面进行沟通,希望沃尔玛能对CLW所调查的工厂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善。
  为了观察沃尔玛供应商的用工情况,2009年4~6月CLW分别派出调查员进驻深圳两家企业进行一线调查。部分调查员是以员工的身份进入工厂“卧底”。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合作苛刻 给紧张的产业链埋下隐患(2)
“为了满足沃尔玛的低价要求,供应商工厂大多都是以伤害劳工利益维持其利润的。在沃尔玛供应工厂,损害工人利益的事情非常多。”CLW对沃尔玛供应商的调查报告指出,不管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大多都是要通过不停地加班来获得的。如果工人没有加班,那么就只能得到最低工资标准的酬劳——也就750元/月左右(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
  供应商反映,沃尔玛的采购要求是,同等质量下,采购价必须最低。要成为沃尔玛的供应商,就必须在工厂设备上投入很多,在软件上也必须投入成本进行改善。沃尔玛订单的一大好处就是量大,相应的人力成本的支出就更大。在越来越低的采购价下,供应商要寻求利润,就只好压缩自身的成本。在“天天低价”的商业政策下,沃尔玛在众多供应商中竞价采购,使得供应商利润空间不断降低,只能以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作为竞争手段,甚至可能不惜代价。
  沃尔玛不断增加农超对接业务,使中间供应商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窄。沃尔玛此举,无非是想打造符合自身低成本战略的独有产业链,以此将外来的中间供应商全部挤出去。沃尔玛通过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培植直接采购基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功能全面的物流系统,使其日渐形成一条成熟、畅达、低廉的产业链,从而达到独享全产业链利润的目的。
  经济全球化,社会分工协作的跨区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