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是庶出,在商王帝乙那里也说不上什么话,帮不了辛甲的忙,只能陪他唉声叹气。吕望一看有机可乘,便有意识地主动接近辛甲,向他炫耀自己与周侯姬昌的交情,说得辛甲心有所动,索性放下架子,开始主动接近吕望,求他把自己引荐给周侯姬昌。吕望满口答应,待周侯姬昌来朝歌进贡之时,一定替辛甲引荐。辛甲听了,十分高兴,与吕望的来往也更加频繁。
除辛甲外,吕望还结交了散宜生、闳夭、南宫括等一批青年才俊。散宜生等人常来到吕望的住处,听他谈古论今,对吕望佩服得五体投地,干脆买上蜡烛,提着酒肉,要拜吕望为师。吕望推辞不过,只好答应了三人的请求,从此师徒相称。
从父亲季历被商王文丁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的那天起,在姬昌的心里就埋下了报仇雪恨的种子。但在他凭借着一腔激愤发兵东进、意欲踏平商都被吕望劝阻之后,姬昌的感情逐渐被理智所代替。他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他懂得了,要做成一件事,光靠勇气是不行的,甚至这种勇气不但成不了事,反倒会坏事。自己的祖先不窟之所以叛夏不成,还被迫退居偏远蛮荒之地,就是因为那时的夏王朝虽然已经开始*,但还没有烂透,以姬族当时的实力,与夏王朝比起来,相差还十分悬殊,此时叛夏,无异于以卵击石,只能落得落荒而逃的下场。因此,要做成一件事,特别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必须靠智慧,靠对天下大势的正确判断,靠自身实力的日积月累,靠争取天下大多数氏族的倾力支持,还要耐住性子,避其锋芒,等待不可一世、势力强大的商王朝自身腐烂、衰朽,才能最终有朝一日取而代之。所以,姬昌确定了先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稳固后方,再树德行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氏族,待实力强大后,再对那些不顺从的氏族进行征讨,逼其就范,一旦时机成熟,最后出兵东进、灭亡商朝的基本国策,并且脚踏实地,一步步付诸实行。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礼贤下士
姬昌明白,要想使周族强大起来,首先就要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姬昌不仅重用自己的弟弟虢仲、虢叔和周族的虞官“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马呙)广泛咨询,而且请他们推荐人才。为了接待来访的贤人,姬昌常常误了吃饭、睡觉,但却乐此不疲。
姬昌先去拜访了在关键时刻帮助自己脱离险境的召伯爽。毕竟是同族,召伯爽很痛快地答应了姬昌的请求,放着诸侯不做,心甘情愿跟姬昌回到岐邑,做了周族的太保。
这天,在通往岐邑的路上,步辛甲的后尘,拉拉扯扯走来了两位老人,引得许多路人驻足观望。
年纪小一点的一位老人对年纪大一点的那位老人说:“你一定要跟我回去,国不可一日无君。”
年纪大一点的老人则说:“咱父亲不是已经把王位传给你了吗?你不在家好好当你的国君,跟着我瞎跑什么?”
年纪小点的老人说:“你是长子,本应该由你继位。这是祖先立下的规矩。”
年长者说:“你不继位就是违反天意。”
年轻者说:“如果天意真的让我继位就该先让我出生,而不是让我做你的弟弟。”
哥哥说:“天道远,人道近。在家里,父亲就是天。不听父亲的话就是违反天意。”
弟弟说:“人道应该合于天道,让我继位是父亲老糊涂了,是乱命,不可从。”
哥哥说:“父亲去世了就不听父亲的话,那是不孝。”
弟弟说:“我要是听了父亲的话,就是逆天而行,不会有好下场的。”
哥哥说:“不管怎么说,我是不会回去的。”
弟弟说:“你不回去,我也不回去。”
哥哥说:“你不回去,国家怎么办?”
弟弟说:“不是还有二哥吗?国人会立他为君的。”
哥哥说:“那好吧,咱们就一起去周国吧,听说周国对老人十分尊重。”
弟弟说:“好,我和你一起去周国。”
于是,两人再不拉拉扯扯,而是高高兴兴地一块说笑着,来到岐邑。
负责安置老人的毕公是姬昌的庶子,排行十五,他恭恭敬敬地迎接了他们的到来。仔细一打听,原来两位老人都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一个是长子,叫伯夷;一个是幼子,叫叔齐。因为孤竹国君平时对叔齐十分喜爱,临死前就破坏氏族“兄终弟及”的规矩,把王位传给了叔齐。可叔齐对伯夷十分敬重,怎么也不肯继位,硬要伯夷继位。伯夷不肯违背父亲的遗命,偷偷跑了出来。叔齐发现伯夷不见了,就四处派人打听哥哥的下落,终于得知哥哥正在去岐邑的路上,于是星夜兼程赶上了哥哥,要把伯夷拉回家。伯夷不从,兄弟俩便一路拉拉扯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干脆一起来到岐邑。
毕公知道,孤竹国是和北户、日下、西王母并称的四个当时人们所知最边远的小国。孤竹国在最北面,北户国在最南面,因为那里的门都是朝北开的。日下国在太阳的下面,自然在最东面。而西王母国仅从“西”字上看就知道在最西面。经过与伯夷、叔齐兄弟俩的攀谈,毕公对他们所以选择周国为栖身之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孤竹国作为与商朝同姓的属国,已从原来的父系氏族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一切由商王说了算,对国中的任何一个人,商王都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特别是自从商王开始对东夷的连年征伐,加重了各属国的赋税和徭役,让孤竹这个人数很少的小国越来越不堪重负,族人早已怨声载道。这一点让兄弟俩很看不惯。他们不愿被族人在背后埋怨,所以谁也不想当这个国君。当他们听说周国对本国和周边小国的人民像对自己的父母和子女一样仁爱时,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人间的天堂,因此早就想放弃王位,去做周国的臣民,但父亲在世时,他们又不能不尽孝道,这次正好借父亲去世这个契机,实现自己多年来的宿愿。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仁者之国
光阴似箭。
春天,姬昌亲自主持籍田典礼,身披蓑衣,手舞皮鞭,赶着牛象征性地犁三下田后,便由族人们接过皮鞭,把剩下的田地犁完。然后,便是锄草、施肥、间苗、浇灌。到了秋天,五谷丰收,把一个个谷仓装得满慢当当后,就是杀猪宰羊解牛,供奉到祖先的灵前,请他们保佑其后世的子孙。
连着七年丰收之后,周族人心安定,市场繁荣,一派兴旺景象。可没想到,在第八年的六月,姬昌突然感到身体有些不适,硬撑了几天没撑住,还是躺倒了。也许是天人感应吧,在姬昌病倒后的第三天,岐邑郊外,地动山摇,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纷纷传来人死畜亡、房倒屋塌的消息,引得族人一片惊慌。
召伯爽和大臣们商议后,决定劝说姬昌迁都。
姬昌问:“迁到哪里去呢?”
召伯回答:“我们可以兴师动众,重新建造一个都城。”
姬昌却说:“不可。天降灾祸,是为了惩罚罪孽。我一定犯下了什么罪孽,老天爷才这样惩罚我。现在,我们因为灾祸兴师动众,重建都城,是加重我的罪孽!要想减请我的罪孽,只有多为族人做点好事。”
召伯爽立刻组织人力安葬死者,开仓赈济,帮助族人修复损毁的房屋,赢得族人一致赞扬。
说来也怪,自从做了这些事后,岐邑郊外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族人们都认为,这是姬昌积德行善的结果。
姬昌的善行感天动地的传闻逐渐超越了周原的范围,而且越传越邪乎,以致被周边氏族奉为料事如神、无所不能的“圣人”,氏族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往往找到姬昌,让他来评断是非。
虞、芮两国一直以来都为边界划定的事情争执不休,经常发生氏族间的大规模械斗,打得头破血流,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让两国的国君都感到很头疼。周原地震发生后,姬昌的名声越来越响,两国国君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姬昌,要请他来作个公断。于是,两国国君约好了,一起来到了周原。
在大道上,他们看到男女各自走在道路两旁,男左女右,年轻人遇见长者,总是停下脚步,退到路边,让长者先行。
在田野间,他们又看到两个农人互相谦让,把地界的牌子往自己一边的田里插。
两人十分惭愧,说:“我们所争的,都是周人所耻的,为什么还要到岐邑去呢?只能自取其辱。”车马还没进岐邑,就一起掉头返回,从此将所争之地变为闲地,再未因边界问题产生纠纷。
这件事情发生后,有40多个诸侯国纷纷率族归附,共尊姬昌为周文王,愿听命姬昌,为其奔走效力。
辛甲奔周
说到人才,姬昌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危急关头给自己指出了正确前进方向的吕望。他利用去商都进贡的机会,专程去孟津寻访吕望,却没有找到。直到去了商都才见到吕望和他的三个弟子南宫括、闳夭和散宜生。姬昌求贤若渴,极力劝说吕望和自己一起回岐邑,但吕望仍然没有答应姬昌的请求。他认为自己在商都要比在岐邑所起的作用更大。但他将辛甲大夫引荐给了姬昌。辛甲大夫本想和姬昌一起回岐邑,但姬昌生怕这样做会引起商王帝乙的怀疑,所以就没有同意,只是说服吕望的三个弟子跟自己回到了岐邑。但辛甲却一天也不愿意在商都呆下去;在姬昌回到岐邑后不久;辛甲便带着全家投奔了姬昌。
说实话,当辛甲大夫带着全家来到岐邑时,周侯姬昌对他还并不十分信任。他生怕这是商王帝乙安插在他身边的眼线,所以自己先没有出面,而是让召伯爽接待了辛甲。召伯爽原来就见过辛甲,但接触不多,不太熟悉,于是就和辛甲东拉西扯,以测试辛甲是否有真才实学,结果十分满意,便极力向姬昌推荐。姬昌当即任命辛甲为周国的太史。辛甲受到姬昌如此器重,自然十分感激,从此为周国尽心尽力,立下汗马功劳。
当辛甲大夫全家投奔了周侯姬昌之后,商王帝乙大发雷霆,非要查出是谁吃里扒外挖墙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子良再也不敢装聋作哑,只好借故吕望在迎宾过程中慢待了客人,把吕望赶出了家门。吕望只好连夜去了他东海之滨的老家,以逃避商王帝乙的追捕。
在东海边,吕望不敢再抛头露面,只能留起胡须,隐姓埋名,化名姜尚,每日混迹于渔夫之中,以捕鱼为生。
开始几天,吕望连一条鱼也没钓到,气得他甩飞了斗笠,扔掉了蓑衣,坐在岸边生闷气。
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好言相劝,说:“你别着急,谁也不是生来就会钓鱼的,你不妨再钓一次试试。不过,你要把鱼线弄得细一些,鱼饵也要做得香一些,下钩时要尽量轻一些,千万不要惊动了鱼,这样你才能钓上鱼来。”
吕望十分感激,请教老人尊姓大名。老人说:“我一个打渔的哪有什么姓名,人家都叫我‘大头’。”吕望这才注意到老人果然长着一个硕大的头颅,便按照“大头”的原意,为老人起了个文雅的名字——泰颠。老人平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心里也十分高兴,与吕望成了忘年之交。
吕望听了泰颠的话,果然有了起色,虽不是天天满载而归,却也回回不空手,渐渐地,心态也平和了许多。日复一日,吕望的钓技日臻成熟,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人还慕名而来,既欣赏他的钓技,又买他钓的鱼吃,他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
与此同时,吕望仍不辱使命。因为虽然他贫无立锥之地,但出身高贵,加之博学多才,仍具有很旺的人气。他便利用这一点,抓住一切机会,策动东夷各族联合反商。
命悬一线
转眼间,商王帝乙驾崩,虽然他的长子是微子启,但因为启的母亲早已失宠,所以就立了他最宠爱的妃子所生的儿子受德继承了王位,也就是后来的帝辛,史书上多称其为含有贬意的“纣”。
纣一继位,就将周侯姬昌与鬼侯和鄂侯册命为“三公”,也就是诸侯中的最高一级。 姬昌便利用在商朝为官的机会,广交朋友,不仅与纣王的叔叔比干、庶兄微子、庶弟箕子这些上层人士交往,而且屈尊与史逸等人关系密切。
在商朝的日子里,姬昌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同时又无法直接掌控周族既定国策的实行,于是便借口自己年老体弱、水土不服,三番五次向纣提出致仕退休的请求。纣不但没有同意放姬昌回周,而且还要求他必须把长子伯邑考带来商都。姬昌知道,这是纣对自己不放心,要拿儿子作人质,但为了兴周的大计,姬昌只好同意了纣的条件。
纣三十年,姬昌与40多国的诸侯相约,一齐赴商都进贡,这一次,周族进贡的是甲骨、巫师和秦女。
姬昌怎么也没有想到,避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在纣继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姬昌再次率领西方众诸侯去商都进贡的时候,却被纣软禁起来,关到了牖里的监狱之中。
姬昌的谋士们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后来通过闳夭向纣的佞臣费仲打听才知道,原来姬昌被囚的根源就在于崇侯虎向帝纣进的一句谗言。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纣十分好色,见鬼侯之女貌如天仙,就逼着鬼侯把女儿送到宫里。可因为鬼侯之女不喜*之事,被纣一怒之下砍了头。鬼侯据理力争,又被纣剁成肉酱,并遍飨诸侯。
鄂侯看不过去,为鬼侯争辩了几句,被纣施以“炮烙之刑”,烤成了肉干。
传说此刑为纣的宠妃妲己发明,因为她认为“罚轻诛薄,威不立耳”。此刑极为残酷。是在一个事先挖好的深坑里堆满木炭,然后点燃,又在坑上架起一根铜柱,上面涂上猪油。
纣让鄂侯光脚在铜柱上面走,因为铜柱很滑,加上被炭火烧得烫人,鄂侯还没走上两步就失足落入炭火中,被活活烧死,纣和他的宠妃妲己则在旁观看,笑得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