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让鄂侯光脚在铜柱上面走,因为铜柱很滑,加上被炭火烧得烫人,鄂侯还没走上两步就失足落入炭火中,被活活烧死,纣和他的宠妃妲己则在旁观看,笑得前仰后合。
姬昌见此情景,敢怒而不敢言,只是转过身,轻轻地叹了口气,不料又被崇侯虎听见,立刻向纣打了小报告。
崇侯虎对纣说:“姬昌积善累德,诸侯都心向往之,这样将对帝王您大大不利。”
纣立刻命人将姬昌关进了牖里的一间仓库里,整整一百天。
姬昌知道自己难逃此劫,只好装聋作哑,忍气吞声,整日埋头整理卦辞爻辞。
纣对崇侯虎说:“我听说姬昌能未卜先知,咱们就来试他一试如何?”
崇侯虎问:“怎么试?”
纣说:“他的儿子伯邑考不是在咱们这儿作人质吗?咱们把他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汤,看他能不能喝出味来。”
崇侯虎拍手叫好。
这天,纣真的让御厨把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肉汤,端给姬昌。
姬昌接过肉汤一饮而尽,并且连声赞道:“好喝!好喝!我还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肉汤呢!还有没有?再来一碗。”
御厨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纣,帝辛哈哈大笑,说:“谁说姬昌是见多识广、未卜先知的圣人呢?他喝了用自己儿子肉做的汤都不知道呢。”
其实,姬昌哪里会不知道,但他更清楚,如果在这时表露出一丝一毫的悲伤,就会命悬一线、危在旦夕。为了留得青山在,将来为儿子报仇雪恨,姬昌只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陪姬昌前来殷都进贡的闳夭、散宜生等人得知这一情况,忧虑万分。闳夭赶紧快马跑到东海边,向吕望报告。散宜生留在朝歌。为救文王,悬赏千镒黄金,以求天下瑰宝。最后选来有莘氏的美女、郦戎的宝马和有熊氏的九套驷马高车,通过费仲献给纣,请求释放姬昌。
纣见了这些宝物,十分高兴,说:“有这样的一件宝贝就足以让我释放姬昌了,何况这么多宝贝呢?”
因此,纣不但释放了姬昌,还于第二天乙酉日在商祖文武丁的宗庙中进行了授予了特赐姬昌“西伯”称号和旗帜、斧钺的仪式,赋予姬昌征伐西方叛逆诸侯的特权。八天后,又带着姬昌来到帝乙的宗庙,先用两个女奴祭奠了商的始祖成汤,又用三只公羊和三只小猪的血祭祀了帝乙的灵位。
姬昌主动献出洛西之地30里,请求纣废除“炮烙之刑”。
纣一口答应。
这件事,使姬昌在诸侯中的威信更高了。
姬昌死里逃生,回到岐邑后,建造了一座灵台,在灵台的入口处安装了玉石的大门,并在周原及附近诸侯国挑选了许多绝*童,整日在台上饮酒撞钟,歌舞作乐。
纣得到这个消息后,喜形于色,说:“姬昌改邪归正,我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
三线出击
姬昌在被封西伯的七年时间里,从东海边找回了吕望,封其为太师,并利用纣赋予他的征伐特权,第二年,北伐犬戎。第三年,西伐密须。第四年,败黎国。第五年,伐鄂国。第六年,伐崇侯。第七年,作丰邑,按照先安后方,再定河东,而后南逾渭水东进,迫近商域的次序,分北、中、南三线,开始了对商朝的包围。
首先,姬昌派兵打回了泾水流域。这是周族远祖公刘迁豳后,被犬戎所占之地。这次胜利,使周人打回了老家。
接着,姬昌又派次子姬发*了泾水流域的密须,解救了被密须侵占的阮、共等周族的属国。打下密须后,姬昌亲自前往巡视,还让姬发筑密城,派兵守卫。
此后,周伐蜀,将岐邑西南的汉水流域纳入囊中。
后方稳固后,姬昌得以全力东顾,在距岐邑往东200里外的程邑,建立了前沿军事指挥中心。在虞、芮等国的支持下,东渡黄河,逼近黎国。
黎国地处高地,在这里可以俯瞰商域平原地带。
当周族大军打败黎国后,商臣祖伊十分恐惧,紧急报告纣,望其改弦更张,否则天将弃商。他说:“天子,天要结束我们殷朝的好命了。用大龟占卜也得不到吉兆。这不是先王不帮助我们后人,而是因为您游戏人生,自绝于天,所以天要抛弃我们,让我们不能吃上安稳饭,不知天的脾气,不能遵循法典,老百姓没有不想您灭亡的。他们说:‘老天为什么不发怒?是因为时候没到。’现在您打算怎么办?”
纣说:“不是有天命吗?我看老天爷又能把我怎么样?”
祖伊出来后,长叹一声,心里想:“你的罪太多了,怎么能责怪老天呢?殷朝马上就要灭亡了,全是你造成的,不要让你的国家受罪啊!”
紧接着,周人又灭了与姬昌同被纣封为三公的鄂侯之国,砍断了纣的一只胳膊。此时,周军已进入了商王的田猎区,叩响了商都的大门。
最后,还剩下了一根最难啃的骨头——崇侯虎的封地崇国。
崇国位于渭水以南,与岐邑仅一河之隔,对周族威胁最大。而且,因为崇侯虎的一句话,使姬昌险些丧命。因此,姬昌报仇心切,亲自指挥了伐崇之战。
与崇国一仗打得十分艰苦。由于崇城的坚固,易守难攻,周军使用了钩梯和临车、冲车等攻城战具,连续三旬仍然没有攻下崇城。双方死伤惨重。
不得已,周军只好调整战术,在崇城四周筑土为垒,围困崇城,又过一旬时间,方才攻破崇城。
攻下崇国后,姬昌又把指挥中心从程邑东移,在沣水西岸建造丰都。本打算第二年再把指挥中心东移,建造镐京,无奈因年事已高,积劳成疾,不幸于周历四月去世,治周50载,享年82岁,葬于毕原。
临终前姬昌嘱咐姬发:“你要像帝舜和商朝的先公上甲微那样,不走极端,以中治国,公平正直,刚柔相济。我死以后,你不要称王,只称太子发,等收复了河洛以后,一定要告诉我,然后你再称朕称王。”伐纣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次子姬发的肩上。
观兵孟津
姬发继位后,让吕望继续担任太师一职,并让四弟周公辅佐他,召伯爽仍然做太保,因位列“三公”,从此被尊称为召公。姬发又娶了吕望的女儿邑姜为妻,做了吕望的女婿。从此,吕望便索性跟了女儿的姓,被称为姜太公。
为了伐纣的事,姬发经常夜里做恶梦。武王元年四月的一天,他召见周公,说:“我做梦被惊醒,说我们的计谋已经泄露,被商纣知道了,投降吧没道理,出兵吧,打不赢,真愁啊!”周公只好以伐纣乃天命为由,好说歹说,才消除了姬发的顾虑。
文王去世后第三年,也就是武王继位后第二年,武王终于决定出兵伐纣。他在祭奠了天上的毕星后,又在中军战车上载着文王木主,自称太子发,对司马、司徒、司空等持符节官吏训话:“你们都认真、严肃地听着:我这个人很愚笨,没有什么本领,但我的祖先为我遴选了许多德高望重的贤臣,留下灭商之势已成的大业,我只不过是完成先人未竟之业而已。我一定赏罚严明,你们要努力多立战功,把先人灭商的愿望早日付诸实现。”
太师吕望左手执黄钺,右手挥白旄,号令周六师:“整顿好你们各自统帅的队伍,准备好渡河用的船只,如果有谁故意迟到,我就把他立即斩首示众。”
军至鲜原,与召公爽与毕公高会合。
伐纣途中,还出现了一连串异象。
船行黄河中流,一条银白色大鱼跃入武王大船,武王跪取,上岸烧之,说:“殷人崇尚白色,这是殷人自取灭亡的象征。”
群臣齐声欢呼。
周公提醒说:“虽然是好事,但也不能懈怠。”
待周师登上孟津岸口,安营扎寨第五日夜,一颗红色流星划破长空,声震天地。
武王不知吉凶,询问身边的大臣。诸位大臣都认为是天降吉兆。
周公见此情景,写下了一句话:“努力吧!天降祥瑞是鼓励我们啊,应该利用。”然后让传令官交给武王,武王兴奋地脸色通红。
几天的工夫,就先后有800诸侯不期而至,齐聚孟津,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现在可到了把商纣灭掉的时候了。”可候人来报,说商纣的几十万精锐之师全都在紧邻商都的朝歌,阵容齐整,号令严明。
武王和吕望等谋臣思虑再三,觉得商纣身边还有三位贤人微子、箕子、比干辅佐,时机还不成熟,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次行动。武王说:“老天的意志我还没摸透,现在还不能贸然进行*。”
于是,武王与八百诸侯只是在孟津进行了一场田猎活动后,又各自回到自己的领地,等待时机。 。。
众叛亲离
据传说,纣天资聪敏,见多识广,能言善辩,力大过人,曾拽九牛之尾使其倒退,还曾手托宫殿大梁让人换柱,面不改色。但自继位之后,却被没完没了的祭祀和占卜弄得身心疲惫,因此决意取消这些繁文缛节,以致得罪了商族的显贵和巫史。为压服他们的意志,纣一方面罢了他们的官,起用了一批支持自己做法的新人,另一方面加重了刑罚,最残酷的就是炮烙之刑。
取消了对先公先王及其配偶的周祭之后,纣腾出手来,开始了对长期与商族为敌的东夷的征服。在他执政的三十多年中,几乎每五年就要对东夷用一次兵。虽然屡有收获,却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国库空虚。于是,纣便着力征收贡赋,然后修建了一座方圆三里、高过千尺的鹿台,专门用来储藏从各地进贡而来的珍奇宝物。同时,为防备敌人进攻,又在巨桥修建了一座巨大的粮仓。粮仓装不下那么多粮食,纣便让人酿成醇酒, 频繁设宴。上行下效,商都连平民也开始酗酒成风。
纣还在朝歌、沙丘等地广建离宫别馆,在御苑里放养了许多珍禽异兽,并筑酒池肉林。他经常和妲己一起在那里作长夜之饮,并让男男女女赤身*,相逐林间,寻欢作乐。
纣的同胞哥哥微子几次叩头强谏,都无济于事,打算一死了之。
太师劝微子:“老天爷让纣这个败家子来糟蹋我们,看来商朝气数已尽,存在不了几天了。如果你的死能挽救颓势,复兴商朝,那倒还值得,但如果国家照样灭亡,死又有什么价值呢?依我看,还不如找个地方躲一躲呢!”
少师也说:“父子有骨肉关系,而君臣只以义气相连。所以父亲有过错,儿子三次劝谏不听,只能跟在父亲身后号啕大哭。若是人臣三谏不听,就是逃离也不算什么。”
于是,微子便找了个地方隐居起来。
纣的庶弟箕子见此情景,只好装疯卖傻,混在奴隶堆中,但仍然被纣发现,囚禁起来。
纣的叔父比干长叹一声,道:“为人臣的看到国君有错误而不去谏阻,是不忠的表现。怕被杀死就不敢说真话,是不勇敢的表现,只有看到国君有错就谏阻,不采纳我的正确意见就以身殉职,这才是真正的忠于君王啊!”
于是,他连续三天缠着纣,寸步不离地劝谏。
纣被比干缠得很不耐烦,假意问道:“那你说,我今后应该怎么做呢?”
比干说:“您要爱护百姓,多做善事,不要侈糜过度。”
纣暴跳如雷,说:“我听人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是不是你的心也有七个孔呢?否则怎么会这么大胆!”
于是,令人杀了比干,并当场开膛破肚,挖出了比干的心。
见到纣如此残暴,商朝的太师疵(挚)和少师强(阳)预感到商朝的末日已经不远,便带着宗庙里的乐器,投奔了周武王。
时机成熟
又过了两年,武王采纳岳父姜太公的建议,认为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通报诸侯:“商纣王涂炭生灵,罪大恶极,有正义感的人都来参加灭商战斗啊。”
在伐纣一事上,周公与姜太公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周公一直认为,商朝的势力还十分强大,周族如不想重蹈祖先的覆辙,就需积德累善,待商朝自行衰败,然后取而代之。姜太公则认为,商朝虽然人多势众,但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连年对东夷用兵,耗损严重,只要待时而动,并非无机可乘。而由于姜太公是武王姬发的岳丈,所以他的许多想法都可以通过女儿邑姜传达给女婿,因此在对商朝的决策方面,姜太公往往能占到上风。
出发前,姬发派到商都的间谍经常会将有关商朝的动向传递回岐周。开始,谍报说:“商朝已经乱了。”姬发问:“怎么个乱法?”谍报说:“纣王听信谗言,致使小人当道。”姬发说:“还不到时候。”过了一段时间,间谍又报:“商朝乱得更厉害了!”姬发问:“厉害到什么程度?”谍报说:“贤者已经出走了。”姬发说:“再等等看。”又过了一段时间,间谍再报:“商朝已经乱到极点了!”姬发问:“怎么说?”谍报答:“贵族们已经不敢提反对意见了。”姬发觉得时机成熟,便去征求姜太公的意见。太公说:“不能再等了,要立即行动。”于是,姬发下令,从周六师中选拔了3000名甲士,又挑选了300辆战车,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可是,到了出发的那一天,周公夜观天象,见岁星正在东面,按照古人的说法,这是兵家大忌,便劝姬发暂缓出兵。姬发征求姜太公的意见,太公却觉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力主立即出兵。
部队正要出发,原来从孤竹国投奔周文王的伯夷、叔齐兄弟俩突然跪到武王马前,叩头说:“你父亲尸骨未寒,你就大动干戈,这能说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君主,这能说是忠吗?以暴易暴,这能说是仁吗?”
武王十分生气,但因为二人是父亲文王重用的谋士,所以也不好发作。姜太公命左右卫士用兵器刺死二人,周公下马拦住卫士,把二人搀扶起来后 ,好言相劝,总算把二人劝走了。
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见无法劝阻武王伐纣,料想在这场战争中又不知有多少生灵涂炭,终使他们心中的理想国形象轰然坍塌,遂耻不食周粟,退居首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