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见到的原陵已经不是最初明帝为光武帝修建的原陵了,而是宋代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重新带给我们那么“蓊蔚峭拔”的形象。在祠殿左右两侧,还分别竖立着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四通石碑,记载着重修祠庙和原陵沿革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根据碑文的记载,窥见当年光武帝原陵初始的风貌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唐太宗昭陵:气象万千的大唐雄风(1)
唐太宗生前开创了贞观之治,死后也特立独行地开了依山为陵的先河。唐太宗的昭陵在风雨飘摇中经历了1 300多年,当年巍峨的地表建筑已是断壁残垣,墓中随葬品也是不知所终,唯有那无言的石雕还在诉说往日的辉煌。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掩盖这座昔日金碧辉煌的殿堂所留下的诸多谜团:依山为陵到底是为了节省,还是谨防盗墓?作为陪葬陵最多的帝王陵墓,昭陵又揭示了怎样一种君臣父子的关系?昭陵六骏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谜题?或许走进昭陵,我们将一一揭晓答案。
破旧立新,因山而建
昭陵,取“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 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宫(即墓穴)就凿建于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公里,就气势之壮观雄伟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了,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旧五代代史》记载:宫室壮丽豪华,和人间没有两样,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描绘昭陵的涛中称赞说:“灵寝盘空曲,熊罢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功在千秋,开创了大唐盛世的一代帝王,由于追求长生不死,误食“灵丹”于公元649年中毒而亡,下葬昭陵。
昭陵的最大特点就是依山而建,依山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墓葬的新建制。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一改秦汉积土为陵,依山建陵呢?
据说这是由于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她一再向太宗请求:“安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至于为什么会挑中九嵕山,还有一个有趣的逸闻。传说当时决定因山建陵以后,太宗皇帝便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二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和皇后百年之后选择一个安身之处。二人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3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分手后,李淳风向北行进,四处遍访。这一日,他来到礼泉地界,发现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 一峰独秀,直插云天,看罢好不高兴,登上这座高山,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带其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于是,李淳风连忙盘腿打坐,曲指掐算。终于,他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以作标识。接着,他又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也没找到更能令他满意的地点。话说袁天罡择南路而行,一路打寻无果,正当他懊恼之时,也来到了礼泉地界的九嵕山,逐眼前一亮,把一根银针插在了他认为满意的地方,便也一路欢喜地回京复命。二人回到京城后,一块来到宫中复命,太宗李世民听到二人都选在九嵕山,便深感惊讶!就和他们一起来看个究竟,结果竟是袁天罡的银针正从李淳风埋设的铜钱孔眼中插入,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就这样,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寝昭陵便定址在九嵕山。
唐太宗昭陵:气象万千的大唐雄风(2)
据说昭陵建制十分奢华,其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
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由于玄宫前面山势陡峭,来往不便,又顺山旁架设栈道,悬绝百仞,左右盘旋,绕山300米,才到达墓门。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待太宗葬毕,为了保护陵寝安全,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 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3 000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中室为正寝,东西厢房中摆放着石床,床上石函的铁匣里全部是前代的书画,其中就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真迹,这是太宗之子高宗谨遵父命陪葬的。墓门外沿山腰还建有许多木构的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灵魂游乐,里面还有宫人小心侍奉如常。昭陵陵山四周还围绕建有垣墙,墙四隅建有角楼,墙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西曰“*”。
数量空前的陪葬陵
昭陵的另—个突出特点,就是庞大的陪葬墓群。昭陵有多少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主是些什么人?他们和唐太宗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唐陵陪葬是沿袭了汉代制度:皇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诏令建陵时说:“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后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而且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父、祖葬于昭陵。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 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从而以昭陵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墓群,向南辐射成扇面形状,列传两侧,益发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们是李世民父子统一中国,创设大唐帝国的重要人物,此外,有些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幸陪葬。
昭陵的陪葬墓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依山为墓,如魏徽墓和新城公主墓;第二类是覆斗形墓,如长乐公主和城阳公主墓等,墓前均存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第三类是圆锥形墓葬,此类陪葬基所占比例最大,文武大臣们的陪葬墓大多是这种形制;第四类是像山形,如李靖墓等,象征阴山、铁山、乌德镕山,同样在墓前有石人、石虎、石羊、石碑,这种特殊形状的墓葬封土,是对有特殊功勋重臣的特殊奖赏。
而这些陪葬墓的排列位置,总体上是依据死者的身份、政治地位及其与皇帝的亲疏关系而周密布置的。据《唐会要》记载:陪葬墓按照文臣武将分为左右而排列,坟高四丈以下,三丈以上。由此可见,唐代的陪陵制度有着严格而周密的规划,它反映了“主尊臣贵”“祟重今朝冠冕”的封建等级思想。但是,唐朝的陪葬制度到了昭陵就发展到了顶峰,昭陵以后的陪葬墓就急剧减少。据《资治通鉴》和《唐会要》《长安志》记载,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泰陵只有太监高力士一人陪葬;颇有作为的唐肃宗建陵也只有郭子仪将军一人陪伴;有小太宗之誉的唐宪宗的景陵只有太子、皇后、纪子等4人陪葬。陪葬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跟陵主在位期间的政治气氛和死后的政治背景有关,还与唐朝中后期国力的衰败,中央集权制的逐渐衰微有极大的关系。
唐太宗昭陵:气象万千的大唐雄风(3)
昭陵六骏的谜团
如果把昭陵比作一顶美仑美奂的皇冠,那么昭陵六骏浮雕就是上面最耀眼的一颗宝石。这些浮雕原来置放在玄武门内东西两庑,与历代一些帝陵陈陈相因的一般性的石人石马布局不同;这是唐太宗为了纪念他开国的武功所立。六骏是他当年驰骋战场所骑的六匹战马,名字分别为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相传六骏诸形出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由技艺高超的名匠依照图形一一刻在青石屏上,每件石屏刻一匹马。石屏高约米,宽近2米,左上角或右上角都有唐太宗自题的四言赞美诗,由唐代大书法家欧阳洵书写,不过,如今字迹已无从辨认了。
从文献中得知,排列在东侧第一的为“特勒骠”,可能是突厥可汗的一个子弟进献的。它载着李世民驰骋汾晋,为收复大唐王业发祥地——太原和河东失地,立下了战功。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称赞它:“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排在东侧第二的为“青骓”,应该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李世民和窦建德在洛阳武牢关交战时的坐骑,一场大战下来,骏马“青骓”身上中了五箭,都是从迎面射来的,足见它奔跑起来迅猛异常。李世民称赞青骓马:“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东侧第三为“什伐赤”,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武牢关前和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又一匹坐骑:在激烈的战斗中,“什伐赤”身中五箭,而且都在臀部,其中一箭是从背后射来的。世民为其题赞语日“瀍涧未静,斧钺申威,朱汗骋足,青旌凯归。”西侧匹为“飒露紫”是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被称为“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袭三川,威凌八阵。”西侧第二为拳毛騧,是李世民武德四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平定河北,与刘黑闼在沼水作战时所乘的一匹战马,身中九箭 (前中六箭,背中三箭),战死在两军阵前,称为“月精按辔,天驷横行,孤失载戢,氛埃廓清”。西侧第三为“白蹄乌”是武德元年,李世民与薛仁杲在浅水原作战时的坐骑,赞曰“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大概由于六骏的战斗经历,再加上石雕艺术的魅力,这组浮雕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据说安史之乱时,唐军和安禄山手下将领崔乾祐在潼关展开大战。战斗中,叛军的一队白旗军冲杀悍勇,攻势凌厉,唐军一时难以招架,眼看要败下阵来。突然黄旗招展,不知从何处杀出一队人马冲向白旗军。两个回合的恶战下来,黄旗军杀得贼兵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但因寡不敌众,被白旗军团团围在核心,难以突围。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阴云四起,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转眼间黄旗军踪影全无,惊得叛军呆若木鸡,仓皇倒退了几十里。后来,昭陵的守陵官员奏报朝廷说,潼关大战那天,昭陵前的六骏个个汗湿欲滴。人们纷纷传说:那队勇猛神奇的黄旗军就是又昭陵六骏和墓前的石人石马组成的。
然而昭陵六骏带给我们的不止是传说这么简单,还留下了重重谜团。而其中最为人们所欲探知的就是名称之谜和色彩之迷了。
关于昭陵六骏的名称,史料中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但对其名称的由来、含义,人们却不甚了解。很多人望文生义,对昭陵六骏的名称进行了各种各样的阐释。有人推测其名称来源于波斯语,也有人认为源自粟特文,还有人推断是突厥语或梵文等等,不一而足。但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始终没有定论,留下了一片谜团。
而色彩之谜就是指昭陵六骏是否有颜色。据专家考证,当年的六骏应该是通体施色的。在北宋年间,一个名叫游师雄的地方官员还在游记中记录了这六骏的色彩。根据记载,“飒露紫”为紫色;“拳毛騧”为黄色;“白蹄乌”为身体纯黑,四蹄皆白;“特勒骠”为黄白色;“青骓”为苍白杂色,而“什伐赤”为纯红色。由此可见似乎六骏的命名也暗含颜色的意味。但由于现在六骏历经沧桑,颜色已退,位置又经过移动,所以就进一步加大了根据文献记载来判断他们名称及颜色的难度。
时至今日,如若再度矗立于昭陵之前,我们却只能看见经过修整和复制以后的六骏了。原来,在1914年,美国文化侵略分子勾结陕西军阀,把“六骏”全部打碎,并盗去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现陈列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余四骏被复原、被盗之两骏也被复制,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昭陵六骏了。
而历史上的昭陵也是屡遭侵扰,地宫之中的其他绝世宝物是不是也向昭陵六骏一样,已经惨遭厄运?这座费尽心思,倾一国之力建成的帝王之陵,还能留有多少当年印记,供后人去瞻仰和追思呢?或许这一切只有待正式发掘昭陵的那一天,方能揭晓答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一对夫妻的归息之所(1)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对夫妻两代帝王的陵墓。尽管在风雨之中飘摇了1 300年,但竟然未遭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