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成功了,陶潜的诗篇流芳百世;李白的华章被传诵万年;宗悫的一生战功赫赫;孔庙的香火千年不绝……
执著的追求成就了生命的永恒,生命因追求而精彩无限!
当然,追求的过程充满苦痛,甚至会遭到众人的不解嘲笑,像那个寻找心目中的贝壳的孩子,想必也因一时的两手空空而被其他孩子讥为无能。面对这些疾风暴雨,我们知道:只有坚守做成的羽翼,才能带我们飞向成功的天堂。
记得在那个全国人民争当“英雄母亲,英雄父亲”的混乱的年代里,我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却力排众议,提出了《新人口论》,提出计划生育势在必行。这在当时看来大逆不道的言论,引起了中央高层领导人的不满。当其中一位领导人婉言劝他写一份检讨书时,他却坚持“真理的尊严不容亵渎”。当那个疯狂的年代蹒跚地走过,人们才惊觉,才叹服于他当初那敏锐的洞察力,才开始弥补曾经因为鼓励生育而犯下的过失。
这个倔强硬气的人口学家,真理便是他心中最美的贝壳。他的生命在对真理的追求中升华,他的名字为世人铭记。
追求是蜿蜒不见尽头的群山,追求是时间老人赐予我们奋发的长鞭。
只要我们的一生都绷着追求的弦,我们的生命便会如激越舒缓的乐章——精彩到永远!
(后记:这次堂上作文的题目是半命题作文:生命因更精彩)
学会放弃
闹了许久的奥赛选科风波,终于在一纸参加各学科竞赛的规定贴出后尘埃落定。在此之前,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数、理、化三科竞赛的名额和选择而提心吊胆,严重的可以说寝食难安。当学校的选科规矩公之于众后,仍有人不安于现状,四处找老师求情,希望可以参加自己所想参加的学科竞赛。为此,曾经人丁兴旺的奥数班现在竟成了众矢之的,以至于出现“考上者愁眉苦脸,落第者眉开眼笑”之景象。无怪乎数学老师要在班上直言道出自己的心事:“数学是理科之母,数学思维的应用在物理、化学中举足轻重。将来高中文理分班,可以躲开物理、化学,但是数学将永远存在于你们的读书生涯。”
我闻此感触良多。当然,对于如愿以偿的人,我衷心祝愿他们可以在自己喜爱的科目上学有所成,不过,那些“迫不得已”要进数学班的人,也实在无须泪眼涟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选择,学会放弃。放弃不是懦弱,不是无能,它是智慧的结晶,心灵的选择。正如热气球在上升时不得不抛下一些重物一般,深思熟虑之后的放弃,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曾有一个人做过一个实验。他看见不少蚂蚁总在他家门前的树干上忙忙碌碌,于是,此人拿来粗大的双面胶粘在树干上。蚂蚁群在双面胶的威力下束手无策。那天下午,蚂蚁群就这样被隔断在树的上部和下部,无可奈何。第二天清晨,这人发现自己家的墙上忽然多了许多蚂蚁,抬头一看,才发现蚂蚁放弃了先前的路,改从墙上爬上树梢。
放弃,让蚂蚁突破了桎梏,找到另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当它为你关上一扇门时,也悄悄为你开了另一扇窗,但许多人只顾对着关闭的门唉声叹气,却忽略了另一扇窗中别样的风景。
学会放弃,让放弃成就人生。
(后记:这篇考场作文为话题作文“放弃”。之所以出现第一段的“奇事”,是因为班上人大多在初二就在初三数学竞赛中卓有成就了,自然想尝尝新鲜去考奥化、奥物。)
。 想看书来
我的视线
《二泉映月》的二胡曲汩汩地流淌,宁静的夜晚,皎皎孤月把清辉洒遍大地,月下的泉水彻骨透凉,满载着月华没入林间……透过圣洁的音乐,我的视线落在了那把流浪的二胡身上,还有,那个孤寂的盲人阿炳。
少年的光阴挥霍殆尽,青年的韶华一去不返,双目失明后的阿炳终于悟到人生真谛。于是,在将近风烛残年之际,他发誓此生不再虚掷年华,他发誓此生要拉断一百根琴弦。于是,当寂寞的晚风轻拂台门石柳,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人们听到了流浪盲人的歌。
视线之中,阿炳空洞的双眸中灵动闪现着对艺术的渴求,天籁之音在他跳跃的琴弦上翻腾不绝。我为阿炳而欣喜。因为流浪的他遇到了流浪的二胡,从此,阿炳和二胡长相厮守。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我的视线落在了杨萌浏的身上。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他,带着一台残破的录音机,在辗转中留下了中国那个时期流浪于民间的艺术。
当杨萌浏遇上阿炳,不抱任何希望的盲人拿起了二胡。当《二泉映月》一曲终了之时,杨萌浏无声地感泣着握住了阿炳的双手。无需多言,两颗心灵已在对艺术的共鸣中契合。阿炳深陷的双眸中涌出“二泉”,与杨萌浏孤月般的执著辉映千古。
当艺术家的心灵融合的一幕进入我的视线,我也禁不住喜而生慨了。自古知音难求,钟子期死后,伯牙便不复鼓琴,但阿炳与杨萌浏,却是人间知音的绝唱。
视线里,流浪的阿炳带着流浪的二胡淡褪了身影,淡不去的是流浪的真谛。
流浪不只是一种无奈和困顿,不只是一种悲苦和惨凄,更是一种追求,一种执著,它是不屈的人性的写照。
(后记: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视线。)
语文乃万科之母
像泰山不却微尘,积小垒成高大;像大海不择细流,汇川成其无穷;语文,也以它博大的胸襟包容万科,吞吐万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语文传递着千年的文明。自仓颉造字之后,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便有了寄托,那一本本历史典籍中围堵着历史的长河。当我们翻开浩如烟海的史料,生命就必然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开合,就必然会与远逝的生命展开一场继往开来的时空对话。王昭君的琴声清冷似冬夜之月,我们知道那蕴含着的分明是一种凄凉;柳永的诗词哀怨似深秋桂子,我们知道那潜藏着的分明是一种苍凉;谭嗣同的临刑之言沸扬如夏日山洪,我们知道那充盈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悲凉。千年前的故事啊,千年后听来仍如此扣人心弦,时光没能荡涤曾经的悲壮吗?是语文,把已沉淀的美丽再次激起。
语文尽述身边的时事。小小的方块字中禁锢着政坛的风烟。民族魂,兴国志,强国策,无一不与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语文,让我们对政治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语文连缀着心灵的星空。前人的研究成果,语文把它留存至今;今日的数、理、化定理,语文让它走进万人之心。“百炼成钢”中暗含物态中的变化,“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中暗含光的反射与分子的热运动,“曾青得铁则化为铜”中潜藏着置换反应中的玄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则包含着能量之间的转化……
语文,以它开阔的胸怀包容万科,哺育了万科,愿我们能学好语文,为将来胸藏斗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文是当时我和几个同学忘交语文作业后,被老师罚写的命题作文,以便我们充分认识自己不重视语文的错误。)
无为有处有还无
依稀记得以前跟董老师学中国画的时候,在基本功之外,他总爱为我们讲一些中国画中的内涵,当时只听了个似懂非懂,但有一点却牢记于心,那就是好画的原则:无为有处有还无。
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理解,是后来在书中见到那个关于“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宋徽宗主持画院考试,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高中榜首的画恰恰是一朵花也没有的。画上只有一位英姿飒爽的少年,跨着一匹骏马飘逸般地飞奔着,高扬的马蹄边有一些蹁跹的彩蝶。
妙啊!正是这无香之中尽得香之神韵。踏花之多以至于让恋花的蝴蝶久久不去,可见蹄上的花香该是多么的醉人啊!
无独有偶,在另一次的画院考试中一举夺魁的是这样一幅画:无边无际的芦荡迷迷蒙蒙,一只小巧的乌篷船停靠在水湄,其上有两只水鸟安然地栖息着,其中一只还把头插进翅膀里,仿佛睡得正香。这次考试的题目是“野渡无人舟自横。”
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韵味,似无还有之处其实正蕴含了绝版的风景。其实,不单单是国画,唐诗宋词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知与谁同?知与谁同?欧阳修的这一问可真问苦了多少游子离人的魂,问碎了多少思妇别友的心。词已戛然而止,不止的是那情丝,那余韵,缠绵而又悠长。
这就是“无”的艺术,“无”的风情,其实生活中不就是这样吗?看似平淡无奇,毫无余味可寻的东西,当我们细细揣摩,用心感悟,我们的心会发现那似无还有的知识的海洋,真理的天地。
芝兰兮,归来
已经事隔半年了吧,某天中午的《今日说法》节目内容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刘姨、妈妈和我在妈妈单位的餐厅吃饭,恰巧我们3个都是《今日说法》迷,于是准时地打开了餐厅里的电视机。
节目的内容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男子因车祸致死,肇事司机逃逸。事后肇事司机又主动前来自首,声称:“一切都是我的责任,快结案吧,该赔就赔。”警方察看现场时发现,有一滩血迹距尸体有10多米远,死者的一只鞋子也在这摊血迹中,并经DNA鉴定证明这是死者的血。
看到这我笑道:“司机还有点良心嘛,知道要自首。”妈妈却笑着摇了摇头:“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
警方对肇事司机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于是想方设法调取到了当天该路段的录像。结果让所有人震惊:录像上,午夜时分,路灯昏黄,一男子匆匆跑过街道,猝不及防被一辆黑色本田撞倒。本田继续前行,忽然,本田调转车头,朝受害者加速冲了过去……
法医鉴定证明,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本田对该青年男子的二次轧压。
一个年轻的生命这样去了,一个美满的家庭就此毁了。
我真的无法想象当那个司机掉转头去的那一瞬间心中的闪念是什么,也许是“撞伤不如撞死”,也许是“死亡补偿金丧葬费比医疗费、精神损失费要低” 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掉转头的那一瞬,一个灵魂蜕变成了魔鬼,一颗心灵四分五裂,人性,就在那一瞬泯灭。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司机也许是心存侥幸,以为夜深人静只有天知地知己知,岂不知电子眼一知而后天下皆知。这是禽兽不如的行为,它让我惊见了人性的泯灭。
其实,真正的人性,不应该是只在众目睽睽之下的美德,无人之处的寂寥才是对人性最好的考验。
芝兰生于空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无人而失节。
让芝兰归来吧,永驻己心,处处芬芳。
百花齐放春满园
同样的离情别绪,在欧阳修笔下是“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愁肠百转,在崔莺莺眼中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悲戚戚;同样是那一轮圆月,苏东坡把酒祝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王维黯然伤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演出了别样的风情。不同的色彩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五光十色、流光溢彩。
然而有的人试图抹杀多样,埋葬七彩。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是希望让天下只有一种声音。然而,这束缚了国人的思想,让我们失去敢为天下先的豪气,让我们不再有舍我其谁的雄心。多年的束缚让我们这个民族失去往日毕露的锋芒。
康乾盛世的背后,文字狱白骨累累;“维民所止”的惨案,石头记的惨遭封锁,使得中国文化倒退百年。
整齐划一不是赏心悦目,它的背后有许多个性在哭泣。
文化,就因以博大的胸怀要接受万端。其实,不仅仅是文化,世界的很多东西都需多彩。
汉白玉可以雕成宫门的石狮,见证一个王朝的兴亡;玄武岩可以承载汉谟拉比法典,传递千年的文明;石英则可以制成钟表,记载时间的脚步。它们的独特为世界添彩。
对同一事物,应允许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让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朵芳花,让春天长伴左右。
(后记:这次考场作文题是一幅漫画,漫画内容是:天下着大雨,有人叫好,有人烦恼,态度观点各不相同。)
攀比是一把双刃剑
时下有很多中学生,谋生本领尚未掌握,消费意识却已大大超前,衣食住行处处讲究,同学之间互相攀比,从自行车到手机,从运动鞋到发型,无一不是追求名牌,以至于上课无精打采,放学神采飞扬,试卷红灯高挂。故有人叹曰:攀比之风可以休矣。
但是,倘若换一个角度,攀比也可以带给我们另一番景象。
先秦诗经缠绵,战国百家争鸣,盛唐诗风烂漫,大宋词曲婉转。这是文人的攀比,这样攀比比出了中华词藻的光辉灿烂,比出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孔明的羽扇煽起了一场惊天大火却燃不尽曹孟德的万丈雄心,孙仲谋平定了东吴却终究未能君临天下,这也是攀比,比谋略,比气魄,比谁才是黄袍加身的一代天骄。这样的攀比是英雄的攀比,豪杰的对战。
二战期间,为破译德国的密码,丘吉尔不惜集尽天下英豪;为制造原子弹罗斯福力排众议;为了全人类的安危,爱因斯坦数次上书。这还是攀比,比人才,比科技,比谁才是战争的最后赢家。
被人唾弃的攀比没有吟诗作赋的潇洒,没有出口成章的*,有的只是充满铜臭的低俗浅陋,只是充满无知的愚妄浅薄。
攀比的真正价值,在于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个性的张扬。
攀比是一把双刃剑,智者用它披荆斩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