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余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域余闻-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说朝廷虽召集了十数万大军,但其后在瓜州、祁连城、石堡城展开的却只是局部游击战而已。开元十八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和约。
  然而那些被召集到甘肃的兵士,一定从集结兵力之多猜测到事态严重,同时也对将来产生一股悲壮感。他们心里想的一定是——此次出征,凶多吉少。
  王翰曾经的庇护者张说在失势之后得以东山再起。不过他的此次复归不再实际从政,而是专门从事编撰历史的工作。
  在瓜州的吐蕃之战愈演愈烈之时,张说向唐玄宗献上斗羊。
  谁都知道羊是温顺的动物,但是其中也有狞猛的种类,四川省就出产这种脾性激烈的斗羊。张说由于腿脚不便未能亲自拜见皇上,他让儿子代为上表(奏章之一种)皇上。
  ——使羊能言,必将曰:“若斗不解,立有死者……”
  这是在讽喻时政。
  羊立着犄角,喘着粗气,前蹄乱踢,仿佛挑衅说:“来呀,咱们斗个你死我活!”
  若是斗牛或斗犬,看起来也许会勇猛得多。羊的挑衅却带有一种滑稽之感,无论多么强悍,它都比不上猛牛与猛犬。然而羊却以为自己是世界第一,越发气势冲天。不论是杀还是被杀,羊的死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般讽喻为的是进谏皇上
  ——不可拿将士的生命作无谓的牺牲。
  对张说的此番苦心,唐玄宗似乎心领神会,特意下赐丝绸和杂彩(绫绢)一千匹作为还礼。
  在甘肃一带与吐蕃的争战之后,唐玄宗并没有继续扩大战事,这不只是因为张说以斗羊为喻的谏言发挥了作用。其实唐玄宗从一开始就没有大举开战的打算。
  在对吐蕃的关系上,唐朝并不急于决一胜负。但一些零星的游击战也会有损大唐帝国的面子,可以说是为了保全大国尊严而应战的。唐军夺取吐蕃人的马匹和羊群也不是出于需要,而是针对吐蕃的一种惩罚。
  皇帝手下的朝廷重臣们也没有决战的意向。集结大军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国威。
  可是被召集的将士们对此一无所知。眼见军队从各方汇聚一处,谁都会以为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已迫在眉睫。西部边塞的将士们沉浸在悲壮的情绪之中,身在远方的豪侠诗人王翰把这种气氛融入了诗中。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一句堪称千古绝唱。能与之比肩的,当属那句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距盛唐约一千年前的战国末期,谋刺秦王的刺客荆轲临行前在易水之畔吟诵的诗句。
  以平民出身的将士们的立场,是难以看清大局所向的。不论是皇帝的旨意,还是外交动向,他们都毫不知情。只知自己就好像棋盘上的棋子,何去何从都只有任人摆布。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八 葡萄美酒夜光杯(5)
除了悲壮之情,他们还能吟诵什么呢?
  羽声(高昂激越的声调)激昂的感慨就是他们感情世界的全部。
  张说是个政治家,但同时也是文人和敏锐的文艺评论家。对王翰的诗文,他评论道
  ——王翰如琼杯玉斝,虽灿然可珍,而多玷缺……
  精美如玉杯,虽光彩夺目值得珍惜,但玷缺之处也不少。似乎不单指王翰的诗文,也包括他的人品。
  既然说到张说把王翰比作有欠缺的玉杯,那么在这里顺便谈一下认为夜光杯不是玻璃杯而是玉杯的观点。
  “夜光”一词给人一种熠熠生辉的印象。
  传说南海有“夜光珠”,在海中闪闪发光。有人认为那不过是鲸鱼的眼睛,我想那应该是极上等的珍珠。
  透明的玻璃的确光彩照人,尤其是雕花玻璃,能折射不同方向的光线,放射晶莹透亮的光芒。
  正仓院宝物中的一件白琉璃碗即以雕花玻璃的技法制成。可以想见这种玻璃在唐代已相当普及,我几乎想断定夜光杯即等于雕花玻璃杯。玉的光芒不耀眼,拥有一种稳重、温润而光泽柔和的质地,而这正是玉的价值所在。
  不过,如果有透明的玉,也不是不可能冠之以“夜光”之名。不,其实不需要整块玉都是透明的。只需有一部分透明,与不透明的部分两相对照,自然会衬托出它的光彩。
  ——酒泉县夜光杯厂。
  1975年我在敦煌旅行途中参观了这家工厂。
  夜光杯是以酒泉附近出产的夜光玉制成的,甘肃省酒泉地区的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当地人把夜光玉的产地称为“南山”。酒泉之南,其实就是祁连山脉。
  夜光玉还有一个简单的别名叫做“玉石”。
  这玉石其实不如昆仑玉高价。就像玉石这个名称一样,它的质地大致介于玉与石之间,档次低于玉,但又比石头价高。
  颜色多种多样,有白、淡绿、深绿以及黑等。
  种类虽多,却有一个共通之处——颜色之间夹杂着透明的部分。
  用南山玉石制成的杯碗器皿之类,光照之下其透明部分也能反射出晶莹可人的光芒。
  比起浅色玉石,深色玉石的光芒更显眼。我参观夜光杯厂的时间是上午,若是夜里,我会把杯子对着月光端详一番。那样的话,对于夜光杯就是由当地的这种别名玉石的夜光玉制成的说法,我一定会确信无疑。
  工厂名为夜光杯厂,大概也因为王翰的诗实在是声名远扬。其实工厂不仅制作夜光杯,也制作碗以及雕刻饰品。
  或许比玉杯廉价的夜光玉酒杯早在唐朝就已用于日常生活。这么一想,我越发感念酒泉夜光杯的珍贵,当即买了几个,爱用至今。
  王翰是否知道酒泉出产的这种夜光杯呢?他是爱酒之人,或许他也拥有友人馈赠的夜光杯。
  也可能是一时的灵感让王翰把传说中夜光杯的名字用在诗里。
  传说中的夜光杯是指周穆王时期从西域献上的“夜光常满杯”。
  杯中可盛白玉精三升。当时的一升约相当于现在日本的一合。传说每到夜晚,把空杯拿出,次日清晨即可再得满杯。
  夜光常满杯既然是西域贡品,出现在《凉州词》中想必也是极为相称的。
   。 想看书来

九 丝绸之路也是玉之路(1)
有一种衣服叫做“玉衣”。
  名副其实,它是用玉做的衣服,但活人不可能穿这种式样奇怪的衣服。即使穿在身上也无法动弹——它是专供死人穿着的。
  这价值高昂的玉衣,普通人死时可是穿不起的。只有皇帝、诸侯一级的人才能享受这种特权。
  最有名的玉衣出土于河北省满城西郊。
  1968年6月,人民解放军在演习时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遇上这样的情况,以中国的规矩,是保留现状等待专家前来处置。后来,经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考查,又发现了第二座古墓。从出土的印章得知,第二座古墓的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
  据《汉书》记载,刘胜是汉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靖王,在位四十二年后去世。他相当于汉武帝的庶兄,生母是贾夫人。
  关于刘胜的家世出身,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夫人窦绾的传略虽然不见于史书,但可知刘胜的祖母,汉景帝之母也就是汉文帝的皇后是窦氏,很可能窦绾也来自同一家族。
  中山靖王刘胜是身穿玉衣下葬的。
  这玉衣由两千四百九十八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金丝纯度达百分之九十六,极其纤细,直径不到零点五毫米。
  玉衣中的遗体经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早已风化成灰,出土的时候,玉衣已呈塌陷的状态。把它恢复原状之后,仍可大致了解衣主的体格。据《汉书》记载
  ——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枝属百二十余人。
  看来此人属于精力绝伦的那一类。
  玉衣全长一百八十八公分。穿着如铠甲在身,由此可推测衣主的身高应当是一米八左右。
  人的身体有许多复杂的凹凸之处,而玉衣完全按身体的轮廓曲线制成。玉片多为长方形,鼻子附近也有瓦状玉片,头部的玉片则呈弧形,此外还有三角形和不规则四边形的玉片。我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参观了这件玉衣的复原品,记得玉衣小腹处高高隆起的一块曾让我忍俊不禁。
  因为是用金丝编缀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作“金缕玉衣”,似乎是皇帝或地位相当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待遇。用银丝代替金丝制成的是“银缕玉衣”。
  197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在东京和京都举行。展品包括一件银缕玉衣,出土于江苏省徐州的东汉古墓。据推测是汉明帝的皇子刘恭一族的陵墓,但未能像刘胜的资料那样得到确切证实。这件银缕玉衣全长一百七十公分,一共使用了约两千六百枚玉片。
  1977年至翌年在名古屋和东京举办的出土文物展展出了河北省定县出土的一件金缕玉衣。玉衣全长一百八十二公分,由一千二百枚玉片用金丝缝合而成。
  与这件定县的金缕玉衣同时出土的还有竹简等文物,其年代据推测约在西汉后期(公元纪年前后)。定县属于汉代中山国的领地,墓主很可能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继者。然而刘胜的第六代没有子嗣,中山国在断绝子嗣四十五年之后,又从同族中迎来继嗣,刘胜家族才得以延续。
  那么制作玉衣所需的大量玉片是从哪里来的呢?
  关于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原料,据专家鉴定产自新疆。
  满城距北京不远,位置接近中国的东端。玉石自西域运抵需要跋涉万里。
  据说新疆出产的玉石自昆仑山顺流而下,人们从河中采集而得,故名昆仑玉。例如和田河、叶尔羌河等,尤以前者自古闻名。 。 想看书来

九 丝绸之路也是玉之路(2)
现在“和田”这个地名过去也曾写作“和阗”,史书中记载为“于阗国”。
  我于1977年访问了和田,在那里听到许多关于玉的故事。这一带虽然产玉,但向来没有打磨和加工行业。玉是贵重商品,加工技术不过硬的话,反而会损伤玉石,所以通常都是直接销售原石。
  即使现在,当地也没有玉石加工的工匠,原石一般直接运往加工技术高的地区——主要是北京。我就是在那里参观了玉石加工厂。
  不论是现在还是公元前,把玉的原石运往东部加工的方式都不曾改变。如今可以用卡车运送,还可以利用飞机。虽然是地方航线,和田的机场也算初具规模。
  而在公元前,人们只有依靠人力以及牲畜的体力和脚力。
  玉的运送路线应该是沿昆仑山北麓一线。以北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如果走天山南麓则迂回太大。
  从和田一直往东,以南是昆仑山延绵的银岭,以北是灰色的塔克拉玛干,无边无际。稍微转向东北,经楼兰穿过汉代的玉门关即抵达敦煌。这条路线且被称作“西域南道”。
  在西域南道上,早在公元前,就行走着往东部驮运玉石原石的骆驼、马、驴以及人的行列。不论是人还是牲畜,一旦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制作玉衣,肯定需要尽量选用颜色相近的玉。另外,从一块原石中获取优质玉的比率具体是多少,我这个门外汉无从得知。
  玉分为软玉和硬玉,我对玉的了解不过如此。硬玉是Jadeite,比如翡翠,质地坚硬,透明度高。硬玉的主产地在云南、西藏一带,国外则以缅甸最多。软玉是Nephrite,昆仑玉可归入软玉一类。昆仑玉不及翡翠透明,光泽也不耀眼,但色泽柔腻,给人以温润之感。
  中国人自古喜爱软玉之优雅,以至对玉的崇拜到了过分的地步。古代人似乎相信玉具有超凡的神力,玉粉被当作长生不老的妙药;人们还相信玉的魔力可以驱散恶鬼;通过玉的媒介,还可以接触神灵的世界。
  中山靖王刘胜的遗体化成了灰,人们从灰里发现了瑱玉。贵人死后,九窍(眼、鼻、口、耳、肛门等)都要用玉堵住。另外在胸部置有十四枚玉璧,背部还有四枚。玉衣的袖子里放着两枚小型玉印。镀金铜枕上也镶满了玉石,遗体手握的是半璧形的玉。中央有圆孔的圆形玉被称为璧,璧的形状类似于玉环,但玉环中间的孔较大。
  总之,埋葬贵人,大量的玉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皇帝以及诸侯才有资格身着玉衣下葬。其他王公贵族虽不能如此,但都尽可能地用更多的玉制品作为陪葬。
  最常见的是给死者口中含一块玉。人们迷信含着玉的遗体不会腐烂。
  死者口中含的玉多为蝉形,被称为“含蝉”。而刘胜口中含的不是玉蝉而是形似假牙套的玉件,夫人窦绾含的则是正统蝉的形状。
  在其余随葬品中,玉制品也不少,甚至有白玉制成的小人。
  中山靖王刘胜离世的时候,他的弟弟汉武帝还在世,也许是这位注重奢华的皇帝为自己的庶兄建造了一座特别豪华的陵墓。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轪侯夫人遗体令世界为之一惊。同时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幅“长沙T字形彩色帛画”。我曾推断这幅帛画是东园制作的随葬品。东园是宫廷设立的作坊,专门负责制造棺木等大葬所需的物品。
  通常皇帝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陵墓。不仅是皇帝自己的大葬物品,如果皇太后以及生母还在世的话,还必须准备她们的随葬物品。不单是皇族,重臣去世,天子也常常“赐东园之秘器”以示慰问。这类记载散见于史书,可见受赐是一种荣耀。

九 丝绸之路也是玉之路(3)
河北省满城县的汉墓出土的玉衣估计并非是在当地所属的中山国制造的。很可能是从朝廷掌管的东园出品的。玉片上打着小孔,以金丝或银丝缝合而成。如此高度的技艺一定是由宫廷独有。陪葬品中的玉饰亦然。
  玉与平民无缘。
  即便是用作装饰,需求者也只限于皇帝以及王宫贵族、富豪。或许民间根本没有玉石加工这门职业,即使民间有玉石作坊,玉石的原材料也是朝廷专卖品,是皇帝的产业。
  如今也一样。从海外旅行归国时,过海关手续最繁杂的要数烟和酒。烟是专卖品,酒税在国库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检查十分严格。
  我认为至少在汉代,玉的采购是由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