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熬鸵恢笔褂米拧癈ampa(瞻波、瞻婆)”这个称呼。
撰写于日本宝龟十年(779)的汉文文献《唐大和上东征传》,从时间上看,应该使用“林邑”或“环王国”的称呼。
早于鉴真十数年前,有一位名叫佛哲的音乐家,乘坐遣唐使的船与婆罗门僧正一同来到日本。据文献记载,佛哲是林邑人,文中并未使用“瞻波”这个的地名。据说佛哲是在出海捞珍珠时遭遇海难,被婆罗门僧正搭救后一同来到日本。
在同一时期,对于从同一国家来到日本的两个人,用统一的名称记录他们的国名似乎是当然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不是学者,且做个大胆推理。随同鉴真和上来日本的瞻波人善听,很可能不是越南的瞻波国人,而是来自《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那个位于印度的瞻波国。
来自林邑的佛哲是一位音乐家,传说雅乐舞曲中的林邑乐就是由他传到日本的。单从名字来看,鉴真一行的瞻波人善听似乎也是个擅长音乐的人,或许他是鉴真和上为指导日本的佛教音乐而特意挑选的人才。
佛哲当初并没有前往日本的打算,是因为遭遇海难被婆罗门僧正搭救才随行来到日本。想必鉴真也不知道日本已经有个名叫佛哲的音乐家。
在中国一方看来,天竺在广义上也属于西域。因此,我认为鉴真一行的善听是天竺——西域人。
鉴真多次东渡失败,开初曾打算连同工匠也一起带到日本,但最后抵达日本的应该说都是能够向当地人教授佛法的骨干成员。
关于音乐方面的人才,如前所述,且推测鉴真选择的是瞻波的善听。
佛像制作方面,被给予重任的应该是昆仑国人军法力。传说在唐招提寺讲堂里的丈六弥勒像和胁侍菩萨像就是由军法力制作的,制作时间据推定是在天平宝字(757—765)年间。如果这是事实的话,这两尊佛像就应该是除据说是鉴真和上带来的不空索观音和八部众像之外,唐招提寺最古的佛像。
这位军法力是昆仑国人,但这里所说的昆仑国与横亘在帕米尔高原至新疆南部的昆仑山脉并无干系。
“昆仑奴”这个词常见于唐代传奇小说,有一篇小说即以《昆仑奴》为题。有人说昆仑奴是黑奴,应该是来自南方、被卖作奴隶的人。从地理角度来看,不太可能是来自非洲的黑种人,而是东南亚一带的人。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当做货品一样买卖。与货品一样,奴隶也以产自远地者为贵。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拥有东南亚的昆仑奴和朝鲜的高丽婢曾被看做是富豪的象征。
《旧唐书》有如下记载
——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所说的昆仑应指越南以南的马来半岛、爪哇、苏门答腊、细利洼一带。
从这一带前来中国的贸易船被称为“昆仑船”。由此可知,昆仑国人并非单指奴隶。在港口城市,一定会有为做生意而来并从此定居下来的人。另外,昆仑奴因其高价,通常不会受到主人的苛刻待遇。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息(4)
唐代小说《昆仑奴》里那个名叫磨勒的昆仑奴,是个奋力成全主人姻缘的好人物。磨勒的主人爱上官家的歌姬,磨勒冒险带她出逃。追赶而来的家丁包围了磨勒,他却如游隼一般地逃脱了,密密麻麻的利箭也没能射中他。故事结尾提到,十年后有人偶然看到磨勒在洛阳城中买药,面貌一如往日般年轻。
既然能在洛阳城中买药,可见昆仑国人并非全都是奴隶,他们也可以因主人的意志而重获自由。
昆仑国人军法力的经历我们无法得知。既然能有缘成为鉴真和上的弟子,他一定是一位热心的佛教徒,也可能是一位为寺院制作佛像和佛具的匠人。
鉴真和上曾担任住持的扬州大明寺是一座大规模的寺院,应当拥有相当数量的佛像师。东渡日本时,想必鉴真和上会挑选手艺精湛且身强体壮的佛像师同行,想必昆仑国人军法力就是那个合适人选。
不论是乐师还是制作佛像的工匠,鉴真和上并没有拘泥于汉人。只要实力相当,不论瞻波人,还是昆仑人,都无所谓。不由让人想起那个把事关重大的眼部手术交给胡人医生来做的例子。
在随鉴真和上来日本的三位特殊成员中,最值得注目的当属胡人如宝。
瞻波的善听和昆仑国的军法力来到日本以后的事迹鲜为人知。虽有传说军法力制作佛像,却没有确实证据。包括如宝在内,这三位特殊的成员在东渡日本的团队中还算不上重要成员。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列举着鉴真的随行人员:
相随弟子,扬州白塔寺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台州开元寺僧思讬、扬州兴云寺僧义静、衢州灵耀寺僧法载、窦州开元寺僧成等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扬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人善听共二十四人……
一共二十四名成员,但文献在前十四人处告一段落。这是否意味着这十四人是弟子——至少是直系弟子?而对于其余十人,似乎采用降格的表述。
而且这段记述并未全部列举二十四人的名字,包括十四名直系弟子也是如此。也没有记录见于其他文献中的扬州白塔寺惠云、婺州的仁干等人的名字,也许名列其中本是一种荣誉。能肯定的是,至少在表述上是有所区别的。
从上述记载可知,胡国人安如宝在鉴真一行中,属于所谓的第二梯队。然而成为唐招提寺事实上的后继者的正是这位如宝。来日本之时名列下等,或许因为他年龄尚小。
据《日本后纪》的记载,如宝逝世于弘仁六年(815),享年八十四岁。由此可以推算如宝在二十二岁时随鉴真离开中国,较之常年陪伴鉴真的弟子们,的确非常年轻。
也许鉴真考虑到抵达日本后的长久之计,深感让年少有为者同行的必要。这时鉴真自己已经年过六十,常年以来随行的弟子们也都不再年轻。
今后将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日本,开始新的宗教事业。而身边的弟子们习惯的是唐朝的生活,对他们而言,在未知的土地上开展新的活动似乎有些晚了。
今后在日本的土地上,他们也许很难适应。
鉴真一定非常担忧吧。
就算身边的弟子们能够协助鉴真在日本的宗教活动,但就承担后事而言,他们似乎难于胜任。托付后事,必须找更年轻的人。
需要的是既熟知唐朝的生活,又不会因留恋之心而放不下过去年轻人。可以想见,鉴真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会让像如宝那样优秀的青年僧人同行。《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把“安如宝”写作“安宝如”,“安”是姓氏。保留着俗姓,说明如宝还未正式受戒成为僧侣。其他门弟自法进以下,名字前都没有写姓氏。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息(5)
胡国人安如宝是来到日本以后才正式受戒成为僧侣的。为他授戒的正是师父鉴真和上。
抵达首都奈良两个月后,鉴真在东大寺大佛殿前为以圣武天皇、皇后、皇太子为首的四百人进行了授戒仪式,如宝也是其中之一。
中国人把塞外民族总称为“胡”,意义相当于日语中的“ebisu”。
虽然也有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这些词,以不同的方位来称呼外族,但“胡”却有所不同。所以,要问与鉴真和上同来的年轻人安如宝是哪里人,光说是胡族人不足以判明,只可确定他不是汉人。
也有一说,认为如宝是朝鲜人,如《招提千载传记》的记载。
不过,关于“胡”这个称呼,说是塞外民族的总称,但因时代不同,用法也各有倾向。
在秦汉以前,比如在“胡服骑射”这个词中,“胡”主要指匈奴。而唐代所说的“胡”多指西部的塞外民族,西方天竺的佛教被称为“胡教”,佛陀是“胡神”,“胡商”则多指波斯商人。李白有一首著名的《少年行》,诗中写道: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通常认为,这里的胡姬应当是指波斯美女。
如前所述,《唐大和上东征传》成书于宝龟十年(779),相当于中国唐代宗时期。这部书虽然是由日本人淡海三船撰写于日本,但它依然带有唐朝文章的特色。因此,不可能把胡国人理解为朝鲜人,而且此书中还有关于朝鲜僧人的其他记载:
——高丽僧如海……
这位高丽僧如海在鉴真和尚首次东渡时,曾经是随行成员之一。成员中领头的是个名叫道航的僧人,他说
——大家前往外国,为的是传授戒法。成员应该是德高望重且行业肃清之人,而如海那般不学无术者不应在此行列。
如海大怒,遂向州官告密。依照唐朝的国法,私自出国是不准许的。鉴真东渡日本,与玄奘西行天竺一样,是偷渡出国。
首次东渡失败正是因为如海的告密。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谈及来自同一国家的人,应不会把一个写作高丽人,而另一个又写作胡人。如海和如宝,两个名字里都有“如”字,或许混淆因此而生。另外,安姓在朝鲜也相当多见。
但西域人采用安姓的也不少。汉朝时期,中国把位于大月氏国以西的帕提亚(领有现在伊朗至中亚一带的王国)称为安息,源于开国始祖阿萨息斯的名字。
东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时期,安息国的皇子出家来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这位皇子的中国名字就叫安世高。唐玄宗时期发动叛乱的安禄山更是大名鼎鼎,他也是出身于西域的安姓。
《大唐西域记》把位于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的国家分别称为东安国、中安国和西安国。这里曾经活跃着粟特商人,到中国的粟特人,不少人姓安。
鉴真的后继者安如宝是朝鲜人还是西域人?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我们并不知道安如宝何时从西域来到中国,何时投奔鉴真门下。也许他来自西域人的家庭,本人却出生在中国,甚至也有可能是在中国出生的第二代或第三代西域人。
西域人来到长安、洛阳等汉族聚居的地方,大都改用汉字姓氏。出生地相同的人通常都采用同样的姓。
帕米尔以东的人们,主要有九个姓氏,有“昭武九姓”的说法。粟特诸国(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中亚地区)的原姓音“chub”,写作汉字即“昭武”。 “chub”氏族又分为九个姓,因文献不同,九姓也不尽相同。《唐书》中的九姓是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息(6)
——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
而《文献通考》中列举的九姓则是
——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曷、穆。
据说“昭武九姓”中,康、安两姓尤其显赫,而安姓家族又以凉州安姓最为著名。安姓自北魏起定居凉州,唐代曾出过安抱玉、安抱真两位兄弟将军。洛阳安姓有北周大都督安真健和他的儿子,还有隋朝上仪同平南将军安比失。唐初有官至上柱国的安附国,他的儿子也曾是将军和刺史(州府的长官)。
这样似乎显得太过拘泥于“安”这个姓氏,但我仍觉得这位可以说是唐招提寺第二代后继者的安如宝是波斯系的西域人。
唐代的胡国人不仅住在长安和洛阳,唐代小说中还时常出现“洪州波斯胡人”。
洪州指现在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一带。
南部口岸广州自然聚集着众多前来交易的胡人。
鉴真东渡日本之后不久,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的田神功率部进入鉴真的故乡扬州。田神功的军队军纪混乱,在城中肆意掠夺。据《新唐书》记载
——杀商胡波斯数千人。
居住此地的波斯人是否全部遇害不得而知。单被杀者就有数千人,想必扬州的“商胡波斯”应有数万人。
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聚集于贸易港广州的货物,其流通路线可经由水路连接至江西。因赣江的连接,江西南昌,也就是唐代的洪州成为了物资集散的中心地。从洪州至鄱阳湖,再通过长江流域密布的水路连接大运河的起点扬州。也就是说,水路交易的各处要冲均有大量胡人居住。
小说中也时常有胡商登场,田神功的军队大量屠杀胡商,大概是因为他们通过交易获得了巨大财富。在日本,芥川龙之介有一篇改编自唐代小说的著名作品《杜子春》,其中说到获取巨财的地方就是“波斯邸”——波斯人的住宅。胡商可说是富豪的代名词。
扬州人鉴真应当自幼就有许多接触胡商的机会。说不定胡人安如宝就是扬州人也未可知。
话题再回到唐招提寺的药师如来佛像。具有西域壁画某些特色的这座佛像的作者到底是谁呢?所谓作者,不只是实际拿着凿子雕刻的工匠,还包括担任指导的人。一定有人先画好样图,再指导工匠们依照图纸进行雕刻,算是所谓的艺术指导吧。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不由地浮现胡国人安如宝的身影。
在唐招提寺所见的西域的影子,不只是鉴真和上坐像眼部的手术疤痕以及药师如来立像。如果把安如宝的存在考虑在内,可以说,我们所见的唐招提寺本身,就被包容在一层薄雾般的西域氛围之中。
如唐招提寺这个名称所示,“唐”才是核心意义所在。如果没有从唐朝渡海而来的鉴真和上,自然也不会有唐招提寺。
现在的唐招提寺是一座宏伟的大伽蓝。其实鉴真和上在世的时候,寺院还没有如此气派。相当于伽蓝中心部分的金堂,以流利伸展的屋顶闻名。而今金堂已成为唐招提寺的象征,人们在介绍唐招提寺时,必定要附上金堂的照片。其实金堂建成于鉴真死后。
据说在唐招提寺的主要殿堂中,鉴真在世时建造的只有讲堂。
寺院的中心通常应该是金堂,因本尊置于其内,金堂也叫本堂。鉴真在建本堂之前,先建了讲堂。讲堂当然是教学佛法的场所。据记载,这座讲堂用的是大内拆除古旧宫殿时分得的旧木材。 。。
五 唐招提寺的西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