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知道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嘿,我知道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扭头朝我一笑,摊开双手耸耸肩。常松,和我一样,都是教育梦想的追随者。这个偶尔爱调侃我的大男生,激情澎湃但却心细如丝,平日里总能抓住一些被我疏忽的问题。在我最初创业期间,他不经意出现,而后却始终不离不弃,这让我倍感温暖和力量。
  我对常松说:“没问题,只是正式咨询前与父母的一个沟通,半小时足够了。我只想知道事实,不想多听他们判断,那样的判断往往很主观。”我把记事本合上,开始想象那个焦急的声音,猜测妈妈的年龄大概在45…50岁之间,孩子应该是中学生了。
  闹钟准时响起,我在床上翻了个身,伸了个懒腰坐起来,起身径直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满眼的翠绿。早春的北京,只要不闹沙尘暴,还是个不错的季节。
  临出门前,选择了一套职业正装……日程显示今天不仅要和家长见面,还要到电视台录节目。虽然对自己的专业信心百倍,但在家长们面前,还是要打点心理分,不然我这张脸,别人一看就会在心里嘀咕:忒儿年轻了,可靠吗?
  换上正装后,看看镜子,自言自语:年轻真好。
  的确,正是有这年轻的激情和勇气,我才能在慕尼黑大学同时获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而后又固执地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创办了迎风教育机构。创办“迎风”,不仅是我的一个梦想,更是我对现实的一种开导。
  三年前,我在德国上学。一次,我质疑了我亲爱的导师内波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他听完我的观点后欣喜地说:“兰海,你思考带来的创造力太让我吃惊了,而我一直以为中国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内心强烈地不服气。中国孩子怎么了,中国孩子怎么就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随后在德国目睹和力行的教育方式,强烈地刺激了我。大街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红绿灯,而过往的车辆都放缓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让稚嫩的孩子们练习独立过马路。这种全社会共同履行教育责任的方式让我敬佩!大学课堂里,教授和学生会就一个问题争论到面红耳赤,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与教授相左,也能获得机会和尊重,而不用考虑由此会产生的影响。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找寻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不受束缚,更好地去探索。
  在课程实践期间我接触了更多案例,我梦中多次出现一群群欢快奔跑的孩子,可他们总是外国孩子。醒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培养孩子?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那样的教育?思考的结论便是我狂妄地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来为孩子们创造这个环境,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我要让自己梦中出现中国孩子欢快奔跑的身影,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放松的表情。

1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2)
走进楼下长长的过道,高跟鞋跟击打路面的声响,颇有几分节奏感。今天我来得最早,轻轻推开玻璃门,门后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完全是用白色建立的空间,白色的大门,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墙……在我们眼中,白色是世界的原色,而正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才绚烂了这个世界。
  10点整,我的房间门准时被推开。
  “你好,我是兰海。您就是静静妈妈吗?”我起身迎向他们,问道。
  “是我,您好,这位是我丈夫。”她朝我点点头,又指向身边那个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
  我以最不经意、最快速的眼神打量来者:暗色系衣服、头发蓬松但不凌乱的妈妈;着米色风衣、干净皮鞋的爸爸。从衣服到饰物,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可以说明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隐性信息。
  “请坐。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请告诉我你们想咨询什么呢?”我关上门,坐在咨询者的对面,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一般第一次来访者对我如此快速的开门见山都有几分不适应,静静妈妈也不例外。
  我对寒暄的省略让她与身旁的丈夫对视了几秒,很快她挪了挪身子说道:“是这样,静静,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她成绩一直很好,从小没让我们操什么心。但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不对劲。她现在已有逃课记录,并且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有一天,我洗衣服时,在她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纸条,字迹虽然模糊,但大概意思我还是看清楚了。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不过别人可能不喜欢她,所以她很难过。后来,我忍不住偷看她的日记,发现她也知道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
  “你们认为她最近情绪低落是因为失恋了?”我直接发问。妈妈对“失恋”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敏感,一旁保持沉默的爸爸则开口说:“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否失恋了,但从情绪上说,这是不好的。她现在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能考上什么学校,我们只是不希望看见她这样郁郁寡欢,这才是我们很担心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并不给出任何点评。当这一观点从这个中国爸爸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有些吃惊。一个被无数中国父母看做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中考成绩,这位父亲竟然如此自然而直接地说那不是最重要的。
  “她知道你们看了她的纸条吗?”我开始思考对策。
  “应该知道,当我看到纸条后,就一直和他爸爸商量怎么和她谈。我们特想和她谈,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妈妈一副焦虑的样子,眼眶也红了。
  温和的丈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抬头平静地说道:“我觉得孩子嘛,到这个年龄出现一些状况是正常的。我们不打算责备她,只是非常希望能帮她顺利度过这个关口。”
  “她平时都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测试父母对孩子情况了解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状况也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听歌吧!自从有了MP3,几乎耳机就天天戴着,我们也不知道她听些什么。”妈妈语气中略带不满。
  见他们俩茫然,我又换了问题:“她小学时的状况怎么样?现在成绩如何?”
  “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刚开始不行,到初二就到班级前列了。不过现在起伏较大。”[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反映了他们在班里的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况也会不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孩子。]谈到孩子的成绩,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你们工作都很忙吧?”
  “嗯,我们都在建筑行业,项目一下来就没日没夜了。所以我们能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摊开双手,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随后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到静静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充分了解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反应。]可日程显示,这两个周末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我只能告诉这对父母,最快下周二上午带孩子来,可那是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孩子去学校我们也不踏实,我们一定准时来。”爸爸果断有力的答复让我频频点头。这么开明的父亲,这么充满关爱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女儿呢?我深知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出现所谓早恋倾向时,能有这样包容态度的父母是为数不多的,但他们毕竟出现了,还来到了我的身边……这让我为那位尚未谋面的小姑娘暗暗庆幸起来。
  饥饿感告诉我,吃饭时间到了。我匆匆把夏令营策划案的建议写在文件上,下午我的天才策划小白从图书馆回来后,就能看到我的想法了。
  走到电梯口我又折了回来,刚才的建议似乎我只检查了一遍,一想到以严苛出名的小白,我必须再检查一遍,我可不愿被他嘲笑。小白一头长发的艺术感和他对事情的严格态度,让我一直在他的压迫下领导他。然而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面,却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活动中战胜他。
  三月的阳光如此灿烂,谁能拒绝在这日光下放松下来呢?看看手表,约定时间以及堵车现状让我不得不转战地铁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1)
走出地铁站,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
  “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的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身材娇小,却笑声朗朗。
  “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
  李阳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你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
  “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例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做好心理准备吧。”我说道。
  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记录如下:妈妈觉得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对自己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而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常偷拿家里的钱,却只拿五毛、一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而妈妈抱怨丈夫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与丈夫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
  在录播间里我告诉大家:“上周当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却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的关心之后,他就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喝了口水,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一个人在两个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个不同环境和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
  “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
  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 [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外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
  “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
  “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家庭和孩子,父亲则承担了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目前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都认同,“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一方和全职顾家的另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了。”

2 一个全职妈妈的故事(2)
“所以,她会觉得有压力而非常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道。
  “对,因为全职妈妈的安全感来自家庭,[个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就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孩子是否出色是她的成绩单,于是她们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的全部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应该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所以他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
  “我似乎能理解他妈妈的感受了。可他爸爸呢?为什么他会老打孩子呢?”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平日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总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就变成了妻子对他平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最直接的‘管教’就是‘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而这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
  “天哪!这孩子简直成为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不平。
  “对,这就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五毛、一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平时‘监管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地望着我。[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应该是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