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景规划孙权和鲁肃以外,其他人是无法体会到的。不,也许还有周瑜。
下一章:元帅音乐家
元帅音乐家
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在他的*中写道:“在有极大权力的人物中,真诚喜爱过我的音乐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身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的图哈切夫斯基一生战绩无数,被认为是红军中最富才华的高级军事将领之一。同时,他也极具音乐天赋。他拉一手绝好的小提琴,甚至在当了司令员后自己亲手做了一把小提琴。在战争间隙,他会去音乐厅欣赏歌剧。
而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中国,同样有一位兼具军事才能与艺术气质的将军得到了世人的敬重,没有音乐家的记录留下他的音乐才情的具体佐证,但只消史书上一句“曲有误,周郎顾”便足以说明一切。
周瑜自出道以来,命运就与孙策及他的江东政权捆绑在一起。周瑜和孙策是同年,而且非常友善,是拜了把子的哥们。当听说孙策脱离袁术东渡创业,周瑜就义无反顾地带着家兵在路上迎上了孙策。孙策见了周瑜,大喜道:“吾得卿,谐也。”于是孙策与周瑜联手接连攻克了江东割据势力,打下了足以立身的基业。然而此时,周瑜还隶属于他的叔父、袁术属下丹阳太守周尚的调遣。孙策为了不使袁术生疑,暂且先让周瑜回到袁术阵营。袁术也有心以周瑜为将,但周瑜早看出袁术没什么前途,找了个理由离开了袁术。建安三年,周瑜回到了孙策的阵营。此时的江东政权已经是如日中天。孙策亲自来迎接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以及两千精兵和五十名骑兵扈从。此时的周瑜和孙策才二十四岁,同学们看一看,差距啊。
周瑜和孙策的合作成为江东政权建立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更可贵的是,两人都有同样的志趣,就是进取中原,称霸天下。然而,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当这一袭击许都的良机到来之时,孙策却遭仇人刺杀,过早离开了人世。孙策的过早离世给江东政权造成莫大的损失,也从此改变了周瑜的人生。而在之后周瑜与孙权上演的江东二重奏中,孙策早逝的影响将再度体现。
下一章:周瑜与孙权的江东二重奏 。 想看书来
周瑜与孙权的江东二重奏
侍奉的主子变成了哥们的亲弟弟,对于周瑜来说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孙权比周瑜小,比起周瑜来说,孙权又缺少战争经验。因此,孙权在继位之处就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周瑜,并把军事事务全部交由周瑜掌管。周瑜也确实尽职尽责,建安十三年春天,由周瑜为前部大督的军队攻克了江夏,斩杀黄祖,为孙坚报了仇。
只是令人奇怪的是,这场胜利来的如此迟缓。可以说从孙策平定江东开始,*黄祖、为父报仇就是江东政权的既定策略,这也符合后来鲁肃为孙权所划定的先取荆州的战略构思。但这场战事却极为漫长。抛却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一年之间长达六年无所事事的空白期不说,即算是从建安十一年反击黄祖入侵算起,征服江夏也花了两年的时间,这和孙策、周瑜数年间即有江东的扩张速度大不相称。
唯一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孙权继位后调整了对外策略,由积极地对外扩张转为带有保守倾向的战略防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孙策死前奇袭许都的计划在孙策死后会立时流产。按道理说,孙策虽死但奇袭许都之计仍为可行,周瑜仍能成为统兵之将。但这一切都不符合孙权对江东的战略盘算,可以想象,这个十八岁的少年早就规划好了江东的未来。这一未来和孙策的理想大不一样,也和周瑜的理想大不一样。
孙权与周瑜的分歧应该是从孙策死之后就形成了:周瑜仍秉承着孙策的志向,竭力实现江东政权的拓展与争霸。以周瑜的野心,小小的江东绝不是他驰骋的舞台,他要挥戈中原,与曹操一争天下。而孙权则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性和谨慎,在面对任何一场战争,孙权都斟酌再三,如何保全江东,如何最大限度地维护父兄创建的既得利益是孙权最为重视的。周瑜的霸业愿景在孙权眼中只是轻狂的军事行动。两人对外战略的长期不和导致江夏之战一拖再拖,也使两人关系变得更为微妙。
然而,赤壁之战使孙权和周瑜的心思走向了暂时的一致。曹操转瞬间占领了荆州,挤压了江东政权的政治空间。刘备东逃又递来联盟信号。这一切都促使孙权尽快做出决断。无论《三国演义》和电影《赤壁》都将孙权对参战的犹豫和周瑜对参战的坚决归因于两人成熟与否或是否具有胆识等情商因素,但被人们忽视的问题在于,对赤壁之战的不同态度折射出孙权与周瑜世界观的不同。
最终孙权还是被说动了,决心与曹操一战。这也体现出孙权的保守与刘表的自保之本质区别。但孙权与周瑜参战,仍然是貌合神离。周瑜参战,是为了击败曹操,趁势挥军北上,实现王霸之业。孙权的参战则是一种主动出击,积极防守的态势,即击败曹操才能为固守江东制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统兵权依然交给周瑜,这是为了赢得赤壁之胜的关键。但同样,将举国之兵交给周瑜也并非能让孙权完全信任。其主要原因就是孙权怕周瑜一旦取胜,就要自作主张,率领军队完成他的王霸之业。于是孙权特意安排了与周瑜不合的大将程普为副都督进行掣肘,又分一只兵给堂兄弟孙瑜以为应对之策。但孙权忧虑的还是发生了,赤壁大捷后,周瑜果然率师乘胜追击,围攻留守荆州的曹操大将曹仁。曹仁万想不到周瑜进兵如此迅猛,虽然有一些抵挡,但是最终还是力不能当,将荆州的中南部让与了周瑜。
夺得荆州大部的周瑜可谓是意气风发,胜利更助长了周瑜完成孙策遗愿——进军北方的战略愿景。只是此时周瑜和孙权的矛盾也越积越深。史书在此处记录了周瑜向孙权上的两份请求:一份是请求将刘备、关羽、张飞分割开来,用金钱美女让其堕落,然后一股消灭。孙权没有答应,这不是念着孙刘联盟的旧情,而是在遏制周瑜膨胀的野心。在另一份请求中,周瑜认为益州刘璋孱弱,如果能“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奋威”即指奋威将军孙瑜,可见如果不是孙瑜也掌握着一支兵制约着周瑜的军事行动的话,周瑜是不会要求与孙瑜共取蜀的)进而“北方可图也”。可见,周瑜也意识到现在进取中原还时机未到,提出了先取巴蜀再进中原的曲线救国战略。由于没有向曹操的领地进行扩张,孙权表示了赞同,但周瑜书中的那句“北方可图也”还是引起了孙权的忧虑。好在周瑜还没起兵,自己先病死了,周瑜先取巴蜀后图北方的战略也随之化为泡影,并在不久之后为刘备所践行。
周瑜死了,江东政权上策决策者中“*”与“鸽派”的斗争也告一段落。周瑜的后继者鲁肃、吕蒙、陆逊等几乎都遵从了孙权保守主义的路线,东吴也再也没有激荡起图霸北方的万丈豪情。这里我们需要简要评判一下孙权的保守政策。论者多以此认为孙权是“守家之犬”,没有图谋天下的大志向,不仅与刘备、曹操相差甚大,甚至不如他的父兄。但评心而论,我们又凭什么将是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来作为品评人物优劣的标准呢?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标准,以曹、刘、孙三人各自的理想和实现程度来作评价的话,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理想是一统天下,刘备的理想是兴复汉室,二人不仅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理想,其后继者亦铩羽而归。反观孙权,理想是自保江东,他所尽心维持的父兄基业自他接手起绵延长达80年(作为对比,魏仅存45年,蜀仅存42年,而灭了吴的西晋也仅存51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地道道的长寿王朝。而且孙权在固守江东之时,尽力维持江东的平定与发展,不仅为后来的六朝繁盛开了个好头,还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并最终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反观诸葛亮,北伐中原空劬劳不说,还透支了巴蜀地区的发展,终使清人赵藩作联叹曰:“后人治蜀要深思”。
下一章:鲁肃:我从来不是戏托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鲁肃:我从来不是戏托
忠厚、老实、木讷,甚至愚蠢,一度曾是鲁肃的形象标签。原因很简单,就是在赤壁之战中,真正的主角周瑜和戏说的主角诸葛亮都占据绝对主体的位置,鲁肃出现的意义似乎只能是为此二人充当“戏托”。周瑜死后,鲁肃做了都督,但江东已无重要的战事。而待到荆州硝烟再起,鲁肃早已死去,接替鲁肃的都督吕蒙则凭借擒杀关羽而声名大振。作为都督的鲁肃则又沦为了过渡人物。
而在历史上,鲁肃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他对于江东政权的意义甚至超过了周瑜。而这正在于他的战略思想与孙权出奇的一致。多年以后孙权与陆逊谈论起早先的周瑜、鲁肃、吕蒙三位都督时,认为鲁肃有“两长一短”。这既是对鲁肃本人客观中肯的品评,又是对其对江东政权贡献的盖棺定论。
一长为“大略帝王之业”,这主要是针对鲁肃在孙权即位初期为孙权进行的一番远景规划,其意义不亚于诸葛亮为刘备所擘画的“隆中对”。与诸葛亮相同的一点在于,鲁肃与诸葛亮都准确地估计了北方最强大势力曹操的强势力量,认为不能立即消灭。而不同之处也很明显,即诸葛亮无论如何滔滔不绝,其最终目标在于使刘备入主中原,兴复汉室。而鲁肃的观点则更符合客观现状及历史趋势,他直言:“汉室不可复兴”,并劝孙权“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进而征伐刘表,夺取荆州,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十分明确,总结起来无非两点:一是以防御为主,不要急于与曹操争雄天下;二是防御需是积极防御,而非消极防御,夺取荆州划江而治是与曹操两分天下的对峙前提。鲁肃的“帝王之业”为孙权以及之后的割据诸侯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一统天下、成王霸之业并非所有英雄能力之所及,也并非衡量一个英雄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既然如此,割据一方,建号为帝不失为一种成功的选择。孙权是这样做的,孙权也成为了这样的英雄。
另一长即在赤壁战前,力劝孙权迎战曹操。在群臣一片暧昧的劝词中,鲁肃的说辞可谓一针见血。鲁肃说:我们这些大臣降曹,仍然不失官位,有车马随从,有结交士林的自由,和现在相比没有什么损失,但将军若降曹,和现在相比就大不相同了。须知,鲁肃在对外战略上历来是温和派,在之前为孙权策划“帝王之业”时还坦言曹操“不可卒除”。但当曹操南下,时局紧迫之际,鲁肃却能准确把脉时事,由温和的“保守党”转为激进的“*人物”,这非有大才略、眼光独到的政治家不能作为的。反观诸葛亮,全不顾时事已变,始终奉行着隆中对的策略而不加变通,空耗国力不说,在自己的人物志中也留下了遗憾的一笔,不亦悲乎。
鲁肃的功勋为孙权所铭记,而鲁肃的过失也同样令孙权懊恼不已。那就是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而留下隐患。史载,赤壁战后,刘备亲自到京口来拜见孙权,“求都督荆州”,这时候群臣中惟有鲁肃力劝孙权将荆州暂借给刘备,以共拒曹操。此时的鲁肃和孙权明显低估了刘备,以为他们可以像刘表利用刘备那样,将刘备作为抵御曹操的挡箭牌。但此时的刘备已经不甘于久居人下,很快就反客为主,将荆州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入川之后,刘备仍不放松对荆州的控制,甚至不惜与孙权反目成仇。这些都让曾为劝谏大臣的鲁肃颜面无光。孙权称此为鲁肃的一大过失不无道理。因为这一错误的信任,鲁肃之后的两任都督吕蒙、陆逊都以夺回荆州,弥补鲁肃过失为施政首要目标。吕蒙成功夺回了荆州,但却招致了刘备汹涌而来的复仇之声,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又成功击败了蜀军,才使荆州最终安全回到了东吴怀抱中,才使鲁肃这一过错得以弥补。只是经过这几次三番的波折,鲁肃当年所致力倡导的孙刘联盟也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下一章:曹操的幕僚团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曹操的幕僚团
让我们再回到赤壁之战前的建安十三年冬天,再回到长江北岸的曹操阵营。曹操在拿下荆州不过三个月之后便急不可待地展开了新的征讨,志在必得地将江东六郡作为自己新的战略目标。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说曹操的这一军事行为是出于对荆州积极防御的需要,还是真的得陇望蜀,意在呑袭江东。但至少,与江东孙权集团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已经远离了他南征的初衷,体现了曹操在新形势、新变化之下果断的战略决策。当然,在曹操的身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幕僚团,他们协理决策的作用也同样不能轻视。而在发兵赤壁的军事决策中,幕僚团内却出现了比较大的争议,反对声音最强烈的就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贾诩。
贾诩是曹操中后期最器重的谋臣,其传记与荀彧、荀攸并列,仅位于《诸夏侯曹传》之后,是曹操智囊团中的领衔者。贾诩在曹营中身份颇为特殊,他出身贫寒,不像荀彧、荀攸等出身名门贵胄;他原是张绣谋士,属半路变节而来,并非曹操起家时的旧臣,没有郭嘉、程昱那样亲信。纵使缺乏这些先天优势,贾诩依然依靠自己的智谋为曹操所重用。曹操赏识贾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贾诩曾经辅佐张绣战胜过他自己。对于一个可以击败自己的谋士,曹操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至于看到贾诩来降,大喜,握着他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是啊,连曾经的敌人都可以用为谋士,天下智士又有谁不会欣然投奔来呢。
官渡之战时,曹操曾一度处于困境,有点丧失信心,是贾诩及时地分析曹操与袁绍的利弊,鼓励曹操决心一战,故有官渡之胜。而当若干年后,曹操南下荆州,一路畅通无阻时,贾诩却反其道而行之,给曹操泼了一盆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