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虞前来幽州,担任州牧,负责处理北方事务。
  

公孙瓒与朝廷“下派干部”产生矛盾
刘虞是皇室宗亲,东海恭王之后,在刘氏宗族里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早年担任过幽州刺史,对这一带的情况很熟悉。刘虞这个人讲德义,主张以恩信感化乌桓人,他到任后派人到乌桓人那里“告以利害”,让他们把张纯杀了。丘力居早就知道刘虞的名望,也知道刘虞的政策,就派使者回访。
  刘虞的做法跟公孙瓒刚好相反,公孙瓒主张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但刘虞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又有朝廷的支持,公孙瓒不敢公开反对,于是在背后使坏。他悄悄派人在半路上劫杀乌桓使者,但丘力居知道这里面的情况,再次派出使者前来拜见刘虞。张纯无奈,丢下妻子儿女逃到辽东的鲜卑人那里,被鲜卑首领所杀,把张纯的首级呈送给刘虞,刘虞因此被朝廷拜为太尉,封为襄贲侯。太尉是三公之一,都是在京城任命和任职,刘虞担任太尉更多是象征意义,他个人的声望由此也达到了顶峰。
  公孙瓒看了很不爽,更让他气不过的是,刘虞上报朝廷请求精简边境地区的屯兵,公孙瓒认为这一刀是砍向自己的,公孙瓒手下当时有数万人马之多,这是他跟刘虞叫板的资本,但根据刘虞的方案,他手下只能保留一万人,屯驻于右北平郡,此地在公孙瓒的老家辽西郡南面,今天河北省唐山市在其范围内。公孙瓒不愿意,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自己抓不到的张纯,让刘虞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而且乌桓人答应不再内侵,拥有重兵也就失去了理由,他只得带着这一万人马到右北平郡担负守备工作。
  董卓入洛阳后,为了拉拢刘虞,升他为大司马,东汉没有这个职务,因为董卓自己要当相国,同样也是现行官职序列里没有的职务,为了有人作个陪衬,于是给刘虞也弄出来了这个名号。同时,把公孙瓒由中郎将提升为奋武将军,改封蓟侯,奋武将军只是一个杂号将军,跟大司马相比差了好几级,公孙瓒想跟刘虞摊牌,想想还是算了。关东联军起兵反董卓,刘虞和公孙瓒都没有明确表示参加,董卓为稳住刘虞,在迁都长安前任命他为太傅,但由于道路阻塞,任命书无法下达。
  然而,刘虞和公孙瓒还是不可避免地卷进了中原内战之中。先是袁绍、韩馥等人想拉刘虞过来,准备立他为帝,跟长安的献帝分庭抗礼,作为汉室宗亲,刘虞断然拒绝了袁绍等人的提议,袁绍死磨烂缠,希望刘虞再考虑考虑,刘虞明确表示再逼自己就逃入深山,彻底断了大家的念想。刘虞虽然拒绝了袁绍的提议,但在政治立场上倾向于袁绍。刘虞的儿子刘和在献帝身边担任侍中,献帝在长安想东归,就派刘和逃出长安,回去找刘虞让他领兵来迎,结果刘和由武关道出了关中,先到了袁术那里,把天子的意思告诉了袁术,袁术打起了小算盘,认为刘和是一张可以利用的牌,就让刘和给刘虞写信,让刘虞派兵来一块到长安迎接天子,刘虞得到儿子的信,没有多想居然答应了,准备派数千骑兵前往南阳郡。
  这本来没有公孙瓒什么事,不过他看出来袁术背后有阴谋,对于野心家的阴谋,一般的正人君子通常不容易看出,而同是野心家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理。公孙瓒劝刘虞不要遣兵,但刘虞不听。这一下公孙瓒倒着急了,因为他担心袁术将来知道这件事怨恨自己,干脆由反对遣兵改为主动遣兵,他派自己的堂弟公孙越率一千骑兵也前往袁术那里,并且先于刘虞的人马赶到,公孙越一到南阳郡就暗地里劝袁术扣下刘和,把刘虞派来的几千人马吞并。这些事情发生以后,刘虞和公孙瓒之间的矛盾便公开化了。
  在孙坚与周昂之战中,袁术派公孙越前往助战,结果公孙越战死,公孙瓒大怒,他不去找袁术要人,而是把仇记到了袁绍的身上,公孙瓒发怒说:“我兄弟之死,祸起于袁绍。”这是公孙瓒与袁绍结怨的开始。当然这只是一个导火索,从当时的大局来看,董卓退到长安后,内地两大阵营已经基本形成,这两个阵营的领头人分别是袁绍和袁术,公孙瓒站在袁术一方,刘虞站在袁绍一方,或者说刘虞为对付公孙瓒拉上了袁绍,公孙瓒为对付刘虞与袁术结盟。总之,这两大阵营展开了混战,公孙瓒先与袁绍作战,互有胜负,后与刘虞摊牌,刘虞战败被杀,公孙瓒控制了幽州大部分地区,以及青州、冀州一部分,事业达到了最辉煌的阶段。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壹拾叁 乱世中懦弱退缩者注定遭淘汰(1)
如果评选三国最窝囊的人,想必有许多人会第一个想到韩馥。他曾经是袁绍的上司,手下云集了颜良、文丑、麹义、张郃等名将,还有沮授、田丰等一流的谋士,可以说人才济济,在汉末争雄竞赛中,韩馥起步最早,条件最好,但却很快失败了,不是被人打败的,是被自己吓破了胆,不仅丢了地盘,最后连命都让自己弄丢了。《汉末英雄记》里对韩馥的记载不算少,说明王粲很关心这个人,关心他由盛而衰的过程,从而总结经验教训,这些记录大都被以后的《三国志》、《后汉书》等史书所采用。
  根据《汉末英雄记》的记载,韩馥字文节,是颍川郡人,他当过御史中丞,这个职务平时掌管图书文籍,但它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领导侍御史,前面说过侍御史是管官员纪律以及办案的,所以御史中丞也很重要。韩馥能爬到这个岗位上,与他“袁氏故吏”的出身有关,他与袁家人关系密切,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董卓进入洛阳后,暗中帮助袁绍的周毖、伍琼等人在董卓面前推举韩馥担任了冀州牧。
  韩馥到冀州不久袁绍也逃到了冀州,袁绍和袁术、曹操是同时逃出洛阳的,他们去了不同的地方,是一次有计划的潜逃。袁术到南阳郡找张咨,曹操到陈留郡找张邈,袁绍到冀州就是冲着韩馥来的。但是,袁绍到韩馥这里之前心里不完全有底,所以走到黄河边上的时候,让妻子刘氏带着三个儿子去找自家亲戚——兖州刺史刘岱,给自己留了条后路。果然让袁绍猜对了,韩馥到了冀州后势头发展不错,很快手下就聚拢了不少人才,兵马也有了好几万,因而不太愿意事事听从袁家人的召唤了。这时董卓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韩馥顺理成章地把袁绍打发到了渤海郡,这里远离中原,韩馥还是不放心,他“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
  袁绍在渤海郡一筹莫展,要不是接着发生了酸枣会盟,袁绍的事业大概也就在渤海郡到头了。鉴于袁绍的家庭出身和知名度,酸枣的各路盟军公推袁绍为盟主,当时同样是高干子弟出身的东郡太守乔瑁还拿出了一份所谓的“三公移书”,即在长安的三公联名致天下的公开信,里面陈述了董卓的罪恶,号召天下人团结在袁绍、袁术大旗下举义兵救驾,以解国难。这件事让韩馥没了主意,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参加会盟。论出身他是应该参加的,他跟张邈等人一样都是反对宦官的斗士,如今宦官没了,但董卓专权,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反下去。但是,现在大家推举袁绍为盟主,韩馥又有点接受不了。袁绍作为渤海郡太守是自己的属下,如今又是自己要防范的人,参加了酸枣会盟,那就得听从袁绍的指挥,这让韩馥很闹心。
  文人出身的地方官员真遇到事的时候往往显得软弱,考虑问题想得太多,在重大决策面前常犯晕,韩馥就是这样的人。韩馥心事很重,他跟手下心腹刘子惠商量:“现在我们应该助袁氏呢?还是助董卓?”刘子惠担任的是治中从事,他毫不留情地批评领导:“方今大家都兴兵为国,哪来的姓袁还是姓董?”韩馥听后感到很惭愧。刘子惠又说:“兵者是凶事,轻易不要挑头。现在应该看看其他州郡,有人带头的话就响应,这样我们比别人也不差,将来成功了也有我们的功劳。”韩馥认为刘子惠说得有理,就给袁绍写信,“听其举兵”。 。 想看书来

壹拾叁 乱世中懦弱退缩者注定遭淘汰(2)
韩馥不知道这个刘子惠与关东联军有来往,所以暗中向着袁绍等人说话,《汉末英雄记》说刘子惠是中山国人,他与袁绍的亲戚、兖州刺史刘岱关系不错,刘岱见韩馥没有起兵的意思,就给刘子惠写了封信,让他转交韩馥。信中写道:“董卓无道,天下所共攻,他活不了多久了。董卓死后,我们要回师*韩馥,因为他拥有强兵却助凶逆。”刘子惠大概主动把这封信交给韩馥看了,韩馥很害怕,反而把这件事归罪于刘子惠,要杀他。韩馥的另一个亲信别驾从事耿武求情,耿武甚至爬到刘子惠身上,愿意一块并斩,这样刘子惠才得以不死,被罚作刑徒,穿着罪犯的衣服在官署外面扫地。
  《汉末英雄记》的这条记载说明,韩馥即使给袁绍写信让他兴兵之后,心中仍然不甘。其实,韩馥现在还有另外的选项,那就是对袁绍不予理睬,不要把关东联军太当一回事,不久之后他们就会自相残杀起来,以韩馥现有的实力,袁绍奈何不了他,反过来袁绍如果得不到韩馥的支持将一事无成。但是,韩馥文官出身的弱点又暴露出来,虽然不甘心,但胆量却不够,他不敢与袁绍公开决裂,这给袁绍制造了机会。
  袁绍后来到了河内郡,依托河内郡太守王匡寻找发展空间。对袁绍来讲,这时找个地方打出一片自己的地盘是非常困难的,四周都是强敌,自己并没有什么本钱,惟一可行的就是谋取韩馥的冀州,而且强取不行,只能智取。好在袁绍身边有逢纪、许攸这样的谋士,很快就想出了好办法,袁绍抓住公孙瓒也有想侵夺冀州的想法,给公孙瓒写信,要跟与他合击韩馥,相约事成之后瓜分冀州。此时袁绍还没有跟公孙瓒有什么过节,公孙瓒欣然领兵南下,韩馥听说“白马义从”来了,吓得要死。
  袁绍还觉得火候不够,他暗中策反了麹义。麹义长期生活在凉州,手下人马具备凉州军凶猛的特点,是韩馥最能打的一支队伍,麹义反叛韩馥,韩馥试着跟他打了一仗,却被麹义打败,这彻底摧垮了韩馥的心理防线,他有点盯不住了。要说他手下还有不少将领,兵马也不算少,跟公孙瓒打一仗是有本钱的,但他却没有信心打,因为他手下的人心不齐。
  韩馥是颍川郡人,他上任后派人到颍川郡老家招了一批人过来帮忙,其中有郭图、审配、荀谌等人,荀谌的哥哥荀彧,还有日后成为曹操首席谋士的郭嘉都是在此前后由颍川郡来到冀州的。韩馥重用“颍川帮”,惹恼了冀州本地派,颜良、张郃这些武将以及沮授、田丰等人并不真心支持韩馥,他们觉得换个袁绍或公孙瓒来领导冀州也没有什么不行,至少赶紧把“颍川帮”挤走。在这种情况下,韩馥有了退让之心。
  袁绍掌握了这些情况,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他还派人到韩馥那里进行游说。《汉末英雄记》说袁绍派去的人包括张景明、郭公则、高元才等,这帮人到了韩馥那里连哄带吓,逼着韩馥让位。郭公则即郭图,也是颍川郡人,本来应该站在韩馥一边,这时也暗中投靠了袁绍。高元才即高干,他是袁绍的外甥,日后成为袁绍手下主要将领之一。至于张景明了解较少,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张导,他在此事中立下首功,后来却被袁绍因为什么事杀了,而且灭了族。
  据《三国志》记载,在韩馥那里做工作让他放弃冀州的还有荀谌,他也是颍川郡人,也暗中投靠了袁绍。荀谌先吓唬韩馥:“公孙瓒乘胜南下,一路上各地纷纷响应,袁绍也带兵东来,搞不清楚他是什么意图,我真为将军感到担心呀!”韩馥当然更担心,他问荀谌该怎么办。荀谌替韩馥分析说,公孙瓒这个人如何凶猛,如果公孙瓒和袁绍联合在一起,冀州将根本保不住,韩馥毕竟与袁绍有旧交,如果此时把冀州主动让给袁绍,袁绍必然领情,那样韩馥不仅可以得一个让贤的美名,而且可以自保。在郭图、荀谌等人车轮式的忽悠下,韩馥被彻底洗脑,他坚定地认为目前只有让位这一条出路了,于是决定把冀州让给袁绍。

壹拾叁 乱世中懦弱退缩者注定遭淘汰(3)
韩馥的决定让许多人大吃一惊。根据《汉末英雄记》、《九州春秋》等史书记载,袁绍派都督从事赵浮、程奂等人率精兵一万多人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孟津驻扎,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水军,听到韩馥让位的消息他们吃惊坏了,赶紧回师,当时袁绍正在朝歌,赵浮等人率领的水军从这里路过,有数百艘战船,路过袁绍军营时赵浮故意让大家“整兵骇鼓”,让袁绍看了心惊胆战。赵浮见了韩馥,劝他说:“袁绍正缺军粮,快要散伙了,不用十天半个月必然土崩瓦解,将军只需闭户高枕,有什么可担忧的?”但是韩馥的脑子已经严重不好使,他打定了主意,不再考虑赵浮等人的建议。
  这样,袁绍便以和平手段得到了冀州,韩馥搬出了官署,住进已故宦官头目赵忠在邺县的一所旧宅。袁绍进入邺县时,韩馥昔日的手下们纷纷前往迎接,其中也包括沮授、田丰以及颜良、文丑这些人,《汉末英雄记》说大家听说袁绍来了,都跑出去迎接,“唯恐在后”,只有耿武和闵纯二人拿着杖和刀拒之,袁绍后来命令田丰把他们都杀了。
  韩馥让出冀州原想过几天太平日子,哪知根本不能。袁绍以车骑将军的身份兼任了冀州牧,给了韩馥一个奋武将军的虚职。韩馥只想过太平日子,当什么官已经不重要,但这个最基本的想法也难以实现。像韩馥这样的割据群雄,想激流勇退还真找不到范例,韩馥不知道,这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作为一个军阀,无论自己多么德高望重,多么积德行善,仇人总是会有的,即使没有仇人,也有那些势利小人,你在位时给你当狗,可以舔你的脚指头,你一旦不在位、手里没了权,这些人就会把昔日的屈辱加倍地找回来,这种小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很多,让韩馥倒霉的是,现在他的面前就有一个。袁绍新任命的督官从事朱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