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舻氖谌顺晌康娜酥剩罄丛鼙煌莆囟拿酥鳎虺龇炊远康拇笃欤恳慌拢言壹甘谌巳可绷恕
  可这些不幸远没有结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董卓,列出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董卓随意行废立之事,言下之意并不承认刘协的合法地位,董卓担心被废的刘辩被关东联军利用,命人用毒药害死了刘辩,其过程记录在《汉末英雄记》等史籍中。刘辩死后,关于刘协合法性的问题不再成为焦点,绝大多数人认为刘协既然也是灵帝刘宏的亲生骨肉,继承皇位就不存在问题。但是袁绍还绕不过来这个弯,在董卓面前他坚决反对立刘协为帝,这个观点他一直坚持了很久,他曾想立刘虞为帝与刘协抗衡,虽然事情没有结果,但让袁绍成了最大的“反皇派”,一直影响着他与献帝刘协的关系。这也间接地促成了曹操得以抢先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让袁绍不断地在政治上失分。
   txt小说上传分享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1)
董卓赶跑了袁绍,消除了心腹之患,虽然身边还有黄琬、杨彪、朱俊、卢植这样的老臣时不时跟自己作作对,但董卓不担心他们,因为这帮人手里没有兵权,顶多动动嘴,把董卓惹急了,抽刀瞪眼一吓唬,这些人也就老实了。董卓感到很惬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仅完成了废立之事,而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务,先是当了司空,又改任太尉,最后又当上了相国、太师,几乎把这些最重要的职务全干了一遍,同时还增加了不少特权。董卓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封官封爵,只要他看着顺眼,想当什么官只需一句话。
  经过多年的经营,凉州军已经发展成体系庞大的军事组织,总兵力在十万人左右,手下主要将领有十多人,其中不乏日后的风云人物,主要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以及李蒙、王方、胡轸、杨定、段煨、徐荣等人,加上董卓新收降的吕布、张辽,可以说人才济济。但是这些人才有一个严重问题:专业太偏科,都是武将,在战场上玩命可以,玩不了文的,玩政治更不在行。
  董卓明白打江山跟治理天下是两回事,董卓急需要文人的辅佐。董卓是个武人,却也是个聪明人,他动不动耍横,但没有一味地耍横,对于反对他的人一点都不手软,但对于他想借助的人,他又能放低姿态。董卓控制朝政后,四处延揽名士到朝廷任职,一代文豪蔡邕就是此时结束流放生活回来重新任职的,还有荀彧的叔父荀爽,原本在颍川郡家里务农,突然接到诏命,任命自己为平原国相,成为副省级高官,还没等他赶到平原国,路上又接到通知改任他为光禄勋卿,成为部长,等他到了洛阳,才知道他的任命书又改了,他担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荀爽从布衣百姓一跃成为三公,前后只用了九十三天。
  董卓为了收买人心,还自己领衔,率领三公上书朝廷为陈蕃、窦武*,为了表达诚意,董卓带头“俱带鈇锧诣阙上书”,“鈇锧”是古代行腰斩刑用的工具,董卓带头光着膀子,背上这些刑具,跑到宫门口跪地请愿。陈蕃、窦武在与宦官斗争中失败而被杀,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子孙,也影响到与他们平时关系密切的人,在董卓主持下,陈蕃、窦武一案彻底*,当初受牵连被免官罢爵的人都“悉复其爵位”,董卓对陈窦二人“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
  董卓做这些事只有一个目的:收买人心。但是,人心已失,不是作几场秀就能换回来的。董卓和凉州军的残暴无情让洛阳的官民无法跟他们亲近,轻易废掉天子又让他彻底丧失人心。董卓一系列挽回声誉的行动或许收到了一点点成效,但士人们不肯真正合作的立场没有什么改变,这让董卓很苦恼。灵帝中平六年(189年)也是献帝初平元年,这一年的十一月,董卓自己由太尉改任为相国,这是本朝没有的职务,专为董卓而设,他空出来的太尉一职给了司徒黄琬,黄琬空出来的司徒一职由司空杨彪接任,杨彪空出来的司空一职由刚被提拔为光禄勋卿的荀爽接任,这几位既是世家大族出身,又是大名士,算是给董卓撑足了面子。但说到具体做事,这些人显然不行,董卓不仅需要装点门面的人,也需要干事的人,正在这时,有几个人主动跑到董卓面前表示效忠,让董卓大喜过望。 。 想看书来

柒 武人终究没斗过文人(2)
这几个人包括尚书周毖、郑泰,城门校尉伍琼、长史何颙等,其中周毖是凉州武威郡人,跟董卓还算是老乡,他们跑到董卓那里,说“董卓矫桓、灵之政”,把董卓说得很高兴,于是放手让他们“沙汰秽恶,显拔幽滞”,大力推行改革,试图复兴朝政。
  但董卓显然不了解这帮人的底细,这不怪他,因为他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才来洛阳不久,他不知道何颙就是那个“奔走之友”小团体里的骨干分子,郑泰是一个知名的党人,周毖和伍琼具体情况虽然不详,但都跟何颙差不多。总之,这些人本来跟袁绍都是一伙的,袁绍跑得急,走的时候身边只有许攸、逢纪几个人,也许没顾得上把他们都带走,也许是专门把他们留下来,目的是潜伏在董卓身边,专门给董卓捣乱。
  这几个人特别能忽悠,利用董卓急于革新朝政、收揽人才的心理,他们先是建议广征天下名士,包括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蔡邕等在内的知名人士就是在他们建议下被征辟的,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给董卓帮场子,而是为了取得董卓的信任。等时机差不多了,他们又推荐尚书韩馥担任冀州牧,侍中刘岱担任兖州刺史,陈留郡人孔伷担任豫州刺史,东平国人张邈担任陈留郡太守,颍川郡人张咨担任南阳郡太守,这些人董卓更不熟悉,全凭周毖等人的介绍,董卓出于对周毖等人的信任,全部批准了这些人事安排。董卓内心里还是想得到士人们的支持,史书上说“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他没有马上提拔手下那些将领,而不断重用士人,不仅给他们地位崇高的虚职,也广授他们州牧、刺史、太守这样举足轻重的实职,说明董卓是有诚意的。
  但是,韩馥等人也是袁绍的死党,韩馥是“袁氏故吏”,跟董卓这个“袁氏故吏”不一样,韩馥跟袁家人走得很近,刘岱是袁绍妻子刘氏的亲戚,张邈跟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孔伷、张咨也都是党人。要么董卓一天到晚太忙无暇过问很多事,要么手下的心腹只会打打杀杀不会做情报工作,对高级干部任命的把关如此之差,让反对自己的人成批地走向重要岗位。
  周毖等人甚至还给袁绍解套,袁绍、袁术、曹操先后逃出洛阳,随后朝廷便下达了通缉令,曹操在逃亡路上因此被人抓住,幸亏两个基层地方官网开一面,否则日后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大“奸雄”。袁绍逃到冀州,这里有韩馥接应他,但袁绍的身份仍然是朝廷的通缉犯。周毖考虑到袁绍这个身份不便于号召天下,于是跑到董卓面前又一顿忽悠,董卓居然把通缉令撤销,反而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袁绍还是造反了,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这些人一个不剩全部跟着反了,董卓盛怒之下杀了周毖和伍琼,但随后郑泰就替补上来,他接着忽悠董卓。郑泰在士人中的名望更高,在两次“党锢之祸”中他都是风云人物,是老一辈的党人,像袁绍、何顒一样他也喜欢广交侠士,史书记载他家有四百顷地,居然还不够吃,因为朋友实在太多了。当时董卓已经跟关东联军开打,双方自北向南在多个战场形成对峙,郑泰跑去对董卓一通吹捧,目的是麻痹董卓,迟滞凉州军在前线的行动,为关东联军尽可能创造条件,董卓虽然没有采纳郑泰的意见,但发现郑泰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把周毖、伍琼杀了,此时正缺帮手,董卓打算任命郑泰为将军,让他统筹前线指挥,幸亏有人赶紧向董卓报告,说郑泰此人“政治上”不可靠,董卓才收回成命,否则让郑泰到前线指挥,凉州军都得稀里糊涂地被报销了。
  郑泰之后董卓最信任的人是王允,即《汉末英雄记》里董卓询问司隶校尉人选的那个人。王允是并州人,世家大族出身,十九岁就开始做官,当过豫州刺史,在刺史任上遇到黄巾起义,在协助中央军与黄巾军作战时缴获宦官头目张让通敌的重要信件,王允密报朝廷,结果灵帝只对张让斥责一顿并未深究,张让由此对王允恨之入骨,必置他于死地。王允下狱后性命不保,幸亏大将军何进出手相救,王允才没死。王允对何进很感激,他又是党人出身,这样的人对董卓来说应该是比较危险的,但董卓偏偏信任他。
  董卓后来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刚开始董卓还在洛阳一带主持军务,长安的大事小事都交给王允处理,王允很有行政才干,各种事情处理得很周全,董卓很满意,更加信任他。但王允跟周毖、伍琼、郑泰、何颙也是一路人,都是潜伏在董卓身边的敌人。董卓到了长安后,何颙、荀攸、华歆等一批士人先后两次发起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何颙在狱中自杀,华歆等人逃亡,荀攸下狱。可是王允一直没暴露,他仍然坚持下来,在最后一刻成功策反了吕布,杀掉了董卓。
  从周毖到王允,士人们前仆后继地与董卓战斗,论起来董卓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薄,但他们的斗争精神却异常坚定,这是因为董卓进入洛阳后的一系列行为与传统儒家思想和经学文化格格不入,士人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暴的另类,他们誓死也要跟董卓斗,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即使手无寸铁也可以让千军万马胆寒,因为它的背后有强大的道德、舆论作支撑,董卓遇上这样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捌 曹操与刘备的早年友谊(1)
以上这两则关于刘备与曹操早年交往的佚事仅见于《汉末英雄记》一书,因而显得很珍贵。尽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主要针对的是刘备在董卓之乱前后是否已经与曹操相识。但作为曹操手下的近臣,王粲不大可能无中生有。王粲写曹操有一般史家不具备的优势,他与曹操朝夕相处,很多材料来自于曹操本人,因而这两则记录应该是真实的。
  从刘备、曹操早年行迹来看,说他们很早便认识是有可能的。曹操二十岁以前在家乡沛国谯县生活,后入洛阳太学学习,二十岁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国相、典军校尉等职,行迹是很清楚的。刘备早年的事迹不如曹操那么清晰,但基本情况也是可查的。
  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小曹操五岁。他的祖籍是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的祖父叫刘雄,当过兖州刺史部东郡辖下范县的县令,他的父亲叫刘弘,“仕州郡”,大概在本地当基层公务员。刘备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死了,家道衰落,他的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成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在那个轻商的时代;他们一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但是刘备有个好母亲,她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紧,十五岁那年;母亲让刘备外出求学,与同宗的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共同拜涿州本地人卢植为师,卢植是汉末名将,担任过九江郡太守,也是大学者。刘备师出名门,不仅提高了身价,而且结识了公孙瓒等同学,有了这些社会资源,刘备日后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卢植那里结业后,刘备开始“交结豪侠”,他很有个人魅力,也很讲义气,又是卢大师的学生,因而“年少争附之”,这其中就包括河东郡解县人关羽和涿郡本地人张飞。
  转眼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刘备二十三岁,他的人生出现了重要转折,这一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的家乡涿郡是重点地区之一,朝廷缺乏必要准备,仓促之间组织几支军队*黄巾军,这些军队分别由皇甫嵩、朱俊等人率领,刘备的老师卢植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期间曾经有过*民变的经验,被朝廷任命为左中郎将,负责冀州、幽州方面的军务。刘备率关羽、张飞等人跑去找卢老师效力,被卢植编入一个叫邹靖的校尉手下,校尉是高级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刘备等人军职不详,可能不是太高。在*黄巾军的过程中,刘备立了功,被朝廷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尉,这个职务低于县长或县令,大约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别看它品秩不高,但很能锻炼人,曹操、孙坚、孙权都干过。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在这个职位上干得不顺利,后来发生了“鞭打督邮”事件,他把上级派来的检查组组长给打了,刘备只得弃官而逃。这个时候正赶上何进、袁绍四处募兵,一些投机分子都往洛阳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来到了洛阳,被何进编入一个叫毋丘毅的人手下。《汉末英雄记》里关于刘备与曹操在洛阳相识的经历,大约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但是,《三国志》和《汉末英雄记》的记载有些出入。根据《三国志》记载,何进派毋丘毅到扬州刺史部的丹阳郡募兵,刘备等人一同前往,走到下邳国时,遇上黄巾军,在作战中刘备又立了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改任高唐县尉,后来升任高唐县长。下密县和高唐县都在山东境内,刘备既没有再去丹阳郡,也没有回到洛阳,而是直接去山东任职了。但据王粲的说法,刘备是跟曹操一块离开洛阳的,到沛国“募召合众”,曹操离开洛阳发生在袁绍弃官远走冀州的同时,如果曹操逃出洛阳的时候带着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就与《三国志》的说法相矛盾了。    考察曹操的行踪,他逃出洛阳比袁绍还狼狈,根据《三国志》卞皇后的传记记载,他甚至来不及通知家里人一声,夫人卞氏及在洛阳的家人都惊恐不已;据《魏书》、《世语》和《杂记》三本书的记载,曹操逃亡路过成皋县的时候到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杀了吕家的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