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菏椤贰ⅰ妒烙铩泛汀对蛹恰啡臼榈募窃兀懿偬油雎饭筛尴氐氖焙虻焦吓笥崖啦莸募遥绷寺兰业娜耍痪荨妒烙铩芳窃兀懿偬拥*县时被人认出来是通缉犯,结果被抓了起来,幸亏县里的功曹申明大义,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劝县令把曹操放了。以上种种记载表明,曹操是只身逃亡的,尤其是关于吕家血案的不同版本也说明,曹操当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否则也不会给后世留下那么多争议了。 。 想看书来

捌 曹操与刘备的早年友谊(2)
刘备没有再回洛阳,曹操逃亡时他不在。同时,各种史料都记载曹操逃亡没带其他人,显然《汉末英雄记》里的记载不真实。《汉末英雄记》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不是传奇小说,它里面记载的大多数史实都是有根据的,因为王粲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汉末英雄记》可以视为“口述历史”。尤其是记录曹操的内容,王粲更不会胡编乱造,关于刘备跟随曹操一块去沛国募兵这条记载如何理解呢?
  其实,详细考察一下曹操出逃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记载应该也是真实的,只是它的时间不在曹操出逃时,而是更早一些,在何进被杀之前。何进被杀前曹操的职务是典军校尉,这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这是一支新军,正在建设之中,曹操担任这个职务首要问题就是募兵,有了兵源后进行编练。同时,袁绍给何进出主意引外兵入京,何进除召董卓等人来洛阳外,还派不少人出去募兵,像张辽、鲍信、张邈、王匡、毋丘毅就是这时候派到各地的。过去一直没有注意被派下去募兵的人里还有曹操,如果分析《汉末英雄记》里的这条记载,可以确定其实曹操也参加了募兵,募兵的地点是他的老家沛国,在这次募兵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也参加了。
  这是刘备与曹操最早的合作,这时候曹操大概三十四五岁,刘备大概三十岁左右。但是这次合作时间不长,曹操的募兵可能进行得不顺利,也有可能是因为洛阳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曹操又回到了洛阳,总之这次没有募到太多的人马,刘备等人转而被何进派到毌丘毅那里去丹阳郡募兵了。
  《汉末英雄记》里的后一条记载,看着像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因为那时候刘备正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但仔细分析又不像,如果曹操对刘备的“密言”发生在“青梅煮酒论
  英雄”的许昌,他泄露给袁绍就应该是与曹操决裂改投袁绍之后,但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绍知操有图已之意”了,因为这时袁、曹对决已经开始,这件事天下人都已经知道了,不用刘备再去告密。如果不是这时,刘备能周旋与曹操、袁绍之间的,也唯有董卓之乱前在洛阳时,也就是刘备随曹操到沛国募兵前后,这个时候袁绍权势很大,曹操等人事实上都在听从袁绍的调遣,但曹操又极看不上袁绍的为人,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袁绍的轻视,也许跟刘备聊起过什么,而刘备转眼报告给了袁绍,曹操很后悔,不惜咬烂舌头作为“失言之戒”。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刘备在洛阳那段时间虽然地位并不太高,但却比较活跃,能跟袁绍、曹操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经常来往,并且与曹操的关系挺密切,曹操可以把一些知心话跟他说。
  以后,曹操在陈留郡的已吾起兵,参加了酸枣会盟,一步步壮大实力,当上了兖州牧,成为一路诸侯。刘备等人在高唐县也没有干太长时间,老同学公孙瓒在幽州事业越来越发达,刘备转投公孙瓒,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兖州牧曹操跟徐州牧陶谦爆发了战争,曹操三征徐州,而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公孙瓒派刘备等人援助陶谦,在郯城保卫战中刘备与曹操直接在战场上相见,昔日的战友成为今天的敌人。
  陶谦死后刘备接掌了徐州,还没等曹操与他刀兵相见,刘备自己这边先出了事,四处游荡的吕布被曹操打得无路可走,到徐州来投刘备,刘备缺乏警惕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与袁术串通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背后下手,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尽管后来双方达成了谅解,但刘备与吕布的矛盾依然很深,官渡之战前,曹操下决心解决吕布,刘备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左将军,这是他们第二次合作。
  尽管曹操手下不少人劝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始终没有动手。刘备在曹操那里一直心存不安,加上他暗中参与了董承谋反事件,干脆一走了之,不久与曹操翻脸,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转投了刘表,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扳回了关键的一局。
  纵观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还没有实力与曹操过招,他甚至一听说曹操亲自来*他就不战而逃。但是曹操对刘备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曹操这样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刘备身上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的赞赏,刘备出身低下,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来,真正应着那句话:“不放弃,不抛弃。”刘备多次陷入险境和低谷,但最后都挺了过来,这种品质是曹操最欣赏的。曹操自己的经历也跟刘备差不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但又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双方类似的经历和性格中某方面的共同之处,曹操对刘备有惺惺相惜之感。
  赤壁之战给了刘备以自信,原来无比强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战胜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事业有点走下坡路,而刘备则迅速崛起,两股势头不同的力量终于爆发了一对决,这就是汉中之战。此战由刘备和曹操亲自指挥,曹操这时已经六十多岁,进入了“烈士暮年”,而刘备还不到六十岁。刘备倾其所有务求打赢这场战争,整个益州都被动员起来,结果刘备胜出,曹操的势力退出了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曹操六十六岁时死的,刘备比曹操多活了三年。他们一生的经历有许多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活跃在同一段历史舞台上,有时互为朋友,有时互为敌手,彼此相当熟悉和了解,都对汉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玖 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1)
《汉末英雄记》把王匡、孔伷、刘岱、桥瑁这些人集中到一块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关东联军。董卓专权后,袁绍等人逃出了洛阳,很快便在洛阳以东的冀州、兖州、豫州等地起兵,公开反对董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但是根据正史记载,并没有十八路之多,算起来大概有十一路,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代理奋武将军曹操。
  酸枣是东汉兖州刺史部陈留郡的一个县,在今天河南省延津县附近,当时这里临近黄河,处在南北要冲,东距洛阳二百里左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也就在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几个月后,刘岱、张邈、张超、鲍信、袁遗、桥瑁等人率领各自人马聚集到这里,设坛盟誓,首先打出*董卓的大旗,袁绍虽然不在酸枣,仍然被大家公推为盟主。
  曹操当时没有合法职务,他在张邈的支持下到已吾募兵,得到了五千多人,其核心力量是本族的曹仁、曹洪等,以及与曹家关系密切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典韦、乐进等人也是这时候加入曹操的。曹操在已吾打造出一支曹家军,日后这支军队不断得到锤炼,成为百炼成钢的一支铁军。《汉末英雄记》里提到的曹纯,也是曹氏宗族成员,他是曹仁的兄弟,是曹操的表弟,日后成为曹军主力“虎豹骑”的指挥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立功。不过,就目前而言,曹操的总体实力还稍逊一筹,加上没有合法职务,在酸枣会盟中的分量还不够,袁绍委任他为代理奋武将军,编在张邈之下,所以在会盟誓词里只提到张邈而没有提到他。
  随后,韩馥在邺县,袁绍、王匡在河内郡,孔伷在颍川郡,袁术在南阳郡鲁阳对酸枣会盟给予响应。这几个方面的人马加在一起有十几万,控制地盘自北向南跨越了小半个中国,势头很猛,被称为“关东联军”。董卓当时以洛阳为基地,主力部队多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布防,为对付关东联军,他急忙调集主力迎敌,从河内郡到南阳郡分成三个主战场,分别由牛辅、徐荣、胡珍、吕布等人率领,与关东联军作战。
  从势力对比上看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齐鼓相当,但关东联军在舆论上受到支持,他们打出*董卓的大旗后,各地官民都给予支持,对他们寄予厚望。可是,势头很猛的联军很快却失败了,大家很快便转入到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互相之间展开了厮杀,反倒把共同的敌人董卓放到了一边没人理了。董卓虽然后来无力保住洛阳而退到了长安,但他退却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方基地不稳、黑山军不断袭扰是主要原因,与关东联军的正面进攻关系不大。
  当时京师一带流传的歌谣里有一句叫“河腊丛进”,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汉末英雄记》解释说董卓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关东联军举兵共诛之,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莫肯先进”,在各地停兵数十万,就像乌蜡虫一样,只有声势,却没有力量。
  酸枣会盟的失败让曹操十分伤心。就在酸枣期间,曹操看到大家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他十分生气,有一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窍为诸君耻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张邈等人仍然不以为然。后来,曹操写了一首题为《嵩里行》的诗,诗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这首诗里,曹操分析了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他认为人心不齐造成了最后的失败,从“军合力不齐”发展到“势力使人争”,共同的敌人没有消灭,自己内部先发生了火并。曹操站在天下百姓的角度发出了感叹,称“念之断人肠”。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玖 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2)
曹操一生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多年后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里又提到了酸枣会盟,对于失败进行了反思。之所以让曹操念念不忘,是因为这次会盟的失败给他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也格外让他惋惜。在酸枣期间,曹操多次提出正确建议,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一举打败董卓,但得不到积极响应,大家只知道每天“置酒高会”,只有鲍信跟着曹操单独行动了一次,但却在汴水河畔被凉州军悍将徐荣击败。曹操事后很生气,他率先离开了酸枣,先是到扬州募兵,之后到了黄河以北的河内郡,暂时依附于袁绍。曹操认为“军合力不齐”是关东联军失败的原因,这当然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关东联军的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首先,一些重量级的地方实力派人物没有一同参与会盟,削弱了联军应有的影响力。当时洛阳以外还有不少实力派,如徐州的陶谦,幽州的刘虞和公孙瓒,辽西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焉,他们手握重兵,占据的地盘都很大,他们如果一块参加会盟,董卓恐怕连放手一拼的信心都没有了,没准会乖乖退回凉州去。但陶谦等人并没有参加会盟,他们虽然没有公开反对关东联军,但他们仍然尊崇洛阳的天子,表明他们也不反对董卓。他们的态度之所以与袁绍等人不同,是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实力,是既得利益者,对他们来说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比冒险更明智。这些地方实力派抱着中立的态度,对关东联军缺乏实质上的支持。
  其次,参加会盟的这些人大都是新赴任的地方官,没有什么根基,实力有限。韩馥等人上任普遍不到一年,虽然有朝廷正式颁发的委任状,但在世家大族左右地方政局的汉末时期,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他们会盟时也都带来了不少人马,但大多数是冲着浩大的反董声势刚刚加入的新兵,缺乏必要的组织训练,战斗力不强。曹操虽然勇气可嘉,但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贸然出击,结果一战而溃,说明联军还不具备与强悍的凉州军正面交锋的实力,应该抓紧训练,提高队伍的战斗力,之后再与凉州军决战。另外,关东联军的后勤保障也是问题,这么多人聚集在一块,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军粮,但袁绍、王匡、张邈等人在地方上实力有限,没有积累,加上转眼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军粮供应不上,粮食吃完便一哄而散了。
  第三,董卓挑起了关东联军的内讧。董卓对付关东联军除了用凉州军猛打之外,还动用了少有的政治智慧,派使团到关东劝降就是一招妙棋,袁绍不明就里,加上自己父亲、叔父几十口人刚刚被杀,有点冲动,他下令把董卓派来的使臣都杀了,结果犯下了大错。董卓派出来的这几位使者分别是大鸿胪卿韩融、少府卿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环,这些人不仅是朝廷部长级的重臣,而且都是名士,像泰山郡人胡母班,年轻时就很有名,跟度尚、张邈等八个人“轻财赴义,振济人士”,被称为“八厨”。袁绍不分清红皀白,下令把他们全杀了,最后除因韩融知名度太大免去一死外,其他人都死于袁绍之手。其实这正是董卓的阴谋,他派使臣到关东劝降,成功了可以不战而解关东的威胁,不成功就把韩融这些人交给袁绍等人处理,至少可以解除他们在朝中对自己的潜在威胁。哪想到袁绍把他们杀了,这更中董卓下怀,此举无疑挑起了关东联军与士人们的内斗。王匡接到要他杀胡母班的命令,据谢承的《后汉书》记载,胡母班在狱中给王匡写信陈情,说“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