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尽英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浪花淘尽英雄-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赴嗟拿睿菪怀械摹逗蠛菏椤芳窃兀赴嘣谟懈蹩镄葱懦虑椋怠捌陀攵坑泻吻灼荩迤裢瘛保康蹩锘故侵葱辛嗽艿拿钌绷撕赴唷M蹩锏男形て鸷赴嘧迦艘约巴檎叩姆吲呛罄戳掀鹄窗淹蹩锷绷恕9囟纱四谮Р欢希踽酚肭盆O喽瘢踽飞绷饲盆#跄潜叩闹鹘锛岣橇本V荽淌吠鯀焙湍涎艨ぬ卣抛桑饩褪遣懿偎档摹笆评谷苏薄
  第四,关东联军缺少强有力的统一指挥。联军在酸枣会盟时袁绍还在渤海郡,虽然大家公推他为盟主,但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袁绍当时的处境较为艰难,由于冀州牧韩馥对他心存猜忌,所以他的行动受到限制,更不要说统筹规划讨董大业了。后来袁绍处境虽有所改善,但实力仍然不强,他到河内郡与王匡联合,其实是来寻求依靠的。袁绍紧接着自任车骑将军,对关东联军统一发号施令,但除了他下令诛杀胡母班等董卓派来的使者外,没有见到他下达的军事方面的部署,联军实际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种情况在酸枣更为明显,当时云集于此的联军有六七路,但缺少绝对权威的人,就连设坛时要选一个人上去领着大家盟誓也都“更相让,莫敢当”,最后推举张超手下的功曹臧洪登坛念誓词。没有统一的指挥,联军就像一盘散沙,加上各怀心事,自身战斗力又不强,最后失败应在情理之中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壹拾 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1)
董卓分兵与关东联军对抗,关东联军有三个主攻方向,分别是河内郡、酸枣和南阳郡,董卓也把主力分成三个部分,对付河内郡的一部由他的女婿牛辅指挥,对付酸枣这一路由名将徐荣指挥,南面这一路,主要对手是袁术、孔伷,这两个人董卓都不怕,但有一个人让董卓很紧张,他就是孙坚,这个长沙郡太守一听说讨伐董卓,兴奋得不得了,率领人马一路过了长江到达南阳郡,目前归袁术指挥。董卓对孙坚并不陌生,他们在凉州和羌人作战时是老同事,孙坚一向对董卓没有好印象,认为他日后必为朝廷大患,曾建议张温在军前找借口除掉董卓。董卓知道孙坚的战斗力,不敢怠慢,对南阳郡方向作了重点布置,由胡轸任大督护,即总指挥,华雄和吕布为骑督。
  胡轸在日后的名气远没有吕布和华雄大,但当时却是吕布和华雄的上级,名气和地位要比他们大得多。史书中没有胡轸的传记,他的事迹散见于《汉末英雄记》、《九州春秋》以及《三国志》董卓和孙坚的传记中,而以《汉末英雄记》的这一段记述最详尽。根据以上这些史书的记载,胡轸字文才,他和董卓手下另一个将领杨定都是“凉州大人”。据《后汉书?岑彭传》的解释,所谓“大人”是指“大家豪右”,《后汉书?马援传》也说“大人,谓豪杰也”,也就是地方豪强,《后汉书?董卓传》说胡轸是“卓故将”,说明他很早便跟随董卓了,从史料分析来看,胡轸的地位在李傕、郭汜等人之上,更是吕布、徐荣等人无法比的。
  《汉末英雄记》对南线战况作了详细记载。袁术派孙坚自南向北攻击,到梁县境内的阳人这个地方双方遭遇。梁县归司隶校尉部的河南尹管辖,即今天河南省临汝县,阳人也称阳人聚,是个大壁坞,这里位于洛阳的正南方,霍阳山和汝水以北,距离洛阳的直线距离只有几十里,相当于洛阳的远郊区。身在洛阳的董卓急了,命令胡轸、吕布、华雄等人立即迎敌。
  《汉末英雄记》说胡轸性子很急,对属下一向很严厉,有时还吓唬吓唬大家,领导方法简单粗暴。或许近来凉州军抢抢杀杀的军纪太涣散,让胡总指挥很恼火,他临出发前警告大家:“这次要斩杀一名青绶级官员,才能整顿好纪律!”汉代无论文官还是武将,品秩的大小可以通过官印的材质和绶带的颜色来判断,“青绶”即青色的绶带,汉代的绶带分为黄赤、赤、绿、紫、青、黑等颜色,皇帝、太后、皇后用级别最高的黄赤色,诸侯王、天子的贵人等用赤色,公、侯、将军用紫色,九卿、二千石的官员用青色。胡轸所说的“青绶”级官员,指的就是九卿以及二千石的官员,也就是太守、校尉这一层级的“省军级”大员。
  胡轸本人是陈郡太守,也是“青绶”级官员,他有没有权力斩杀这个级别的高级官员不太清楚,如果有的话,恐怕指的就是他手下的吕布、华雄这几个人了,看来他们之间关系处得不好。胡轸把狠话放了出去,“诸将闻而恶之”,这个“诸将”里显然包括了吕布和华雄。胡轸率军开到广成,这个地方也叫广成聚,是梁县境内另一个壁坞,距离阳人聚只有几里路。这时候天黑了,士兵远道而来,人困马乏,根据董卓之前下达的战斗指令,他们应该在广成聚就地宿营,秣马饮食,拂晓时分发动攻击。但是包括吕布在内,“诸将恶惮轸”,都想“贼败其事”,吕布等人宣称“阳人城中贼已走,当追寻之,不然失之矣”,鼓动胡轸连夜进攻,而孙坚那边守城准备很充分,根本不可能偷袭成功。

壹拾 被忽略的急性子将军(2)
胡轸稀里糊涂指挥人马攻城,没有任何战果,将士们又渴又饿,人马疲惫,又是三更半夜,来不及修筑堑垒,一个个都解开盔甲就地休息。吕布这时候又跑出来使坏,宣称“城中贼出来”,军士们扰乱奔走,盔甲也丢了,马也跑了,一口气溃退了十多里,确定后面没有敌人追击才稍稍安定下来。这时天已亮了,胡轸命人拾取兵器,想再次攻击阳人聚,但孙坚那边已经进一步加强了防备,外面的城堑也进行了加深,胡轸等无法取胜,只好撤兵。
  以上是《汉末英雄记》关于阳人聚之战的记载。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补充,孙坚在阳人聚取得胜利,但在此之前他打过败仗,地点是梁县以东,对手是猛将徐荣,也就是在汴水河畔把曹操杀得丢盔卸甲的那个人。这一次徐荣又把孙坚打败,孙坚只带数十骑突围,凉州军穷追不舍,孙坚常戴一个红色的头巾,平时看着挺酷,但在战场上却很危险,成了一个标志,凉州军追着红头巾跑,孙坚赶紧把头巾取下,交给部下祖茂戴上,自己才得以脱身,祖茂则被凉州军追到一片坟地里,刚好有一个烧了半截的木桩,祖茂把头巾绑到木桩上,自己躲到草丛里才骗过追兵。孙坚之后去了颍川郡,在豫州刺史孔伷支持下重整旗鼓杀了回来,与胡轸等相遇于阳人聚。
  按说孙坚是败军之将,仓促之间聚集残兵败将杀过来,实力不会强到哪里去,结果却反败为胜,胡轸、吕布、华雄三个猛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里面主要原因恐怕出在凉州军自己身上,胡轸带兵方法简单,与吕布等人处理不好关系,致使吕布暗中使坏是失败的直接原因。根据《三国志?孙坚传》记载,孙坚阳人聚一战大获全胜,斩杀了胡轸手下的骑督华雄,《三国演义》里华雄死于关羽之手是不确切的。史书中对华雄的记述更为简单,其他情况均不详,他日后的名气完全是“傍”上了羽才得来的。
  阳人聚一战直接导致洛阳被孙坚占领,孙坚成为联军中第一支攻入洛阳的军队,但洛阳此时已彻底残破,原因是董卓临撤退前下令一把火把城中宫室等重要建筑全部烧了,这座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都市顿时成为一片废墟。孙坚命人打扫宫室,修护邙山脚下那些被董卓破坏的帝陵,因为洛阳及其周边已经成为“无人区”,占领洛阳毫无价值,孙坚率部从退了出来。
  胡轸最后的下落是,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胡轸、杨定等人当时在长安城内。据《九州春秋》记载,不仅吕布不喜欢胡轸,当时临时掌握了最高权力的王允也不喜欢他,王允让胡轸和杨定等人到李傕那里捎话,王允对胡轸说:“关东鼠子欲何为邪?卿往呼之。”胡轸、杨定表面答应,结果一到李傕等人那里就招呼他们往长安杀来,接着王允被杀,吕布出逃,长安城及献帝刘协落入李傕、郭汜、樊稠等新一代凉州军阀手中,胡轸没有出现在掌握实权的凉州将领的行列里,他的事迹也没有再次出现在史书中,关于他之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想必在连续不断的乱战中被杀了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壹拾壹 改写历史的意外事件
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关东联军在南线取得突破,袁绍在河内郡却徘徊不前,酸枣的各路人马一哄而散,在这种情形下,袁术挣足了面子,他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其实这不是他的功劳,如果没有孙坚他什么事都弄不成。孙坚的资历相当老,并不在袁术之下,论能力更是袁术的几倍,但他心甘情愿听从袁术指挥,这说来话长。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胆气过人,十七岁当上县“公安局长”
孙坚字文台,是扬州刺史部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富阳县)人,据《三国志》记载,他是孙武之后。关于孙坚的家世,《吴书》称他们“世仕吴,家于富春”,吴郡即今天江苏省苏州市,孙坚生得容貌不凡,他年轻时“性阔达,好奇节”,少年时期即为县吏,这个县应该是他的老家富春县。十七岁那年,孙坚跟父亲押着一船货物到钱唐县即今天浙江省杭州市去,路上遇到了海贼胡玉等人,这伙人从钱唐县附近的匏里上岸抢掠商人的财物,正在岸上分赃,过往的船只看到这种情景都不敢前进。
  孙坚对父亲说:“可以把这些贼人打败,让我对付他们。”孙坚的父亲劝他说:“这不是你能干的。”但孙坚不听,他“操刀上岸”,用手比比划划,嘴里嘟嘟囔囔,“若分部人兵以罗遮贼状”。胡玉等人看到,以为官兵来抓他们,赶紧丢掉财物逃走,孙坚不干,穷追不舍,杀了一个海贼。这件事让孙坚的父亲很吃惊,如此以来孙坚的名气就传开来,富春县令听说后“召署假尉”,“假”是代理的意思,就是把他召到县政府来代理县都尉,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这时他十七岁。
  富春县属吴郡,与其相邻有一个会稽郡,该郡闹民变,其中有一个叫许昌的人在句章起兵,这个地方在今天浙江省宁波市附近,许昌自称阳明皇帝,封他的父亲为“越王”。许昌等人煽动周围诸县,手里面有人马将近万人。扬州刺史臧旻调集州郡人马前往*,孙坚被吴郡征为郡司马,相当于民团团长,临时招募精勇千余人,与各郡人马共同*许昌,最终将许昌消灭。臧旻为孙坚请功,孙坚被任命为盐渎县丞,其地在今天江苏省盐城市,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过了几年,改任盱眙县丞,之后又改任下邳县丞,盱眙县即今江苏省盱眙县,下邳县在今天江苏省邳县附近。
  孙坚的仕途看来不很顺利,干了那么长时间还只是在“副县长”这个岗位上打转,说到底还是他缺少后台,东汉后期官场的门阀化倾向相当明显,像袁氏那样出身世族的大家族常常垄断要职,一般人要想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必须投靠这些大家,当个“袁氏故吏”什么的。孙坚世代在吴郡为官,估计都是基层官吏,像孙坚这样凭本事当上县丞已经算不错了。《江表传》说孙坚心理素质很好,虽然升不了官,但没有牢骚,平时工作勤恳认真,他先后当了三个县的“副县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看来他跟刘备一样,都很会笼络人,不少乡里少年愿意追随他,人数多达数百人,孙坚力所能及地接济他们,待他们像自己的子弟一般。
  不要小看孙坚的这种行事风格,因为此时天下即将大乱,能笼络住人正是乱世成大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程普、黄盖、韩当等早年追随孙坚的人,对孙氏一直忠心耿耿,至死不变,看中的就是孙坚的为人。孙坚后来遭突然变故死了,他的儿子孙策之所以能很快东山再起,与程普等人坚定的支持分不开,后来孙策也遭突然变故而死,孙策的弟弟孙权也能迅速掌握局面,最终开创孙氏大业,靠的也是这些方面。说孙权一般说他继承了“父兄遗业”,说明他继承的不仅是孙策的政治遗产,更有孙坚时代打下的坚定基础。
   。。

英勇善战所向无前,受到朝廷重用
中平元年(184年)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黄巾大起义,这给孙坚带来了机遇。当时朱俊被任命为中郎将,负责*颍川郡的黄巾军,朱俊听说孙坚有勇有谋,是把好手,就上表朝廷任命他为佐军司马,相当于副团长,这个职务跟民团不同,是朝廷的正规军。孙坚前往军前效力,乡里少年很多人愿意追随,孙坚一路上又招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到朱俊那里报到时手下已经有了一千多人,其中就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人,这是“孙家军”的基本班底,朱俊当然很高兴,不需要朝廷破费,孙坚自己把队伍就拉起来了。孙坚在朱俊指挥下“并力奋击,所向无前”。
  孙坚打仗很拼命,据《吴书》记载,一次孙坚乘胜深入,但是友军没有及时跟上,在西华这个地方打了败仗,孙坚负伤后坠马,倒在草丛中昏迷过去。大家四处找他却找不到,眼看没有希望了,结果奇迹发生,孙坚所骑的战马跑到营中,一边用蹄子刨着地一边嘶鸣,大家很惊讶,跟着这匹马找到了孙坚。孙坚回到营里只养了十几天,伤势刚刚好些就又出去作战了。在攻打宛城时,孙坚“身当一面”,第一个登上城头,这在战场上有个名词叫“先登”,是大功一件。朱俊为孙坚请功,提升他为别部司马,相当于独立团团长。
  黄巾起义被剿灭后,孙坚没有像曹操、刘备等很多人那样脱去戎装到地方上任职,而是转战到了西部战场,加入朝廷的中央军与韩遂、马腾等人作战。孙坚在车骑将军张温属下“参军事”,即当军事参谋,在他前后陶谦也在张温手下干过这项工作,后来因为跟张温弄不到一块找门路到徐州担任刺史去了。也就是在此期间,孙坚劝张温杀了不听召唤的董卓,但张温没敢动手。韩遂、马腾被打败后,孙坚因为有军功被拜为议郎,在此前后曹操也当过四年左右的议郎,不知道他们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