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传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梁启超传记-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9月20日,清廷颁布设立资政院上谕。“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着派傅伦、孙家鼐充该院总裁,所有详细院章,由该总裁会同军机大臣妥慎拟定,请旨实行。”(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四日《申报》)

  10月19日,清廷颁设立谘议局上谕,命各省督抚在省会筹设谘议局,并预筹各府县议事会。 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立宪人士进入到政界,开始为推动立宪运动努力拼搏。

  同月,梁启超等人与杨度本来思想就相驳,意见不和,经过一次次的争斗,终于各行其是:杨度自己单独组织了宪政公会,梁启超与蒋观云、徐佛苏等则另外组建了立宪政治组织政闻社。

  梁启超原来设想政闻社组织设总理、国务委员、常务委员、普通会员四个级别,总理暂时空缺,康有为暂不入党,梁启超自己为常务委员,行“冲锋陷阵”之职。后来由于形势的需要,组织发生了一点变化,但康有为仍然没有进入党会。

  10月17日,政闻社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锦辉观召开。到会会员约有一千五百多人,气氛活跃热烈。日本维新元勋大偎重信、板垣退助两伯爵及犬养毅、矢野文雄、尾崎行雄诸君被邀与会演说。梁启超也在会上“演说约二时余,倡论‘世界各国政治革命不注重国内种族问题’之理由及‘政党政治’之先例”。  会上梁启超演说未毕,革命党人张继、陶成章等人率十数人到场哄闹会议,直扑演台。梁启超神情镇定,面色不改,口不辍演。“张继驰诣坛上,政闻社员持几格之,金明自后口其肩,格者僵,继得上。”诘问犬养毅“何故附会立宪”,犬养毅登台作酬应立宪语“###或革命,或立宪,任人为之,在速行耳。”  会场一片混乱。不久,日本当地警长率警卒数十人到场制止了这场混战,决定依法律来解决此事。梁启超深恐引起争端,有损国人尊严,便从大局出发,向警方解释纷扰纯属“本会中人偶起争论之故,既非他党来袭,亦未毁物殴人”,日警唯唯而退。

  政闻社社社长一名,暂时空缺。另外设总务委员一人,常务委员两人,分别由马良、徐佛苏及麦孟华担任,实际工作仍由梁启超负责。马良,毕业于法国大学,邃于哲理法政诸学,并旁通拉丁、罗马、英德诸国文字。是年七十高龄,但仍然精力旺盛,身体康健,“冒万里风波之险,专为吾社员全体及中国前途”来到日本,为国民奔波。马良到后,到处演说,政闻社气势盛极一时。

  10月,政闻社机关刊物《政论》创刊于上海,蒋观云为主编。该报第一号发表了《政闻社设月》、《政闻社社员简章》、《政闻社职员名籍》各篇,讲解政闻社机构,明确会员义务与权利,详述了政闻社成立的原因。最后,梁启超在宣言书中提出了报社所持主义:

  一、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

  二、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

  三、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

  四、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 

  政闻社正式成立后,大批社员陆续前往各地活动,联络发展社员,掀起了速开国会的请愿浪潮。

  这年10月,原礼部尚书、李惠仙之兄李端棻逝世,梁启超悲戚不已,次年撰写墓志铭一篇以酬谢这位开明绅士、赏识自己的伯乐。

  这年冬天,梁启超隐居在“双涛园”,漫步于大自然之间,思索天地风云。置身于松林飘雪中,浮想联翩,无尽的感想夹杂着自己的抱负融成了感怀诗两首:

  腊不尽二日感怀

  泪眼看云又一年,倚楼何事不凄然。独无兄弟将谁慰,长负君亲只自怜。天远一身成老大,酒醒满目是山川。上离念远何时已,捧土区区塞逝川。

  其夕大风雨彻夜不寐重有感

  三十年前心上事,为谁千转入中肠。学裁春胜同依姊,泥所年糕各唤娘。此日天涯空涕泪,他年夜雨莫思量。却缘诗梦翻无寐,送我何由致汝旁。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国会请愿运动
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从东京迁往上海,开始了新一轮的运动。同时,该社在沪召开招待会,宴请沪上学界,报告政闻社宗旨和成立经过,马良、徐佛苏成为政闻社在沪的主要代表,社务迅速展开并不断发展壮大。 

  此时,日本轮船二辰丸私运军火被粤督扣留,中日之间引起争端,日本强烈要求清廷对此作出表示,赔偿损失。这本是一种变相侵略中国的行动,在日本政府的诬辩下却成为了中国的侵权行为,使得国民气愤异常。随后,政闻社专门致电粤督:“粤督大人钧鉴,辰丸事公据约捕收,薄海称快,东报虽强辩,亦认捕船地为我领海,不力争将领海变公海,且失国家自卫权,岂始终坚持。”强烈要求清廷能够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不久,上海两广同乡会召开特别大会,商讨二辰丸私运军火问题,政闻社徐佛苏、范秉钧代表全社人员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演说应对方法。然而尽管各界不断活动,结果仍是由中国赔款赔偿损失了事。一时,国内抗议运动顿时激烈起来。

  当然,政闻社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必然会引起了一些人的仇视。在政党方面,作为竞争对手,革命派与宪政公会十分嫉妒该社的发展壮大。这年,革命派不断发动起义,力谋推翻清朝统治,创立民国,同时也是对立宪派轰轰烈烈运动的挑战。而在清廷,戊戌变法的叛徒袁世凯成为政闻社的最强硬对手。他一边招致人才,一边贿赂清廷实权人物,一切目标都指向了政闻社。当时清皇族奕歆为清廷实权人物,袁世凯皆尽所能,最终得以成为他的亲信,并开始加大打击立宪派在朝官员。同时,他力促张之洞奏请慈禧太后举发梁党乱政密谋,解散政闻社,通缉首犯梁启超。对于袁世凯的挑衅,政闻社积极在朝中安置人手,网罗人才,以积极的请愿运动相以回应,引发了速开国会请愿热潮。

  当时,由于国内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和政闻社内部的一些原因,政闻社内部一部分人提倡缓进,不可过于激进,因思想急躁,“匆匆浪战,既已费财,又必狼狈”。“求急反缓,一误万误再误”。他们认为,现阶段应该从创办实业,培养人才入手,“以启发人民民治权力思想,固顺导之而以为力”,不能像戊戌变法一样,“虽有旋乾转坤之能力,而不能达圆满之目的。”麦孟华、侯延爽等人强烈反对激进之说。

  在封建势力强盛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走向近代民主政体,必须有一个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发展的过程,就像梁启超所设想的那样,由刚从封建君主脱胎出来的皇帝担任国家元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形成一个对国民负责的国家。而政闻社在刚刚建立之初,就要求“速开国会”,以控制政府显然是一种过激行为,可是在当时鼓吹“速开国会”,用来抗衡革命派的“排满共和”口号,是当时社会上的主流心态。由于马良、梁启超、徐佛苏等政闻社领导人主张激进,认为革命共和派的一连串起义,逼得他们不得不设法参议政权,以挽救国家危机。

  1908年初,政闻社联合江浙预备立宪公会,湖南预备立宪公会等立宪团体,组成国会期成会,派遣会员到各地发动请愿签名运动,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请愿浪潮。7月,预备立宪公会郑孝胥、张骞、汤寿潜电请速开国会,以二年为限。不久,政闻社打电报给直属军机处领导负责推行预备立宪的宪政编查馆,要求在3年内召开国会。到了8月,请愿运动进一步高涨,各省代表纷纷抵达北京,呈递请愿书,要求立即召开国会,运动形势的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清王朝顽固势力的猛烈进攻。

  6、7月间,政闻社社员、法部主事陈景仁电奏请速开国会,攻击考察宪政大臣于式枚,随后被革职查办。成为政闻社被禁的导火索。8月3日,应袁世凯等大臣的请求,慈禧太后发布上谕:政闻社内多悖逆要犯,广敛资财,纠结党类,托名研究时务,阴图煽乱,扰乱治安。若不严行查禁,恐后败坏大局。着民政部、各省督抚、步军统领、顺天府严密查访,认真禁止,遇有此类社伙,即行严拿惩办,勿稍疏纵,致酿巨患。

  陈景仁案发生后,政闻社开始有了解散组织的主张,梁启超等人商讨补救之法,最终却遭到失败,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随着清廷上谕的颁布,政闻社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光绪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七日《申报》刊载查禁政闻社原因说:

  七月十七日上谕查禁政闻社,严拿社伙,闻其原因系陈景仁等斥革于式枚一电,某邸颇滋不悦,随分电各省调查该社内容。数日前已得某省电复,有立社处所甚多,社伙甚众,且有要犯混迹其中,故当日召见时面奏情形,随下严行禁止,饬属拿办之渝。

  清廷的严厉打击使得政闻社的生存空间愈来愈狭小,社员中主张解散政闻社的火苗呈愈燃勃发而势。梁启超不得不采用妥协措施,“拟解散之公告”,以“形式上之解散”加固“精神上之结合”,为立宪运动保存实力,以图后展。

  政闻社被迫解散后,梁启超隐居于“双涛园”,与海涛共舞,向松涛倾诉,压力、委屈一股脑地侵袭过来。海浪带来了清新,松林吸收了苦闷,在美景中游荡,在西书中翱翔。梁启超苦苦思索,经济窘困成为事业发展的瓶颈。清廷阻力令人压抑,当看到“政府压抑舆论”为各国宪政萌芽时代的共同特点时,似乎海水运走了烦恼,松柏洗刷了雾气,梁启超顿时精神一震,得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决定在逆流高涨时,埋头著作,在理论上进一步作好准备,养晦以待时。

  此时,梁启超早已同王桂荃结为百年之好,到  1908年,梁启超已有三儿二女,家庭日益贫困,仅靠写作稿费实难以支持,不得不依靠友人救济。他在给仲弟梁启勋的书信中说自己“与觉顿在此忍饥相对”,“以从事于著述以疗饥”。

  读古人之书,觅哲思之理,颇有所得,邀望窗外白云,思绪游弋,怡然自得。思索之余,梁启超深感自己“泛滥涉猎,无一专精”,故决心“尽除好博之病”,专攻几科。其时梁启超生活贫苦。事业不尽人意,梁启超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深刻地感到拿破伦“金钱决定战争”理念的正确。决定专攻法学与生计学,以适应自己追求民重法治及时势的需要。随后梁启超整理所学之得,著写了一系列财政经济论文,如《时政原理》、《论各国干涉中国生计之危机》、《论国民宜亟求财政常识》、《外债评议》等等,逐渐成长为中国财政界的“理财专家”、“扶大厦将倾之栋梁”。

  虽然梁启超等解散政闻社,立宪活动开始陷入低谷,但来势汹汹的群众运动和起义运动也推动了预备立宪的进程。在政闻社被查封的两周后即8月27日,宪政编查馆资政王大臣奕歆、傅伦等进呈宪法议院选举各纲要,及议院未开以前逐年应行筹备事宜,随后奏谕颁发《钦定宪法大纲》。依限举办,限九年筹备完成。《钦定宪法大纲》初步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规定臣民在法律范围内的各种权利。这是一个二元制君主立宪政体方案,随后,《谘议局章程》、《议员选举章程》公布,规定在其后的两年内设立谘议局、咨政院。立宪派取得了初步胜利,特别是清政府颁布的立宪方案基本上都是梁启超立宪思想的翻版,宪政编查馆“重大文牍,大率秘密辗转,请求梁先生代筹代疱”。

  《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于11月14日、15日崩逝。帝后崩,依遗诏3岁的溥仪继位,其生父醇亲王载沣得以成为监国摄政王,清廷中央发生了重大人事变更。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了积极倒袁之事,列举袁世凯罪状,上书摄政王,一系列活动将袁世凯逼上了悬崖。最后袁世凯在庆亲王奕歆的庇护下,才得以免官回乡,保全了性命。

  慈禧太后的死去,袁世凯的罢黜,自然让梁启超振奋不已。他的灵魂开始重新跳跃,伺机重登政治舞台。此时,社会的震荡以载沣的上台告一段落,各派都在静观时局或者酝酿更大的行动。1909年成为清末社会异常平静的一年。由于对摄政王载沣抱有幻想,梁启超一改以前的激进作风,提出了先行地方自治,后再开国会的缓进方案。他对载沣的上台鼓掌称颂,歌他“举止谦逊”,“深沉而有远略”。

  后来梁启超又上书《上摄政王书》,长达万言,讨论国内时局,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施政方略,建议力抓“理财政”,“改官制”,“厉人才”三件大事。他表示朝廷主张先开地方谘议局,后开国会的顺序是正确的。“中国之病,不在宪法之未颁,不在国会之未开,而在人才之委靡,人心之破坏。”希望朝廷能采取措施,提高民众自治能力,以日尔曼俾斯麦之“铁碗政策”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实行民主开明政策。

  醇亲王载沣摄政后,清廷党禁之议提上日程。梁启超自认为“中国前途非我归而执政,莫能振救。然使更迟五年,则虽举国听我,亦无能为矣。”希望朝廷能够解除党禁,以一展雄图。同时,许多立宪派人士认为,康梁能够回国,中国必能再生希望,重振雄风。随即,潘若海、麦梦华、杨度等在朝廷上下活动,以求开放党禁,解除康梁身上禁锢。杨度更是以死相谏,“倘启超被赦之后,或有不利于国之行为,惟乞皇上诛臣”。若是载沣能够解除党禁,中国时局必能向着和平稳定发展,可是由于奕歆等权臣的阻扰,梁启超的一腔热情硬生生地浇上了一桶冷水,这成为以后思想趋于激进,接二连三发动国会请愿运动的原因之一。

  党禁运动,只使清廷开复已故翁常熟,陈宝箴原官了事,“六君子”的抚恤,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赦免问题只能继续悬留,梁启超不得不滞留国外,满腔爱国热情无处倾洒。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再掀国会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