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是一座农场,也许在土地分散的农村还不现实,但这个最终理想还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也许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回归,这是成长所必须的,虽然这是艰难的一课,并且是必不可少。我对刚才的心理感到不好意思,太小气了,这样的人没有多大出息,我的信仰也应该这样,但说到底还是我这样人的问题,主观上要有这个意识,也许这需要一个不算太长但也不会太短的时间,螺旋的发展过程,这样的例子的太多了,因为身边就有个案例。
这型舰是90年代初期建造的,反映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完全国产,并且是第一型满载排水量超过两千吨的护卫舰,而另外一个事实是,我的她空载排水量还是没有超过两千吨,多么令人失望的现实,理想中的她还是有瑕疵,但现在的坦然并不影响我对她的继续崇拜,尽管如此,我还是更愿意强调和认可前一个事实——第一型满载排水量超过两千吨的护卫舰,请原谅我的虚伪和阿Q!并且与许多其他第一次相比,例如第一艘同时集成了对海导弹、对空导弹、舰载直升机的护卫舰,第一艘走出国门的护卫舰等等,我的她还有一个易被人忽略的第一次:第一次在实践中引入了隐身概念。如果想到从该型舰的论证时刻开始,到“江南四剑客”的*登场,前后将近20十年,20年!我的历史也就这么长,而且这段时间基本上和我的存在史是重叠的。那么这个结论是明朗的,只是需要耐心,这又让我想起了那句老话,军队要忍耐,忍耐,这几乎就是这个民族的劣根性,我也不例外,好处就是不用花上五百年才能打穿通向外面世界的通道。
从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完全国产是没得说的,但这是物质层面的,我总觉的这型舰有些英伦血统,如果从时间上看,这是完全合理的,8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与英国有较多的交流,包括后来不了了之的051升级计划,桥楼设计也是21型与22型舰的典型外部特征,而圆弧形的驾驶室几乎就是照搬,而这型舰的设计论证时间基本上是又与23型舰相近,所以上面又出现了23型舰的影子,最为明显的就是刚抬头的舰艇隐身概念。对于修长的桥楼设计我是赞不绝口,在限制主尺寸的镣铐下,容纳新增的电子设备是个难题,这需要更大的空间,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舰上的每间工作室都有一组机柜,这些玩意重量不大,就是占空间,光360雷达就有好几个舱室,除了有一大堆机柜和显示器的工作室,还有个备品室、机组室,海图室后面还有个高频室,那是发射机的窝,我们的发射机也在里面,但完全可以忽略,还是挂在舱壁上的,其余的全是360的瓶瓶罐罐,眼花缭乱。其他各种设备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有体积不菲的机柜和人机界面。与桥楼设计相对应,如何降低重心是要考虑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压缩上层建筑,我的她也是这样,如此加加减减,舰内空间还是增加的,而且顺便的好处与舰艇隐身不谋而合,而且不仅如此,为了把这个概念凸显的更为明显,上层建筑继续做了优化,和23型舰一样,上层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倾,这一点在驾驶室附近最为明显,外板都有明显的内倾。
对于这一点,最鼓舞人心的是这种意识,而不是效果,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实验性的尝试,虽然到现在我都不看好大中型舰艇的隐身设计,这几乎与“由海向陆”的思想是对立的,隐身对于舰艇自身来说,对海上的决斗更有意义,不过这已经是罕见的场景了,几乎只能从电脑游戏中找到大舰巨炮时代的峥嵘,现实是海上决战已经过时,即便是马汉也阐述过这样的观点。而判断目标的依据不仅是回波特征,航向航速、出现时机地点等等,这是我新学的,从《雷达勤务》上——这是本很好的专业入门级教材,虽然很老,已经很破旧,蓝色的封皮已经覆盖了很多层透明胶,这其中有我的贡献,但这并不妨碍它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很多的经验总结,很实用。而且还有一个我刚刚理解的一点:上级通告——这一点很重要,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特立独行的浪人不是主流,虽然我一直这样自号。总之这些足可以判定目标性质,而在战时,对于闯入交战区的任何非己方船只没有人想去费时费力的临检拿补,而对进攻性的“由海向陆”战略,这一点几乎是毫无必要,都到人家家门口了,还要扭扭捏捏遮遮掩掩干嘛?而事实上,这种本身就不明显的隐身效果,又立马被惯性或者习惯力量给抵消了,舱面上的各种增加雷达反射面积的附属设施随处可见:锚机、系缆柱、导缆孔、栏杆、水龙带框、水枪、太平斧、上下的斜梯、舱壁上的横向扶手、密封的电话箱、防化装具盒、通风的百叶窗、突起的水密门、大个平整的工具箱、信号旗箱、温度计箱、驾驶室顶令人茫然的各种天线、还有同样让人困惑并且眼花缭乱的桅杆,还有遍布全舰的水幕喷淋系统的管系与闪亮的铜质喷淋头,眼花缭乱的让人窒息。
最让我感到轻松的消息是钱佳告诉我的,是支队的两个大队——护卫舰大队被撤销了,这是没几年前的事,当时支队两型护卫舰各编成一个大队,驱逐舰是支队直属,这样自然每个大队又要有一套齐全的机关,四个部一个不能少,大小也是个团级单位,放到陆军,见了团长就得叫首长了!想起来真觉得走运,幸亏那时候没来,要是那样,我一定会窒息而亡,这么臃肿的机构想象一下都觉得费劲,现在多好,精简的好,老早就说过了,“部队要整顿”,“肿、散、骄、奢、惰”,精辟啊,现在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人还是那些人,装备还是那些装备,房子都不用加,一切变得轻松起来。听说基地也改了,成了保障基地,这点之前没怎么注意,以为只是文字游戏,后来在《军事训练》杂志上看到相关的学术文章,才知到有这么一回事,但不是很明白,基地吗,理应干好后勤工作吗,机动作战力量直属舰队就像我们直属于支队一样,好处显而易见。
。 想看书来
2
2
而我的她最让我困惑的地方都在头顶上,满眼的杆杆棍棍,幸好不是老毛子的舰艇,不然会更晕,就是专家也难幸免,但我的她显然也不是省油的角色,作为第二代护卫舰的早期型号,完善的信息感知与处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外在表现就是这些眼前眼花缭乱的各式天线,尤其是桅杆,但对我的吸引力也是成同比的。上次检修的时候硬着头皮上了桅杆一趟,活没多少,收获了一大堆,一点惊吓还是值得的。而和事先料想的一样,上面都有铭牌,还好,风吹日晒的还比较清楚,平衡木式的敌我识别天线,并没有固定住,手一推,还能转一下。啊,这桅顶真是个宝地,全舰的耳目大多集中在这里,作为我们的地盘也是显而易见,空间也不小,杨班、阿富、钱佳,还有我,四个人挂着安全带还能轻松活动。活倒是不多,主要是钱佳干了,底座里面的玩意我并不了解,似乎也没那么复杂,里面居然有个小橡胶皮带,令我惊异了,相比较360的底座可复杂了,阿富还不乐意我这样叫,得叫稳定平台,可我并不买账。似乎我还在为自己不平。
说实在的,当初听到干导航时,我的心里是失落的,之前都从未留意过,最起码让我分到一个技术含量高一点的战位,可偏偏分到了这么没技术含量的战位,当时的想法这玩意就是一截小木棍,一个小木棍,而后来的情况表明这是雷声部门最辛苦的战位,似乎能分到导航又有某种艺术的力量起了作用,好在我被幸福冲昏了头脑,懒得在意,而且现在还发现了很多好处,在驾驶室里眼界开阔,空气清新,还可以听首长吹牛,忒长见识,而且什么都看的见,什么打打弹都不会错过,离舰首长近,消息也灵通,什么时候返航、靠哪里、几点考,被人簇拥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最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我的有用性,坏处自然也不少,重心很高,是全舰最容易晕船的地方,而且离舰首长近,什么都隐藏不了,班长早就说过,在驾驶室里,好的舰首长能看到,不好的舰首长也能看到。在驾驶室里没干过多少正事,训的却一点不少,想起配潜时候的事,现在都有些害怕,连写到日记里的勇气都没有,好在现在有些坦然了,不过这不再是很重要,也懒得想谁会顾及我的面子,是不是自己我小心眼了,最重要的是我已经意识导航的重要性了,这次出海,夜航、雾航都经历了,真的意识到了责任,全舰的安全都掌握在导航手中,反过来想也挺牛的,真希望能早点座到班长的位子,做好我的守护。没变的是,我喜欢还是叫它小木棍,以前是看不上,现在是喜欢的昵称,真的人小鬼大,现在正心平气和地在桅顶旋转。
没什么活,我更有时间满足好奇心了,当时也是有备而上,带了笔纸,这样就不用强行记忆了,现在这活要经常干。晚上夜间操演的时候,到战位还没来得及细看一下刚发的想定——一张小字条,写着作战时间与想定情况,看一遍就要记住,不然卡壳就麻烦了,而且所有照明光源都是关闭的。而这一次我的“间谍”面目暴露无遗,他们三人一致认为,杨班还打算牺牲我立个三等功,在这全舰的最高处一样其乐融融。不过要是在这上面值更就惨了,一次首长被钱佳弄急了,首长说的灯光钱佳就是找不到,首长来了句“再看不到就绑到桅杆上”,驾驶室里差点笑场,可以想象当时大伙的表情,钱佳头一低,把脸沉到了遮光罩里面。
而换个角度从桅顶看下去,也别有一番风味,你会发现这条舰真的非常修长,整体布置梯田一般,一层接一层,全舰的景象也尽收眼底,谁在偷懒,谁在闲聊,都一目了然。不过自然而然会达到这样的结论,这样的舰体不是为远洋打造的。横桁下面展臂是两电子战的测向天线,外面的保护罩还隐约可见发白的蓝字:禁止喷漆,保护罩的材料强度似乎也不大,便面坑坑洼洼的,我见过515的玩意,完全是*的。电子战系统一直是我不解的系统,太多太杂了,不知道有源和无源是怎么联系的,应该还有测频天线,不清楚是那一个,可能是桅顶小展臂上的,右侧的还有波导管连到上面,就是个头太小了,很难想象与这舰上最为有效的防御的系统(钱佳语)联系起来。再往下是53平台,雷达顶部被来回弯曲密密麻麻的波导管覆盖着,就像是大脑的褶皱,显示着它的深奥,不过这家伙快要绝种了,也许人才也是,赵班还在独自等待他的接班人,不过我觉得这家伙不是走运的,学一个快要过时的玩意,多没劲。我们现在用的是版,也应该是最后一版了,同前面巨大的发射架一样,都是绝版。记得以前在照片上看到这型舰是,非常上镜,视觉冲击力没的说,而理智的想法是这的确是一个鸡肋,这也是被广大军迷愤怒了很多的败笔,而且舰上还流传着一个非常离谱的笑话,说两个新兵在讨论这是什么,一个家伙居然说是核导弹,也许他的逻辑就是越大的东西威力越大,而事实上大而无用的东西很多。钱佳给我讲这个笑话时,把我给笑喷了,这比起我的新训班长有过之而无不及,那家伙居然说二炮的炮打的比较远,太雷了!
似乎我有过分了,这么说有失公道,对于悲剧应该心怀崇高,它的襁褓期太长了,和88一样,一定型就已经过时了,出生即死亡,现在我们只是在尽力地延长它的生命,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注定它只能是过渡性的产物,但应该铭记的是,这是我们第一型实用的防空导弹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这型舰可说的上是试验舰,尤其是在理念上、操作规程、作战过程的实践,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无法被遗忘的。脚底下的大球似乎也是——庞大的稳定平台,它们同样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必定要离去,只是老兵不会消失,只会慢慢的远去,供人凭吊它们的光辉岁月。此刻又看到这大球,止不住有些庆幸,让我还有机会在他们离开之前还能有真实的接触,而不是在海军博物馆里,我也能够接受它是全舰精度最高的雷达这一事实,这是可怜吗,有人说可怜是最过分的凌辱,可我不是,这是敬仰,不管有多老,它可是炮瞄雷达,这次出海我也见识了,指哪打哪,我也得承认,这些老装备在不断动摇我过去形成的理念,几乎是偏见。大驱,老兵,还有我的同年兵,我开始发现他们的不同。
这里作为全舰信息的源头,重要性毋庸置疑,可是这些复杂精密昂贵的电子设备本就娇贵,待有了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新的结论同样让人心惊,有好几根粗细不一的波导管的沿着主桅背面一直延伸到各自的天线里,我自然知道这些波导管的作用,听说里面还镀了一层银,但这并不会增加它的强度,很难想象这里中上一枚炮弹会是什么情况,大部分的传感器都将失去作用,全舰就成了瞎子了。这太过脆弱,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显然是不明智的,相反相控阵就没有这个七寸。其他的许多电缆藤蔓一样在桅杆上到处蔓延,完全是露天的,而这个半封闭的桅杆能够提供的保护微乎其微,连遮风避雨都不行,就是一个瓜架而已。桅杆的下半段是封闭的,里面的洞天我也是才知到,不大的空间居然还一分为二,左侧是信号员室,右侧是53雷达的高频室,真实太佩服了,几乎是见缝插针,也难为了设计师,在有限的舰体上,要处理好那么多棘手的矛盾。 。 想看书来
3
3
驾驶室顶部也是技术密度很高的地方,也是更加难以捉摸的地方,和巨大的雷达天线比起来,这里的林立的天线小多了,只能算上小草了——简单的让人搞不清楚。这地方大伙习惯叫信号甲板,而不是03甲板,对舰艇的称呼也是,习惯叫弦号,而不是舰名,文件里也是,不过这个我已经习惯这个了,很上口而且顾名思义,但至今为止还是有很多的例外,让我与大家保持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