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另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朝的另类史-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肆炒作和卖书的打击着力点。为了打压赫连勃勃大王以抬高他们自己,这几个人居心叵测地把这位网上义士刻划为打击新写手的“网霸”。君子耻居下流,或许,梅郎沉默退身之时,众恶归焉。
  

跋:酒色藏孤愤  英雄受众疑(2)
互联网确实有时候让人啼笑皆非。电视上这位耷拉着肥臀趴坐在高脚椅上的肉脸汉子,这位号称自小就极其“痛恨”古汉语的胥吏,不过是一手拿本吴晗的《朱元璋传》,一手拿着一本《北京俏皮话》,在根本不读任何原始史书的前提下,以吴晗的书为线索,再以网络低俗调侃语无厘头“幽默”云山雾罩,东抄西凑,整出一本明朝的连续水帖书,力图想借助明朝的“那点事”,最终发家致富。还别说,在此附热营营之世,他最终能登堂入室,造假成名,上电视大讲特讲其埋头创作的“艰辛”成名史。而且,点击率造假不仅没有成为他的罪名,反而成为他炒卖自己的噱头。荒谬的世界呵!
  当然,我也问过梅郎:“如此多出版社推荐你到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讲课,推荐你到各处电视台露脸、去各大书店签名售书,你为什么皆一味推却?”
  梅郎一笑,曰:“抛头露面,何异于插标卖首!我终不效仿时下‘名人’所为。名刀利索,何时能止息!”
  梅郎虽号称口中不兴雌黄,眉头不挂烦恼,但无端端依旧在网上陷入小人的阴险圈套。爽朗之人,难免疏阔。但惟显其冒失迂痴,方露其真率。
  从另外一方面讲,赫连勃勃大王的金靴,也有点石成金的功效。经他飞脚一踢,把这一兜价廉的孝感麻糖,踢成为路人皆知的绝味鸭脖子。再冷眼观瞧电视上这位貌似忠厚的点击率造假胥吏,真是阴媚男子,看似好语巧笑、侧立俯行的“谦虚”之人,实为嗜利劳劳乞儿鼠辈。
  我与梅毅,相识有年,此人确实是大有趣之人。十年之前;初见梅郎,“I was young;and you were young”(金斯堡语),他还是一位清俊年青、神情郁郁的境外代理行专家,刚刚从某家国营大银行辞职;十年之后,“I am old ;and you are still young”;梅郎风华依旧,已经成为名满天下的历史散文作家。慨叹之余,不得不佩服梅郎的才情和抵抗岁月的良好心态。历史写作中,他总能以情入文,才趣兼化,最终使其历史散文臻至化妙之境。为防风流得意之事辄过而兴悲凉,梅郎爱以其性灵之笔专心刻划描摹。于是乎,真清寂寞的历史庙堂,在梅郎笔下愈觉有味。
  梅郎真才子而美姿容,面白如玉,唇若激朱。其网上ID“赫连勃勃大王”之取名,据我忖度,恰似北齐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纵马出阵所戴之狰狞铁面具,特以悍武之罩,掩其清俊之容,万马军中令敌人破胆耳。由此,梅郎以“赫连勃勃大王”之ID的赫赫勇武,驰骋网上虚拟世界中,更能恣意纵横!
  梅郎笔悍而胆怒,眼俊而舌尖,刻画尽情,描摹恣意。由此观之,玩世、出世、谐世、适世,四种境界,梅郎不谙者惟其第四。梅郎笔下,残阳剩垒,鸦飞荒台,尽是当年繁华盛地;霜冷残花,月迷塞北,皆为昔日英雄战场。抚膺观之,强弱何在,兴亡安有,思此令人泫然。世态极幻,历史悲情,刹那间奔来眼底,炎凉春秋,世事如风飞散。
  梅郎写史,恰恰趁其心力强盛之时,借此消其胸中之不平块垒。“酒色藏孤愤,英雄受众疑”。如此恣情于历史烟云之间上下数千年浮沉往事,耗磨壮心,真非常人能及,乃至情人之苦心也。然而,蚌病方能成珠。观乎梅郎,情致超然,所谓“情必近于痴而始真,才必兼乎趣而始化”。其人有真气,乃有真性情,故而总览梅郎性情大要,其兼乎狂、奢、痴、情、傲、真六字:
  一曰狂。梅郎逢佛杀佛,遇祖杀祖。其满目林泉高致,从不敛眉低首于权贵富豪。青白之顾盼,总同嵇康之粗头乱服;风歌之长啸,尽视黄金宝玉为瓦砾粪壤。梅郎曾经佞佛,一日,此君忽读《文天祥传》,大悟其非,于是乎梅郎千里命驾,自深圳直驱如吉安谒墓。返归之后,我问其人曰:“何为佛祖西来之意?”梅郎答曰:“碧眼胡儿误众生,文山乃为真男子!”
  二曰奢。梅郎真屠钱圣手,号称“钱屠”。厚自奉养之间,梅郎一茶之费千金,一游之掷数万,美馔精舍,穷奢极欲。挥洒弃掷之间,殊不为意。不知梅郎者,总会以为此人乃穷儒青灯爬梳史籍之措大。如此惴惴惶惶之心,岂能料宋子京学士美姬夹侍、巨烛烧燃如昼以修《唐史》之盛观!梅郎豪华倜傥之人,亦爱“不晓天”,其撰史之为颇似宋才子所为。犹如木之有瘿,石之有眼,皆“病”也,亦不足为奇。而梅郎“钱屠”之癖,亦其率情之显也。
  

跋:酒色藏孤愤  英雄受众疑(3)
三曰痴。梅郎总爱对盛景生悲情,见落红有诗惜。忆想梅郎昔日之收藏癖足浓,好玉石,好精壶,好印章。一日,梅郎大悟人生苦短,积奇成累,忽然改意,数匣珍稀之物,一朝捐弃无遗,尽散亲朋,殊不以为意。于是乎,红山佳玉,悬于江华肥腻之腰;天工奇壶,晃于文华烟臭之嘴;鸟篆田黄,盖于田颇“经济”之书。想梅郎几年内坊间肆市内多方孜孜营求搜检之辛劳,观其今日之弃捐不惜,何其憨痴也!
  四曰情。梅郎爱伤怀蓓蕾转瞬之凋于烟华,最欢喜月中婵娟之梨花带雨。然究其醇酒美人之耗磨,视世事倩影为消泻排遣,又何其驰放自纵也。吾曾笑语梅郎:“大王你可惜。可惜你胸中奇书太多,笔下文字太好。人患才少,你患才多。如能不读书,不作文字,应该能成为真名士。”梅郎莞尔:“此语快哉。非你不能道此言,非我不能悟此语。我真想毁笔噤口,可惜总不能忘却世情。”洒然之间,有人询其“无情”之状,梅郎嘿然片刻,答曰:“多情却总似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五曰傲。梅郎骨绣毛锦,精通古今,自是养成奇诡谑浪之傲气。加之其文胎骨清高,气韵华富,玉剖碧明之下,绕肠雄气,郁郁苍苍,尽泄于其汪洋恣肆之史章。其文如人,傲岸不群,畅快新颖而不失于浅,奇崛峥嵘而不失于涩,别出心裁,意气阔达。吾平生最喜者,乃据座倾耳,听梅郎雅人不羁之谈锋;又把盏醒然,观梅郎豪杰恣肆之傲态。
  六曰真。梅郎七分才情,三分真气,为人为文从无虚饰,丘壑之意盈盈于胸,从未使缁尘染其素怀。依我所悟,梅郎,东坡之后身也。清阴淡月,雷霆风雨,其行影皆好,把持自如。之所以能得保其真者,盖梅郎灵台寂寂,非似吾辈触途成滞,伺色而声,却步而行,不能澄怀涤虑以处世情。有人笑梅郎屠龙之术无用,讥其青年自致蹭蹬。然不知风雨侵飘之间,春光正自佳,惜世人不能领取消受耳。
  梅郎津门名家,自是多识宿儒俊达,然常嘱吾等朋辈为其新书作序跋。明史写毕,梅郎再次嘱余作跋,令人愧然。此等文墨之事真真苦我辈,堆书盈案,千摘百选,方得佳句美词。吾文笔滞涩,总不能效梅郎下笔风生,动辄洋洋万言。
  人生如奕棋,关键数着最紧要。梅郎耳绝大声,目绝美色,口绝至味,又能适然忘情,任枝叶飞凋,根株自在,春意随时可发,不劳不瘁,所谓火中金莲花,真真羡杀我辈。
  户外鸟飞,修篁静映。而捧数册梅郎史书,赏观叹息。虽不得志于时俗,梅郎超然出尘,寄于史而快于心,坦然自怡。自怡而怡人,至此,虚闲之念顿生,浮日长如小年。不知不觉之中,目酣神醉矣。
  是为跋。
  亚明
  2006…12…9
  

朱元璋的个人“奋斗史”
朱元璋,今人言及这位大名赫赫的皇帝,往往和“骇人听闻”四字成语联系起来,人们总是指斥他诛杀功臣的千古凶暴和个人性格方面的阴骘沉猜。确实,这位明朝的太祖爷以酷治国,尽揽朝中所有大权于己手,建立锦衣卫皇家特务组织,禁锢百姓思想。为了诛除功臣,他机关算尽,大肆罗织,戕害无数无辜人命。在朱元璋时代,帝王皇权不仅仅是被神化,也被推至于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顶尖地位。同时,文臣士大夫再无“尊严”可讲,随时会被皇帝或者太监一声令下,按在朝堂上当众击打“杀威棒”一样的“廷杖”。看见众臣士大夫在殿下哭滚哀嚎,朱元璋脑海中很有可能幻化出他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影像:一位步履匆匆、惊惶四望、衣衫褴褛、手提打狗棒、四处乞讨的和尚。所以,看见自己的臣下们狗一样地被卫士们用大棒乱打,老朱那变态的心中,肯定会涌起无限的快意。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皇帝在开国者最基本的“道德”方面,却无任何让人指摘的地方:明朝得国,正大光明!
  中国历史,自上古三代之后,得国最正的,只有汉朝与明朝。刘邦与朱元璋,皆平头百姓出身,一刀一枪拼打出国家,化家为国,由匹夫而成为天子。其兴兵之始,本来就是荒乱末世活不下去,原意并无欺上造反之心和狡诈乱世之意。而且,他们两个人又不似曹操、司马懿、刘裕、萧道成、赵匡胤之流,那些人凭借在朝中的掌国大权,篡夺老主人的国家。
  当皇帝后,朱元璋忌讳多多,惟独不忌讳自己“匹夫”身份的苦出身,在诏书中多次自称发迹前是“准右布衣”,总忘不了把他自己以刘邦自比。也甭说,史书上记载,朱元璋“先世家沛(地),徙句容,再徙泗川。父(朱)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不知是否是老朱授意还是当时记实录的史臣“希旨”,连这位爷“老家”也与汉高祖刘邦同籍。
  当然,时代在进步。史臣笔下,朱皇帝他妈不是像刘皇帝他妈是被“神龙”摁在地上弄那事才怀孕,而是“(朱妈妈)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而后寤,口余香气”,改吃神仙大力丸了,似乎朱老爹没做啥事就有了朱皇帝。古人每当涉及记载皇帝之生,想象力总是贫乏,刚刚在“神龙”“神虎”梦奸帝母的叙述上有些“改进”,笔势一转,又归流俗:“(朱元璋)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这些当然纯属瞎编滥造。老朱家穷得叮铛乱响,不可能连夜烧柴煮鸡蛋。果真数夜屋里发光,也早被元朝政府的“村委会”上报加以铲平。
  无稽之谈,帝王附会,人们只得是信真疑假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朱元璋发迹史(1)
朱元璋自濠梁起兵以来,定东南,平“汉”、灭“吴”,击降方国珍,打败陈友定,收取两广,而后收拾队伍,鼎力北伐,平秦晋,取大都,继而收蜀取滇,十五余载苦战经营,终成大一统元明朝。“明太祖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
  早岁已知世事艰:濠梁起兵
  读过宋史、元史的人都知道,元朝的武力之盛,自古罕匹,亚欧大陆,无数帝王、国王、部落酋长,皆在蒙古铁蹄下颠抖。然而,这些黄金家族的爷们统治中国才几十年,由于蒙古人“马上得之”,继而“马上治之”,致使国祚日衰。昔日赫赫雄武,竟沦变为不堪一击。特别是元顺帝继位以来,天灾人祸不断,自广州朱光卿和汝宁的“棒胡”造反以后,全国###峰起,按下葫芦又起瓢,最终闹出了刘福通等人的“红军”,一时间忽变为燎原之态,元朝灭亡,已成必然之势。
  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投附郭子兴后由郭爷取的,他原名叫朱重八。朱重八的父亲,也不叫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的妈妈,叫陈二娘;朱元璋的大哥叫朱重四,二哥叫朱重六,他本人排行老三,所以叫朱重八。看见这么多“数字”,我们当代人可能奇怪,这老朱家难道是“数学世家”,咋起名字都是按数码排列?老朱家当然不是数学世家,数代都是土生土长庄稼汉。清朝人俞椒春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 ‘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老俞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猫三狗四,日后皆成为人中龙虎。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大灾,水旱蝗灾祸不单行,活人一个个倒下变成死人,速度快得不及掩埋,就当然爆发传染病。老朱家虽然在朱重八小时候夜夜“冒光”,此时却无任何“异兆”,与常人凡家无异。几天内,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幼弟均病死,贫不能殓,只得用草席一裹随便挖坑埋掉。又过几天,朱元璋二哥朱重六也染病而亡。无奈之下,年仅十七岁的小朱只得就近入皇觉寺为僧。他并非信佛,只图有口饭吃。仅仅一月刚过,庙里粮食被僧人食尽。树倒猢狲散,小朱重八只得身着僧服,步行西至合肥,在光州、固州、汝州等处辗转流浪,化斋乞食。
  三年下来,天天辛勤奔走,只为饱腹活命,朱元璋熬过人生一大劫难,终得不死。
  大饥荒之际,淮西地区###的种子已经遍布。当地最活跃的“革命家”,当属游方僧出身的彭莹玉,人称“彭和尚”。此人到处散播“弥勒教”,以烧香拜佛为名,奉“弥勒佛”和“明王”为大神,称为“明教”。彭和尚属“明教”南宗一系。北宗一系是家在河北栾城的韩山童。韩家几代人皆为白莲教教主,世为土豪,一直想趁天下大乱时机成王成帝,便也称“明王”要出世,暗中加紧准备。
  明教,其实最早叫“摩尼教”,乃波斯人摩尼在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揉合佛教、袄教、基督教为一体的混合宗教,武则天时代传至中国,一度在汉人与回鹘地区大盛,信众人数颇多。唐武宗时期毁佛,顺便也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