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也笑,看见堂下跪着哭喊饶命的三百斤肥王爷,他灵机一动,让手下人把他绑上,剥光洗净,又从后园弄出几头鹿宰了,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农民军中各行各业能手应有尽有,几个昔日大厨子出身的兵卒闻言踊跃,持刀上前,轻刮细剃,先把福王身上毛发尽数刮干净,然后拨去指甲,以药水灌肠排去粪便,里里外外弄干净后,送大闸蟹一样把他放入大锅中慢炖,笑看他在白汤佐料间上下翻滚,肥肉与鹿肉齐飞,汤水共花椒一色,终成一顿美餐。
崇祯帝大错之四 误用杨嗣昌(7)
事后,李自成手下搬运福王府中金银财宝以及粮食,数千人人拉车载,数日不绝,皆运空而去。
洛阳、襄阳连陷,二王被杀,身在湖北沙市督军的杨嗣昌惊悸异常,畏罪服毒自杀,时年五十四。《明史》中记载他“不食而死”,又有笔记讲他是病重身死,均不确切。失陷两藩,他自知再无生路,只能一死了之。其实,杨嗣昌不可谓不勤奋,但属干吏小才,行事过于繁碎,一切军情大小事情均亲自料理,千里待报,坐失机会。他掌兵柄数年间,陷卢象升于死,排压孙传庭,挤兑洪承畴,加饷残民,实际上自绝明朝国脉。
事闻朝廷,崇祯帝为掩自己用人之失,竟不追治其罪,还以“剿贼功”追赠他为太子太傅。清初,其子杨山松不是省油灯,又作《孤儿吁天录》,极力掩辩,谓其父乃正常病亡,不是畏罪自杀,想左右写《明史》的清朝史官看法。可幸“馆臣未受其误(导)”,并未把杨嗣昌描写成“有劳无过”的忠臣。日后,张献忠攻陷武陵,把杨嗣昌七世祖墓皆一一掘出,敲骨四弃,派兵士用大刀把杨嗣昌夫妇尸体大卸八块,然后用棺木焚烧。
占据襄阳,奇袭侥幸。张献忠爽过一把后,生怕郧阳一带的左良玉部明军来攻,便在大肆劫掠焚烧后即涉汉水而东,打下光州(河南潢川)后,折入湖北克随州。接着,他率部窜至信阳一带。
左良玉率军入河南追剿,张献忠部乘机杀至郧阳。而罗汝才部在河南没动,与李自成联军,改换门庭。张献忠失去一条有力臂膀,军力大减,不久在信阳遭遇老对手左良玉部,交手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由于从前在荥阳大会时与李自成有过节,张献忠不敢去投李自成,转去安徽劫掠,与“革里眼”等部联手。攻掠庐州和无为州之后,“革里眼”等人向河南开拔投奔李自成,张献忠只得准备重入湖北。但潜山一战,他被明将黄得功击败,一时龟缩在原地不敢动弹。
由于李自成忽然在湖北孝感、汉阳等地大败官军,左良玉部逃至池州(安徽贵池),这给予了张献忠一个好机会。他即刻率军从潜山出发,一直向西挺进,连克黄梅、蕲州,并在攻破蕲水后杀掉了寄住在那里的熊文灿的家属几十口人。老张真是黑心,当年他假投降时入熊文灿大营,只要老熊一声令下,他的脑袋就会搬家。今日恩将仇报,杀了从前主张招抚他的老熊全家,一个不剩。
势如破竹之下,至崇祯十六年夏,张献忠一举攻下重昌武昌,杀掉了宗藩楚王。楚王朱华奎也是个财迷,王府金银百万千万,一个子儿也舍不得拿出来募兵发饷。结果,武昌失陷后,张献忠看见楚王府那么多金银,大发叹息:“这朱老头真是愚蠢,这么多钱舍不得用来招兵买马,放在这里等人抢!”于是,他命人在朱华奎身上塞了数块银锭,把大胡子老王爷扔入水中淹死。
在武昌,张献忠把所有十五岁以上、二十岁以下青壮男子简选为兵,把漂亮年青妇女挑出送入军营轮奸,然后大开杀戒,在武昌城内屠戮。由于人太多,贼兵杀得胳膊都肿,于是想出一计,开汉阳门假装放人。百姓以为可逃性命,纷纷从此门奔出,张献忠贼兵以铁骑蹙逼,把数万人挤入江中淹死,“自鹦鹉洲达于道土洑,浮尸蚁动,水几不流逾月,人脂厚累寸”,数十万武昌人民,被贼军尽皆杀死。
占据武昌后,张献忠建立“大西”伪政权。由于李自成军队已经据有汉阳,张献忠知道自己打不过老李,不久就率主力杀向湖南,全取湖南,并向江西发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崇祯帝大错之五 松锦大战错误指挥(1)
清军数次入口,大肆劫掠,掳人夺财杀人虽多,土地基本一块未得,天气一热就退回关外。为此,“皇帝不急太监急”,皇太极与大群满洲贵族不着急,其手下如祖可法、张存仁这些汉人降官降将却忧心忡忡,深觉满清偏隅一方当土皇帝没出路,应统杀入中原推倒明朝为正统,这样一来,这些“汉奸卖国贼”们也好成为新王朝的开国功臣。
大约在1640年(崇祯十三年),满清的“都察院参政”张存仁献“三策”攻明:上策是直捣北京,割据河北;中策是直取山海关,切断北京与宁锦之间的“咽喉”;下策是屯兵广宁,稳步夺取宁锦土地。
此时,由于蒙古察哈尔的林丹汗也被清军击败,漠南蒙古尽属于已,皇太极更无后顾之忧。
皇太极思前想后,最终决定采用张存仁的最后一策:夺取宁锦。为此,祖可法、张存仁这几个汉奸立刻忙乎起来,先在义州修城,以此为前哨,屯田练兵,为将来的大战保障稳固的后勤支援。义州在广宁与锦州之间(距锦州仅九十里)。于是,1640年夏,皇太极本人亲自到义州一带观察地形,并率军杀至锦州,用红夷大炮猛轰城内明军。趁明军闭门严守不敢出之际,清军把城周的粮食尽行割光,运回义州作为军粮储备。
义州这个重要战略要地,明辽东巡抚方一藻三年前就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无人过问。至此,反而成为清军的攻击落脚处。
北京的崇祯皇帝听说皇太极又有动静,立命蓟辽总督洪承畴赶紧出关前往锦州。本来,洪承畴一直在陕西等地与流贼作战,由于他极富韬略,陕西巡抚孙传庭又与他合作,在崇祯十一年屡战屡胜,曾一度把李自成等军几乎赶尽杀绝。但是,由于受杨嗣昌排挤,他在崇祯十二年被外派为蓟辽总督,战争对手由农民军变成了满清军。
洪承畴确实是明朝少有的真正有将略的文臣。他到山海关巡视后,立刻抽练兵卒,置精兵于山海关之外的前屯卫和中后所,以能将吴三桂为总兵官,信用辽东本土将官祖大寿等人,在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前屯卫、中后所、中前所等八城屯精兵近八万人,大大加强了宁锦防线的实力。
面对汹汹而来的皇太极满清军,洪承畴审时度势,在得知吴三桂等一万明军分赴松山、杏山驰援消息后,他又下令总兵曹变蛟、马科等人率二万人出关,于五月十六日抵达宁远。
先行抵达杏山的吴三桂非常勇敢,率军与清军交战,可惜先胜后败,几乎陷没于阵,数千明兵被杀。
清军此次攻围宁锦非常有耐心,已经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并定期三个月轮换士兵,保证士气和进攻能力。同时,清军按部就班,逐步清除锦州城外的明军堡垒。
锦州城内明军并不示弱,屡屡出城与清军交手,双方杀伤相当,谁也不占大便宜。
清军、明军双方源源不断运粮运攻具于宁锦,大打消耗战。
在环围锦州的情况下,清军仍多疏漏,近两万石粮食在交战期间被明军运入城内,极大鼓舞了明军士气。
七月间,洪承畴本人自率曹变蛟、马科、吴三桂、刘肇基四位总兵官带兵四万至杏山,与清军大战,吴三桂一部独胜,清军退却。由此,清军全部集中围打锦州的企图受挫,明清两军在松山、杏山与锦州之间形成战略相持。
洪承畴在杏山首战后非常有信心,急忙上奏朝廷,请求派十五万大军以及运送能供一年的粮草到位,才能最终取得战争胜利。同时,他调动灵活,为节约粮食,只留吴三桂一部万余人马于松、杏一带,拖住清军,其余兵马即刻回关内休整养锐。他还下令宣府、大同、密云三总兵出关,准备转年待诸军集结完成后毕其功于一役,与清军决战。
汉奸张存仁对满洲主子可谓用心良苦。他发现清军包围锦州有多处缺口,即刻苦口婆心劝说皇太极从严从重惩罚松懈的清将,加强围困,在锦州城外深挖嵌壕,多筑战台,并先取松山、杏山和塔山三城。
崇祯帝大错之五 松锦大战错误指挥(2)
皇太极“知罪就改”,下死命令严防明军从锦州以外运粮草等物入内,把城围得水池不通。
由于诱降了明军镇守锦州外城的蒙古军头领那木气,两营蒙古兵连家属六七千人向清兵投降,锦州城外一度为清军攻占。多亏祖大寿率兵死战,最终夺回外城。但是,外城不少城垣遭受破坏,锦州防御能力大大降低,基本上明军只能凭内城守御。
胶着之间,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从宣府、大同等地抽调出关的明兵哗变逃亡,乱了好大一阵才抚平。
得知锦州已经完全被清军隔绝,北京的崇祯皇帝十分焦急,怕丢掉这座战略要地,死催洪承畴即刻进兵。无奈之下,洪承畴只能力催各道兵加紧出关,最终于四月中旬齐集于宁远城,共计为大同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东协总兵曹变蛟、中协总兵白广恩、阳和总兵杨国柱以及王廷臣和吴三桂七个总兵官,共十二万多人。
四月二十五日,明军与清军在锦州以南十五里开外开战,虽然是在地势上以低攻高,明军英勇,清军虽顽强,仍然伤亡惨重。
六月间,洪承畴挥兵六万攻清军于松山,夺其三营,杀伤清兵甚众。从当时情况讲,明军已经取得战争主动权,围困锦州的清军开始动摇。
关键时刻,皇太极手下的汉族将领石延柱献上“妙策”,竭力劝说主子皇太极不要为小败而产生沮丧情绪,把“围城打援”当成作战原则,坚持下去肯定胜利。
洪承畴此时很清醒,他上奏朝廷,决定应该在保持战场优势的情况下,在松、杏一带与清军相持。多年与女真人交手的祖大寿在锦州城内也向京城送信,嘱诫明军切勿轻易与清军野战,即使交战,也应用车阵逼之,使其骑兵不得驰击。同时,他还表示锦州城内粮食充足,大可支持半年。
战地统帅洪承畴与锦州守卫主将祖大寿如此表示,朝内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坚持速战。这个吏选入朝当尚书的无谋浅视之人被小胜冲昏头脑,力劝崇祯帝下诏催诸将速战速决。崇祯帝偏听偏信,经不住陈新甲激劝,立刻下旨让洪承畴马上进兵解锦州之围。陈新甲为了大张其事,还派出亲信往军中监视,死催出兵。
松山之地,位于锦州与杏山之间,实是宁锦防线的咽喉要地。洪承畴得到御旨,不敢不遵,只得下决心在松山与清军展开决战。
由于清兵在锦州南的乳峰山东结营,洪承畴就下令曹变蛟率军屯于乳峰山西,以斗其势。明军数万大军,在松山与乳峰之间连扎七座大营,遍掘长壕,密排火器,列马布阵,旗甲鲜明。
进围锦州的清军见明军如此势盛,不少人内心十分惶恐。
锦州城内祖大寿敢战,他于八月二日首先开城自城内杀出,与围外入内的明军联手,予以包围锦州的清兵严重杀伤,但宣府总兵杨国柱也在战中阵亡,明军损失不小。
双方大战七、八天,各自损兵折将,基本持平。
身在沈阳的多尔衮坐不住,他不顾自己严重的鼻出血,用大棉花团子塞住鼻子,自率三千精骑,“御驾亲征”,飞驰六天六夜赶到松山前线,亲自指挥战斗。
清军不惜血本,后备军预备队一齐上,总共十二、三万人马。与之相较,连同守城明军算在内,松山一带的明军大概也是这个数,双方军力差不多,都无明显优势。
双军相较,就看精神头了。
皇太极在松山结阵。他登高察望,仔细观察许久,与左右满汉将领切磋半天,终于找出明军漏洞:洪承畴明军过于集中,前锋兵甚锐,后守薄弱。于是,皇太极立刻布署,决定断绝明军粮道,下令清军在松山与杏山之间多处立营,挖壕筑台,围困明军。
如此一来,清军由被动变为主动,整盘皆活。
如果此时撤兵,洪承畴可能不会损失太大。但崇祯帝不表态,洪承畴只能死扛。当时,大同监军张斗看出些清军端倪,建议分出一只兵马在长岭山驻守,以防止清军包抄明军后路。洪承畴没有采纳。即使如此,他此时趁清军新来援兵立足未稳赌一把大的,果断命令明军即刻出击,兴许还能出奇制胜。但他没有,呆等“战机”。“战机”不来,清军却把杏山、松山切割开来,明军后路被堵。由此,自宁远经塔山运抵杏山的粮道也就塞掉。
崇祯帝大错之五 松锦大战错误指挥(3)
明军上下得知此事,军心立刻动摇。
洪承畴不愧是谋划老帅,他本来安排诸将在城内稍事休整后,转天白天倾锐一战。由于马上要绝粮,这就等于“背水一战”,士兵只要有必死之心,在兵力相当情况下,兴许能杀败清兵。
恰恰就在这时,朝廷兵部尚书陈新甲派出的心腹监军张若麒在宁远发来一封急信,让洪承畴率诸将先回宁远就食,吃饱后整兵回战。先前他一直死催洪承畴出战,这节骨眼他又要洪承畴撤军回宁远,完全是瞎指挥。最要命的是,他这一封信,大大动摇了松山城内的各位明军将领,不少人不想冒险,要求率部先回宁远休整持粮,再回来解锦州之围。
洪寿畴坚持已见,诸将议论纷纷。洪承畴无奈,只得自己守松山,听任诸将分道突围。
大同总兵王朴先逃,各总兵趁黑胡乱出城遁走。结果,严阵以待的清军在半路迎头截杀,杀死全无斗志的明军无数。由于夜深看不见道路,不少明军在海边逃走时正遇涨潮,淹死许多。明将曹变蛟英勇,转天深夜,他率所部自乳峰山而下,荡清营数次,有一次还奔入皇太极御营,几乎要了这位清帝性命。可惜夜见昏黑,曹变蛟本人中箭,只得带伤逃回松山城中。
松山、杏山一带,到处都是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