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战役的“临门一脚”是彭德怀指挥的。太原战役总攻仅用了3天时间,歼灭国民党军万余人。之后,彭德怀进军西北,带走了第18兵团和第19兵团。
想起西北,徐向前就想起了沾满西路军将士鲜血的“马家军”,两眼总是湿润的。连续多日,心潮涌动,夜不能寐。他为不能同彭德怀一起西征而遗憾,更为不能亲手消灭“马家军”,给西路军将士报仇雪恨而内疚。
参加太原战役的另一支部队——第20兵团则兵发大同。大同刚解放就奉命东进,转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秦皇岛一带布防。后来,第20兵团又以第67军步兵第199师为主,组建了开国大典的受阅步兵方队,接受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检阅。
尽管重病缠身,但徐向前仍然强支撑着坚持工作,继续履行着太原前委书记、太原市军管会主任的职责。
阎锡山经营山西38年。“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处世哲学,在阎锡山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五台人更是委以重任,难怪当地顺口溜说:“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
徐向前进太原后,街谈巷议很快就传出一句话:“阎锡山跑了,徐向前来了,五台人还是沾光。”
“共产党不是阎锡山,徐向前没有光可沾。”徐向前态度鲜明,讲原则不讲乡情,讲亲情不徇私情。
徐向前患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休息,终于沉疴发作,病倒在床。1949年6月底,在夫人的陪同下,前往青岛治疗休养。
开国大典那天,徐向前携妻坐在青岛海滨的沙滩上,身旁摆放着在太原战役中缴获的一台老式收音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9天,徐向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实际上,徐向前并未到任。“总参谋长”的工作由副总参谋长(后为代总长)聂荣臻“代理”。
1950年5月,徐向前身体稍有好转,就从青岛回北京参加###七届三中全会。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第一次来北京,看到首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心中无比喜悦。
开完会后,徐向前回青岛继续养病。临行前,他深情地对聂荣臻说:“聂总,你辛苦了!”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7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侵占了中国宝岛——台湾。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统率机关的总参谋部忙碌起来了,总参谋长徐向前更是无心养病。说来也怪。不知是战争在呼唤一个军事家,还是医生们的医术高明?反正徐向前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9月初,在青岛治疗休养14个月的徐向前,带着全家住到了北京。
1955年9月,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心脏停止跳动,享年89岁。徐向前的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他的故乡五台县烈士陵园。
苦难相随的徐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 想看书来
聂荣臻忙碌于阅兵事务无暇登上天安门(1)
开国大典那天,朱德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聂荣臻没有同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一样站立在朱德身旁,当然也就不在那张历史性的照片里。
尽管新中国成立时,有近700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但几乎都饰演观礼者或检阅者一个角色,唯独聂荣臻例外。
聂荣臻不仅是检阅者,还是阅兵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广场群众的召集、大典活动的安全,还有那4架带弹受阅的飞机,事事牵挂着他的心,他实在没有精力站在城楼前排,更没有心情去照相。
在这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近700人当中,聂荣臻是上天安门次数最多的1个人。自从担任阅兵总指挥、接任北京市市长以来,前后至少10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作为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筹备开国大阅兵的日日夜夜里,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考虑得非常细致,还亲临现场指挥天安门前的阅兵预演。
在一次在阅兵联席会上,聂荣臻问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车在天安门前熄火怎么办?骡马拉炮,那么多匹马,如果拉下粪怎么办?在检阅时马失前蹄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令###一时无法回答。
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
###回到部队后立即组织指战员召开了一次又一次“诸葛亮”会议,群策群力,研究解决的办法。
聂荣臻提出问题后还是放心不下,多次深入到受阅部队官兵中,主持召开座谈会议,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群众是最有实践经验、最有智慧的,许多问题他们都想出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指战员们出主意说:现在的马掌用的时间都长了,从关外走到了关内,大都已经磨光了,而天安门前又是青条石路,很平,很滑,马掌也就容易打滑,应当给马换上新掌,增加摩擦系数。即使万一打滑,驭手只要赶紧收缰绳,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绳子,帮助战马脱离失蹄状态。
骡马拉粪怎么办?官兵们认为这最简单,只要给骡马安上粪兜子就行了。
至于坦克熄火问题,恐怕要另想办法。
指战员们说,受阅的坦克都是在辽沈战役中缴获的,尽管说不上陈旧,但毕竟不是自己生产的,缺乏对装备性能的透彻了解。为了防止坦克途中熄火,阻塞道路,官兵们建议将坦克方队安排在队伍的最后接受检阅。这样,即使万一开不动了,但由于部队已在前面检阅完了,后面是花花绿绿的群众队伍,对阅兵式的影响也就不太大了。
9月25日午夜,北平的深秋透着寒意。
聂荣臻身穿大衣,早早地站在敞亮而寂静的天安门城楼上,全神贯注地观看进行初次合练的受阅部队,还不时对周围的同志交谈着受阅部队要注意的问题。
忽然,聂荣臻想到了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他威严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受阅部队每一个人的耳边震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聂荣臻忙碌于阅兵事务无暇登上天安门(2)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受阅的那天,如果遇到敌机空袭,大家要原地不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30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能做到吗?”
“能——做——到!”干脆、响亮、整齐的回答,山呼地动。
聂荣臻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9月27日深夜,受阅部队又在天安门前进行了一次全程预演,整个过程顺利、安全。直到此时,聂荣臻的心里踏实多了。
10月1日10时,地面受阅部队各就各位,准备就绪。
1日12时,聂荣臻匆匆划拉了几口饭,就赶到东长安街检查受阅部队。当他看到万余名受阅指战员个个精神抖擞,弯弓待发,满意地笑了。他没有多的话嘱咐,他相信我们这些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将士。
1日14时整,聂荣臻独自一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10分钟后,###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两人一同检查了城楼上的准备情况。
14时30分,聂荣臻走下天安门城楼,来到金水河西侧的阅兵指挥台,行使自己的职责。他让大家保持安静,请开国大典主持人林伯渠讲话。
毛泽东宣读完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后,聂荣臻已转移岗位,站在金水河南东华表下,恭迎阅兵司令员朱德。之后,陪同朱德,驱车去东长安街检阅地面受阅部队。
朱德返回天安门城楼,宣布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聂荣臻又回到了阅兵指挥台。
阅兵结束后,聂荣臻既没有出席北京饭店的宴会,也没有去观看天安门广场的群众###,他实在是太劳累、太疲惫了,回到庆王府的寓所,上床就睡了,衣服也没有力气脱下。
聂荣臻始终是一个忙人。
新中国成立后,聂荣臻又忙“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核力量。
1955年9月,聂荣臻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心脏停止跳动,享年93岁。
聂荣臻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也是寿命最长的元帅。
按照聂荣臻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桧柏树下,树旁竖立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聂荣臻80岁时写下的诗句“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背面刻着“聂荣臻骨灰撒放处”。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周围栽满了沙漠特有的胡杨。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聂荣臻亲自选定的,现已发展成为闻名中外的“东风航天城”了。国产第一枚地地导弹(1960年11月5日)、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66年10月27日)、“东方红一号”卫星(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5年11月26日)、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神舟”飞船系列(1999年11月20日始)等等,都从这里发射升空。
日理万机的聂荣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剑英南下广州就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1)
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新中国领袖群体里,人们没有见到北平市第一任市长叶剑英的身影。
叶剑英在何处欢度开国大典呢?
其实,一个多月前,叶剑英就离开了北平。
8月14日,随着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的闭幕,叶剑英也结束了8个月的北平市长任期。他匆匆视察完新成立的南苑飞行队后,就离开北平南下,因雨冲垮了平汉铁路北段,便绕道徐州转郑州,经汉口、九江、南昌,于9月3日抵达江西赣州。
9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由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一则电讯稿:“北平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将军奉命赴两广工作,担任###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及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聂荣臻将军继任北平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在电讯稿的最后,毛泽东还特别注明:“今晚12时前播出。”
电讯稿播出时,叶剑英已经坐在江西赣州的省立师范学校里了。他正在与原###华南分局书记方方,以及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二野战军第15兵团和两广纵队负责人陈赓、郭天明、刘志坚、邓华、赖传珠、洪学智、曾生、雷经天等人,研究解放广东问题。
自1931年11月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叶剑英军事生涯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前线率兵打仗,而是在后方总参谋部工作,军事参谋才能深受毛泽东的欣赏和器重。
叶剑英曾多次向毛泽东提出愿意到战略区去“增长才干”,毛泽东也欣然同意,只是在等待时机。现在,东北、华中、华东、中原已无战事,仅剩下西北、西南和华南等几个地区没有解放。机不可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派叶剑英去华南“独当一面”,在解放广东、广西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10月1日这天,叶剑英在赣州度过。
中午刚过,叶剑英就回到自己的住处,对警卫员说:“把收音机调好,准备收听开国大典的广播。”
警卫员调着收音机,叶剑英则坐在旁边闭目养神。是在等待,是在休息,还是在思考?莫非是兼而有之。
叶剑英在等待。
新中国成立在即,他禁不住亢奋起来。多少年的烽火硝烟,多少次的出生入死,不论是在战场上率兵冲杀,还是在统帅部参与运筹,或是在谈判桌上舌战对手,不都是为了这一天吗?
叶剑英在休息。
南下40多天来,他没曾有个空闲。虽说人在赣州,但心却在两广。解放两广的部署、领导机构的组成、各级干部的配备,特别是解放广东的步骤、接收、管理及准备对付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军事干涉等问题,他为此倾注了全部的智慧和心血,感到有些累了。
叶剑英在思考。
两天前的9月28日,他和陈赓联名签发了《广州外围作战命令》,明确了迅速解放广东全境的任务。现在,部队准备得怎么样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叶剑英南下广州就任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2)
收音机里传来《东方红》的乐曲,紧接着是播音员的声音:“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随着,传来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
叶剑英立马坐直身子,睁开微闭的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收音机。
时间不长,收音机里就传出了毛泽东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叶剑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眼角也有些湿润了。
随着播音员的实况转播,叶剑英的眼前掠过激动人心的一幕幕——
毛泽东摁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上升。
雄壮的国歌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
朱德检阅部队,宣布人民解放军总部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阅兵分列式开始……
两个半小时,叶剑英的眼睛没有离开过收音机。他的心与天安门广场欢呼的人群一起跳动,与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群体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借新中国成立的东风,广东战役进展顺利。10月14日,广州解放。16日,叶剑英离开赣州前往广州。
广东是叶剑英的家乡,是叶剑英“元帅之路”的起点,留下了他太多的刻骨铭心的记忆——
1920年参加“援闽”粤军,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
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率兵护卫左右。
1924年参与筹办黄埔军校。
1926年参加北伐。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12月领导广州起义……
叶剑英的军旅生涯从广州起步,百战归来时主政广东,既有功成名就的喜悦,更有回报家乡父老的意愿。他从心底里感激毛泽东。
1954年10月,叶剑英奉调回北京中央军委工作。一个月后,就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
这一年的国庆节,叶剑英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看了国庆5周年阅兵式。
5年前,叶剑英尽管没有出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