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是不是很眼熟?端的是《聊斋》故事。
甚至还有一个雷公向狄仁杰求助的故事:代州曾有一株大槐树,有次被雷劈裂开好几丈长的口子,居然将一个雷公夹在了中间,疼得他吼声如雷(雷公的吼声,自然是雷了)。当时狄仁杰刚好在代州,就带着一群宾客随从去观看。快到达时,众人都纷纷惊退,不敢向前。结果只有狄仁杰敢独自前行,靠近大树后问雷公这是怎么回事,雷公说:“因为我要赶跑树里的一个孽龙,但我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姿势不对,降落位置出错,所以被树夹住了,请你救救我。我一定重重地报答。”于是狄仁杰找来木匠把树锯开,雷公才得以解脱。此后,凡有吉凶祸福之事,他都预先向狄仁杰报告。
以上这几个故事,从鬼到妖怪,甚至到天神,或是怕狄仁杰,或是要狄仁杰帮忙,虽然流于奇谈怪论,但恰恰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狄仁杰,一身浩然正气,能够克制各种神怪。
因为这样的形象,所以后来狄仁杰居然也成了一方百姓的保护神,不断被人供祭——反对淫祠的狄仁杰自己竟也成了一个“淫祠”的主人!狄仁杰地下有知,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七、为民请命
狄仁杰心中装有老百姓,不是一句空话。他曾数次冒着危险,救下了很多老百姓的性命。
早在狄仁杰做御史的时候,就曾被派遣出使岐州,安抚当时岐州的逃亡兵士。狄仁杰到了当地,先释放了被抓的几十个人,并给他们粮食,遣返回乡。然后贴出告示,允许自首,既往不咎。效果很好。高宗很高兴,将他的这个做法推行天下,结果当时类似的很多逃亡者都纷纷回来了。可以说,狄仁杰这个宽大处理的安抚模式得到推广,实际上是拯救了很多人。
垂拱四年(688),唐朝宗室、豫州刺史李贞起兵反武则天,叛乱很快被平定,之后狄仁杰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处理后事。当时,受株连被捕获的有六七百人关在监狱中,家产被没收的有五千人。司刑使一个劲地逼促行刑。狄仁杰认为李贞及骨干分子都已经战败死亡,而这些人不过是被胁迫无奈参与的,于是冒着危险,上疏武则天,给这些人请命,表章中提到,他反复几次写了后撕毁,撕毁又写,非常矛盾。这说明他也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这个事件本身很敏感,这个时期也正是白色恐怖盛行的时候。狄仁杰这么做,实际上是冒了很大危险的。他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可他终于还是勇敢上书了。所谓“仁者必有勇”,狄仁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为流放。
这个结果,可以再次证明,武则天实际上是很关注狄仁杰的。事实上,几乎每次狄仁杰的奏章,都被许可。这应该可以视为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这六七百人最后被朝廷发配到丰州(今内蒙古五原一带)充军。当这些九死一生的流徒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告诉他们:“是我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呀!”于是双方一起到早先州民所立的“狄公德政碑”下痛哭。押解差役和宁州官吏也十分感动,允许宁州父老的请求,“设斋三日”,招待流徒。因此,后世将“狄公德政碑”又称为“梁公坠泪碑”,并在立碑处建“狄梁公庙”。后来,宋代的范仲淹在这里做官时,曾专门写了狄梁公的碑文,以记述狄仁杰的事迹。而多少年风吹雨打过去后,狄梁公庙至今还在。
流人被送走了,但前来平定叛乱的将士们却不容易被打发。将士们倚仗着有功,横行霸道,大肆勒索。此时率军的是宰相张光辅,他不加制止,反而予以纵容。豫州刚刚经历战争,府库空虚。狄仁杰没有理会,张光辅大怒,小小刺史竟敢藐视自己这个宰相兼元帅?狄仁杰针锋相对,毫不退让,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意思是河南叛乱的不过是一个李贞罢了,而你纵容将士勒索,与李贞一样。还怒斥张光辅杀戮降卒,以邀战功,甚至说出“如我有尚方宝剑,我就一剑砍了你,我虽死如归”这样激愤的话语。要知道张光辅身居宰相,位高权重,眼下又手握重兵,新立大功,而且也心狠手辣,实在是个不可得罪的人物。可狄仁杰深深痛恨张光辅乱杀平民,以冒军功,显示忠诚(拿平民的头冒充敌人首级,在古代一些混蛋将领手里是常见现象)的可耻行为。狄仁杰性格刚烈,不畏权贵,这一番话,真是痛快淋漓,掷地有声。在他的凛然正气面前,张光辅居然也就偃旗息鼓,无言以对。
不过他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武则天暂时将狄仁杰贬到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可笑的是,一年之后,张光辅以不忠的罪名被处死,而狄仁杰则被调任洛州司马,其实是调回中央(因为武则天是以东京洛阳为她的统治中心的)。
但这次回去,狄仁杰遇到了一次生死劫难。
八、斗智斗勇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朝换代,正式称帝。
天授二年(691)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宰相生涯。两人经历,再次契合。
武则天起用狄仁杰,实在是因为朝中无人。就在天授元年、二年的这两年,被杀的宰相有七个,还有一个被流放。虽然还有武承嗣、武攸宁等做宰相,不过他们都是政治可靠,能力平庸。狄仁杰是拉来干活的。
但是这一时期气氛非常紧张,酷吏政治正是高潮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罗织罪名,株连成风,成片打击。以来俊臣为首的一批酷吏无恶不作、不择手段、胆大包天、凶残无比。他们要打击谁,几乎没有逻辑可言,因为他们只要杀人,就是立功。杀的越是高官,功劳就越大。所以,身为宰相却又刚正不阿的狄仁杰在劫难逃。
狄仁杰九月入相,来年三月,来俊臣就告发了一个大案——包括三个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在内的七个高官谋反。眨眼间,这些高官统统被捕入狱。
这不是一般的监狱,叫“诏狱”,意思是为皇帝特诏办理的案件而设置的监狱。实际上,诏狱纯粹是酷吏用来折磨人的行刑场。当时号称,“入此狱者,非死不能出”。可以说,狄仁杰遭遇到了空前的危险。
被捕之后,来俊臣诱骗他们说,只要老实坦白,可以从宽免死。但大家都知道这是鬼话,然而狄仁杰出乎意料干干脆脆地承认自己谋反:“大周革命,万物唯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很高兴,于是放松了警惕,将他关在牢里,就等皇帝复核之后行刑。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智商,聪明如狄仁杰,会那么傻,自寻死路?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狄仁杰要了纸砚,偷偷拆了被头的帛布,写好了一个诉冤书,然后放到棉衣里头封好。之后对看守人员说,天热了,让家里人来拿回棉衣。看守人员也不仔细查看。结果这份诉冤帛书,就顺利地被狄仁杰儿子狄光远送到了武则天面前。武则天立刻召见了他,问他为什么先前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如果不承认,早就死在酷刑之下了!于是武则天下令释放了他,同案的七人也都出狱了。
狄仁杰这次被诬陷,居然能够全身而退,实在是个奇迹,不能不说他的聪明灵活、见机行事,远在普通人之上。武则天时候还有一个宰相魏元忠,也曾受诬陷入狱,他一开始死硬,结果备受折磨,体无完肤,最后还是不得不承认谋反。当时人都说魏元忠和狄仁杰差距太大了。
当然,狄仁杰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是非常坚决的。就在这次关押的过程中,酷吏看狄仁杰这么快就认罪,自以为得计,就想利用狄仁杰来株连陷害别人,于是派了判官王德寿来劝说,希望他能牵连尚书杨执柔,作证他也参与了谋反。狄仁杰问,怎么作证呢?王德寿很高兴,就说:你在春官(礼部)任职的时候,杨执柔也刚好在同部门做员外郎,你就说在这个时候搭上线的。没想到狄仁杰大喊道:“皇天后土,遣仁杰行此事!”然后一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王德寿吓得跑了,不敢再胁迫。
这就是狄仁杰,善于保护自己,也勇于保护他人。
后来,武承嗣曾多次奏请诛杀狄仁杰,都被武则天断然拒绝。事实上,狄仁杰是很受武则天赏识的,即使这次狄仁杰没有自救,相信武则天也不会置他于死地,因为将来她还要大用他呢。
九、定策国老
终于,在神功元年(697)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第二次成为宰相,成为辅佐武则天治理天下的左右手。此时,他六十七岁。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宠信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直呼其名。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的时候,常不让他跪拜。考虑到狄仁杰已年老体衰,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格外伤心,她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这是因为朝堂中再也没有这样的顶梁柱了啊。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还体现在对狄仁杰格外宽容上。狄仁杰的性格是张扬激烈的,他经常会面折廷争,公开直接反对武则天的做法,而武则天则“每屈意从之”。
比如武则天是佞佛之人,狄仁杰就屡次劝谏。久视元年(700)夏天,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是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武则天为此中道而还。秋天,武则天又想造大佛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狄仁杰再次力谏,武则天也接受了,罢其役。
武则天晚年,最宠爱的是二张,甚至太子、公主这些人都靠边了。但狄仁杰居然敢公开羞辱张昌宗。有一次,南海献“集翠裘”——大概是用很多绿色的羽毛织缀而成的,非常华贵而美丽,武则天就赐给了张昌宗。刚好狄仁杰入宫奏事。武则天让他们两个一起玩双陆的游戏。狄仁杰就说,要赌一把,而且提出,所赌之物就是两人身穿的衣服。武则天笑说,“你不知道,此裘价超千金。你的紫袍价格不能比啊。”狄仁杰站起来说:“我这个是大臣朝见奏对时穿的衣服;而张昌宗的那件,不过是嬖幸宠遇之人所穿的衣服,用它来换我的紫袍,我还觉得亏了呢。”张昌宗一下子情绪沮丧,心神不定,连输数局。狄仁杰二话不说,上前就扒下裘服,拜恩而出。出了朝门,狄仁杰立刻把衣服丢给家奴,让他穿上,然后打马,扬长而去。
以当时武则天对张昌宗的宠爱,狄仁杰竟敢如此行为,可真是异事啊。如果此事真实,那么可以说明,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宠信,那是到顶了。
基于这样的特殊地位,狄仁杰在尽心竭力治理天下之外,还倾力做了一件顶要紧的事——促成李显继任太子。
武则天临近晚年了,继承人问题已经无可回避。这可能是武则天面对的最大困境。她的选择只有两个——儿子或侄子。从武周这个朝代的角度来说,她应该让武姓人继位;而从个人角度来说,儿子总是比侄子要亲得多。
武则天的困境就是,虽然她个人战胜了时代,成为皇帝,但她战胜不了历史和传统,她不可能把父系改为母系。虽然李显、李旦曾经改姓武,但终究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到底是男性世界这个事实。这是武则天的深刻悲哀,她,无力回天,她可以改变女人不能做皇帝的规则,却不可能将整个文化都倒转过来。
狄仁杰是主张立李显的,在推动李显继任的过程中,他不仅跟武则天讲道理,而且常打心理战。狄仁杰曾经给武则天指出:“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让儿子继位,起码以后祭祀中是少不了武则天这份的。而从来没听说过姑姑会被放到宗庙里面祭祀。又据笔记记载,有次武则天说:“我昨夜几次梦见跟人玩双陆,都不能取胜,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一语双关地答道:“双陆不胜,必定是宫中无子。”他展开了“梦的解析”:“这是上天垂意,暗示陛下,久虚储位必定生变啊。”又有一次,武则天说:我梦到一只羽毛丰丽但两翅俱折的鹦鹉,这又说明什么呢?狄仁杰继续客串解梦大师:“武是陛下的姓,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摧折的两翼就是陛下的两位爱子。如果陛下起用两位皇子,那就会双翼复振了。”
实际上,当时的很多大臣都或多或少地向武则天建议,重立李显为太子。李显的支持率明显要高,在这种情形下,武则天终于顺从了历史传统,于圣历元年(698)把李显从庐陵接回来,九月,重新立为太子。同时,让太子做河北道大元帅,率军攻打突厥。有意思的是,他的副手、行军元帅,就是狄仁杰。而就在前一年,狄仁杰被重任为宰相。这个事实,说明了在李显重当太子这个事件上,狄仁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后来李显做了皇帝后,特别追封狄仁杰为司空。可见他是很感恩狄仁杰的帮忙。另外,唐人还写过一本《狄梁公传》,又叫《狄梁公立庐陵王传》。可见唐人把李显重立太子的功劳基本算在了狄仁杰头上。
这个事情往往被解读为狄仁杰忠于李氏唐室,忠于李显。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李显能胜出,深层因素是民心支持。武家人对天下基本没什么贡献,而李家毕竟淹有天下多年,特别还有唐太宗这样的超级英主,深入民心。可以想见,即使真的让武承嗣继位,一旦武则天去世,他肯定镇不住。往好了说,也难免血溅宫廷,往坏了说,那就是天下大乱。相比较而言,李显继位,名正言顺,不会有什么大矛盾存在。
中国古代,政治的稳定,是最大的稳定。而皇位的顺利继承,又是最大的政治稳定。狄仁杰是正直而又成熟的政治家,正是看到了这个事情的至关重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