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紧的是,“胡化”区域对中央王朝缺乏向心力。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这一区域的人民,相对缺乏对唐朝廷和皇帝的认同感。所以,虽然名义上还处于唐朝统治范围内,但实质上却潜伏着反叛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与冒险家,反叛就成了可能。
有趣的是,薛嵩这样出身将门的人——他的爷爷是大唐名将,伯父、父亲也是朝廷重臣,而他却毫不犹豫地起来反叛这个朝廷。这应该归因于他经过“胡化”,因而缺乏对朝廷的认同感。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廷一时消灭不了河北地区的安史群将,只能采取妥协政策,承认了这些将领在当地的统治权力,而他们只在名义上依然臣属朝廷。于是薛嵩摇身一变,成为藩镇节度使,成了一个军阀。他占据的地盘有相、卫、洺、邢诸州,在今天的河北南部一带。
薛嵩成了土皇帝,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原先的同事,现在的邻居,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对他的地盘虎视眈眈。薛嵩只能整天忧心忡忡,他没法求助于谁。求其他节度使?那无异于与虎谋皮;求朝廷出面,那也说不出口啊。这个时候,小说家站了出来,替他写了一篇传奇小说《红线传》,说薛嵩有个侍女叫红线,不仅剑术超强,而且会乘风驾云,居然是半仙之体。她很大方地要替主子解决问题。于是一夜之间便盗来田承嗣的枕边金盒,然后由薛嵩得意洋洋地送回去,以此表明,俺取你首级易如反掌!这下果然把老田吓坏了,不敢动歪脑筋。
这个故事很具有讽刺意味。一个堂堂军阀,居然要靠一个侍女来保护,简直是堕落。
历史事实要更残酷些。后来薛嵩的地盘还是被军阀们瓜分了。田承嗣获得了其中的两个州。
十、薛仁贵之曾孙及其他
大概是厌烦了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薛嵩的儿子薛平开始走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放弃割据,回归朝廷。这时,他才十二岁。薛平的归顺让朝廷很满意,被任命为宿卫将领。薛平一口气就做了三十年,和他的曾祖薛仁贵一样,站在了皇帝身边。拐了一道弯,薛家子弟回归到了当年的轨迹。
薛平后来又出任藩镇节度使数十年,功绩显赫。退休的时候,已经做到司徒。死时赠太傅(正一品,最高品级),比起薛仁贵死的时候赠官太常卿(正三品),整整高了五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至此,我们讲了薛仁贵家族的四代人物故事,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构成了非常传奇的一个家族史。而这个家族史,也几乎是唐朝前半期军事政治史的一个缩影。恐怕除了薛氏家族,没有另外一个家族史能与唐王朝历史如此密切贴近了吧?
大概正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在选取一个家族创作评书系列故事的时候,唐朝部分,首先就选中了薛仁贵家族。从此这个家族获得了另外一种生命,存活在人们心目中。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桃李满门的宰相
狄仁杰并不是老师。但他在武则天朝做宰相的时候,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原来是说狄仁杰提拔了很多官员,几乎遍布朝野。这是恭维他呢。狄仁杰则正色回答:“举贤为国,非为私也。”
武则天一生好杀,宰相都杀了一箩筐,但她却对狄仁杰另眼相看,称为“国老”,极为信任,几乎言听计从,特别对他推荐的人才,一概加以重用。所以狄仁杰才能够在短短四年的宰相任上就能做到“桃李满天下”的局面。
这,绝对是个奇迹。武则天为什么这么信任他?
宋太祖赵匡胤曾这样评价武则天:“则天,一女主耳,虽刑罚枉滥,而终不杀狄仁杰,所以能享国者,良由此也。”这个看法倒是很有意思,赵匡胤认为,没有杀狄仁杰,是武则天后来还能被唐代供祭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
答案在《新唐书》里,在《狄仁杰本传》后,宋祁评价:“武后乘唐中衰,操杀生柄,劫制天下而攘神器。仁杰蒙耻奋忠,以权大谋,引张柬之等,卒复唐室,功盖一时。”就是说,武则天将唐政权给灭了,而狄仁杰通过提拔张柬之等人,最终完成了匡复唐室的丰功伟业。
武则天一生英明,居然信任了一个处心积虑的掘墓者。这难道是真的吗?
要说中国人心目中,最出名的审案子的官员,那是包公。但在老外的眼里,狄仁杰这个名字远比包公来得著名多了,他被称为“中国的福尔摩斯”。就像很多老外通过李小龙知道了中国功夫一样,很多人通过狄仁杰知道了中国式判案。而近年来,通过电视连续剧,狄仁杰作为断案如神的传奇人物也同样为中国百姓所熟悉。
狄仁杰是怎么成为老外和今人心目中的神探的呢?
二、少年老成
贞观四年(630),大唐名相杜如晦去世。也就在这一年,未来的名相狄仁杰,刚刚出生。
狄仁杰,字怀英。因为他后来被封为“梁国公”,所以常见称呼有“狄梁公”。唐朝还有两个著名的梁公,一是房玄龄,称“房梁公”;二是姚崇。三位“梁公”分别是太宗、武则天、玄宗朝的重臣,真可谓国之栋梁。
狄仁杰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曾做过贞观朝尚书左丞——这是一个很要害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他和尚书右丞(办公厅副主任)一起掌管尚书都省(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尚书省各个部门颁行天下的文件,都要经过他们两个的检查审核。可以说是整个尚书省的枢纽。不过狄孝绪的事迹可考的极少,可能因为他做尚书左丞时间很短,政绩不显,所以泯然众人矣。
狄仁杰之父狄知逊,官位不如狄孝绪。明经及第,然后做过东宫内直郎,掌管太子东宫的符玺、伞扇、几案、服饰等事。对于刚出道的官来说,这是个很好的起点。可惜狄知逊此后官运很一般,一辈子都只在地方做官,郑州(今河南郑州)、梁州(今陕西汉中)、越州(今浙江绍兴)、华州(今陕西华县)、夔州(今重庆奉节),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一直没能做到刺史。虽然当时全国刺史有三百多,但刺史品级也是相当高的,上州刺史入了三品,算高级官员;普通刺史也有四品。狄知逊最后做过夔州长史。长史,当时称“上佐”,就是一州的高级佐官。虽然品级地位都不错,一州之内,也仅次于刺史,但没有实权,如一定要拿现在的官做个对比,就类似于市人大主任。
不过,狄知逊在大江南北的四处宦游,对青少年时代的狄仁杰而言却是个很好的经历。他因此增长了见识,了解了民间疾苦,这对他以后做官总是关心民情,坚持为民造福,有着很深的影响。
狄仁杰是家中长子,自然会被寄予殷切期望。而狄仁杰也没让父母失望,从小就表现出了不俗气质。据说有一次,他家门人被害,当地官吏前来调查案情,全家老小都出门来接受讯问,只有狄仁杰安然不动,一个人专心读书。官吏就责问他,狄仁杰昂然回答:“我在书中,忙着和古代圣贤交接,哪有空来见你们这些俗人,管这些俗事!”这个事情被两唐书的本传都记载了。大概是想反映狄仁杰从小就有崇高志向,追慕古人吧。此外,从这个故事能看到少年狄仁杰确有很多不凡之处:一般小孩遇到这种难得的“大事”,大概早就跑出去看热闹了,他却不爱搭理,颇为特立独行,有个性;还有,对于官吏的责问,一般孩子估计都汗不敢出,他不仅对答如流,还敢于讽刺对方,可见他有见识,胆子大,嘴巴快。总的来看,狄仁杰比较早熟。
除博览群书之外,狄仁杰还有个特点——对医术很有兴趣。这也是有别于一般官宦子弟的特长。据说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精通针灸之术了。他去长安赶考的时候,路过华州,看到有人贴出巨幅广告:“能疗此儿,酬绢千匹。”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富家少年,鼻子下长了一个拳头大的瘤子,稍微碰一下,就酸痛刺骨,两眼翻白,几乎奄奄一息。狄仁杰很同情,于是上前揭榜。孩子父母亲属激动得立刻叩头下拜,还马上把千匹绢拉了过来。狄仁杰先让少年坐起来,取出针,从后脑刺进去。然后问,是否针气已经达到患处?病人点点头,狄仁杰手一抖,迅速抽针。那个瘤子应声落地,少年一下子痊愈,一点病态都没有了。孩子父母亲属都哭着拜谢,送上绢匹。狄仁杰笑着摇手:“我只是为了帮病人解脱痛苦,并不是要靠这个赚钱的。”转身扬长而去。
未成良相,先成良医。不过,这种医术太过夸张,故事也许并不真实。但从此之后,狄仁杰却真正开始了替天下百姓医治苦难的道路。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三、起步坎坷
显庆元年(656),二十七岁的狄仁杰踌躇满志来到长安赶考,和他父亲一样,顺利地明经科考及第。明经科,和进士科一样,是唐代科举的一个科目,类似于今天的文科、理科的区别,考试内容有别,但及第之后都是一样做官。一般人都知道,唐代有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明经很容易,三十岁考中就算老的;而相对地,进士科很难,五十岁考中,也算年轻的。这是因为进士出身的人一旦做官,以后官途就顺畅了,所以有才之士一般都不屑于明经出身。但这是唐代中后期的情形。事实上,唐朝初年的时候,明经科比进士科更热门,更受重视。因为唐初规定:明经出身的人,名列前茅的,可以获得“从八品下”的散官;而进士出身,名列前茅的,授予“从九品上”的散官。两者相差了三阶呢。所以,狄仁杰选择考明经科,绝对不是“技不如人”而想剑走偏锋的意思。
就在此前一年,永徽六年(655)十一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也刚踏上她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台阶。说起来,他们俩还是并州老乡呢。不过,权倾天下的武则天并不认识还在底层的狄仁杰,也不可能给他什么帮助。虽然狄仁杰肯定知道这个帝国最风光的人物,但他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未来会跟这个女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春风得意的狄仁杰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但他在之后的十八年里,一直都只在地方为官,没有提升的机会。似乎他也注定要和父亲一样,会终老在一个地方的“闲官”上面。
狄仁杰的第一个职位是“汴州判佐”,就是汴州的州级官员。所谓判佐,就是判官,是具体分工处理政务的官员,分别叫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全称是“司功曹参军事”。这些分类,有点类似中央的六部分工。至于狄仁杰做了哪个曹参军事,不可考。
狄仁杰满腔热情地开始他的工作,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一次沉重打击——被胥吏诬告了一把。虽然不清楚诬告何事,但从狄仁杰后来刚直不阿的性格来看,估计多半是狄仁杰破坏了官场“潜规则”吧。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河南黜陟使阎立本这里。
阎立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也曾官至宰相,因画名太大,以至于人称“丹青宰相”。不过这个时候,他是个“钦差大臣”。唐朝初年,地方制度是州、县两级,全国有三百多个州,都是中央直辖。而这么庞大的规模,中央的管理实在力不从心。为了弥补管理漏洞,于是中央每隔一二年,就要派朝官分道去各地巡查工作,叫“黜陟使”,类似后来的巡按大人。为什么叫黜陟使呢?因为钦差最主要的工作是考核地方官员的业绩。黜,就是黜落;陟,就是升官。这些钦差在巡查之后,要提交报告,根据官员的好坏进行弹劾或推荐,从而使地方官员升官或降职。此次阎立本就是以工部尚书担任河南道的黜陟使,汴州属于河南道,正在巡查范围之内。
阎立本亲自审讯,却惊讶地发现狄仁杰是个很杰出的人才!他接见了狄仁杰,大加赞誉:“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回去之后,就大力举荐。于是狄仁杰被调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职位也还是判佐,但汴州为上州,判佐是从七品下,而并州是都督府,判佐为正七品上。等于是升官二阶。
对狄仁杰来说,更愉快的是,他回到老家了。因为并州下属县阳曲正是他的故乡。不久之后,他又做了一件让大家深为震动的事情。并州都督府级别高,事务也繁忙,所以配备有两个司法参军,另外一个司法参军叫郑崇质。郑崇质最近心情不佳,因为他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一方面,他的老母抱病在身,正需要他悉心奉养;另一方面,刚好上司给了他一个出差的任务,而且是到“绝域”之地。所谓“绝域”,在唐朝规定中,起码是指万里之遥的地方。危险重重且不说,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光时间就得一年两载的。正在老郑“忠孝不能两全”烦恼之际,狄仁杰主动站出来,找到领导——长史兰仁基,要求代替郑崇质出这趟苦差。兰仁基听了以后,除了意外,一则感动,一则惭愧。因为这个时候,他和并州司马(也是上佐)正在闹矛盾,关系很紧张。一比照狄仁杰,实在差距太大了。狄仁杰的崇高人格,照出了自己的渺小。后来兰仁基常常将此事挂在嘴上,感慨说:“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能让自己的上司如此推崇备至,狄仁杰不愧叫“人杰”!
此后的狄仁杰具体做过什么官,史无明载。不过肯定还是在地方任职,因为一直到四十七岁他才调到中央。这么长时间的地方官,也不是没有价值的,那就是让他积累了很多具体行政经验,特别是判案的经验。这对他未来的工作非常有帮助,也是使他声名大振的基础。
四、断案如神
可能因为狄仁杰在地方工作出色而勤恳,特别判案方面才能十分突出,终于,到了上元二年(675),他被调到中央,当上了大理丞。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巧的是,此前一年,也就是上元元年,刚好是武则天称“天后”,走到了政治的前台。两人的经历惊人地同步。
大理丞,品级不高,仅从六品上,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