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生活记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毛泽东生活记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追根溯源话韶山  毛氏宗族七百年(1)
追根溯源话韶山毛氏宗族七百年
  在中国的历史名城长沙市南面不远的地方,坐落着四周峰峦耸峙的县城;因其地处湘江岸边,又有一条名为浏阳河的碧水流经境内,县城被取名为湘潭。
  从湘潭县的县城向西80华里,在湘乡、宁乡、湘潭三县的交界处,耸立着一座松柏叠翠的山峰。相传远古时候的舜帝南巡曾路过这里,休息时命从人吹箫奏乐,唱卫曲歌《箫韶九成》;箫歌起处,祥云缭绕,百凤翔集,由此箫乐便被人称之为《韶乐》,舜帝曾在那停歇过的山峰也被人们称之为了韶山。
  南岳群山素有七十二峰之说,韶山便是其中之一。远远望去,韶峰高耸,群峦葱郁。据《长沙府志》记载,曾有韶氏三姐妹,居山学道,山上留有韶氏三姐妹居住和游历过的韶山八景;清光绪元年(1875年),一位名叫周定宁的布衣名士,游历韶山后作《韶山记》,盛赞了韶山的地域概貌:
  韶山,楚南一名山也!介三湘而远七泽,发岳麓而控东台。潆回地涌,水飞雪浪之花,九巍天开,山横玉枕之案。绵亘百余里,蜿蜒来八面之龙。山苍莽,际无隆,狩幸致南巡之大舜。凤音亭,丹凤衔书;胭脂井,紫龙吐沫。上麓天,风云际会,前金后紫……
  另有古人写诗盛赞韶山,其诗曰:
  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
  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一条龙。
  山麓中,一湾碧水绕山而淌;山脚下,几洼池塘前散落着不多见的几户农舍。农舍大都依山傍水,掩映在山中松柏和大樟树的簇荫之中。如果将大山的走势譬如一条巨龙,那么这里就像是这条巨龙颌下的一颗明珠,乡里人习惯地称其为韶山冲。
  700年前——公元1368年,也就是明洪武元年,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一时间天下振奋、群雄扼腕、百姓拥戴。一位远在江西吉州府龙城县(今江西省吉水县)的青年农民毛太华,不甘一生碌碌无为地老死乡里,他想走出龙城县到“外面”闯一闯,“出人头地”地干一番事业,为自己也是为其后代争得一份“荫德”,于是便投奔了朱元璋的队伍。不久,他投奔的这支军队被朱元璋派往云南,毛太华就此参加了远途跋涉的西征。抵达云南后,毛太华随军作战积有一些战功,在云南娶了一位苗族姑娘为妻,生下了8个孩子。战事结束后,毛太华带了妻子和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内迁,原本想回到江西故里“光宗耀祖”,但在途经湖南湘乡县时,便在县城门外的绯紫桥畔安了家,并因其累积的军功分得了数十亩田产。毛太华过世后,毛清一和毛清四便携家带口离开湘乡县,迁到了湘潭县境内的七都七甲,也就是山水环抱、风景秀丽的韶山冲——由此,韶山冲便有了毛氏家族的这一支脉。
  和韶山冲一山之隔的唐家圫,是毛泽东外祖家的居住地,毛泽东的童年主要是在这里度过的(新华社稿)
  世事沧桑,风云变幻;星移斗转,时代变迁。到了500年后的大清王朝,世代居住在韶山冲的毛氏宗族中有一个名叫毛恩普的人,膝下仅有一个儿子,叫毛贻昌,字顺生,毛恩普按祖上流传下来的习俗给独生子取了一个号:“良弼”。
  当毛顺生15岁的时候,毛恩普为儿子娶回了一位比儿子大3岁的姑娘文素勤为妻,并请了风水先生选择在韶山冲的上屋场重新翻盖了一所“凹”字形的房宅。祖居湘乡县唐家土乇的文素勤很贤惠,跟毛顺生克勤克俭地过日子,毛恩普老来也算是有了依靠。
  5年当中,毛顺生夫妇俩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不幸都因病没能存活下来,这对毛恩普的打击很大。他长途跋涉百余里的路程去到南岳衡山的大庙为毛家祈求“香火”,希望上天能够降下恩惠,“赐福”给他们毛家,使之“后代兴旺”,同时还“许愿”自己从此以后吃“观音斋”……
  毛恩普的这一举动深深打动并影响了文素勤,文素勤从此也开始笃信佛教,敬重神灵,为的是祈求上苍保佑她再生下来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而毛顺生却不大相信这些,而且下决心要走出韶山冲去“外面”闯一闯。于是,他变卖了几亩田产做路费,离开家乡到兵营投了军。

一、追根溯源话韶山  毛氏宗族七百年(2)
读过一两年书的毛顺生,算是认得几个字,但毕竟没有多少知识,感到在军队的下层士兵中终究混不出什么“名堂”来,便借口家中有事,托人情去领了当年的军饷,然后拿出一部分“贿赂”了“千总”。“千总”又额外“开恩”发给一笔在他看来数目不小的“安家费”,毛顺生便离开了兵营。
  回到韶山冲以后,一家人先是用毛顺生的那笔“安家费”赎回了先前变卖的那几亩田产,又置办了十几亩地,并统一将上屋场那十几间“凹”字形的土坯房加盖了瓦顶,看上去很像是一户殷实的富裕人家了。接下来,毛顺生依仗自己出去闯荡过两年的经验,便开始尝试着在村上做一些小买卖。文素勤在家兢兢业业地操持家务,夫妻俩很快把个家业支撑起来。毛恩普看到这一切,心里总是乐呵呵的,唯一的盼望就是能够早日抱上孙子。
  转眼到了清光绪十九年,也就是1893年,大清帝国已经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况,亿万劳苦大众深受日渐衰落的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双重压迫,民族苦难日渐深重。年轻力壮的毛顺生为了讨生活,开始走出大山去别的乡村做些小生意。这一年,毛顺生已经23岁了。
  就在这一年的冬天,韶山冲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
  12月25日,韶山冲的峰峦中突然狂风大作,随之电闪雷鸣,继而下起了瓢泼大雨;这时候,第五次怀有身孕的文素勤已近临盆,躺在上屋场的“凹”字形屋内耐着阵阵腹痛,企盼着这第五个孩子的降临……
  外出归来的毛顺生在堂屋里来回地走动着,面对着供桌上烟气缭绕的香火,一阵阵心绪不宁;虽说他不像父亲和文素勤那样信佛,也不信神,但这时的他却也对着供桌上摆放着的观音菩萨雕像,默默祷告着妻子能生下个儿子,盼他们母子平安……
  这时的毛恩普坐在堂屋的一角默默地吸着旱烟,他不满意儿子在堂屋里来回走动的样子,认为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他虽然不作声,但一直以企盼的神情注视着供桌上的观音菩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祈祷:给毛家生个伢子吧,给毛家生个伢子吧……
  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沉沉的云层中一道闪电接着一道闪电,晴天霹雳一个接着一个炸响。文素勤听到雷声,暗自祈祷上苍保佑她和肚子里的孩子。
  天色越来越黑了,午夜过后,风停雨逝,韶山冲的大山开始寂静下来。文素勤渐渐进入了梦乡。睡梦中的文素勤突然醒了,开始了痛苦的呻吟和抽搐。
  一轮红日跃出东方地平线,在万朵云霞中喷薄升起,灿烂的光辉照耀着风雨过后的韶山——这时,上屋场毛家屋内传出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哇……哇……”
  产后的文素勤如梦初醒,喃喃地庆幸道:“阿弥陀佛!”
  紧接着是接生婆的一声高喊:“生了,是个伢子!”
  这个伢子已是文素勤生的第五个孩子,也是第三个儿子了。
  一连几天,毛顺生请了乡里的亲朋好友来上屋场吃喜酒——按毛氏的族谱辈序排列,“祖恩贻泽远”,毛顺生正名贻昌,是“贻”字辈,他的儿子当为“泽”字辈,即取名“泽东”,字润之(润芝或咏芝),按儿子辈排行三。
  “泽东”意为润泽华夏,恩惠东方;而“润之”则为东方之大泽,尚须水的滋润和维持。
  文素勤虽然因又为毛家生了个儿子而暗自高兴,但心中却也有些担忧。她先前生的几个孩子都因病没能存活下来,这次她暗下决心吃“观音斋”,以虔诚之心祈求神灵保佑她的这个儿子平安长大。为了这第三个儿子健康成长,孩子还不满一周岁的时候,被寄养在了湘乡县唐家土乇的外祖父家。
  唐家土乇的文氏家人丁兴旺,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文家老小共有20多人,文素勤的父亲文芝仪,育有三男三女。长子文正兴,在文氏这一支脉中排行第七,毛泽东称其为七舅。七舅母所生子女很多,被乡里人称之为多子多福的吉庆之家。
  为了托福,毛泽东从小便循着母亲的意愿,拜七舅母为“干妈”。在唐家土乇的文氏大家庭中,毛泽东很得众人的宠爱和呵护,从小养成了活泼、倔犟、刚强和放任不羁的性格。
  文家门前有洼池塘,文家人称其为龙潭。潭中有一块发亮的巨石,文素勤认为那是一块“神石”,文家之所以人丁兴旺、生活欣欣向荣,全靠了龙潭中“神石”的庇护。因此,文素勤让儿子再拜龙潭中的“神石”为“干娘”,取名“石三伢子”,满心希望她的这个儿子能够坚如磐石,茁壮成长,长命百岁,一生安泰……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9月17日,在中国的黄海海域,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海战,是为中国海军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战斗中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幕;因其发生在中国农历的“甲午”年间,人们习惯地将这次海战称之为“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从1894年8月开始至1895年4月结束,历时8个月,终因清政府的妥协求和,不认真准备、组织和调遣兵力,致使拥有亚洲第一流强大舰队的北洋水师一败涂地。
  国家发生的这一切,对于地处穷困乡村的湘潭韶山冲来说,老百姓们也只是增加了苛捐杂税,感到生活日渐艰难,并不知道国家吃了败仗,更不知道堂堂的大清王朝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之中……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4月3日,吃过早饭的毛顺生嘴里嚼着最后一口糙米饭,像往常一样匆匆赶着耕牛去自家田里犁地了。
  这时候的文素勤又一次怀了身孕,但她还是腆着大肚子刷洗了碗筷,然后领着3岁的石三伢子去田里点豆。
  年幼的石三伢子跑去地头上玩耍,当他正用小手挖着田边的野菜时,抬头看见母亲突然跌倒在田间,脸上还显露着很痛苦的神色;他被吓坏了,急忙站起身来大声叫喊:“妈妈,妈妈……”
  在不远处犁地的毛顺生闻声急忙跑过来,抱着妻子便往家跑。所幸文素勤平日操劳惯了,顺利地产下一男孩。毛顺生见又是一个伢子,高兴得不得了,不由得说道:“噢,蛮好么!又多了一个牵牛尾巴的,蛮好喽!”
  这个孩子出生后不久,被取名为毛泽民,字润莲。
  第二个儿子过满月那天,毛顺生向前来贺喜的乡亲们说:“又多了一个伢子,好是蛮好喽!但又多了一张嘴吃饭,要想想办法,不然日子怎么过?”并说,“从此要立下规矩,不然是管不了的。”
  这一年,毛顺生为了能够使家里多进些收入,便学着外边商人的做法,请人印了一些债券向乡里人发放,并为这种债券起名为“义顺堂”,向乡亲们保证做到“童叟无欺”。
  

二、辛勤劳作承传统  严格管教秉家风(1)
辛勤劳作承传统严格管教秉家风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石三伢子已经6岁了。
  每天早晨天刚放亮,石三伢子总要背上箩筐、带上砍刀进山去砍柴;当韶山冲每户人家的院落里都升起了袅袅炊烟时,村上的人们见到小小年纪的石三伢子总是背着一捆干柴从山上下来赶回家去吃早饭。早饭过后,毛顺生有时会带着儿子下田去干活,有时也会让儿子在家里帮着干些家务,自己则背上褡裢出去做乡里人的小生意。
  乡里人常常称赞石三伢子说:“真是个好伢子,从小就晓得帮着家里干活,长大了一定有出息……”
  在韶山冲的上下屋场,有一群和石三伢子年纪相仿的孩子,这些孩子几乎天天或结伴进山去砍柴,或相约在有草的山坡地上放牛,或三三两两地下到池塘里去戏水摸鱼。
  这一年的夏天很热。韶山冲四周的山坡地上树茂草丰,一块块水田里的稻子长得蓬蓬勃勃,有的田里的稻子已经开始抽穗了。
  每逢吃过晚饭,毛顺生为了节省家里点灯用的桐油,总要文素勤带了两个孩子到自家房前的空地上乘凉。而这时毛恩普便会拉了两个孙子的小手,搬个竹凳子坐下来,教他俩数夜空中的星星,并指点出哪是天上的银河、哪几颗是北斗星、哪颗是牛郎星、哪颗又是织女星,两个孩子总会听得入迷。有时候两个孩子也会向祖父提出许多不懂的问题,诸如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为什么不走到一起去呢?天上的神仙为什么不管地上穷人家的事?
  还有的时候,小儿子也会问妈妈:池塘里的青蛙为什么总是叫?树上的蝉为什么总是鸣?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该下雨的时候不下、不该下雨的时候为什么又下起来没完没了?
  毛恩普和文素勤总会就他们所知耐心地予以回答或解释,实在解释不了的,也会告诉说:等你们长大了,自然会晓得的。祖父和母亲给两个孩子讲的这些故事和说的这些话,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有时候毛恩普会单独对他的两个孙子说:长大了你们要好好读书,爷爷希望你们日后都能够考中举人、考中进士。真的能够那样,爷爷就是死也瞑目了……
  而文素勤总是对两个儿子说“要多关爱穷人、多帮助穷人”,因为人活在世上总是需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她说每个人凡是做了好事,天上的“菩萨”是会知道的,会保佑做好事的人一生平安;而每个人但凡做了坏事,哪怕一点点坏事,“菩萨”也会晓得的,做坏事的人就要受到惩罚。两个孩子向母亲保证说,他们今生今世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天,几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子在山脚下的水塘边放牧水牛,两头犍牛哞哞叫着顶起了犄角;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们便哄笑着、吵嚷着将两头顶架的犍牛围了起来,有的还用柳条枝抽打着地面,起着哄地争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