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中,欧元成为主要的计价和结算货币。2007年底,大多数欧元区国家商品出口中以欧元计价和结算的占55%以上;在进口方面,这一比例为35%。在第三国之间的贸易以及外汇中介和国际商品定价方面,美元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地位在下降。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博弈(2)
欧元在承担价值储藏功能方面,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占据了重要份额。2004年,以欧元发行的国际债券超过了美元;2007年6月,欧元占国际债券市场的份额达到48%,美元则降为36%。2006年底,在离岸金融交易中,欧元在国际贷款和存款市场上所占份额达到18%。在欧元区银行发放的贷款中,欧元占36%,美元占45%。在东欧、中东和非洲等国家中,欧元成为主要的借贷货币。在外国官方使用方面,欧元在大约40多个国家的外汇制度中具有锚定或参考货币的作用,在这些国家外汇储备中,欧元占到40%。在1999年至2007年间的世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上升到255%,同期美元从71%降至65%。
总之,虽然欧元在近期内尚不足以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但其在建设多极化国际金融新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亚洲“10+3”金融战略合作
(1)亚洲“10+3”合作机制回顾。2000年11月,第四次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晤,即“10+3”会议,去掉了“非正式”一词,标志着“10+3”经济合作机制开始走向制度化的轨道。目前,“10+3”货币互换协议已顺利达成,并在“10+3”的框架下,建立了不定期的“10+3”财政部长、经济部长和外交部长会晤机制。同时,东盟与中国(即“10+1”)的战略合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2001年6月的博鳌中国–东盟高官会议、2001年9月的东盟一中国经济部长会议和2001年11月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双方逐步就在10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了共识。2002年4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第一次会议召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
2009年2月22日,东盟+中日韩“10+3”特别财长会议在泰国南部普吉岛召开,会议集中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以及东亚财金合作等重要议题。与会财长们强调,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金融危机和挑战,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会议审议并发布了《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包括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并争取于2009年5月前就储备库主要要素达成一致;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加强区域经济监测能力;强调亚洲开发银行在支持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融资领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呼吁在2009年5月亚行年会前就其第五次普遍增资达成共识。
“10+3”模式和“10+1”模式的初步形成,标志着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始朝着制度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与世界经济中各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速度和水平相比,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东亚地区各国政治分歧和经济差异较大;二是缺乏经济大国的积极推动,特别是日本的态度一直不积极。目前,东亚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出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近年来东亚地区内部贸易和投资活跃,地区内国际分工程度加深、利益显现,内部贸易迅速增长,投资活跃。在亚洲,日本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一直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双边贸易不断扩大;而且,区域内各国经济有着巨大的互补性,为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双边贸易具有极大的扩展潜力。在“10+3”模式下,目前,东盟加上中日韩这13个国家的人口为20亿,GDP超过8万亿美元,外贸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东亚各国逐渐认识到地缘经济条件的重要作用,看到了所在地区市场规模、资金能力、地区分工利益的良好发展前景,在地区经济合作上共识越来越多。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博弈(3)
第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受挫,促使东亚各国重新考虑地区经济合作的问题。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该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组织的宗旨和目标,即为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保持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但其内部成员经济的多样性和成员对待开放进程的不同立场,使得它至今仍是一个成员之间经济合作的协商论坛,其原则和规定并没有法律效力,对各成员没有约束力。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分布第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警醒了东亚国家。金融危机使他们看到了东亚金融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了过度金融投机带来的金融风险是任何单个国家都难以防范和抗拒的,而且IMF并不是万能和总是友善的,因此,需要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以增强应对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目前,金融危机仍然在世界各地蔓延,这对于依赖出口的中国、日本和韩国而言,其危害性更是不可低估。在这一背景下,东亚三国抛弃前嫌,扛起了战略合作大旗,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
2008年12月13日,在日本福冈,东亚三国撇开了长达8年的国际多边场合会晤,转而改为单独召开三国峰会,共同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会晤地点更改,而是东亚三国在东亚地区合作之路上,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和不断碰撞磨合,终于达成了战略合作的共识。
中日韩三国的合作,归根结底是三国间战略利益的需要。在中日、日韩与中韩三对关系中,中日关系最为复杂和微妙。当然,全球金融危机为中日韩三方合作提供了契机,使得三方找到了一个对话的话题;但在金融危机之后,长期战略合作的基础又在哪里呢?在政治军事等敏感领域,无疑暂时不能找到合作方向;在其他领域,如能源安全、海上通道安全、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和传染病扩散等方面,三方应该有着对话基础;而在金融领域的战略合作,并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东亚地区国际合作中,东盟十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东盟在自身整合进程中确实是“亮点不断”,不仅有东盟内部成员国的协调合作,而且在泛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上也是搞得有声有色。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东亚地区的金融经济合作,以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三足鼎立”之势,这已成为东亚各国共同关心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战略问题。
3。值得关注的印度经济发展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率连年跻身世界前三。大国追求是印度奋斗的不竭动力,同样也是印度各届政府不容置疑的历史使命。早在印度取得独立之前,其国家创始人之一、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就已经在他《印度的发现》一书中为印度的未来勾画出一幅雄伟的蓝图,愿望就是“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在大国梦想指引下,印度迅速崛起。近10年来,印度经济一直保持着近6%的增长速度,现在GDP已近4900亿美元,外汇储备约620亿美元。印度的国防开支逐年增加,从1986年以来,印度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21世纪以来,印度一直在努力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大国战略的关注重点也已由陆地为主向陆海空并重转变:在保持对巴基斯坦强大威慑的同时,积极向中亚和西亚地区渗透军事力量;致力于建设一支既能控制印度洋,又能远征太平洋的“蓝水海军”;核战略和太空战略成为其大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10月,印度首颗探月卫星上天,标志着印度成为继俄、美、日、中之后世界上第5个掌握探月技术的国家。2007年是印度独立60周年,在印度人眼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国家之一。200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当天,辛格表示:“印度最辉煌的时刻即将到来。”但印度社会宗教繁多、教派林立,民族、种族以及种姓等矛盾,已成为长期困扰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痼疾。
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印度频繁发生恶性袭击事件的根本原因。在印度全国10亿多人口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巨大的贫富差距不满,心理无法平衡,其仇富心态很容易被宗教极端势力或恐怖组织所利用。长期以来,印度形成了大社会、小政府的局面,政府没有财力解决国家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导致社会管理松散,往往难以对付藏在暗处的各类恐怖组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六、地缘政治与世界能源金融合作(1)
历史上国际油价5次大变动,彻底改变了世界能源、经济和政治格局。2003年,中国首次确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和规划4个储备基地,近年来相继与欧佩克、美国、欧洲和俄罗斯等建立能源对话与合作机制。在新形势下,从战略高度讨论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与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息息相关,维护国家石油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所谓石油安全,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石油安全问题源于石油自身的三大天然属性:一是高度依赖性,石油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三是在全球各地石油分布极不均衡。正是这些属性,使石油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现状、前景及其对我国的影响让人心存疑虑。
第一,目前国际石油形势十分严峻。2001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暴涨和近期的暴跌,对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构成新的威胁。根据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需求量将从1997年的每天7450万桶增长到2020年的每天115亿桶。发展中国家石油需求将成为未来国际石油消费的主要力量,其石油消费将从1997年占世界总量的43%增加到2020年的55%,需求速度将快于经合组织国家2倍。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其未来石油消费将占整个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量的1/3。可以预料,在未来20年内,国际石油形势将会变得更加严峻。
第二,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石油供应增速却相对缓慢,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显现。20世纪90年代,我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而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只有%。2005年,全国石油消费量达到亿吨,比2000年净增亿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在2020年之前,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较高速度,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交通运输等高耗油工业发展加快;此外,城镇人口大幅上升,农村用油比重增加;多种因素将使我国石油需求继续快速增长。在全社会大力节油前提下,以每年石油需求量增加1000万吨的规模估计,到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仍将接近5亿吨,进口量亿吨左右,对外依存度达60%,超过国际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
第三,我国石油供给增长缓慢。我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但自1980年以来,我国石油产量年均增速22%,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多年来,我国石油工业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方针指引下,成就显著。大庆、胜利、辽河是最大的3个油田,还有大港、中原、江汉等,但目前这些油田都进入了开发中后期,保持长期稳定高产已相当困难。1990年以来,西北五大盆地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区。2010年,新疆原油年产量可望达到5000万吨,成为我国最大油气生产基地;四川、陕西和西藏也发现了大的油气田。但这些地区气候恶劣,地质复杂,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电讯设施落后,打井费用昂贵,油气开发和运输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另外,我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近海油气资源勘探仍然处于开发初期。在未来15年内,若无重大发现和技术突破,我国原油供求关系必然恶化。
六、地缘政治与世界能源金融合作(2)
第四,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较低。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石油消费大国,同时还是石油利用效率低下的国家。2004年,我国每1万美元GDP消耗石油16吨,是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的2倍,日本的3倍,英国的4倍。目前,国产汽车发动机百公里油耗设计值比发达国家同类车要高10%~15%。我国现阶段单车平均年耗油量为228吨,比美国高21%,比德国高89%,比日本高115%。要使我国2020年石油总消费量控制在50亿吨以内,就必须在过去15年我国石油消费平均增长水平上,每年降低25个百分点以上。这说明我国节约用油潜力很大,但节约、控制石油消费增长的难度也相当大。
总之,在未来几十年里,国际、国内石油供求紧张的长期趋势将不会改变,而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极可能引发新的石油危机。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