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的物价指数为91。
  如果我们再从黄金和白银供应这个视角来进一步考虑英国这250年的物价变化,可能能够从更深的程度上理解我前面讲过的“馒头与米饭的道理”。
  在这250年间,美洲产的黄金白银一直源源不断的在涌入欧洲,而且后来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南非以及澳大利亚都发现了大量的金矿,无论黄金还是白银的产量都已经急剧增加,而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成了贵金属的主要涌入国之一。
  即便在货币供应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英国还是基本保持了物价平稳,这说明了一个客观的、不必讨好谁的商品货币体系,即使货币供应量逐年自然增加,由于社会上的商品数量以更快的速度增加,根本不可能会造成通货膨胀。
  因为,贵金属再怎么大量涌入,折算到长达250年的时间里,其年增长率也不会超过2%,这种货币供应的增长是受制于贵金属的产量,属于有约束和节制的增长。
  长期稳定的货币,使得小小的英伦三岛,雄霸世界长达200年。
  英国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无论是金本位制、银本位制还是金银复本位制,在采用商品货币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难以治理的通货膨胀。
  例如,美国在建国以后,采用金银复本位制度时间也长达100多年,1800年美国的物价指数约为,到1913年时,物价下降到——同样的,在这期间,因为贵金属产量的增加,美元纸币的供应量也是在逐渐缓慢增加。
  也就是说,在整个美国工业化的巨变时代,美国物价反而在逐渐下降!
  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合理的通货膨胀是润滑油”的理论,用在美国自己身上都显然说不通,居然还被许多中国经济学家拿来作为“重要理论”为中国的通胀辩解。
  欧洲主要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经济空前发展的关键时代,由于收到了贵金属产量的约束,它们的货币和社会物价都非常稳定,基本上都没有发生通货膨胀。
  法国法郎,从1814年到1914年,保持了100年的货币稳定;
  荷兰盾,从1816年到1914年,保持了98年的货币稳定;
  瑞士法郎,从1850年到1936年,保持了86年货币稳定;
  比利时法郎,从1832年到1914年,保持了82年货币稳定;
  瑞典克朗,从1873年到1931年,保持了58年的货币稳定;
  德国马克,从1875年到1914年,保持了39年的货币稳定;
  意大利里拉,从1883年到1914年,保持了31年的货币稳定。
  看看以上数据,再对比一下中外主流经济学家们声称必须保证物价以一定的速度上涨否则通货紧缩就会引起经济衰退的理论,是不是就像听到有人在放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屁?
  从世界范围内来说,如果我们把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放到整个历史长河中思考一下,货币最稳定的一个阶段,恰恰是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最快的阶段。

3。5金本位的变迁(2)
难怪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将金本位高度评价为整个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没有一个稳定合理的货币度量衡,西方文明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阶段所展示出来的巨大的财富创造力,将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
  可惜,好景不长。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扩军备战,欧洲国家相继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并在随后相继废除了金本位。
  为了战争,参战各国竞相滥发不兑换的纸币,通货膨胀在参战各国纷纷出现,各国货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各国出口贸易萎缩、国际收支恶化。
  世界大战期间,亿万人死于战火或变成残疾,无数的民众忍受饥寒交迫,但黄金却是国际间唯一的硬通货币,主要被参战国用于购买军火。
  这正应了我们从小在政治课上学到的理论:人类的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一次大战期间金本位的废除,直接造就了1922年~1923年德国史无前例的通货膨胀。
  数据显示:1921年1月一份报纸卖马克,到了1922年5月卖到1马克,随后上升到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年2月的100马克,到了1923年9月,一份报纸已经卖到了1000马克!
  接下来的事更让人瞠目结舌:一份报纸的价格10月1日开始卖2000马克、10月15日的12万马克、10月29日的100万马克、11月9日的500万马克,最后上升到11月17日的7000万马克。
  可以说,在当时的德国,无论是食品还是工业品,什么的缺,唯一唯一不缺的就是钱。
  大街上孩子们把马克当成积木,在街上大捆大捆地用它们堆房子玩,一名女子用马克代替木柴,投入火炉中烧火取暖,因为这样比烧煤更划算一些。
  在这样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下,整个德国陷入绝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各国钞票币值起伏不定,汇率变化无常,国际贸易和商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一片混乱,于是一些国家再度呼吁恢复金本位制,但主要国家已经无力恢复原来随时可供民众兑换金币的那种严格的金本位制。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世界各国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块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和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啥叫“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呢?
  经历过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即使如英、法等战胜国,其政府所拥有的黄金已不足以供人兑换,于是干脆流通纸币,也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虽然纸币规定了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掌管黄金的输出和输入,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禁止私人输出黄金,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当然,如果你是大老板、狂有钱的人,政府可以对你网开一面,规定你手中的纸币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到中央银行来兑换金块,所以叫做“金块本位制”。
  比方说,英格兰银行规定,只有达到最低限额400盎司黄金的银行券(约1700英镑)才给你兑换;法国则规定银行券兑换黄金的最低限额为21500法郎,等于12公斤的黄金。
  这样以来,政府就成功地把绝大部分穷鬼们挡在了兑换黄金的门槛之外。
  这其实是一种残缺的金本位,就像一个人被剁掉了双脚,在金块本位制之下,由于普通民众不能随时兑换黄金,政府就可以授意中央银行玩所谓的“杠杆”游戏——本来只有1千克黄金,我却发行了相当于10千克黄金的纸币……
  可以说,在金块本位制中,通货膨胀之门已经打开。
  二战之后,实行金块本位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法国、美国等。
  “金汇兑本位制”呢,又称“虚金本位制”,是针对一些没有什么黄金储备的国家而言的,要求该国货币盯住另外一个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保持固定的外汇比价,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一开始是盯住美元的,这就属于典型的金汇兑本位制。
  如果说金块本位制是剁掉了双脚的金本位制的话,那么金汇兑本位制就是剁掉了双手双脚的金本位制,这种金本位会导致一国货币附属于它所盯住的那种货币的发行国。
  被剁掉双脚,甚至是双手双脚的人,能活的长久么?
  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这种脆弱的、扭曲的、虚假的金本位制度,实施了大约十年左右,遇到了经过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基本上全部冰消瓦解。
  当残缺不全的金本位也灰飞烟灭之后,经济危机终于在德国逼出来一个希特勒上台。
  几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6“一哥”的出身(1)
当前全世界最有权势而又最神秘的机构是哪个?
  很多人可能会回答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防情报局什么的——这些部门的确都很有权势,而且也足够神秘,但他们毕竟都还要受到美国国会的辖制,而且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
  真正的答案应该是美联储!
  因为,钱,实在是太重要了,而美元又是当前唯一一种全球通吃的钱。
  换句话说,美元是全球钱币的“一哥”。
  既然“一哥”如此荣耀,不妨探讨一下它的由来。
  “美元(dollar)”这个词的诞生地并不是美国,而是欧洲波西米亚(Bohemia)地区一个叫做Joachimstal的小镇(意为 Joachim山谷,德语Tal表示“山谷”)。
  16世纪初,Joachims山谷盛产白银,产出的白银被铸造成1盎司重的标准银币,银币的名称自然就叫做Joachimstaler(意思就是Joachims所产的白银)。
  由于做工精致、分量标准、成色稳定,这种银币得到了广泛的流通,被简称为“thaler”。在荷兰及德国南方,taler一词开头的辅音常常软化而变成“daler”,英语采用了这一形式,根据发音将其拼写为“dollar”,这就是“美元”的名字。
  美利坚合众国建立之前,北美地区13个殖民地一直使用的是西班牙比索(Peso' 比索(Peso),时至今日依然是菲律宾、阿根廷以及墨西哥等曾被西班牙殖民过的国家的货币名称。'),但英国殖民者习惯称之为“dollar”。
  到了1764年,英国对其北美的13个殖民地下达了一项禁止发行货币的禁令,北美自身所产的贵金属以及贸易所得的贵金属大部分又都被大英帝国通过征税方式给运走了,这导致了北美十分缺乏贵金属货币开展贸易,人民生活和经济活动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宗主国大英帝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
  各种因素累积之下,1775年4月北美殖民地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独立战争当然要打,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打仗的钱从哪儿来?
  为了解决军费的问题,北美13个殖民地的联合政权于1775年5月10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在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的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
  这是美国最早的纸币。
  在今天的美国英语中,人们鄙夷某人某事某物,说其毫无价值时,常常用一句俚语“Not Worth a Continental”来表达,对应的中国成语是“一文不名”,但如果你直接翻译,这个词语就是“不值一个大陆币”!
  为什么呢?
  原来,由于大陆币没有金银作抵押,自然造成了民众的不信任,到了后来,英国军队发现这一问题,干脆大量伪造大陆币并通过其间谍在北美殖民地散发,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大陆币最终变成了废纸,没有人肯接受。
  因为大陆币贬值到了一文不值,有将近1/10的军队发动兵变,差点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失败。
  幸好,当时与美国并肩作战的法国军队统帅大公无私,将自己货真价实的24万里弗尔银币军饷分给美国军队一半,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的大陆军靠着这12万里弗尔的真金白银,最终打败了强大的英军。
  1783年9月,英国被迫签署协议,承认美国独立。
  为了显示自己脱离大英帝国的独立精神,刚刚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将官方货币从英镑转到了美元,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6“一哥”的出身(2)
后来,国会进一步决定美元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来决定美元的价值,按照当时颁布的铸币法案,1个美元折合格令' 格令(Grain),是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重量单位,最初在英格兰定义一颗大麦粒的重量为1格令,折合现在的重量单位为克。'纯银或格令纯金,北美殖民地的货币由此都统一到“美元”这种货币的旗帜之下。按照美元/盎司的价格折算的话,当时的1盎司黄金的价格为美元,1盎司白银的价格为美元。
  在整个20世纪之前,对于美元体系应该采用复本位还是金本位,有过许多次的反复,并在好几次成为总统大选的主要辩论议题。
  1900年,美国正式通过了《金本位法》,确认黄金为唯一的货币。
  也就是说,1900年的美国法令规定,黄金是美国唯一的钱,纸币啊、白银啊什么的,要么是黄金的一个代表,要么是以黄金计价的商品。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 关于美联储的建立过程,具体可参见穆瑞·罗斯巴德(Murray Rothbard)所著的《对美联储说不》(The Case Against the Fed)一书或者爱德华特。葛莱芬(Edward Griffin)所著的《哲基尔岛上的大人物——审视美联储的第二视角》(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A second look at Federal Reserve)一书。',建立了政治上独立的联邦储备系统,其主要职责包括监管银行系统、管理货币供应等等。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一个指定的中心城市(联邦储备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在全国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样在美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首都华盛顿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
  这就当今执世界经济之牛耳的美联储(Fed)的由来。
  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就已经排名世界老大了,其余最大的三个工业国英国、德国、法国都得靠边站,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此情况之下,美国的联邦储备银行于1914年11月16日开始发行第一批“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 Reserve Bank Notes)”作为货币,这是今天使用最为普遍的美元的正式名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趁着欧洲国家大打出手,美国使劲倒卖军火,只要黄金不要纸,大发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