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由蜗居引发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面说到的米饭和馒头都还是属于一般的东西,如果要是考虑到房子这种“大件商品”的话,更是不得了,因为房子价格在所有花费中的比重很大,房价稍稍上涨10%,其他几乎所有东西的价格都必须大幅度下跌才能应对。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到处看到涨价,却几乎没有看到降价的东西——尤其是房价暴涨了好几倍,其他物品价格却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在持续的上涨!
  推断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钱变多了,而且是变得太多太多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1990年代早期,全社会人民币的数量每年只不过增加4000亿左右,到1990年代后期,年度增加额达到了1万亿左右;2003年前后,达到3万亿元左右,2007年左右,达到了6万亿元左右;到了2009年,一年就猛增了13万亿!
  1990年初人民币供应量是万亿元,到了2010年12月底变成了万亿元——20年增长了47倍,这样的满天的钞票洒下来,你说让不让物价上涨?
  。 最好的txt下载网

2。2通胀他爹的故事(1)
说到当今满世界的通货膨胀,不能不提到被西方称为“纸币与通货膨胀之父”的约翰。劳(John Law)以及由他一手策划的“密西西比骗局(Mississippi Scheme)”。
  约翰。劳不仅仅是纸币与通货膨胀他爹,同时也是著名的赌徒、杀人犯、骗子、数学家、金融家、花花公子,女人们称之为“帅呆酷毙劳”,男人们称之为“浪荡子弟劳”……
  从17岁开始,约翰。劳就开始了他在伦敦的赌徒生涯。不过,约翰却并非我们大家通常想象的那种“烂赌仔”和小混混,而是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赌徒。
  由于天赋异禀,在每一次赌博的时候,约翰。劳都会在头脑中经过一番周详的数学计算,所以他赢的时候总是远远多于输的时候——就这样,约翰。劳成了当时伦敦所有赌徒崇拜的对象,如同周润发在《赌神》等一系列电影中所饰演的角色一样,约翰就是现实版的赌侠,年轻英俊、狡黠多智、聪明多金、潇洒风趣,这样的男人谁不喜欢?
  约翰就这样受到了伦敦上流社会的青睐,成了社交界的宠儿,尤其受到伦敦名媛的欢迎——与赌场中相似,在情场上,约翰也是个常胜将军,他纵横花丛,进退自如。
  约翰。劳的画像'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即便是如此精明的约翰。劳。
  在伦敦度过了9年放荡、奢靡生活的约翰,有一次赌注押得太大,又很不幸的输了,祸不单行的是,当时约翰正与某一美眉有染,引来了一场决斗——约翰身手敏捷、技术精湛,在决斗中他干净利落地干掉了对手。
  麻烦也随之而来,那位倒霉死者的亲属以谋杀罪的名义起诉了约翰,于是他成了杀人犯而落入狱中——正如中国武侠小说的套路一样,“英雄”落难,总有侠客相救,在别人的帮助之下,约翰逃出监狱,流亡欧洲大陆,从此浪迹江湖。
  武侠小说中写到侠客“浪迹江湖”的时候,动辄就是大笔大笔的银子支出,从来没有告诉大家他们以什么职业为生,似乎他们只要潇洒的“浪迹”,银子就会从天上掉下来……
  但是,我们的约翰在浪迹江湖的时候,是有职业的——那就是他最擅长的赌博。
  当然,约翰也并不是一直在赌博,他一度充任了英国外交使节的秘书,并潜心研究了当时欧洲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 of Amsterdam)。
  当时的欧洲钱币并不统一,约翰发现,阿姆斯特丹银行接受客户的贵金属货币存款以后,就折合成当时欧洲大陆最常用的货币单位弗洛林' Florin,欧洲早期的一种金币,后来也出现了银币弗洛林。'登记到某个人的账户上,客户就可以拿着存款证明的那张纸与人进行交易,这些纸质票据为商人们交易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由于每一张票据都对应着100%的贵金属货币,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票据信用极佳,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描述:“他们当场能让2亿多的弗洛林纸币在欧洲流通,并且比现金更受欢迎,没有一个国家的君主能办到这样的事情……”
  可以说,当时整个欧洲商业血液的循环和流通完全依赖于阿姆斯特丹银行,它就如同现在的纽约华尔街一样,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心脏。
  通过对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研究,约翰逐渐形成了发行纸币的思想。
  对于天才的约翰来说,“即便浪迹天涯,也是一代大侠”——由于约翰在荷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法国等国漫游时间长达十四年,他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欧洲各国货币、贸易政策了如指掌,更是结识了不少达官贵人。

2。2通胀他爹的故事(2)
机会来了!
  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年仅7岁的太子继承了王位.与约翰关系密切的奥尔良公爵被指定为摄政王,辅佐小皇帝主持朝政。
  这个路易十四值得说一说,他当了73年皇帝(别吓着了),亲政时间长达55年,自诩为“太阳王”,在位期间独断专行、奢侈无度,把法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彻底搞垮了,他死之后,政府的外债总额竟高达30亿里弗尔' Livre,法国当时的银币单位。',而法国每年的税收收入总共只有亿里弗尔——这几乎连法国政府所欠外债的利息都不够支付。
  2010年的希腊和爱尔兰债务危机,要是和法国当时的情况相比,可谓“神马都是浮云”。
  更糟糕的是,有了路易十四那样的顶级领导,当时的法国可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法国各地的官吏们一样地腐败堕落,从上到下无人不贪,无人不恶。
  面对国家破产危机,奥尔良公爵一筹莫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摄政王的朋友,约翰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声称自己能够稳定创伤累累的法兰西财政,重建法兰西的光荣梦想……
  忙得焦头烂额的摄政王一下子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而对约翰。劳来说,则是“英雄”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l716年5月,法国皇帝发布命令,授权约翰。劳与他的兄弟一起,成立一家名为“劳氏公司(Law and pany)”的银行,这家银行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
  劳氏银行所发行的纸币可以随意购买、兑换金属货币,而且发行后保证价值不变。
  对于一贯使用金属货币的人们来说,这么方便携带的纸币居然可以随时随地兑换,而且还能用来缴税,实在是太过于神奇了。
  苍天啊,大地啊,原来纸都可以用来缴税啊?
  约翰还公开表示,如果一个银行家在发行纸币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资金担保来满足所有公众的需求,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这么慷慨激昂,这么信心爆棚,这么负责任——还有谁不信任劳氏银行的纸币呢?
  就这样,一年之内,劳氏银行的纸币,其价格甚至超过了同等面值贵金属的15%。
  随后,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等地,劳氏银行的连锁店纷纷开张。
  对于约翰的成功,摄政王欣喜不已,约翰也趁热打铁,向摄政王提议建立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应该拥有北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以及路易斯安那州做贸易的专有特权——传说,美洲新大陆上的这两个地方遍地都是黄金,那里到处都金光闪闪,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1717年8月,政府授予的贸易授权书颁布了,密西西比公司成立。
  不久,劳氏银行也来了个彻底的改头换面,竟成了法兰西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France),劳氏银行和密西西比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和纸币,都成了实质上的国家货币。
  1718年约翰劳签名的纸币' 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劳氏银行刚刚从私营转为皇家,摄政王就命令它发行面值10亿里弗尔的纸币——约翰与摄政王可谓是各取所需,“英雄惜英雄”。
  1719年年初,法国皇室又颁布了一项法令,授予密西西比公司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各地进行贸易的特权,法国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a pany)也被并入了约翰。劳负责的密西西比公司。
  约翰。劳为密西西比公司的众多股民们描画出一幅光辉灿烂堪比天堂的美妙远景,他承诺,每份500里弗尔的股票每年派发红利就可达200里弗尔。

2。2通胀他爹的故事(3)
每年分红能够达到40%,这是什么样的利润啊?
  一时间,约翰成了全法国最炙手可热的人,豪门显贵也好、山野村夫也好、神父主教也好,至少有30万人热切地要求申购这5万份新股,大家都在幻想着一夜暴富。
  当代的篮球明星乔丹有个女粉丝,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宁愿让乔丹开车从自己身上碾过去——实际上,当时法国人对约翰的崇拜丝毫不亚于这位女粉丝。
  有一位贵妇,趁着约翰一次出行,故意撞上约翰的马车,然后将自己从马车里撞出来,素有绅士精神的约翰立即跳下车搀扶这位贵妇,贵妇趁机提出股票购买权,约翰当然无法拒绝——通过这样的“碰瓷”事件,这位贵妇成功实现了一夜暴富的人生理想。
  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价格一路上涨,从最初500里弗尔的价格一路上涨到12500里弗尔!
  投机和炒股一度推动了法国商业贸易的繁荣,那段时期,法国人的自信心无比高涨,就像中国的2005年到2007年一样,做什么生意都能赚大钱。尤其是在首都巴黎,赚钱的机会遍地都是,“淘金”的外地人从四面八方涌入巴黎,各式各样的马车和其他交通工具塞满了大家小巷——真正实践着中国的“车水马龙”那个成语。
  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的说法,需求决定了生产,有钱了的法国人见到东西就买,全国的织布机都在昼夜运转,好应付数不清订单——尽管在加班加点的生产,但当时还是奢侈品的蕾丝花边、丝绸、宽幅细布以及天鹅绒等纺织品的需求量仍然得不到满足。
  法国的建筑业更是一片兴旺,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张,城镇化速度空前加速。
  劳动者工资报酬也同样水涨船高,以前每天赚15苏' Sou,法国当时的货币单位,1个里弗尔等于20苏'的工匠现在可以赚到60苏。
  首都巴黎成了奢侈品扎堆的大本营,家家户户充斥着高雅华贵、制作精良的工艺品,雕塑、油画、挂毯从外国大量进口,在法国畅销无阻——连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钻石也被摄政王买下来,以他的名字命名,成了装饰法皇皇冠最耀眼的装饰。
  繁华景象充斥了整个国家,看得法国人目眩神迷。
  毫无疑问,为什么那两年法国经济发展状况那么好——这当然完全应该归功于摄政王和约翰的政策好!
  约翰成了大人物,成了整个法兰西的救世主!
  截止到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可以用纸币随意兑换金属货币,这一点没什么阻碍。然而,有人看到了远处黑云压顶,嗅出来了飓风即将到来的气息。
  私下里,那些有心的投机者一部分一部分地把他们的纸币兑换成金属铸币,还大量购入方便携带的金银和贵重首饰,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铸币运送到英国、荷兰、比利时。
  尽管法国政府采取了严格措施控制贵金属钱币的外流,但却抵挡不住法国国内的金银源源不断地流向英格兰和荷兰,留在国内的那些少量铸币也被小心翼翼地保存或隐藏起来。
  议会开始就如何进行补救进行辩论,约翰也被召来发表意见,约翰认为,应当立即发布命令,宣布铸币贬值5%。
  命令很快发布了,可是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紧接着,另一项法令发布,铸币贬值幅度从5%提高到10%,同时银行业务也受到规范,人们每次最多只能兑取100里弗尔的金币和10里弗尔的银币。
  似乎还是不行!

2。2通胀他爹的故事(4)
约翰干脆怂恿摄政王颁布法令:彻底禁止铸币流通——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的铸币,违者除没收所有铸币资产外,还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同时,法令严禁任何人购买金银首饰、贵重器皿以及钻石珠宝。
  法令还鼓励人们踊跃告密,承诺告密者可以得到被告发者违法金额的一半作为报酬。
  在这种法令之下,法国一时间告密成风,告密者只需说一句:他怀疑某某家藏有铸币,法庭的搜查令马上就能签发,有些人干脆天天打探别人的情况,变成了“告密专业户”……
  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国政府还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到处安插秘探……
  法国整个社会信任体系开始崩塌,人人自危。
  温总理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的一次演讲中说到,比黄金和白银更重要的是信心!
  为了使公众重新产生信心,法国政府宣布了一个计划,巴黎街头所有流浪汉、无业游民和无赖地痞统统都被强制服役,像战时征兵一样,人数有6000多名之多,政府专门为他们提供了衣服和工具,准备从水路被送往美洲。
  据说,密西西比那边满地的黄金实在太多,拣不过来,现在急需大量劳动力去开采。
  这些肩上扛着镐和锹的“流浪者大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走着整齐的步伐,日复一日地从巴黎街头经过,然后被分成一个个小分队来到各个港口,等待被装船送往美洲。
  然而,实际上,他们中有2/3的人没有上船,而是中途开溜了,分散到法国各地,他们卖掉工具以换取衣食,然后继续过着游荡的生活。
  然而,这个过程还是欺骗了一些心存侥幸的民众,他们开始相信,密西西比公司正在大规模开采金矿,要不了多久,金锭、银锭很快就会像以前一样涌入法国了。
  看到取得了部分民众的信任,政府继续大肆增发纸币,并且再次颁布法令——纸币是一切交易唯一的支付手段。
  政府法令颁布之后不到4个月时间,法国纸币发行总额就高达15亿里弗尔,远远超过法国所拥有的所有贵金属货币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