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般经历失恋时,都会以饮酒、旅行抑或是长期的关掉手机不与外界来往,从朋友处寻得安慰等方式来让自己走出痛苦的阴霾。一些人会以“攻击是最佳的防御”这种心理,结交与前任伴侣类型完全不同的人,就此重新出发,从而让自己重获生机。不过,最近一部分年轻人会因分手的理由,冲动且轻易地选择自杀。难道是期望值过高导致失望的程度让内心更难以承受吗?
在失恋这个问题上,相信很多人都深刻体会过那心如刀绞的伤痛,而且在分手后心里总会有无法抹去的伤疤。事实上,除了当事人,没有人会在意你这段感情的过程。尽管如此,一些人还是会觉得分手这件事除了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之外,自尊心也深受打击,脆弱的承受力与顽强的自尊,让结束生命的想法呼之欲出。试想,如果在理智地深思熟虑后,这种冲动和鲁莽是否仍能得以实施?死亡真是自杀者真正想要得到的结果吗?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但这毕竟只是试想,在万念俱灰以及强烈的报复欲驱使下,他们的想法迅速转变为行动,于是现实中接二连三的自杀事件纷纷跃入我们的视野,继而成为舆论的话柄。
为了引起对方对自己的关注,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对方,自杀这种极端的方法的确也发挥着较为显著的效应。当看出对方想要与自己提出分手的迹象时,往往在大吵一顿之后,某一方就会以服药或者割腕的自残手段来夺取主动权,并且他们从不例外地会将自己的这种行为告知对方。似乎伤势越严重,就越能让心里的委屈得到发泄。当看到对方的愧疚时,企图自杀的人便心满意足地达到了目的。
取得过一次成功的行为会迅速地刻印在此人心中。其中所伴随的满足感越强烈,就会刻印得越深越快。这就导致了当再次发生类似的矛盾,抑或与其他人交往时,这种自残行为就会成为惯常路数。不过,这种行为也并不是百战不殆的,经过反复不断的使用后,对方的反应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强烈,甚至会出现抗拒心理。然而付诸自残行为的人为了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的,其手段的危险性也会随之提高,如果过去通过服用解热止痛剂和安眠药来制造威胁,那么后来很可能会发展为服用农药甚至是更致命的有毒物质。
不是真正怀着一死了之的目的,而是以控制彼此间的关系;达到警告、威胁、逼迫他人妥协的目的所采取的自杀行为,我们将其称为“自杀姿态”。然而,此类行为因其本身的危险性,当问题变得严重时,生命的存亡往往就在一线之间。
我们将来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并且有许多未曾体验过的感受,如果为一时涌上心头的愤怒,抑或是想把对方变为己有的强制性心理而做出冲动鲁莽的行为,无异于是在玩火自焚,咎由自取。
人生这场游戏,只要开始了就无法再按重播键。更让人惋惜的是,姿态性的自杀者,其目的是想让某人一生都无法抹去自己所留下的阴影。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会逐渐忘却这件事所带来的伤痛,早晚有一天会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于是,那些企图用自杀来给别人施以压力的人,就像是死了两次,一次是自己的灵魂从大地上消失,第二次是从他人的记忆中消失。
我并不是想要把自杀定义为无条件的罪恶。因心如刀割般的悲痛,或是受尽了罪恶感与绝望感的折磨而企图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人有很多。生活变得越来越压抑沉重,而伴随着的,便是越来越多的人被绝望掏空了信念。自杀对他们而言,也许真的就是唯一的解放,又是逃离灾难的“紧急出口”。
不过,这种类型的人会因人际关系中的裂痕而导致自尊心受到伤害,在无法容忍的情况下,维护自尊心的欲望就突显得愈发明显,从而到达摧残自己的地步。这就像刚买的一辆新车因小小的摩擦,而留下了突兀的划痕,一些偏激的人会气急败坏地故意将车弄坏,就此断绝对新车的迷恋心态。然而,对他人的控制欲望,以及为引起他人在感情上的震动而做出的自杀行为更是危险至极,这属于暴力性的自爱方式。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完美无缺,顺顺利利地走过一生。不过可惜的是,当人们游离于现实与幻想之间时,会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让人烦恼甚至厌倦的缺憾,并且脆弱敏感的内心又极容易受到伤害,从而让生活脱离轨道。假如因为受到一次伤害,就要了结自己的性命的话,那么一个星期至少要自杀三四次,所以就此结束这场冲动的游戏才可以。如果真是按照这种思维惯式,那么,估计在地球上的六十亿人口中,没有一个人能跑到人生的终点。
生活是不完美的,没有就因为挨了他人的一拳,不等向对方提出较量,就宣布投降的必要性。接受生活的不完美与不足点,人的心就会变得更强大。如果感到累了,就深吸一口气,坐到树荫底下的长椅子上,让风划过自己的耳边,让自己冷静一下。不要把自己想象成城市中百年孤独的主人公,更不要像中了弹稍纵即逝的临时演员。生活就是因为存在展开意想不到之面的可能性,才充满了趣味。
占卜盛行的两个理由
对宗教中神明的信奉,或是对强有力的领导者的期待,与我们在驾驶的时候习惯性地打开汽车导航的行为是一样的原理。不过,长期使用汽车导航仪的话,人们自发性的寻路能力就会出现退化,不知不觉中会依赖汽车导航指明的方向,从而对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产生怀疑。
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把它当成是愚蠢的机器。不过,现在按汽车导航仪上的线路走,即使会绕一大圈,或者因为堵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也不会怪它,反而会想:汽车导航仪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会有错的。
占卜是对当前疑惑的解答,这些疑惑让我们焦躁不安,而答案又撩拨着蠢蠢欲动的好奇心:是否要搬家?换个公司会不会比现在好一些呢?继续打工还是自主创业?将来会不会与这个人结婚?该不该让子女出国留学?……不确定的未来让人们烦恼苦闷,这些繁杂琐事越是让人们难以预料,对其答案的期望值就越高。
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人们在遇到选择的时候,时常会表现出犹豫不决的态度。而在一些实在难以抉择、倾向于笃信命运的人面前,硬币的正反面便担负起了最终的使命。即便这是在非理性的状态下所实行的,但至少让人们逃避了自己承担错误的责任,从而也消除了自己的自尊心因选择的偏差而可能会受到的伤害。
表示幸福、高兴的“happy”,其词源“hap”具有运气、偶然发生、机会的意思,因此,幸福和快乐可以解释为在意料之外所产生的欣喜。令人高兴的事情在偶然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的愉悦程度会更高;而反过来,人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麻烦事时,所产生的痛苦程度,较之于往常,也会让人更觉烦心。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活,让人们总想通过概率的形式来预测幸福,而不是通过运气。
即使是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平时又惯常以理性来思考、行动的人,面对要下定重要决定的时候,也会对一直以来支撑自己的逻辑性思考体系的确信产生质疑,这就表明他在这一刻出现了犹豫。这时他们兴许就会想起占卜屋,虽然占卜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封建迷信,但是在自己真正遇到麻烦的时候,那种科学抑或封建的是非已变得不再重要。也许,这种没有根据的观点,反而发挥了更大的力量,刺激人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观察其欲望的可能性,可以得知其两种不同的欲求。第一是为了得到对自身所希望得到的答案的确认,同时,对其本能的欲求希望大众会做出某种行为来附和自己的愿望。不过冷酷的理性会对周边情况和社会脉络、经济状况等诸多方面进行复杂的计算,从而得出“不要做”、就此“急刹车”的结论。因此,由于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想法,其答案也必将大同小异。
第二个理由与上述的内容完全相反,这个所希望的,是强有力的“刹车”的存在。有时会需要抑制本能的欲望像强力耳塞一般在自己的耳边驱除掉窃窃私语的诱惑之音。在儿时,父母是扮演耳塞的角色,但是当年岁渐长,再也没有为自己扮演那种角色的人了。仅以理性的思考方式很难压抑本能的欲望,而在这时,以救球手的身份出现的,就是像占卜一样的超自然的寄托。“你看,我虽然想做生意,但是现在做的话,就会破产”,以这种形式,可以把自身的犹豫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达成平衡。
当未来的不明确变得越难以预测,“我的选择”要对结果所承担的责任就变得越大,犹豫在内心强烈翻腾着,让人痛苦不堪。根据“四柱八字”的推测法,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预见,心里也会觉得踏实;或者是形成利用逻辑和理性很难填充或难以阻止的欲望的时候,将这个欲望悬崖勒马的虽然是超自然又非现实的占卜,但是强有力的声音是最富有魅力的。再加上令人惊异的一致性,或出于意料地听到占卜师猜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时,其信赖度就会大幅提高,甚至会形成虽然没有根据但要无条件相信的义务感。就因这种理由,由科学支配理性的21世纪,占卜屋依然盛行,并且其产业化的发展也变得日益蓬勃。
当人们很难相信自己的选择或者很难轻易地下决定时,寻找照亮前方的灯塔和把人们引向安全轨道的围栏的想法就会变得愈发强烈。与其一个人诚惶诚恐地决定所有问题,还不如去寻找那些至少能让人安心的“灯塔”和“围栏”,即便他们在多数人眼中违背了科学和理性,但相较于自己的彷徨,还有什么能比这一种选择更好呢?
投降和幸福只是一步之差。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而犹犹豫豫,与最终宣布投降的事情相比,通过占卜这种积极的行动再踏出一步,就可以寻找到幸福的话,那么就不能说成是被无意义的迷信所迷惑的事情了。
听完占卜结果之后,所支付的钱称作福债。顾名思义,福债指的就是欠他人幸运的债。与欠他人未来相较之下也许会好一些,至少这是令人安心的,可以想成是生活在这个复杂又危险的社会中,所需要的选择性终身保险。只是希望人们不要被“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的话,将会面临很大的灾难,所以需要花费两百万韩元驱邪镇鬼才能逃此一劫”就此助长不安的战术家所蒙骗,让自己陷入泥潭。
因为“消费神”的降临……(1)
行为经济学的主张是,人的经济行为不是根据合理的供给原则决定的,而是由冲动的、难以理解的心理判断所决定的,它是现代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科目。为了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戴着安装有扫描仪的眼镜进到百货商店,追踪人们在看商品时第一眼所看的部位,从而当成陈列商品时的“神经营销学”新技法。开发最尖端科学,强求人们拿出钱包,使人每天不买些什么就难受的营销手段是必然会产生的,现在正是“消费神”降临这个社会最恰当的时候。
“消费神”不一定只会降临到女性的身上。最近汽车、音响、相机、新型电脑还有电视这些电子产品,或者高级自行车等都属于男性们的主要消费空间。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消费神”会给予人们强烈而又震撼的经验。因此,向“消费神”所索要的费用也会相应地提高。
“消费神”掺杂在恋人之间,让夫妻两人因为消费品的关系而玩起了尔虞我诈的“捉迷藏”的游戏,他们会整晚不断地玩,不过更大的问题是,到了第二天也不能清醒过来。
“消费神”若是做出什么过分的行为,便会存在走火入魔的危险。尽管如此,就像飞蛾扑火一样,进行超越自身的经济运营能力的消费理由,是麻痹理性的无意识动机的存在。
不知不觉中消费成为支撑那些积极消费者的唯一力量,就像酒精中毒者只有在喝酒的情况下才能停止手抖的症状,精神也恢复到正常一样,这些狂热于购物的消费者也达到了冒着成为信用不良者的危险,刷卡买入自己希望的物品,心中的不安和紧张感才会消失的境界。
一次畅快淋漓的购物能让心情暂时得到缓解,不过,反复地进行如此高负荷的消费行为,会导致病原体抗性的产生。久而久之,若是想让消费的冲动得到缓解,必须要以更频繁的购物,花上比以前更多的钱,才能产生像之前一样的效果。从某一时刻开始,自己其实并不需要的东西,已经完全变成消费过程中满足自己消费欲的一个工具,它失去了本身的物用价值,而成为一个单位、一个符号、一个能让精神得到缓解的病菌。在满足了自己的消费欲之后,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摆在了面前,生活陷入到了困境中,甚至连吃饭都成了一个问题。因此,很多人在进行了疯狂的购物之后,刚刚购买的东西再让自己的罪恶感瞬间灌满整个大脑。不过在关系领域或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紧张感和忧郁感,都只有通过冲动性的消费才可以治愈这些不安的精神负担,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但是这种习惯同时也加速了他们在消费观上的罪恶意识,因此而形成的紧张与接下来购买更多更贵的商品相关联,从而让这些患者陷入到购物的恶性循环当中。
有一部分人是属于与上述传统的中毒模式正相反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进行消费可以让自我变得强大,他们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体现着自己本身的所有能力。他们乐观地看待世界,并且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因而忍受不了自己输给任何人。所以比起冲动性的消费,早期消费心理较强的这种类型的人,会在新的流行趋势和信息的收集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人对自己喜欢的领域,拥有着如专业人士般的大量了解,假如别人掌握着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并会为此而伤心难过。对这种类型的人而言,掌握着别人所不知道的,拥有他人所没有的,才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