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下文胆-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如果君王与臣下都相互敛声静气,彼此拿捏,察言观色,而不坦诚相见,那么国家兴亡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教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2)
话说得很软,气却很硬。梆梆的。太宗为之猛然醒悟,“吾已悔之。”
  你后悔了,但我还没完呐。魏征起身再拜,然后说:“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
  太宗问:忠臣与良臣有区别吗??
  魏征答:“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良臣,不仅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匡范君主,在自己获得美名同时,还使君主受到万世景仰。而忠臣呢,犯颜直谏,尸陈朝堂,搭上自己性命不说,还使国家终至灭亡。?顺便,他摆出一个潜在的设问——稷、契、皋陶这些良臣侍奉的是谁,龙逄、比干这些忠臣又是谁的臣子?所以,我作良臣,那么你就是尧舜禹,我若作忠臣,那你就是桀纣。
  太宗一听,又是大悦。
  老魏再次受到重奖,得绢500匹。
  1000匹绢布摞在家里,该是多大的规模啊?如果魏家老妻有点经营头脑,应该在自家后门支个摊儿,再挂个木匾,上写朱漆大字:魏氏布行。旁边的小喇叭不间断播送:“御赐绸缎,魏家专营,批发零售,欲买赶紧。”
  在这里,不能不佩服老魏同志的政治智慧。他给唐太宗玩了个词汇游戏,将“忠”和“良”稍稍模糊了一下语义,从而给自己确立了一种符合身份背景的准确定位。
  为什么呢?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太宗的铁杆红色战友比,他的人生履历过于暧昧和浑浊。先是投靠元宝藏,然后是李大哥,后来归唐,再后来跟着窦大哥混,又回唐,回来后又没站好队,成了前太子李建成的跟班,这些抹不去的尴尬背景,都将他限定于一隅,即与“忠”无关。李世民将他和王珪放在谏臣位置上,并能更为虚怀若谷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恐怕更多的也是考虑到其出身背景,而显示自己的宽宏和大度。
  那么,我就来当良臣,不作忠臣。
  事实上,这个良臣的清晰自我定位,以及得到太宗的心理身份认同,对他今后的干政之路至关重要。一不必像哪些近臣,对皇帝恭敬有加,俯身听命,否则就会被皇帝认为是居功自傲翘尾巴,二可以无拘无碍,率性直言,可以犯颜,当好帝国的了望哨。
  这是个有意思的比较。房玄龄这样的亲信兼重臣,常常在朝堂上颤颤惊惊,如履薄冰,一受训斥则汗流浃背,嗫嚅不能言。而老魏呢?“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
  在领导面前前躬后蹶、惟命是从,而且常常遭受训斥的,往往是领导的亲信,骂者气贯长虹,心里却早已替对方伸出一只呵护的手。挨训的唯唯诺诺,心里也是舒坦无比,无比清楚打是疼骂是爱,不打不骂便有害的道理。老魏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在李世民那里消弭这种差距,那我就理直气壮起来,扮演好性情抗直、无所屈挠的谏臣角色。这是他的性格和履历所决定的,也是他的自我人生定位所使然。
  历史证明,老魏给自己选定的路无比正确。旅过游的人都知道,选择一条正确的路,比选择搭载哪种交通工具更重要。
  是个螺帽,你就得找螺栓落户,是只蜘蛛,你就得找屋角安家。只有先给自己定好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何况老魏要干的是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来匡正访以得失的唐太宗,将这个纵横捭阖、英武逼人的马上英雄,打造成文治兼备、励精政道的新时代领导人。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3)
培养一个奥运冠军难不难?难。可老魏比他难,因为他要教的不光是技能和比赛经验,他的工作是树人。
  做一个成功的马戏团驯化师难不难?难。可老魏仍比他难。伴君如伴虎,被教者有着一样的*,但你能在君王不听从时,用鞭子狠抽他的屁股吗?或者你能见他表现好点,塞给块肉以资鼓励吗?
  难啊。大乱之后,民心思定,必须安息下常年征伐的呼啸之声,偃武修文,推行仁政,讲究礼教,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义,老魏虽然不可能把它写成社论标题,通过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体向大众宣播,但他可以在太宗耳边时时灌输这种政略思想。
  唐太宗初即位,新班子刚组建,他曾经与班子成员谈到教化问题。李世民不无忧虑地说,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他担心队伍不好带。
  老魏摇头,NO,NO,NO!不是这样子的。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站久了的人就想躺下来,常年卧床的就想站起来,这道理不深奥。听完后,皇上深深折服。
  不识趣而且也有点嫉妒心理的封德彝,忙着上来反对,“三代以还,人渐狡讹,故秦任法律,汉杂霸道,盖欲化而不能,岂能之而不欲邪!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
  老封还算客气,没说魏征是腐儒,只说是书生。但,书生什么意思?表面上是讥笑老魏头巾气太重,拘泥于典籍而不识时务,实质上想通过此论调将老魏同志冉冉升起的威望及时控制住,起码不能让他老是反对着皇上,还屡屡受表扬。这风头出得也太大了。
  魏征侃侃以对:“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若谓古人淳朴,渐至狡猾,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辩论赛只进行了一个回合,裁判李世民就举起了老魏的右臂,宣布了获胜方,“上卒从征言。”
  这场略显仓促的辩论其实有着深远的影响,对老魏来说。自此之后,朝廷对策时,只要他出来发言,那基本上就是拿出了最后结论,就像宣布饭局结束的那个人,具有决断性。
  起码,再没有人敢从能力上来故意贬低老魏了。事实上,老封死后若干年,李世民同学还常常拿出他,来反证魏征的眼光前瞻和审视睿智。这也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如果是蜗牛,就不要和蚂蚁比上树的速度,除了精神可嘉,基本纯属给自己制造永久的笑话。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虽然没有琅琅的读书声,但偌大的朝堂仿佛成了一间教书育人的课堂。好提问、肯钻研的班长李世民,与悔人不倦的优秀园丁老魏,常常即兴展开问答,营造出一派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对老师待之以礼,老师对学生奉之以忠,除了欧洲的亚历山大大帝之与亚里士多德,整个世界史中还不曾见过这么好一对老师与学生。
  学生问:人主怎么做是明,怎样做是暗?
  老师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论据还是他用之不竭的历史案例。
  学生虚心总结:善。
  学生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老师勉励: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4)
学生问:我读我表弟散文集《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他也知道歌颂尧舜对反对桀纣,可我那表弟怎么一到行动上就反过来了?
  老师教导: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学生虚心总结: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就在这一问一答间,魏老师致君尧舜的思想,从李同学巨手下变为力量,源源不断地给复兴中的大唐提供发展和壮大的力量。大唐王朝得以推行仁政,坚持教化,注重轻徭薄赋的利民政策,唐太宗任人唯贤,深得帝王之体,励精图治,崇尚节俭,而且使得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都直接和这间课堂有着深切关系。
  短短四年时间,中原的农民,发现自己家里的粮食要盛不下了,草原的牧民,发现自己的羊群数量多得有点累人,长安人才交流市场上翻译人才猛然走红,因为庞大的国外移民队伍潮水般涌来(仅突厥在此年就有10万户落户长安),碧眼卷发的外国移民都在为谁先获得一张大唐绿卡而暗怀忌妒。
  大唐物价部门和最高法院,为此分别做了翔实的数字性对比报告,后来都被记录在《资治通鉴》里。如下:
  “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虽然连年遭受天灾,但群众的脸上却绽着幸福花,而且越开越鲜艳。刽子手的刀放锈了,他们闲得要失业;老百姓晚上睡觉不再去关门,旅游者也不用背着大饼握着大葱上路了,反正走哪就吃用到哪里。
  “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涯,真心地为你祝福,祝愿你幸福平安。”城市乡间的人们,都在甜美地唱这首《让世界充满爱》,都在歌颂新生活。
  贞观之初,霜旱为灾,米谷踊贵,突厥侵扰,州县骚然,一派社会大动荡之后的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局面。到贞观四年,唐朝国势陡盛,威名远振,以长安为中心的外事活动甚为频繁,使者、宾客络绎不绝。灭突厥,四裔君长上太宗号为天可汗。建立在中亚的昭武九姓国:康史、曹、支、石等自唐初就屡派使者来长安,向唐太宗敬献礼物、舞女,大食国谴使来唐,进马匹方物。东罗马也自贞观起,先后多次派使臣到长安。
  翻天覆地慨而慷!
  面对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丰物阜的大好局面,唐太宗感慨万千地说:贞观之初,人们纷纷上书说,帝王应该独运威权,不可大权旁落,委之臣下。还说,应该彰显武威,征讨四夷。唯独魏征劝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朕用其言,现在呢,顽固的颉利可汗成了阶下囚,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部落皆袭衣冠,这都是魏征的功劳。
  老魏知道该怎么谦虚,他拜谢说:“突厥破灭,海内康宁,皆陛下威德,臣何力焉!”这便是聪明。作出了成绩,领导也予以肯定,千万要记着说,这些荣誉的取得,与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正确指导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所有的成绩归功于领导。如果写论文,记得把自己名字放到第二名位置。
  可惜,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多,所以他们受表扬的生涯往往很短,很快就被上司厌恶,乃至除名。16世纪末,日本的千利体因杰出茶艺获得幕府将军丰臣秀吉的赏识,皇宫中甚至都为他留有寓所,但1591年,丰臣秀吉却将他判处死刑,原因就是千利体同志太忘乎所以,公然把自己木雕像陈列在了宫中的寺院。
  由此来看,老魏绝对还有进步的可能。
  

白天不懂夜的黑(1)
事实上,从詹事主簿到谏议大夫,再从秘书监到左光禄大夫、郑国公,仕宦途上的老魏一路扶摇直上,平步青云,的确可以用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来形容。
  就像看苏东坡被贬来贬去,你若想叹息,就将一口重重的浊气送给那个日渐萎靡的王朝。所以,请别替老魏感到荣幸,因为这是整个大唐的幸运。
  正人君子之于一个国度,永远是个浮标。大唐正是用老魏的升沉,来昭示着大唐政体的走向。是孔子所说置正错诸枉的道理。
  当然,魏先生的官位日隆,直接得益于他持续不断的进谏。其进谏内容包涉万象,理论核心自始至终只是三项——国家兴文,推行仁政;帝王自律,注重修养;戒骄戒躁,注重慎终。
  用一句可爱的流行语总结,就是让太宗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推行仁政,可以出专著,办讲座,或站立朝唐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地大说一气。
  而律约君王的个人德修,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你又不是人家爹,随随便便就能指责他行为不端或品德欠修——就便即便确实是爹的李渊又怎样,不也时时向造了自己反的儿子大献殷勤?况一臣子之魏老汉乎?这项工作等同与教老虎跳探戈,搞不好,教练就可能被对方一口吞下,然后消化成大便。
  老魏想象过自己哪天会成为一坨有机肥,为庄稼效力吗?不知道,但他参透一个理。
  太宗你不是口口声声标榜自己,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吗?那我就像赵简子时的周舍学习,用冷峻的“瞻仰”目光来时时监督,然后提出警策。
  这种警策的核心是确立长治久安的治国之道,理论基础则是儒家的仁政和礼教。老魏认为,君主的个人修养直接关乎着国家长治久安,非常重要。所以他暗暗对自己说,要把好安检关,从点滴入手,防范任何坏苗头在李世民身上破土发芽。那么庞大的一个三鹿企业,不就因为一点三聚氰胺彻底被摧毁。如今,除了胸脯被严重憋过的奶牛们还在缅怀它,谁还记得呢?
  任何一块木头都是一尊佛像,只要去掉多余的部分。
  完美主义的坚定爱好者老魏,除了长鸡眼、生脚气之类极端私人化的东西,他不允许李世民身上出现一丝一毫的毛病,尤其是行为和习性。?
  哪怕是再委婉客气的批评,总没有奉承和赞扬顺耳耐听,哪怕这些批评确实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繁荣,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品性养成。所以,长久置于纪委书记老魏监督之下的唐太宗,竟有点怵魏老汉。
  这就显得非常可爱。
  作为一个早年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豪武俊才,李世民践祚后,自然停止了围苑行猎等娱乐项目,但他脑海中仍时时会颦鼓催动,蹄踏声声。望一眼湛蓝的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