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喉、取刺了,好险呀。
老领导出院后,再去探望,我的呆若木鸡、呆头呆脑样又现了出来,鱼是不是真的附了我的身?
鼓 掌
会议气氛好,开得就成功,这是常识。如同浩瀚大海,没有浪花,既不会浩也不会瀚。
会议中的浪花就是鼓掌。
鼓掌是一门很有讲究的艺术。啥时鼓,啥时不鼓;鼓5秒,还是鼓10秒;响声20分贝,还是30分贝,都有说头。
鼓掌是用右手掌去打左手掌,掌心空着,弯曲着,形成凹状。掌心平着,发出的声音不会很响亮。
举办一场文艺晚会,要造气氛。气氛不好,起码不算很圆满。“我想死你们了”、“大家好吗”、“要不要再来一首”……这个时候就是要掌声,这就叫造气氛。
开会所需气氛也得去造。造得好不好,凭领导一张嘴。当然秘书更有责任。
“表示衷心的感谢”,鼓;“表示热烈的欢迎”,也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必须鼓。
领导讲话时,放慢速度并加重语气,鼓;特别是再抬起头来往下一看,得鼓;特别特别的就是身子站起来又点头,下边必须鼓,这是规矩。
有一句话,叫“习惯成自然”。凡是参会人员都有一定的级别,或大或小。没听说种地的农民“一星期开了九次会”的。级别有了,参会次数就多。参会多了,鼓掌次数就多。鼓掌多了,就成了习惯。成了习惯,就成了自然。有的还能自然到炉火纯青、修炼成佛的地步。
我就修炼到了这个程度。只要领导吐字慢了,语气重了,声调高了,你鼓就行,保准没错。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会议。*长正在激情澎湃的读着他给秘书布置的命题作文:在……的坚强领导下,在……的正确指导下……我干秘书出身,写过材料,下面该讲什么,我能心思出来,再说听了也没用。我实在不愿往下听。
我开会开小差,是多年治不好的顽疾。我的思绪经常“坐月日行几万里”,去周游世界。
我目光下垂,看到了地球反面,思绪也随着月球转到了美国国土,担心起奥巴马如不对“轮胎特保案”行使否决权,中国可咋办。
突然,我迷迷糊糊地听到*长加重了语气,长音拉了起来,声音也洪亮了起来。
到时候了。
我立即用我的左手掌迅猛地、连续地、狠狠地去打我的右手掌。我习惯了先抬左手,可能是左撇子的缘故。两个掌心刚一接触,就发出了很突然、很清脆的响声。
这时,我下意识的抬头一看,怎么就我自己鼓。其他人齐刷刷地回过头侧过头伸着头看着我,像参加60周年国庆阅兵。
我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一场向全省现场直播的电视电话会议在我的“独掌难鸣”中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