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童年
家在云南一个小盆地里,当然于初中地理课上学到“盆地”这个词之前我并没感觉过这土地是盆的形状。
盆地中心是个慵懒的小镇,歪歪斜斜的街道坑洼泥泞,街道两旁的小商店一如即往地维持着同一个模样,十多年来似乎从未打算做出半点改变。镇子中心的十字路口有家新华书店,在我有记忆时它就站在那了。初中时常会去书店走动走动,却从未从中购得一书,店中的书和这个小镇一样,固执陈腐。如今店顶漆红的店牌已在风雨中退了颜色,每天依旧会有三两放学的学生于回家的路上习惯性地进店转一圈,这或是小镇上唯一有点文化气氛的地方了。每到周三赶集的日子,四下的人们便都收拾打扮一番赶到镇上来。于是本就不宽敞的街道上黑压压晃动起了无数的人头。卖毛衣、铁锄铁锹、鼠药等各色杂货的小摊贩们便拉开了嗓子眼儿要喝起来。道旁的空地上则有人搭了棚摆了桌卖米线、烤洋芋、烤豆腐。更有远处山上的苗人,于天还尽黑时就起来,用竹篓背了满满的野生菌,步行几个小时来到镇上,在路旁将菌子分堆放了卖给赶集的人,然后买了油盐酱醋,再步行几个小时回山里去。
小镇四周是大片大片的田野,三三两两的村落点缀其间。在插上了水稻的时节,被田径切割得方方正正的绿便向着远方的山峦绵延开去,然后在秋天洒变一地的金黄。秋收喜庆而热烈,男人女人们拎了镰刀在田间一字排开,说笑着割将过去,一两个壮实的男人则将割下的稻穗撸到一个大木盆边,举起再甩下,将稻穗上的谷粒磕落在盆里。收割完毕,则由稻田的主人家做东,男男女女地簇拥着到主人家里吃喝一顿。
村落里的房屋是原始而天然的,用木材构架,土方筑墙,屋顶铺上青瓦。村里扭曲的小巷边茂盛着翠绿的青草,沿着小巷走去总能发现牲口的畜圈和简陋的厕所,人畜的粪便是冬春季节田间施肥的好料。
村里几个穿着蓝衫年近古稀的老人喜欢在黄昏时拎了个草墩挪趁到村口坐下。从田间晚归的人们路过时便礼貌地向老人们打声招呼,当然老人们耳朵已经不好使也疲于开口说话了,他们只眯了眼笑着,安闲仿若世事已和他们无关。
盆地上有条不大不小的河笔直地横过,和小镇做了个精确的相切。在旱季河水并未能壮实到足以吞没整个河床,河水以河床三分之一的宽度深深浅浅地流过,这是村里的孩子们午后游戏的天堂。当然欢笑意味着代价,几乎每年都有小孩溺死在河里,人们传说这是河鬼作怪,可每年依旧有无数的欢笑在河面回荡,死亡镇吓不了孩童对快乐的向往。妈妈则是严令禁止我去河里游泳的,至今仍引为童年的一大憾事。但我于这条河却有着另一番情缘。
盆地里的夜静得怕人,小时的我独自是不敢出家门的。但和爸爸去河里捕鱼的夜晚就变得可爱欢快起来。爸爸左手提盏明亮的汽灯蹑手蹑脚地跨进河里,俯身探照河底安睡的鱼,然后右手的鱼插就快捷而准确地插下去了。我则常常担心地握紧了小拳头,我想那鱼眼睛明明还睁着呢哪就睡了。于是在爸爸一次次的命中后我得出了一个聪明而自豪的结论: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
在河快流出盆地的山涧处架有座可称古迹的单拱古桥,桥体已歪斜却依旧稳固,石缝里串生着丛丛的杂草。桥一头山坡上的树丛中隐匿着几座威严的庙宇。由于地处偏僻,平常日子少有人至,但每到节庆的日子,求平安的人就沿路放着鞭炮而来,进庙里恭恭敬敬地磕了头捐了香火钱又满怀希望地回去。
这就是我的家乡,更确切地说是我童年时代的家乡。
盆地四周的山峦终究敌不过经济时代的浮躁,家乡正一点点地改变着。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摩托车替代了破旧的自行车。小青年们染了头发穿着拉风的牛仔骑着摩托沿河岸飞也似的驰过,带起一路的沙尘。我说不清这改变该喜该忧,盆地里的人们似乎越来越富足也越来越忙碌了。
2003年,也是我即将离开小盆地去县城上高中那一年,河里组装起了第一条大型淘沙船,然后第二条,第三条……机器轰鸣而起,把河床翻了个底朝天,河水泛起了沙土的污浑,机器的油沫团团而下。
仿佛一夜之间,清澈的河水满河的游鱼消逝得无踪无影。
爸爸再也没机会到河里插鱼了,也不再有孩子在河里嬉戏,于是连死亡也无法镇吓的欢笑终究在机器的轰鸣中消散。
童年的故里,故里的童年。
远了。
高中时学校对门有条小吃街,当夜静静的来临,一间间的小店就亮起了黏满油污的吊灯,昏黄的光下,刚刚打球回来的男生们围着烤豆腐的方桌,边吃着三块一碗的炒饭边谈论着新近的NBA赛事。很奇怪我对篮球会如此冷漠,以至我常觉得我的高中少了一份应有的狂热。我不是小吃店的常客,偶尔去时也更喜欢坐在一个对着门的僻静角落,看着门外走过的男男女女。
我很想看看有一天我会不会看到自己从门外走过。
写给帆的
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雪,可惜看不到了。听说上海是个不常下雪的城市,鬼知道呢,这只是我在上海的第一个冬天。人生就是这样,总在最不可思意的时候相遇,在最无可奈何的时候离开。
拎了拎衣领,卡了口痰,我把烟头塞进了两个座位间的夹缝里。邻座浓妆艳抹的阿姨向我投来一个鄙夷的眼光,我翻起眼睛无谓地和她的目光对峙着,直到她嘴里含混地嘟囔着把脸移开。我笑了笑,起身拉出行李箱托杆,准备上火车。
春运,回家,迁徙的鸟儿。
不,迁徙的人儿……
人流汹涌着向火车奔去,好像火上堆满了黄金,去晚了就会被抢光一般。我被身后的人七手八脚地挤推向前移动着,其间我伸手几次探了探裤兜里的钱包,听说上下车时小偷很猖獗。
“十七厢二十四座…”我掏出车票确认一下没进错车厢,扛起箱子通过塞满人和行李的过道跋涉到自己的座位上。邻位靠窗的是个肥嘟嘟的女生,围了条粉红的围巾,正从包里把一堆堆的零食掏出来霸占了狭小的台桌。对面是个身形丰满的中年妇女,穿了件橘色的羽绒服,怀里拥着一个哭得不成样子的婴孩。
我把箱子塞进头顶的行李架,坐了下来,把外套脱下折放在大腿上。车内开了空调,暖烘烘地叫人犯困。四下杂乱着全国各地不知哪疙瘩的方言,身后一排座上的几个同学正兴高采烈地聊着自己期末考试又光荣地挂了多少门。“去他妈的挂科!”我在心里狠狠骂着。
车窗上慢慢温氲了一层水汽,靠窗的女生脱下手套在窗上擦出了一块明亮的地方,我看到了站台上来来回回叫卖着方便面和零食的小贩。
对面妇人怀中的小孩还在号哭着,小脸憋得痛红,妇人犹豫了半晌,拉开羽绒服撸起里层的毛衣,隔了件薄衫开始给孩子喂奶。薄衫下若隐若现的乳房就这样明晃晃映在了我的眼前,我忙从包里抽出一本杂志来应对这尴尬的一幕。婴孩的哭声渐渐小了下去,我脑里一片空白,对着杂志发着呆。突然裤兜里传来一阵震响,我微微向前探了探身子以便我的手能从拥挤的空间中伸进兜里将手机掏出来。
是帆发来的短信:“你上火车了没?”
我在回复短信里输入:“上了,但火车还没开呢,”但觉得就这样发过去内容似乎太单薄,混乱的词句在我脑里如污泥般涌过,我使劲摇了摇脑袋,不知道在后面写什么好。犹豫半晌,我将末尾的逗号换成句号,短信发送。
说实话在这样的日子却是帆发短信来送行让我觉得有点伤感,我们都不是对方等待的人,甚至都算不上认识。我还清楚记得同学聚会上看到雯牵着别人的手时我是怎样把酒一杯杯灌下,然后一个大男生当着全班人的面就哭了,同学们笑着说我醉了,有没有醉我自己也不知道,醉着醒着又有什么区别呢 ?
熙,这是帆日志里他的名字,我猜是个温柔而帅气的男孩吧。那是属于帆的悲伤,我不想多问。
熙帆,凡兮。或许我们都只是凡人,是凡人就会笑会哭会心疼。我为帆心疼,这个和我一样孤独的女孩,不知道她是不是和我一样不爱说话一样不爱笑。
帆说每座城市都有它的气息,是霓虹扫过长街的孤单与落寞么?
为什么我对城市如此恐惧与陌生?
手机再次震动起来:“从上海到你家要多长时间?你一个人吗?”
“大概三十七个小时吧,一个人,习惯了。”发送。
“是呵,该习惯了,一个人……我过几天要去石家庄,现在在家好无聊。”
“石家庄,你一个人去吗?”
“去那找我同学玩。”
“有朋友真好,玩得开心哈!”
“有些孤单不是朋友能弥补的,人生好无奈是不是?”
“无奈?不过是时间的一个玩笑,我们像小丑一样被耍弄着。”
“好想找个人陪陪。不要离开我,永远陪着我好不好?”
帆你不是说每一个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最终都会离开吗?为什么还问我这样的问题。也许你是对的,何况我只是个过客。
可你叫我怎么忍心伤害?
“帆,好想看看你长什么样子。我猜你一定是那种有点男孩气的女生吧?”
“什么样?人样呗。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永远陪着我好不好?”
“我们从来都是一个人不是吗?现在是,将来也是。”
对面妇人怀中的婴孩已经甜甜地睡去,邻座的女孩塞了耳麦听着MP3,正对着窗发呆。已经过了发车时间,车却还没有丝毫启动的际像。车厢里突然有种*的寂静。
能在亿万人中和帆相遇应该算种缘份吧,然而如果缘份仅仅是相遇那么简单这个世界不知会少掉多少悲伤。有人说和人分享快乐做的是加法,和人分享不快做的是减法,我想两个悲伤的人分享悲伤绝对是走向了密度的极限,黑洞的形成吸噬灵魂。我落寞但我还不想颓废一生,所以我小心保护着自己的伤口不让它愈合也不让它化脓肆虐。
我紧紧握着手机,良久。
它终于震动起来,我打开了短信:“听说云南有罂粟,给我带几株好吗?我要在我家后院种满罂粟花。”
罂粟,爱情……
我叹了口气,在短信框里输入:“其实这个世界长满了罂粟,只是你我中毒太深,看不见了……”火车毫无征兆地剧震了一下,开始启动。车厢传来几声咒骂:“娘的会不会开,地震呀!”对面妇人怀里的婴孩似乎受了惊吓,睁开蓬松的小眼,微微皱了眉头,终于哇的一声再次号哭起来。
看看窗外缓缓退去的风景,我底头删去了手机屏幕上的字,重新写道:“会上瘾的东西,还是离得远远的吧!”
或许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一次次在时间的鞭笞下痛哭流涕。
或许我们不该相信爱情将往事这样刻骨铭心。
或许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悲伤而是离开的决绝和勇气。
帆,希望你快乐,我是真心的。
中秋
中秋于记忆有点模糊,我知道那天要吃月饼,却不曾确切记得一个月饼的味道。它们是圆的吧,也有方的,将来或能吃到球形的,鬼知道呢。那天的月亮是圆的,这倒是不用怀疑。
传说那有间屋子,屋里住了个女人,女人养了只兔子。
嗯,兔子,雌的雄的,谁知道呢?
对于高中的一些事,记忆总是清晰到荆棘横生。
高二,中秋回家过的。家远的同学留在学校没回家。回校的那天有人向我夸张地描述了留校同学在中秋之夜一起看的电影——《东成西就》。后来兴致勃勃地跑去看了,于是这部电影成了我对中秋最清晰的记忆。
因为,此事无关月饼。
迷恋家乡的天空,阔远清澄。那团团如棉花糖的云彩酣甜着我的梦。如果在一个天晴的夜,这样的华泻千里,叫人陶醉。
高二下学期吧,一天晚上熄灯后和两哥们爬到楼顶谈天。
云少得可怜,明朗朗的月光谋杀了娇羞的星。
三人大声而激烈地憧憬着各自的未来,最后结果是:被吵醒的舍管连爬两栋楼找到了我们,一顿恨批。
高中有个外号——“企鹅”,是某人给我起的,谁知道呢说我走路像企鹅,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自己走路到底啥样。看过一部记录片《帝企鹅日记》,觉得企鹅蛮可爱的,于是想像就像吧,无所谓了。
喜欢课上把思绪游离在一场雨中。朦朦胧胧。昏昏沉沉。
高一下学期的一次化学单元测试,拿到了高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不及格。化学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上课有些心不在焉。后来上课眼睛就不敢离开黑板了。心却依旧游离。
滴答,滴答,雨落檐下。
年轻是心高气傲的,曾经天真地相信有一天我会把爱因斯坦踩在脚下。
现在真的把他踩在脚下了。那么彻底,直至化泥,直至忘却。
高考的两天失眠,考场上却不敢有一丝困意。高考结束的那个黄昏,坐在宿舍楼前的台阶上看着空荡荡的校园,我想到了离开。
那一晚,接着失眠。
曾经有人告诉我上海不适合我,因为我的性格,还是执拗地报了。
是个错误吧,有些事后悔的时候已经晚了。
乏味的生活,浮躁的都市,乌托邦之梦在瞬间粉碎。我一次次问着自己,这就是自己想像了千百遍的大学生活么。
暑假回家,发生了很多事。
爸爸生病了,住院的日子滴水不进,人瘦了一圈。在病房里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妈妈的记性似乎越来越差了,常重复地给我讲一些事,有时忍不问她:这事你给我讲过,不记得啦?妈妈总会怀疑地停顿一下:讲过?我记得没呀!
我就笑笑:可能我记错了吧。
很傻,很开心,像个孩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