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岗,在吉州城南,岗下是平阔的赣江。“迓”,迎。一天傍晚,词人去耽岗接一位陆姓县尉。陆尉许是坐船来的,还未到,词人便沿着江边的沙滩小路信步徐行。江上岸边的种种景物,引起了词人的沉吟:“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起句就跌入回忆。接着“蔼蔼”两句描写勾起回忆的景色:夕阳西下,暮霭四起,远方的小路显得迷濛不清了;荒野渡口,小船横漂,四周一片寂静。词人暗用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淡笔白描,轻快地勾勒出江畔晚景。这是一幅宁静的画面。画面中,还飘然步行着一位静默回忆的词人,与景物气氛谐和;然而这位貌似闲静的词人内心深处是不平静的。他在追忆,在遐思,感情在暗暗起伏。环境是宁静的,而词人的内心是活动着的,脚步、视线也是移动的,画面的静与画外的动,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造成一种深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过片继续写景。词人去接客,目光随脚步徐徐前移:“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岸边翠竹丛中,不时冒出几株梅花,昂首怒放,争相报春。竹密花疏,相映成趣;竹绿花红,相得益彰。虽是早春季节,春意实已盎然。竹后的大江之上,洁白的沙鸥白鹭,或翔或游,或散或集,群集江面;江清鸥白,照人眼明。过片这两句,笔法有致。上片宁静的画面,在移动中突然扑入如此生机勃勃的动态:红梅吐艳,鸥鹭游翔,(梅)红(竹)绿(水)清(鸥)白,四色分明,不禁令人视线一亮,心头一振。过片在作法上要求似承又似转,这儿经营得很成功,画面承上片而来,然而视觉、心情暗中都转了。“家在清江江上住。”“清江”,江西袁江与赣江合流处。词人的视线由鸥鹭落到滔滔东去的江水上,眼前的赣江与清江相通,“清江江上是吾家”,江水的那头就是亲爱的故乡。词人突然觉得一股强烈的愁意袭来──“水流愁不去”,江水流走了,愁却没有能载走。全词一气贯下,词人一直用闲适而喜悦的目光观赏景物,至此突然挑出一个“愁”字,情绪急转而变。“滚滚闲愁逐水流,流不尽,许多愁。”是什么愁,那么沉重、繁多?从师侠另一首和赵师的词中,可以知道原来是归愁,“归兴新来不浅,勾引闲愁撩乱。”词人在思念故乡。歇拍一个转折,挑明了全词的主旨。末句五字三平二仄,后两字又用一入一去,吟读时倍觉顿挫忧伤,曲声戛止而余音不绝。词人的思归之愁与他对仕途的厌倦相一致。因厌倦而思归,因不得归而生愁。
通观全篇,愁为词眼,虽露于后,实藏于前。词人信步沙畔路,眼前似曾熟悉的景色勾起他的回忆。他心中暗叹:这多象“旧时行处”。那么“旧时行处”指哪里呢?至“家在清江江上住”句,才领悟到,原来指他的家乡,眼前景物象他所喜爱的家乡风光,他在触景生情,怀愁思归。也才领悟,前面六句,貌似轻快,其实喜悦的背后潜蓄着浓愁:起句“记得”,便是在愁绪支配下生发的;“迷远树”的“迷”,不仅指视线迷茫,亦暗示心情的迷惘,远路通往故乡,有“故乡不见令人愁”之意;梅竹鸥鹭等旧盟的描写,也大有深意,趣本高远,无奈现实相违。歇拍轻轻一折,挑明“愁”字,愁意轰然涌上,淡淡一缕,越化越浓,将原有的喜悦冲得烟消云散。(周少雄)
水调歌头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杨炎正与辛弃疾结为文字交,尝有唱和。这首《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便是淳熙五年与辛弃疾同舟路经扬州时,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所作。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扬济翁、周显先韵》词。这两首词不仅情味相投而且风格也很接近,都是心怀国家之忧,感叹报国无路的登临抒怀之作。
此词上片先写秋意后写登楼。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的长江,只是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思。以上是“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这两句词的大意。从艺术技巧上说,清新脱俗极为别致。“寒眼”的意思并非“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夏承焘语),而是萧条冷落的景物看上去使眼感受到寒意。这和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人烟寒橘柚”的“寒”字一样,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乱空阔”的“乱”字是满天落叶乱飞,在视觉上给人以“乱”的感受。刘德仁《秋夜寄友人二首》(其二)诗:“独吟黄叶乱,相去碧峰多。”吴融《忆山泉》诗:“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清风听不眠。”苏轼《浣溪沙》词:“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用“乱”字来形容落叶在诗词中是不乏例的。因为“落叶”与“乱”可以构成特定的语义组合场,因此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落叶,但句外之意却分明写出了落叶,笔法新颖,颇具匠心。古典诗词为了使语言达到精练,往往打破常规去追求语言变态的艺术效果。鉴赏过程中如果审美者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这种语言变态,那就很容易曲解作品的原意。“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里用“强呼”二字,说明词人是为了驱散“客意不胜秋”的忧愁才呼酒登楼的。从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山图画”;“图画”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真地变成了一幅可舒可卷巧夺天工的图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祖国河山的诗情画意。“舒卷”二字的另一层作用,更在于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而不是只可供机案观赏的静止的画面。“应答鱼龙悲啸”,这是瞩目长江的汹涌波涛,耳闻目睹的雄伟气势。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这段生动惊险的描写或为本句所借鉴。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这虽然出自虚拟,但却寓有一番寄托。古纬书《乐动声仪》中曾有“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风雨能惊动潜在水下的鱼龙,仁义能感动仁人志士为之奔走效命。)之说(《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在这首词里可以把“鱼龙悲啸”引申为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使爱国之士不能自安,想振作起来做出一番事业的意思。所以接下去便说“不暇顾诗愁”──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在当前国事日非的形势下已经无暇顾及,暗示作者有投笔从戎之志。如将这段文字与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一词合观,更不难看出其中隐而未露的含意。辛词在下片中写道:“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便是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与南归后仍然壮志难酬这一事实,来提醒杨炎正等人放弃从军报国的想法,不如从“万卷诗书”中去学那富民之策,将来为国人做些有益的事业(汉武帝晚年封丞相为富民侯,这里只是借用其意)。从这两位词人的唱和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爱国志士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以下“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二句是向下片过渡的转折。从辞面上看写的是寒气袭人,侵入衣裘,其实是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结党营私,排挤异己,使爱国之士举步维艰,陷于困阨之中难有作为这一现实状况。
词转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这三句直如兜头一瓢冷水,使满腔热血变为凛凛怀冰。纵然气贯长虹,怒发冲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去兴叹而已。“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这三句又写出一腔悲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平生的肝胆意气,只能使自己更加消损憔悴,随着光阴的流逝而冉冉老去,难望有所作为。词人虽然不甘心沉沦江湖去做个不关心世事的隐者,但时势所迫也只能将“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了。江上的明月与没有心机的沙鸥可以做隐者的朋侣,让明月和沙鸥陪伴着自己了此生涯吧。
这首词慷慨激越、愤世伤时之情溢于言表,虽不如稼轩词之博大深邃,但仍能得其神似。毛晋在跋《西樵语业》中评杨炎正词云:“不作娇艳情态”,“俊逸可喜”。可见在南宋爱国词人当中他的词是足以匹敌同时代的作者,俨然自成一家的。(李汉超)
满江红
杨炎正
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都不记、麴尘香雾,西湖南陌。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
从词意看这首词大概是作者晚年所作。杨炎正得科名较晚,五十二岁始登进士第,曾知边远州县,最后被参劾罢官,在事业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
词的上片用悲凉的情调写出回忆中的往事,娓娓叙来如话家常,却亲切感人。“典尽春衣,也应是、京华倦客。”古时的文人都嗜酒,偶遇囊中羞涩,往往典衣贳酒(用衣物作抵押换酒喝)。词中既说是春衣典尽,就不是一时手头拮据,而是穷愁潦倒没钱买酒喝了。从“京华倦客”句中还可看出典衣贳酒,不仅仅是因为他嗜酒,而是想借酒浇愁,去排遣那“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政治上的失意。“都不记、麴尘香雾,西湖南陌。”这两句是追忆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生活:西湖路上,丽姝携手;香尘过处,油壁同车……这一切似乎都在眼前,但回忆起来却又觉得那么遥远。不知不觉青春岁月已经随着光阴流逝了,留下来的只是梦境般的回忆。以上是通过今昔对比追悔事业无成。“儿女别时和泪拜,牵衣曾问归时节。到归来、稚子已成阴,空头白。”这四句虽然仍是写追悔的心情,但落笔的角度不同。裘马清狂,是悔恨青春时代光阴虚掷;稚子成阴,是羞愧白头归来事业无成。作者怀着内心的忏悔,回忆起离家时孩子们忍泪含酸,牵着父亲的衣襟,盼望他早日荣归。等到归来时,他们不但长大而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做为父亲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真是感到无地可以自容了。人到晚年愧悔事业无成,没有比在儿女面前更感到羞惭的了。作者能把这种感情真切地写出来,虽然如叙家常,却倍增辛酸。
词转下片,换成另一副笔墨:“功名事,云霄隔。英雄伴,东南坼。”这四句词绘出一幅英雄失意的形象。原来这位头白归来的老人,青年时代也曾壮志凌云,气干虹霓。他结交豪杰之士,意欲收拾国家残破的山河。但奋斗的结果,却事与愿违,理想与事业化为泡影,一切都如云烟过眼,回首成空。“英雄伴,东南坼”盖为错综句法:“英雄”应与“东南”关合;“伴”则与“坼”关合。“东南形胜”,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词人早年在东南地方结交英豪,志在恢复,只因时机未济,后来朋侣坼散,遂成终身遗恨。通过以上四个短句把英雄暮年壮心未已的内心矛盾表达得淋漓尽致,铿锵有力。由于资料的缺乏,虽然不能对作者当年的爱国行为一一指实,但从作者与辛弃疾有过密切交游这一事实来看,上述的壮言豪语决不会是大言欺世之谈。下接“对鸡豚社酒,依然乡国。”又猛然从追忆中回到现实,当年志在青云的英雄,如今成了以鸡豚社酒自娱晚年的田舍老翁,在这一不堪回首的变化里,埋藏着多少内心的痛苦,也就不言可知了。“三径不成陶令隐,一区未有扬雄宅。”说明他不但事业未成,就连退居林下之后,可赖以谋生的产业也没有。“三径”是个典故,出自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原意是指田园荒芜。“扬雄宅”也是个典故,出自《汉书·扬雄传》。扬雄先人在岷山之阳“有田一廛,有宅一区。”扬雄曾在那里隐居。作者如今就连象陶潜和扬雄那样可赖以终老的区区家业也没有,这说明想做悠悠林下的隐士也不成了。“问渔樵、学作老生涯,从今日。”为了晚年生计,只好从现在开始,向渔父樵夫学些谋生的本事以度残生了。从当年的志在鸿鹄,到暮年的学作渔樵,真有天渊之隔。这种悲哀也许是庸碌之辈所没有的,但词人的堪同情处也正于此。
壮志难酬、坎坷不遇,这是封建社会有政治抱负的文人常常遇到的命远。这首《满江红》词便是作者一生的缩影,从“麴尘香雾”“西湖南陌”的青年时代裘马清狂的生活,到晚年的“问渔樵、学作老生涯”,尚在为衣食生计而忧愁,这一生的变化落差之大,是引起他生平感慨的原因。但是交织在这一感慨中的感情却十分复杂:抱负、追悔、羞愧、凄凉……,一时都涌上笔端。这就赋予这篇作品以独特的感情色彩,具有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李汉超)
蝶恋花
别范南伯
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劊囟魅ァH趿荡疾蛔 N罹洝>侥闲旆疾荻伞O氲醚按海谰傻蹦曷贰:笠苟懒厥状ΑB疑秸诟粑拗厥
夜雨对床,是兄弟、挚友之间,久别重逢,或即将离别时常有的亲密情景。如白居易《招张司业宿》诗:“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苏轼《东府雨中别子由》诗:“对床空悠悠,夜雨今萧瑟。”便是这种情景的意境再现。“离恨做成春夜雨。添得春江,劊囟魅ァ!闭饫锇选耙褂甓源病钡那楦杏衷鎏砹诵碌哪谌荩坏闯隽艘褂甑魄暗囊饩常掖右褂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