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片“先自冰霜真态度”一句,赞扬梅花凌寒独放的坚强品格。“争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严寒霜雪的精神,“态度”即姿态品格。紧接着词人用一设问:“何事枝头,点点胭脂污?莫是东君嫌淡素。”梅花为何在冰霜严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红艳去点染枝头?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过于单调之故。东君即司春之神。这一设问实质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风亮节,颂扬它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煞尾句“问花花又娇无语”再度褒扬那娇艳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装点人间春色。
古之人咏梅词极多,但大多从其冷艳着眼,抒发词人寂寞的情感。如陆放翁的《卜算子·咏梅》、姜白石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们的笔下,梅花是一个“寂寞开无主”、“此花幽独”的孤芳自赏的形象。而真德秀却能别出蹊径,一扫大多咏梅词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对梅花绰约迷人的风韵作了热情的描摹,对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了全面的褒扬。词的氛围热烈,格调高亢。词人真德秀幼即聪慧异常,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十五丧父,赖寡母力贫教养,又得同郡人相助,方得入学中举。理宗时官历泉州、福州知府,入为翰林学士,拜参知政事。他为人正直,凡游宦所到,皆布惠政,廉声卓著。其学以朱熹为宗,提倡正学,与权奸韩侂胄伪学对抗,使正学得以复明。古有谓诗品即人品,联系其艰苦修身进学、勤政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为人,则词人对梅花亮节高风满腔热情的礼赞,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积极亢奋、开朗明快的格调是必然的。(沈立东)
眼儿媚
洪咨夔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流莺来往,无限销魂。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这首格调婉约、情感缱绻的闺怨词出自南宋一位“鲠直忠悫”的内阁大臣洪咨夔之手。洪氏字舜俞,於潜(今浙江杭州境内)人,理宗时累官如皋主簿、成都通判、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刑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知制诰。为官期间,清廉正直,为人极有胆识,不畏权势,屡触豪臣。曾上书忤权奸史弥远,劾罢枢密使薛极,使朝纲大振。史弥远死后,他深得理宗信任,时进忠言,克尽职守。但是,就是这铮铮铁骨的一代名臣,也有普通人的脉脉柔情。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首《眼儿媚》词正是他这一普通人性的体现。
这首词构思了一位黄昏日暮佇立渡津跷首企盼意中人归来的闺中痴情少妇形象。
词首二句“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交待了这位女主人公所处的地点和时令。她住在一个靠近沙滩渡口的小村子上,时间已是芳草萋萋的盛春。“去年”二字,表明时序的更替,那村边渡口,芳草再绿,暗示意中人分手离去已是去年之事。此二句写主人公移步来到村外所见渡头春景“依然去年时”。入笔即已情在景中,宛曲流露闺中人的思怨之情。三四句“游丝上下,流莺来往”仍是景语。游丝,指蜘蛛类昆虫结的网。这里是说蜘蛛儿正在林间上下结网,黄莺儿往来穿梭于树梢之间。这一切皆昭示着春天到来,万物复苏,昆虫、小鸟皆自由自在地活动于大自然中,到处一派勃勃生机。然而,独有这位思妇触景伤情,感到“无限销魂”。这魂离魄散的无限惘怅,正来自对意中人一别经年的刻骨相思。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怨,看来洪氏亦深明此道。
过片“绮窗深静人归晚”直写思妇企盼归人的情感。绮窗,表明所居之华,侧面交待思妇显贵的身份。“深静”二字渲染了闺中独处的孤寂氛围。“人归晚”表明对意中人的思念。接着“金鸭水沉温”再次交待这位思妇显非普通人家。鸭形香炉中水沉香带着温和的香气冉冉上升。这句回应上句“深静”二句所设置的空寂和无聊的氛围。煞尾三句“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为闺中思妇安排了特定的环境:一是婆娑摇曳的海棠树影之下;二是哀啭啼血的杜鹃声里;三是晚霞落照的黄昏暮色。“立尽”二字表明思妇渡头盼归人佇立之久,从早至晚,直至黄昏逝去,夜幕降临。可见思妇期盼归人心情之切。全词至此,一个独立黄昏渡头翘首企盼的闺中少妇形象已十分丰满地再现出来。
洪咨夔一生著述颇丰,有《平斋文集》三十二集行世,其中《平斋词》一卷,总体风格慷慨放逸,气魄恢宏,镗鞳大声,骨气遒劲,大有稼轩雄健之风。然于耆卿柔腻之作,亦偶一为之。如这首《眼儿媚》,纤弱缠绵,真挚动人。且手法含蓄,用笔舒畅圆转,与其豪放类词作风格迥然相异,实是一首清丽可诵的婉约词佳构。(沈立东)
柳梢青
七夕
刘镇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秋香。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却扇藏娇,牵衣索笑,今夜差凉。
自鹊桥乞巧的美丽传说诞生以来,以“七夕”为题的词作可谓连篇累牍,其中不乏名家大手之笔。或欧阳修“肠断去年情味”(《鹊桥仙》)令人心酸之辞;或如秦少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故作豁达之语;或如范成大“新欢不抵旧愁多”(《鹊桥仙·七夕》)不无抱怨之言。然而,他们词作的基调无一不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悲剧爱情俗套中徘徊。刘镇这首“七夕”词一反常规,既不去写少女们度针乞巧的虔诚;也不去写双星一年一度鹊桥相逢的悲欢;更不是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去抒离别相思的苦衷。而是以“七夕”良辰为发端,来装点一个洞房燕尔、新人戏闹的喜剧故事。
词的开篇“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秋香”描绘了“七夕”夜景:那为睽隔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搭桥的喜鹊已经悄无声息,萤火虫在秋夜中飞来飞去,庭院中秋花香气阵阵飘来。喜鹊性喜燥恶湿,故曰“干鹊”。据《荆梦岁时纪》载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结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此后每逢七夕,便有喜鹊为他们的相会而于天河搭桥。词中“收声”二字表明桥已搭成,此刻双星正沉浸在久别重逢的甜蜜之中。萤火虫素喜湿,故曰“湿萤。”流萤飞舞,点示时分已在夜晚,秋香四溢,为后文喜庆气氛作一渲染。紧接着以下四句写乞巧新妇。“步月移阴”是说月行而花影移,此句由“月移花影动”翻套而来。表明时光的流逝。“梳云约翠”是“人在回廊”中新妇的严妆。这位高梳云髻、横插翠簪的新妇正在曲曲折折的长廊之上举目凝望天河双星。
新妇佇立回廊,此刻新郎如何呢?上片在结束对新妇的描述之后,落笔则写新郎的情态举动。
过片“醺醺宿酒残妆”写新郎正带着昨晚喜宴上的醉意,脱去外衣,等待着新妇乞巧归来,共度良宵,进入那令人心醉的温柔之乡。“待付与”三字表现了新郎等待心情的焦急。大约这对新人花烛大喜之日正在七夕,新妇过门经过繁礼缛节之后,还得去乞巧,完毕后方始归入洞房。因此惹得新郎不禁情切切,意绵绵。待得新妇刚入洞房,即便为她除去古婚礼中用以遮面的扇子,然后则扯衣调笑,一时闺阁之中有甚画眉者也。却扇,古时婚礼中行礼时,新妇以扇遮面,交拜后去扇,谓之“却扇”。藏娇,用汉武帝“金屋藏娇”故事表示新郎对新妇的真挚之爱。牵衣索笑,把洞房中这对新人相互宽衣解带、嬉戏打闹的和谐气氛渲染到极点。煞尾句“今夜差凉”以景作结,是说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凉爽之夜!是的,天上有离别一年终得相聚的双星赴会;人间有相思数载终成眷属的美满姻缘,这个夜晚实在是妙不可言的。
全词格调疏朗隽逸,情韵自然流丽。同时,词人巧撷神话悲剧故事中喜剧式的理想结局为发端,对现实生活中的喜剧作了衬托,使全词显得气氛热烈欢快,情趣无限。手法不可不谓新颖别致。词人刘镇为南宋宁宗时代人,文名远播,世称随如先生,著《随如百咏》,其词甚工,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评其词以“新丽见称”。观这首“七夕”词,谭先生之评实不虚誉。(沈立东)
南柯子
曾揆
桐叶凉生夜,藕花香满时。几多离思有谁知。遥望盈盈一水、抵天涯。雨洒征衣泪,月颦分镜眉。相逢又是隔年期。不似画桥归燕、解于飞。
这是一首以传统的思妇怀远为题材的词作。作者曾揆字舜卿,号懒翁,为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唐圭璋先生《全宋词》从《绝妙好词》和《花草粹编》中录存其词五首,内容大抵皆离别相思之类,风格婉约,清丽可诵。这首《南柯子》是其现存词作中代表作品。
全词抒发的是一位夫在边关的闺中思妇离索孤寂的情怀。词首二句“桐叶凉生夜,藕花香满时”在环境的描绘中交待了思妇所处的时令和具体的活动时间。时令是在荷花飘香的夏末秋初。时间是在一个梧桐下叶凉意微生的夜晚。尽管词人笔下描述的是一派良辰美景,然而,对于闺中独处的思妇来说却又是一个难眠之夜。“几多离思有谁知”正道出了她这个夜晚极端孤寂的内心世界。这一句告诉读者,这位思妇不仅离愁别绪无穷无尽,而且无人理解,无处诉说。因而在寂寞无聊之中,只有“遥望盈盈一水、抵天涯”。盈盈一水,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成句,暗示征夫与思妇相离如牛郎织女虽只一水之间,然而却睽违两地,如隔天涯,无由相会。
词的上片景语与情语貌似神离,实质乐景悲情对照反衬,效果更佳。
过片“雨洒征衣泪,月颦分镜眉”二句状思妇为丈夫裁制征衣时的情态。时已夏末秋至,凉风渐起。“秋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思妇自然会想起这戍边陲的丈夫。“雨洒征衣泪”应是“泪雨洒征衣”。形容思妇在剪裁缝制征衣时“剪声自赏和肠断,线脚那能抵泪多”(叶正甫妻《寄衣》)的凄苦情态。“月颦分镜眉”。同样因格律之故而应是“眉月分镜颦”。闺妇对镜凝望,双眉紧锁。眉月,指女子眉如新月。思妇为何流泪和颦眉?因为“相逢又是隔年期。”夫妇相聚之期尚在数载之后。隔年,自非是明年,而是相隔一年乃至几年。“又”字点明相会之期一再延宕,渺远无限。煞尾二句“不似画桥归燕、解于飞”抱怨人不如燕。于飞,比翼双飞,常用来喻指夫妇和谐亲爱。典出《诗经·大雅·卷阿》。燕子按时返归,于画梁之间,成双成对,比翼飞翔。而人呢?言外之意却不能象燕子那样出则成对,入则成双,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绾束二句咏物寄怀,揭示主旨。凄怨之情,溢于言表。(沈立东)
念奴娇
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王澜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二月,金兵围蕲州。知州李诚之和司理权通判事赵与等坚守。由于援兵迂延不进,致使二十五天后城陷。金兵大肆屠杀,掠夺一空。李诚之自杀,家属皆赴水死。赵与只身逃出,写了一本《辛巳泣蕲录》,详述事实经过。这首词见于述古堂抄本《辛巳泣蕲录》。
题目说明作者因避灾祸,而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了这首词。作者所避灾祸,即指蕲州失陷事。“溢江”,地名,在今江苏南京市。“新亭”,即劳劳亭,在今南京市南。
上片开头即直抒思乡情绪,凭高远望家乡,只见一片白云茫茫。六朝人已以白云为思念亲友的比喻。《新唐书·狄仁杰传》载:“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这里暗用此典,表现了强烈的思亲思乡的悲凄之情。接二句又补说:整天想回家乡,但回不去。语气表面平淡,内则极为悲愤,因为不能回去的原因,是那里被敌人占领了,白白辜负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殷勤叫声。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实则在鸟的“不如归去”叫声中,更突出了有家不得归的悲凄感情。下面调转笔触写眼前:我正在新亭上为怀念家乡而悲凄流泪,亭外潇潇雨声,更增加了悲凉气氛。这里暗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明不是一般的怀乡之情,而主要是悲叹国土沦丧。结三句大阖,眼前的长江,尽管有万里长,也难以流尽我这家国之恨。语极朴实,情极沉重。比喻形象,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
换头承上,设想蕲州目前的情景,江口依然跟当年一样,鸟啼花谢,可是地已易主,景是人非了。“江口”,是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这是由于上片结句写到长江,也是词人所面对的景色,自然而然引起的联想。以下六句,追述敌人侵扰带给蕲州的灾难。前后三句各有所侧重。“燕子”三句,通过燕子找不到旧巢,写城市被破坏的情景。不懂人事变化的燕子,照常飞来,可它们在呢喃低语:怎么往年筑巢的雕梁找不到了?这里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暗示蕲州被金人烧杀掠夺一空,几成废墟。笔触极淡,感情却极为沉痛,且含有对敌人的强烈仇恨。“最苦”三句,则用直接描写的手法,写出当时人民被屠杀的悲惨情景。金沙,据清嘉靖《蕲州志》载:“金沙湖,在州东十里,又名东湖。”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